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诊断睾丸性索来源肿瘤1例

郑新

关键词:睾丸肿瘤, 超声检查
摘要:病例男,9岁,发现右睾丸肿物7年,逐渐长大,由黄豆粒大小至乒乓球大小,无疼痛.查体:右侧睾丸增大,约3.0cm×3.0cm×3.0cm,质硬,活动良好,无触痛,左侧睾丸未触及肿物.B超检查:右侧阴囊内见大小约1.6cm×2.1cm弧形强回声光带,后方衰减明显(图1),正常睾丸回声消失,左睾丸大小约1.1cm×1.5cm,回声均匀.右腹股沟可见0.8cm×0.6cm椭圆形低回声结节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诊断睾丸性索来源肿瘤1例

    病例男,9岁,发现右睾丸肿物7年,逐渐长大,由黄豆粒大小至乒乓球大小,无疼痛.查体:右侧睾丸增大,约3.0cm×3.0cm×3.0cm,质硬,活动良好,无触痛,左侧睾丸未触及肿物.B超检查:右侧阴囊内见大小约1.6cm×2.1cm弧形强回声光带,后方衰减明显(图1),正常睾丸回声消失,左睾丸大小约1.1cm×1.5cm,回声均匀.右腹股沟可见0.8cm×0.6cm椭圆形低回声结节

    作者:郑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食管癌的MRI诊断

    目的:探讨食管癌的MRI诊断.方法:回顾分析64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食管癌的食管MRI.采用自旋回波序列,常规行矢状面扫描:视野23cm×23cm~36cm×36cm、层厚3.5~4mm,横断面扫描:视野20cm×20cm~26cm×26cm、层厚6~10mm,矩阵192×256,3~4次采集.结果:正常节段食管在T1WI上显示为低到等信号;在T2WI上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均呈高信号而肌层呈低到等信号,两种信号对比明显,矢状面上可以看到高信号的粘膜线,在横断面上粘膜线呈环形.对于发生肿瘤的节段,矢状面上T1WI可见食管不规则增粗形成肿块,T2WI肿瘤呈低到等或不均匀信号并可看到高信号的粘膜线中断.在横断面上食管壁非对称性增厚形成以管壁为轴心的软组织肿块,食管管腔不规则狭窄,T2WI上环形高信号的粘膜线中断.结论:MRI有很高的软组织对比度,尤其是在T2WI上可以清晰地区分食管壁的粘膜层和肌层,结合MRI能够矢状面成像观察食管长轴全貌的优势.MRI在食管癌的诊断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新平;徐文玲;于海英;隋邦森;李莉;王淑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股骨下段(腘窝)巨大骨旁性骨瘤1例

    病例男,33岁,右腘窝肿块逐渐增大,伴轻微胀痛不适2年余,近来觉屈膝受限,患肢无发热、剧痛、麻木、??胀,既往无外伤史.体检:右下肢外观无畸形,无肌萎缩,行走无跛行,于右腘窝部可见7cm ×12cm局限性隆起,肿块质硬不活动,周边清楚,患肢血运良好.实验室检查未见特殊.

    作者:王海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B超诊断胎儿骶尾部畸胎瘤1例

    病例孕妇,26岁,第1胎孕38周,行产前常规B超检查.孕妇仰卧,胎头位于宫体左下方,双顶径9.0cm,脑中线居中,颅内及胸腔、腹腔结构未见异常.胎心规律.脊柱颈、胸、腰段排列连续整齐.骶尾部可见15.2cm×14.7cm×14.0cm,以囊性为主,囊实相间肿物.其实质部分6.0cm×5.8cm,外形欠规则,界线清楚,内呈实质强回声,并见强回声斑伴声影,并大部分与骶尾部相连,其下方及周围为一外延囊性赘生物,囊壁光滑、清晰,压之变形,肿物随胎动而动.羊水深径6.0cm.胎盘位于后壁,Ⅱ级.超声提示:胎儿骶尾部巨大畸胎瘤.2日后引产一女死婴.肉眼见胎儿骶尾部肿物大小为17.0cm×15.0cm×14.5cm,紫红色,切开后内见毛发、胎脂及骨质.临床诊断:胎儿骶尾部巨大畸胎瘤,并经病理证实.讨论本例再次证实胎儿畸胎瘤好发于骶尾部,身体中线附近,呈囊实相间,少伴其他异常,而与胎儿腰骶部脊髓脊膜膨出有所不同.B超易于明确诊断而利于早期发现,以便尽早终止妊娠.

    作者:胡丹为;何为慧;程贵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甲亢131 Ⅰ治疗后的侵润性突眼

    甲亢131Ⅰ治疗后,发生甲状腺功能减低,给予甲状腺片治疗,同时发生突眼,甚为少见.现遇到1例,报道如下.

    作者:袁耿彪;冯建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鼻和副鼻窦病变骨质破坏CT分析

    CT对副鼻窦病变诊断有不少文献报道[1-6],笔者收集172例手术病理CT资料完整的鼻和副鼻窦病变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CT扫描显示骨质破坏对鼻和副鼻窦良、恶性病变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信息.

    作者:蒲锘;赵世煜;付凯;陶客言;陈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上颌埋伏牙的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

    三维重建影像在颌面外科已广泛应用,但对牙齿成像报道较少,我们采用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16例上颌埋伏牙患者进行检查,以更好的指导矫正手术,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男7例,女9例,年龄8~16岁,平均13岁.CT扫描前经X线咬合片检查,为上颌前牙区埋伏牙.1.2 设备与方法

    作者:董海霞;程传明;张彩云;房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自然组织谐波成像对冠心病室壁运动的评价

    目的:评价自然组织谐波成像(NTHI)技术在对冠心病左室心内膜的识别和左室室壁运动评价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冠心病患者行常规和NTHI二维超声检查.采用胸骨旁左室长轴、心尖四腔、二腔切面,心内膜识别分4级,室壁运动分析采用16节段法.结果:NTHI改善了57.2%(302/528)节段的心内膜识别,改变了12.7%(67/528)节段的室壁运动级别.结论:应用自然组织谐波技术可改善冠心病病人心内膜的超声识别,进而增加对冠心病病人室壁运动分析的准确性.

    作者:杨军;富维强;任卫东;陈昕;马春燕;齐国先;高明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99mTc - tetrofosmin SPECT显像评价脑肿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99mTc-tetrofosmin(TF)SPECT显像对脑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28例CT或MR示脑占位性病变患者中,术前1周内进行脑99mTc-TF SPECT显像,其中17例还进行了2~3小时的延迟显像,观察病变部位99mTc-TF的摄取变化情况,并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即在横断面或冠状面图像上寻找肿瘤区摄取放射性高的断面,画取肿瘤部位和相应对侧部位同样大小的感兴趣区(ROI),计算肿瘤摄取比值(TUR).结果:25例99mTc-TF SPECT断层显像病灶处TF摄取不同程度的增高,3例未见TF摄取.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7例早期和延迟显像肿瘤病灶的TF、TUR分别为2.34±0.41和2.06±0.29,未见明显变化(P>0.05).Ⅲ~Ⅳ级胶质瘤的TF、TUR(2.44±0.14)与Ⅰ~Ⅱ级胶质瘤的TF、TUR(1.46±0.36),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诊断灵敏度为89.3%.结论:99mTc-TF SPECT显像在脑肿瘤诊断上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特别是在区分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上.

    作者:王辉;田伟家;江旭峰;胡秉成;董玉娟;濮鸣芳;夏雄伟;朱承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超声心动图诊断右心房肿瘤6例

    右心房肿瘤临床罕见,我院1990~2000年间共收治6例,现报告如下.病例例1,男,33岁,因心悸、气促、咳嗽、咳痰1月入院.体检: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2~3级,吹风样,柔和,不传导.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明显增大,63mm×62mm,腔内见分叶状回声1个,大小79mm×75mm,有蒂与房间隔相连,边缘清晰,活动度差,心包积液中等量,拟诊右房粘液瘤.病理示右房血管肉瘤,手术后顺利恢复出院.例2,男,69岁,因心悸、气促、胸闷5月入院.体检无明显异常.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增大,57mm×44mm,右心房腔内见椭圆形回声通过三尖瓣口进入右心室,大小82mm×36mm,边缘清晰,随血流而规律运动,有蒂附于房间隔卵圆窝附近.术后病理示右房粘液瘤,手术后顺利恢复出院.

    作者:何文;林红;张育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读片窗

    病例男,30岁.无明确诱因出现进行性四肢麻木无力,24小时后双下肢瘫痪.查体:背部僵直,活动受限.腹部及双下肢感觉减退,感觉平面位于胸2水平.MRI检查:矢状位平扫于颈6至胸1水平脊髓后方硬膜外可见一梭形病灶,T1WI呈稍低信号(图1),T2WI周边呈高信号,中央呈条形低信号.相应水平脊髓受压变细,蛛网膜下腔受压消失,病灶与脊髓之间可见条形低信号的硬脊膜影(图2).横断位平扫病灶位于脊髓右后方,呈新月形.矢状位FLAIR序列除脑脊液信号受抑制以外,病灶于T2WI的边缘高信号部分也受抑制而呈低信号(图3).增强扫描病灶未见明显强化(图4).

    作者:贾腾蛟;刘兆玉;吴振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甲状腺疾病的超声图像分析

    本文对160例甲状腺疾病的超声特征、边界以及周围血管及淋巴结情况与术后病理进行综合评估,希望通过高频探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技术,总结甲状腺疾病良恶性鉴别诊断的特点.1 资料与方法收集1994~1999年甲状腺疾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5例,女95例.年龄11~78岁,平均42.1岁.临床发现颈部肿块143例,颈部疾病疼痛7例,有甲状腺手术史10例,少部分病人由超声体检时发现,无症状.使用TOSHIBA SSA-250A实时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MHz,患者置仰卧位,颈部置枕,使颈大限度伸展,必要时使受检者作吞咽动作.

    作者:张霖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肺癌化疗后影像、组织学分析(附24例报告)

    肺癌化疗后疗效判定以影像学检查结果为主要依据,分析和了解化疗后病的影像学动态变化对判定疗效、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卢卫平;刘刚;李洁;王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磁共振胆管成像在肝门区病变中的应用研究(22例分析)

    目的:分析肝门区病变的磁共振胆管成像(MRC)表现及MRC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区病变者进行回顾性分析.MRC采用高级转换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ASE),二维和三维成像,图像经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后处理.结果:22例全部清楚显影,肝门区恶性病变者MRC具有特征性表现,其胆管病变呈局限性狭窄、可见软组织影、近端胆系多呈明显扩张.MRC在肝门区病变中的定位和定性准确率分别为100%和86%.结论:MRC能较好地显示肝门区病变的影像学特征,是诊断肝门区病变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作者:郑贤应;倪希和;曹代荣;方哲明;陈金姐;林钊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超声诊断左颈内静脉扩张并血栓1例

    病例女,49岁,因左颈部包块2个月及主诉头晕、头痛就诊.2年前曾被压伤,胫骨骨折.查体:左侧颈部触及4cm×3cm包块,边界尚清晰,球体感,压痛明显,有搏动感.超声所见:左侧颈内静脉梭形膨大增宽,宽处内径3.3cm,其内可见2.9cm×1.6cm的略低回声团块

    作者:陈晓慧;曲国田;吴帆;兰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RI诊断

    目的:描述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R表现,探讨MRI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RI平扫、多时相动态增强表现和术前诊断.结果:5例均为单发肿块,术前3例正确诊断为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诊断为肝腺瘤,1例误诊为恶性肿瘤.T1WI:4例呈低信号伴斑片状高信号,1例为低信号,用脂肪抑制后T1WI高信号3例完全消失,1例大部分消失伴多囊状改变;T2WI:5例为不均匀高信号.多时相动态增强发现:动脉期4例明显强化,1例中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2例中度强化,3例轻度强化.结论:MRI能显示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特征性表现,多数肿瘤术前正确诊断是可能的.

    作者:谢智峰;金光韦;王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左室腔与心肌计数比值对心肌梗塞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99mTc-MIBI静息心肌断层显像左室腔与心肌计数比值(C/M比值)对心肌梗塞(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74例行静息心肌显像的心肌梗塞患者按C/M比值分为C/M比值减低组和正常组,并对其进行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23月.未发生心脏事件者随访时间≥12月.心脏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塞,心肌显像3月后的血运重建术(CABG或PTCA).结果:74例心肌梗塞患者中C/M比值减低41例,C/M比值正常33例,随访期间发生心脏事件分别为18例(43.9%),5例(15.2%),C/M比值减低的MI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C/M比值正常者(P<0.01).Log-rank统计分析两组未发生心脏事件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Cox多元回归显示,C/M比值减低是发生心脏事件独立的影响因素(RR=5.38,95%的可信限CI 1.86~16.13,P<0.01).结论:99mTc-MIBI静息心肌断层显像C/M比值对MI患者的预后判断有较重要的价值,C/M比值减低是估测心肌梗塞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指标.

    作者:王跃涛;王衡;鹿纯芝;孙珍珠;陈兴新;夏淑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卵巢纤维瘤的超声诊断探讨

    目的:探讨术前超声诊断卵巢纤维瘤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2000年10年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卵巢纤维瘤的声像图特征.结果:①提出卵巢纤维瘤可分为衰减型和混合回声型两型.②术前超声对卵巢纤维瘤的诊断率为85.71%,较临床诊断率明显为高(57.14%).③超声对衰减型纤维瘤诊断率较高,可达95.45%.而对混合回声型纤维瘤诊断率较低,仅50%.④纤维瘤的彩色血流显示率为33.33%,其中衰减型较低为25%,混合回声型较高为66.67%.⑤腹部加阴道超声检查(87.50%)对卵巢纤维瘤的诊断率较单纯腹部超声检查(85.00%)更高.结论:术前超声,尤其是腹部与阴道超声联合检查,对卵巢纤维瘤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对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周毓青;张珏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肺泡蛋白沉积症的平片与CT表现

    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PAP)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少见病,文献报道不多,以往文献多局限于X线平片所见,CT报道极少[1-3].本文对4例资料完整并经病理证实的PAP作一报道,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其平片、CT表现,以提高对此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1 材料与方法4例中,男3例,女1例,年龄23~57岁,平均41.5岁.病程1.5~2.7年.临床症状有咳嗽、咯痰;3例有气短和呼吸困难;痰中带血丝1例,胸痛1例,发热1例.另外,1例有紫绀,1例有杵状指.1例曾被误诊为肺结核,经抗痨治疗1年无好转.1例有粉尘接触史,曾被误诊为过敏性肺炎.3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1例行肺穿刺活检,病理见肺泡腔内充满粉红色云絮状无定型蛋白样物质,肺泡间隔无显著纤维组织增生.4例均行肺泡灌洗治疗,洗出液为乳白色混浊液体,其内均可见有沉积物,过碘酸雪夫(PAS)染色反应均为阳性.同时灌洗后症状均有程度不同的改善.4例均摄有胸部平片及高分辨率(HRCT)扫描检查.

    作者:赵锡立;冯健;王和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梗阻性肾病的磁共振肾功能成像

    目的:通过对T1WI图像肾皮质-髓质分界(CMD)的观测和应用磁共振肾灌注成像对肾功能损害进行测定.材料与方法:46例用重T2WI FASE序列作磁共振尿路造影(MRU)的患者.在T1WI图像上,对肾皮质-髓质分界(CMD)进行观测.应用平面回波成像技术(EPI)对12例进行磁共振肾灌注成像,测定肾功能损害.结果:正常肾皮质-髓质分界(CMD)消失0/46例,病肾CMD消失43/46例,经X2检验,有显著差异(P<0.005).肾灌注曲线呈反抛物线形,正常两侧的肾灌注曲线几乎是重叠的.病肾与正常肾肾灌注曲线相比,波始时间、达波谷时间均延长,经t检验,有显著差异(P<0.001),并且病肾的波幅小于正常肾.结论:对肾皮质-髓质分界(CMD)的观测,可反映肾功能损害.应用平面回波成像技术(EPI),进行肾灌注成像,可进一步评价肾功能.

    作者:肖志军;郭平珍;刘怀军;池琛;黄勃源;王兆琪;贾树民;陈薇;高国栋;杨海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