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春;李志;吴绍琪
目的探讨长期使用经典抗精神病药及氯氮平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换用利培酮治疗的疗效.方法将2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经典抗精神病药组(A组)、氯氮平组(B组)、未用药组(C组,即对照组),疗期≥3个月,以治疗前后患者症状及自知力改善情况一次性评定.结果 3组疗效有差异(P<0.05),联用氯氮平后疗效3组相似(P>0.05),并在3组中进行比较,阳性及阴性症状疗效相似(P>0.05).结论利培酮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安全有效,联用氯氮平疗效更好.
作者:沐志强;宗元生;罗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为探讨精神分裂症与多巴胺D3受体基因(dopamine D3 receptor gene,DRD3)Ser-9-Gly多态性是否关联.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了广州地区汉族人群中123例家族史阴性、113例家族史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68例家族史阴性患者父母和47例正常老年人中多巴胺D3受体基因Ser-9-Gly多态性,并对多巴胺D3受体基因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与精神分裂症进行了相关分析,DRD3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性别及家族史均无关联(P>0.05).提示广州地区汉族人群中DRD3基因Ser-9-Gly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没有关联.
作者:赵振环;施佳军;戴俊平;黄煜坤;邝如意;韩海英;麦桂英;阳琼;李烜;陆欣乔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运用UPI对一年级师范大专生222人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发现:①14%的大学生可能有严重的心理疾病;30.2%,可能有心理障碍;55.9%无心理问题;②男女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无显著差异.为此,建议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入列适应教育和开展心理咨询.
作者:殷丽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中小学生欺侮行为的方式与特点.方法采用自编的欺侮问卷对11~16岁68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1~16岁学生主要以直接欺侮尤其是直接言语欺侮为主,间接欺侮的方式应用较少;教室、上学与回家途中等地点极易发生欺侮行为;男生欺侮女生较多地采用直接身体欺侮的方式;而女生欺侮男生较多地采用直接言语欺侮的方式;随着年龄增长,受欺侮和欺侮他人的比例呈现下降的趋势,小学比初中要高,卷入欺侮行为的程度也更严重.男生卷入欺侮他人的程度比女生严重,而在受欺侮程度上,男生和女生间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欺侮行为在中小学生中具有普遍性,应引起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作者:何进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儿童精神分裂症的自我意识水平.方法采用Piers-Harris儿童量表进行评定.结果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意识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尤其在行为、焦虑、合群、幸福和满足等方面.结论儿童精神分裂症存在社会适应能力差,自信心低和不合群等问题.
作者:杨荷叶;赵幸福;赵敏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采用SDS、SAS和自编<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表>.对某一医科大学医学本科生进行情绪障碍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医学生中抑郁、焦虑发生率较高,且随年级升高而增大,在抑郁的学生中学习压力大、自尊心伤害、校方不理解,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大,并具有显著性差异.同时,自尊心伤害与校方不理解之间、朋友少与经济拮据之间明显相关.提示医学生的情绪障碍受学习压力大、自尊心伤害、校方不理解等因素影响,医学院校应更多地开展心理卫生工作.
作者:蔡春岚;李晓驷;曹晓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为探讨集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在降低大学生考试焦虑方面的作用,以认知-行为-情绪管理小组治疗(CBEMGT)方式对7名有考试焦虑的大学生进行了心理治疗,CBEMGT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的考试焦虑,并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此研究结果对降低大学生的考试焦虑的研究和应用有参考价值.
作者:杨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及相关因素的性别差异.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6~12岁儿童1870人,用Rutter儿童行为问题问卷和自制相关因素调查表.结果男性检出率12.4%、A行为占43.6%,女孩7.4%、N行为占47.8%,多元相关分析显示,男、女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除了儿童疾病史和采用打骂或放纵的管教方式外,其余都不相同.
作者:叶文宣;章殷捷;王珍珍;章月影;丁振尧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氯氮平对血清钾的影响.方法单一服用氯氮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08例观察3个月,每周测定血清钾、心电图、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各1次.结果发生低血钾121例,多发生在治疗第七周至第十周,部分患者出现低血钾症状,其中2例因并发症死亡.结论氯氮平对血清钾的影响临床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作者:朱宏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本文对84例躁狂症分别以氯氮平,丙戊酸纳,卡马西平治疗.对照其疗效及副作用.治疗6周后结果显示:氯氮平有效率97.0%;丙戊酸纳有效率80.7%;卡马西平有效率54.1%;3者相比差异非常显著.氯氮平的副作用主要为心血管及血液系统较多,丙戊酸纳和卡马西平主要为消化道的副作用.
作者:刘海英;宫翠风;马增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高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父母文化程度对高师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对河南省部分高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河南省大部分高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和比较好的;15.13%的高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教师、咨询人员和家长应高度重视,密切配合,正确地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结论父母文化程度不同对高师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
作者:王小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本文首先介绍了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的基本概念和处理过程,然后对数据挖掘这一新兴数据分析技术进行了综述,后对怎样利用DM进行健康心理学研究作了初步设想.
作者:郝丽;刘乐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白介素-2(IL-2)及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0例抑郁症患者和30例正常人血清IL-2及sIL-2R水平,并比较二者的差异.结果抑郁症患者IL-2及sIL-2R分别为951.2±110.5ngl/L、(389.6±211.1)U/ml,高于对照组的384.1±72.5ng/L、283.6±146.7U/ml,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IL-2及sIL-2R水平增高.
作者:冯砚国;郭新胜;郭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应用SCL-90对52名小学教师进行评定,同时与全国常模和58名大学教师对照.结果小学教师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均比全国常模低,除恐怖因子分高于大学教师外,总分和其他各因子分与大学教师比较无差异.结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好于一般人群.
作者:陈静芳;陈丽辉;林勇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方法自编问卷调查.结果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结论①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认识,出台政策加以保障.②开展咨询人员培训,提高咨询人员业务水平.③保证经费使用,加强硬件建设.
作者:李艺敏;李永鑫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Ⅰ型、Ⅱ型精神分裂症的人格特征.方法对126例Ⅰ、Ⅱ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用CPI-RC测查,将CPI-RC各量表T分,对Ⅰ、Ⅱ型及病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Ⅰ、Ⅱ型So、Sc、Wb、To、V1有显著差异(P<0.05),Ⅰ型病程长组与病程短组So、Sc、To、Ac有显著差异(P<0.05),Ⅱ型病程长组与病程短组Re、So、Sc、To、Ac、Ai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Ⅱ型精神分裂症的社会功能明显较Ⅰ型差.
作者:郑忠烈;陈小郧;孙全新;周益辉;程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警察院校男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方法对106名警察院校男生入学、毕业时采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修订的MMPI进行测试,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分析显示,与入学时相比,毕业时L、F、Pa、Sc(P<0.01),D(P<0.05)均值降低,且差异显著.结论警察院校男生经过3年学习,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有所改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注重实际、做事认真、人际关系融洽、自信心强及情绪稳定等.
作者:耿勇;姜晓明;曾恒;孔燕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剖析性病患者的心理卫生状况,为矫正不良性行为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对402名性病患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问卷调查.结果性病患者SCL-90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尤其是躯体化、焦虑、抑郁、偏执等因子,其次各项因子分在性别、婚姻状况方面有着不同的差异.从自编问卷分析看,个体经营者占比例较高,已婚者多于离异者及未婚者,男性多于女性.结论性病患者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白影梅;刘志慧;黄廷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康复期进行家庭教育的效果.方法将符合CCMD-2-R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痊愈或显进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按住院号末位奇、偶数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其亲属实行家庭教育,对照组单纯服药治疗,研究期1年.结果研究结束时,研究组疾病痊愈率77.78%,复发率22.22%,对照组则分别为39.53%和60.47%,研究组功能大体评定量表评分,服药依从性,亲属对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基本了解及BPRS评分均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对其亲属进行家庭教育,可巩固治疗效果,提高康复质量.
作者:祝英禄;祝强;孙秀珍;秦伟;王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与A型行为及行为类型的心理社会因素间的关系.方法采用A型行为问卷(TABPQ)与生活事件量表(LES)及自评社会支持量表(PSSS),同时选用明尼苏答多相个性测验表(MMPI)中的两个临床分量表及一个附加量表,评被试者为抑郁(D)、焦虑(A)和疑病(HS)等负性情绪反应程度.结果冠心病病人A型行为总分高于对照组、其负性情绪及生活事件、心理因素在冠心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结论冠心病是心身疾病之一,在治疗过程中除药物治疗外,要注重行为训练及心理治疗.
作者:张唐山;刘红;韩红霞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