马翀奕;王新婷;刘健玲
胰岛素制剂类型、种类、注射技术、胰岛素抗体、注射部位、患者的反应性差异等可影响胰岛素的起效时间、作用强度和作用维持时间,现将胰岛素不同的给药途径及其特点与护理介绍如下.
作者:曾婕;许贞爱;谢丽丽;张丽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近年来,创伤尤其是多发伤占急诊总人数的比例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而超1/4躯体毁损严重多发伤病人伤情重,失血量大,死亡率高[1].我院成功救治了2例超1/4躯体严重毁损特重多发伤濒死病人,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玲;桂莉;金建娟;沈峰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低位直肠癌病人行Miles手术后,改变了原有正常的生理排便方式,需要终生使用人造肛门,给其日常生活造成极大不便,生活质量也受到较大影响.加强直肠造口病人的健康教育固然重要,选择合适的人造肛门袋,以保护好造口周围的皮肤更不容忽视.2002年6月~2003年2月,我科以自制的人造肛门袋代替传统的肛门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肖岸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下肢牵引病人多因患肢固定制动,活动受限,给日常的床单更换带来极大不便,为避免翻身不当而增加病人的疼痛或造成骨折部位移位而影响愈合,我科根据人体力学原理,总结出一套新的床单更换法--横向换单法,通过临床应用,收到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素英;韩卫红;胡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温热疗法(TTT)是一种重要的眼局部治疗方法,它通过裂隙灯显微镜或间接检眼镜上的相应透镜,将激光经透明的眼屈光间质,聚焦于视网膜或脉络膜病灶上,把热量以亚光凝固的水平传递给组织,引起细胞的损伤以至坏死来杀伤肿瘤或新生血管[1].对我科2002年6月~2003年7月23例患者使用TTT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童素莲;马莉;方素珍;吴伟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处于昏迷状态的病人意识丧失不能吞咽,而使胃管的推入失去引导,同时一次性硅胶胃管质地柔软,易于在鼻咽、口腔内屈曲、盘旋而造成置管困难.临床上常有因此而影响病人治疗的情况发生.为此,我们对常规硅胶胃管进行了改造,自制了带芯胃管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娜俐;耿海英;孟琪;孟凡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恶性高热(malignant hyperthermia,MH)是临床上罕见的以麻醉药为促发因素的致命性综合征[1].该病病因与遗传有一定关系,欧美白人发病率高,在亚洲及黄种人中发病率极低.特效药丹曲洛林问世之前,本病死亡率为79%~91%[2].近年来国内对MH的认识逐渐加深,但尚无护理方面成功配合抢救的探讨[1,3~5].我科成功地抢救了1例麻醉中吸入异氟醚后恶性高热患者,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现将其抢救经过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唐艳平;王蕊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乙状结肠代阴道成形术是治疗先天性阴道畸形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传统的乙状结肠代阴道术必须开腹行肠切除、肠吻合,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腹部遗留较大的手术疤痕,而电视腹腔镜手术技术的提高,为弥补不足提供了可能[1].2003年7月21日,我院实施了首例腹腔镜下乙状结肠代阴道吻合子宫+宫颈部位造口术1例,手术获得成功.先天性无阴道几乎合并无子宫或仅有痕迹子宫[2],但这名患者情况罕见,子宫有功能.手术既保留了年轻患者的子宫,并有生育的希望,又不需长期配带阴道模型,有利于保护患者健康的心理[3],随访至今恢复良好,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作者:董桂福;穆燕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血液透析病人透析结束后,动脉-静脉穿刺处需压迫止血,因透析病人动脉-静脉穿刺针(16号)比普通静脉输液头皮针(7号)针头大得多,拔针后易发生出血.在患者透析结束拔针后,以前我院都用医用橡皮膏(布胶布)压迫止血,从2002年1月开始,我们采用弹力止血带压迫止血(每位病人专人专用),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文以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膀胱全切乙状结肠肌瓣膀胱重建术是我院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为避免传统乙状结肠替代膀胱术后产生黏液尿、电解质紊乱及重建膀胱顺应性差而致肾损害等并发症而自行设计的一种去除肠黏膜的乙状结肠膀胱重建术[1].术后病人能从原尿道可控排尿,与以往各种尿流改道手术相比,避免了很多并发症及给病人带来的诸多生活不便,极大地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现将 1992年12月~2002年11月为166例患者施行此手术的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黄克霞;祝慧琴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是评价和判断医院感染控制和管理的主要方法[1].新生儿尤其是低体重出生儿、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我院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的网络医院,出入院患儿比较多,为确切了解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率和新生儿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于2002年8月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了1次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牛桂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 静脉输液交叉固定针头法不可取当病人烦躁不安或不慎针头滑出血管外时,我们必须拔出针头重新穿刺,如果胶布交叉固定针头,交叉粘贴在针柄上的胶布不易揭开,如果针头在病人血管内时就揭开交叉的胶布,针头易刺激血管壁,病人感到疼痛;如果先使胶布离开病人的皮肤,拔出针头后再揭开交叉的胶布,针头抖动,针头上的药液或血渍溅在工作人员的手上,造成护理人员的手被污染,不利于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也易造成针头污染,所以交叉胶布固定针头不可取.可把针头刺入静脉后,左手固定针头,右手拿一无菌棉球盖在针眼上,用一胶布横着固定棉球,再用一胶布横着固定针柄,后把针头的硅胶管部分弯曲盘好,再用胶布横着固定,共用3条胶布就可把针头固定牢,这样拔针时既好揭,又不污染操作人员的手.
作者:王玉梅;张秀萍;王爱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根据外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我院护理质控增加了护士长早晚查房新举措.通过一年的实践,体会颇深,现介绍如下.
作者:汪芹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休克是人体对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的反应,是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1].抢救失血性休克,紧急液体复苏是救治关键[2].为了提高留置针在休克患者抢救中的穿刺成功率,2002年2月~2003年7月,我们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尝试用序贯法进行浅静脉留置,即先在肢体远端静脉用普通输液针穿刺成功后加压输液,使静脉充盈后再在其近端用留置针穿刺的操作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利平;陈小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2002年国务院颁发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1]以及其配套文件<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2](以下简称<规范>)对护理记录提出了新的要求.<规范>明确规定:护理记录是把病人发生的状况、症状或发生的事情加以说明,以及护士为此按照操作规程所执行的护理活动,病人接受护理后的反应结果,用医学术语表达出来.<条例>中将护理记录纳入了病人有权复印或复制的客观资料的范畴;同时也规定病历是医患双方举证的依据,护理记录也就成了处理医疗事故的重要法律文书.根据这些要求,护理记录应记录客观资料,内容上既要能体现病人病情变化及观察、指导康复,体现护理措施的连续性和护理效果,体现医生与护士之间、护士与护士之间的工作职责与法律责任等,同时又要有利于举证,有利于事故处理部门对事故的调查、分析,保护护士与病人的合法权益.
作者:顾则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静脉注射多巴胺是治疗休克及心力衰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在该过程中,常导致给药静脉和邻近组织出现皮肤苍白、发红、青紫、肿胀、疼痛甚至局部坏死等损伤[1~3],给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痛苦和额外的经济负担.如何预防或减轻多巴胺对局部静脉和周围组织的损害,2001年4月~2003年6月,我院采用硝酸甘油溶液外敷注射部位,观察其在减轻多巴胺对局部静脉及其周围组织损伤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雨村;刘丽萍;刘精华;谭太容;罗月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动静脉内瘘是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常用的血管通路,如何保护内瘘,延长使用寿命,一直是一个受到关注的问题.正确的压迫止血方法是内瘘保护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内瘘压迫止血方法基本上是弹力绷带加纱布块(或钮扣等不同材料)和透明胶带加纸块压迫止血方法.继往的护理研究中,对于2种压迫止血方法的优缺点评说不一[1, 2].为了使护理人员掌握更为准确的止血方法并为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就2种压迫止血方法在并发症、压迫止血时间及其相关因素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群;刘惠兰;雷青;张华;王学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由于临床上没有专门为电击伤皮瓣移植后使用的专用引流装置,一般使用替代胃肠减压器(皮瓣下安置橡胶管接胃肠减压器)对皮瓣下的创面渗出液进行引流.传统的引流方法引流效果差,容易造成局部感染和逆行感染,增加病人的痛苦;且需频繁更换敷料,加重病人的经济负担.我科自制负压引流装置应用于临床2年多,避免了上述缺点,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蜀娟;张玲;贾俊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老年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由于病情需要,往往需应用呼吸机以辅助通气,然而长期应用呼吸机的患者停机较困难.我们对1998年1月~2003年10月收治的47例机械通气患者,采取了一系列护理措施以帮助停机,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志敏;王京陨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吴阶平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他不但具有高深的学术造诣,而且对如何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有其独到的见解.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院士趣闻录>中,刊载了吴院士的<两次口试的回忆>[1]一文,读后发人深思,特别是吴老关于实践、思考、知识三者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对于我们改进护理学基础课程(以下简称护基)的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等方面,具有若干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作者:杨瑞贞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