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丕勋;张璐
目的探索脊神经根受损定位诊断中的精确定位检测指标。方法对200例脊神经根受损患者先行传统定位检查,在此基础上,根据肢体异常肌群的根性分布等情况,再行相应深层椎旁肌的探查,同时行健侧椎旁肌的对照检查。结果 200例473块患侧椎旁肌100%阳性,健侧105块对照肌100%阴性。凡肢体异常肌群呈根性分布均在相应深层椎旁肌上得到了阳性验证。其中18例轻症仅表现为患侧53块椎旁肌阳性和4个H反射的延长,而无其他指标的改变。结论深层椎旁肌肌电图的阳性改变在脊神经根受损的诊断中是一个早出现的精确定位检测指标,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张凤荣;邸旭辉;张克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资料和方法 银屑病患者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16~64岁,平均39.4岁;病程2周~32年,平均7.8年;健康对照组20名,均为健康查体者,其性别、年龄与银屑病组无统计学差异。 采用北京产WL-2型光量子血液治疗仪,紫外线波长253.7 nm,照射剂量24.5 mJ/cm2,具体操作步骤同参考文献[1]。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取外周血备检。 凋亡基因-1(Fas)、白血病基因-2(Bcl-2)的蛋白表达及T细胞CD4抗原(CD4)的单克隆抗体均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FasFITC、Bcl-2FITC、CD4FITC),凋亡基因-2.7(Apo-2.7)蛋白表达物及T细胞CD8抗原(CD8)的单抗采用藻红蛋白标记(Apo-2.7PE、CD8PE),T细胞CD3抗原(CD3)单抗为藻红蛋白双重标记(CD3PE-cy5),上述试剂以及参照用IgG1FITC、IgGlPE、IgG1PE-cy5均由法国国际免疫公司生产,淋巴细胞分离液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研究所生产。样品处理、免疫反应及流式细胞检测的详细方法同参考文献[2]。 统计方法:方差齐性检验后采用t或t′检验。
作者:王继文;陈丽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适当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保健、预防、治疗作用,但大剂量紫外线照射能造成眼和皮肤的损伤。据报道,长期暴露于小剂量紫外线,特别是中波紫外线之下,有导致皮肤的慢性退行性变及癌前期和皮肤恶性变的可能[1]。因此,何种织物材料可适当保护人体,避免不必要的、过量的紫外线照射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物理治疗中常遇到的问题。我们对常用遮光织物材料对中短波紫外线强度的影响进行了测试和探讨,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玉玲;谭玉茹;谭维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资料和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为本院1998年10月至2000年4月的住院患者,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证实,从发病到入院病程在24 h内。患免疫性疾病及近2周患感染性疾病者除外。按入院先后分为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UBIO)组和对照组。UBIO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37~71岁。对照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41~74岁。另有健康人20名,男12名,女8名,年龄30~69岁,均为门诊健康查体者。 两组患者常规治疗相同。均予川芎嗪12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同时给予维生素类和其他脑细胞营养药物及对症治疗。 UBIO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UBIO治疗。采用沈阳产光量子血液辐射仪。紫外线发光管系盘式低压汞灯,紫外线波长253.7~365.0 nm,辐射能量为(0.63~1.80)×10-4J/m2,入院次日即抽取静脉血200~250 ml,然后将血液置石英玻璃罐内垂直照射,距离10 cm,同时以流量5 L/min充氧,照射10 min,待血液转鲜红后回输,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于UBIO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1 d采血。抽取空腹肘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标本于-20℃保存待测。白细胞介素-12(IL-12)试剂盒由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采用ELISA法按说明书检测。数据的统计学处理:UBIO组和对照组采用自身对照的t检验,与健康人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
作者:郝清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47岁,无明显诱因左下肢疼痛,2个月后发现左臀部肿胀,局部X线片见左髂骨骨破坏伴肿块影。CT检查见左髂骨、骶骨及髋臼骨破坏,伴巨大软组织肿物影,腹部超声检查肝内多发实性结节,伴肝门广泛瘤栓形成,肝硬化,脾大。B超引导下左臀部肿物穿刺,抽出黄色物,病理检查见恶性细胞,免疫组化:CK(+)、AFP(+)、Vim(+),组织形态结合免疫组化诊断为肝细胞癌,左髂骨转移。患者坐轮椅入院,局部疼痛依靠口服吗啡缓释片,每日剂量达40~80 mg。 入院后应用榄香息乳及帕米磷酸二钠等药物治疗,疼痛均未缓解,转入我科进行射频加温和放射治疗。治疗前测量肿瘤为25 cm×25 cm×10 cm,质硬,基底固定,触痛明显,患者需抬上床。加温治疗采用深圳产41 kHz射频热疗机,每周治疗2次,每次加温60 min,治疗功率600 W,反射功率10~20 W,辐射器直径25 cm,治疗时应用特制冷水袋进行皮肤降温,水袋下测得表皮温度为39℃。放射治疗采用直线加速器10 mV X线,照射野30 cm×28 cm,每周5次,每次2 Gy。患者每天先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后1 h内进行加温治疗。射频合并放射治疗4周,加温治疗8次,放射治疗20次,然后单纯放疗10次,放射治疗总量60 Gy。加温治疗3次后疼痛明显减轻,治疗结束时,临床检查肿瘤缩小,患者可扶拐行走。2周后CT检查见左髂骨处仍有15 cm×13 cm×10 cm的软组织肿块影,肿块内有斑片状坏死区,骨破坏无进展。治疗3个月CT检查,见左侧髂骨、骶骨及髋臼的广泛骨转移区中硬化增多,肿物范围明显缩小。已停用吗啡类药物,每日可步行60 min。肝癌病灶未进展,继续服用中药治疗。 讨论骨转移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发生率为30%~70%。由于肝癌病程短,临床上报道肝癌出现骨转移的不多,但大量临床资料统计,肝癌出现骨转移的发生率为3%~12%,尸检发现的骨转移可高达20%。治疗骨转移灶的目的是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例转移瘤病灶巨大,已影响负重功能,手术切除困难。单纯放射治疗,由于肿瘤巨大,中心血运差,含有大量乏氧细胞,瘤内pH值呈酸性,产生放射性抗拒,疗效差。加温治疗时,巨大肿瘤中心易升温,乏氧细胞和酸性环境提高肿瘤对热的敏感性;应用射频电容式加温透热效果好,瘤内易达到有效治疗温度。 本例治疗2周后CT检查,肿瘤较治疗前缩小,3个月后CT复查,肿物影明显缩小,疗效显著。加温治疗可明显提高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应用射频加温治疗患者反应轻,治疗时有全身出汗,血压、脉搏、呼吸均无明显变化。仅在治疗后有轻微低热,可能是肿瘤细胞坏死机体产生的吸收热。因此,射频联合放射治疗是治疗巨大肿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徐晓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资料和方法 尿路感染患者160例,按第二届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制定标准,正规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105/ml,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作出定位诊断[1]。并按《肾脏病学》第2版中尿路感染分型。治疗分为两组。超短波并氧氟沙星组(综合组)90例,男29例,女61例;年龄16~66岁;单纯性下尿路感染23例,单纯性上尿路感染20例,复杂性上下尿路感染47例。单纯药物组70例,男23例,女47例;年龄18~65岁;单纯性下尿路感染21例,单纯性上尿路感染14例,复杂性上下尿路感染35例。病原菌分类主要为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和D型链球菌等。两组病程均为1~3 d。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及主要病原菌分类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患者口服氧氟沙星0.2 g,每日2次,7 d为1个疗程;单纯性上尿路感染和复杂性尿路感染患者口服氧氟沙星0.2 g,每日3次,14 d为1个疗程。综合组在用药的同时并用超短波治疗,采用上海产CDL-2型超短波电疗机,频率50 MHz,波长7.2 m,输出功率200 W,电极15 cm×25 cm×2 ,下腹部对置,双肾区并置,间隙1.5 cm,温热量,两个位置各10 min,每日1次,单纯性下尿路感染7次为1个疗程,单纯性上尿路感染和复杂性尿路感染15次为1个疗程。观察疗程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及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和尿细菌培养等。
作者:徐海红;王清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对参加海水浴的中老年健康工休人员血清中与抗衰老有关的一些活性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脂质(LPO)等海水浴前后活性和含量变化进行了观察,以了解海水浴对人体尤其是中老年人血清中SOD和GSHpx酶的活性及LPO含量变化的影响,探讨海水浴对人体尤其是中老年人的抗衰老作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宝山;柏伟;张晓岩;赵琳;郑利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UBIO)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功能。而血小板功能与其体积大小有密切关系,大体积血小板含有更多的致密颗粒,功能较强,已证实,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增大是脑梗死发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1]。为此,采用UBIO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对治疗前后MPV的变化进行了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朱春明;高开亮;姜振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资料和方法 自1991年10月至1997年3月我科收治的偏瘫患者120例,均经临床及CT确诊,符合我国现行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排除认知功能障碍和骨骼肌肉病变,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4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6岁;脑出血30例,脑梗死30例;平均病程41 d。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7岁;脑出血31例,脑梗死29例;平均病程42 d。 两组患者均接受康复训练,按一对一方式进行,每天1 h,每周5次,共治疗8~12周。对照组采用运动再学习疗法:包括上肢功能、仰卧到床边坐起、坐位平衡、坐站转换、站立平衡、行走训练。观察组采用综合方法:除运动再学习疗法外,配合各种抑制原始、异常运动模式的方法,训练中强调视患侧上下肢为一个整体,同时注重健侧肢体的功能训练。 与对照组不同之处如下:仰卧位:进行上肢伸展和上举练习,患侧下肢有一定程度的屈膝,适当的足外翻并接触床面,应保持下肢内收和骨盆向前及向健侧旋转;训练下肢时,患者双手交叉抬高过头,腕肘伸直,患手拇指位于健指之上,如果由于肩痛难以采取这个动作,可将患侧上肢伸展位于体侧。
作者:李华;曹虹;杨俊;赵艳青;姚红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8岁,因小木棒致左眼外伤1个月就诊,患儿自述左眼视物不清。眼科检查,裸视力左眼4.2,右眼4.2,经散瞳后检查双侧外眼、角膜、晶状体、房水、眼底、视神经、动脉、静脉及黄斑区均未见异常,考虑其为癔病性视力障碍,给予超短波暗示性治疗。采用广东产DL-C型五官超短波电疗机,频率50 MHz,波长6 m,输出功率30~40 W,圆形电极直径4 cm,双侧眼球并置,微温量,每日1次,10 min。治疗前让患儿认读处方所写数字,患儿均称看不见,嘱患儿治疗中要配合,并反复强调治疗的效果快而好。治疗1次后,即让患儿认读处方数字,结果均能读出,眼科裸视力检查右眼4.9,左眼4.5,近视力右眼1.5,左眼1.3,连续治疗3次后患儿不再诉视物不清,复查裸视力右眼4.9,左眼4.5,近视力右眼1.5,左眼1.3。遂告诉患儿视力已完全恢复,不需治疗,半年后随访,患儿未再诉其视力异常。 讨论癔病的表现多种多样,多为成年人发病,儿童发病较为少见。本例患儿有眼部外伤,但眼科检查未见异常,其自诉视力障碍,考虑为癔病病症,采用超短波治疗,主要为暗示疗法。由于超短波主要是热效应,患者治疗时局部感觉较为明显,较易达到暗示治疗的目的,而且在治疗中坚持正规操作,使患者对治疗效果相信度增加,终达到治疗目的。
作者:张丕勋;张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59例,观察组31例,年龄21~56岁,平均38岁;对照组28例,年龄20~52岁,平均35岁;病程3~24个月。临床表现为间歇性尿路刺激征,腰骶部隐痛,会阴或阴部坠痛不适,尿后滴白,性功能障碍及神经衰弱。直肠指检前列腺有触痛。实验室检查前列腺涂片镜检白细胞>20个/HP。普通细菌培养及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NG-DNA、CT-DNA、UU-DNA)。 观察组采用上海产毫米波治疗仪,频率37.5 GHz,功率200 W,功率密度8 mW/cm2,辐射会阴部30 min,同时行药物灌注;对照组单纯采用经尿道药物灌注,疗程 10 d。根据前列腺液细菌培养结果及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选用一种敏感抗生素(菌必治、头孢唑啉、丁胺卡那、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等)+2%利多卡因针剂10 ml+地塞米松10 mg,对培养及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阴性者选用利福平(眼药水)和氧氟沙星联合,再加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灌注为每日1次。 两组均于疗程结束后进行前列腺液镜检,停药后3~5 d行前列腺液细菌培养及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 疗效标准治愈:症状消失,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10个/HP,前列腺液培养及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阴性;有效:症状减轻或部分缓解,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10~20个/HP,前列腺液培养及聚合酶链式反应阴性;无效:症状及前列腺液镜检无改善(白细胞>20个/HP),或前列腺液培养及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阳性。 观察组治愈27例,有效4例;对照组治愈17例,有效8例,无效3例。两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T=1.82,P<0.05,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张运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血管性痴呆患者64例均为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痴呆症状于卒中后发生,病史在半年以上,简易智能状态评分(MMSE)在23 分以下。其中自血中加入药物爱维治(Actovegin),再予紫外线照射充氧后回输(UBIO)治疗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7岁;均有记忆力障碍,定向障碍18例,情感障碍13例,计算能力下降20例,尿便失禁2例。对照组32例,对比条件与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所有病例均无意识障碍,无失语。 治疗组患者抽取静脉血200 ml,加入爱维治800 mg后,采用国产光量子血液治疗仪行紫外线照射15 min,以流量5 L/min同步充氧后回输体内,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传统UBIO方法治疗,同时将爱维治800 mg溶于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隔日1次,共10次。 疗效标准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均采用MMSE测试,治疗后比治疗前评分增加5分以上为显效;增加2~4分为有效;增加1分及不足1分为无效。 治疗组显效8例,有效1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达84%;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1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MMSE评分,治疗前治疗组为16.63±3.54,对照组为16.98±2.94,P>0.05,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治疗组为19.34±2.25,对照组为17.15±2.74,P<0.05,差异有显著性。 血管性痴呆是继发性于脑血管疾病,由一次或多次脑梗死造成有脑组织损害或其他卒中造成脑组织体积减少,导致脑功能不全而产生的痴呆,当梗死的脑组织体积达60~80 m以上(阈值)即可出现痴呆,但是某些与记忆或认识功能有关的脑区如颞叶皮质、海马及胼胝体,即使梗死体积小,亦可产生痴呆。目前临床用于痴呆治疗的药物疗效多不理想。挪威产的“爱维治”为一种低分子多肽生物制剂,具有促进细胞能量代谢,改善神经细胞功能活性,临床上对血管性痴呆有一定治疗效果。UBIO可提高血液中氧的含量,产生高能量的光量子,提高了分子的能量水平,线粒体产生的ATP增高,红细胞弹性增强,氧的弥散半径扩大,提高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可改善病变区域及其周围组织的缺血缺氧状况,有利于组织细胞功能恢复,临床已广泛用于脑梗死患者,并证实对脑组织功能恢复及重建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我们在UBIO治疗中加入药物爱维治,结果使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疗效有明显提高,提示UBIO可能使该药物的生物活性提高或提高脑组织对该药物的生物敏感性,但其机制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付晓华;张国祥;张岩;刘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慢性腰肌劳损患者160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男86例,女74例;年龄26~55岁;病程1个月至15年;临床表现为腰部酸痛,时轻时重,劳累后加重;查体:双侧或单侧腰肌压痛,腰骶部常有广泛性压痛,部分患者腰椎生理弯曲消失;腰椎X线片未见异常;部分患者可见生理弯曲变直。治疗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 观察组采用北京产LDG-2-A型立体动态干扰电疗仪,治疗参数:中频频率(5 000±200)Hz,差频频率0~200 Hz;动态节律(10±2)s;电流输出强度以人体感觉阈上(缓慢调节电流至有明显的电感)为宜。电极采用星形电极(4 cm×4 cm×3导电橡胶组成一块星形胶状电极),两个星形电极板置于腰椎上下端或腰椎两侧,每日1次,30 min,治疗14次。对照组采用YL-3A型音频电疗机,10.0 cm×6.5 cm电极并置于腰部两侧,电流输出强度以人体耐受为宜,每日1次,30 min,治疗14次。 疗效标准痊愈:腰痛消失,活动不受限,局部无压痛,体查正常;显效:腰痛明显减轻,功能活动基本恢复,体征部分消失或局部有轻压痛;有效:腰痛减轻,腰部活动部分改善,局部仍有压痛或体征存在;无效:治疗后无明显变化。 治疗2周后判定疗效,观察组治愈52例,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2例,治愈显效率88%,总有效率98%。对照组治愈19例,显效33例,有效14例,无效14例,治愈显效率65%,总有效率82%。两组治愈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经卡方检验,χ2=11.182和8.403,P<0.01,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立体动态干扰电治疗慢性腰肌劳损较“音频电”具有更好的疗效。
作者:周光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一个世纪以来,有关空气离子的研究经历了30,50,70年代三次浪潮。70~80年代大家的愿望和兴趣转到空气离子对细菌、原生动物、昆虫、动物、植物和人类的生物学作用,曾发生过一些学术上的争论。近10年(90年代)继续开展空气离子研究的国家有:中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丹麦、英国、希腊、波兰、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等。研究领域涉及空气离子对生物机体的生物学效应、应激反应、情感精神、听力、免疫和环境空气离子测量等。 1. 空气离子的生物学效应 1.1 空气负离子与组织细胞线粒体赖能(energy dependent)过程 线粒体嵴膜三分子体镶嵌磷脂和结构蛋白,是ATP酶、ADP生成ATP偶联过程和电子传递系统之所在,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依赖于内膜三分子的完整性。Staurouskaia研究大鼠吸入空气负离子后肝脑心匀浆中线粒体赖能过程,发现负离子可改善线粒体的呼吸率,摧毁Ca2+在线粒体内累积,提高ADP/O比值[1]。Temnov将大鼠肝匀浆及媒体冰冻3 h,保持线粒体原有结构,然后向线粒体匀浆和媒体发射空气负离子流。发现线粒体很快形成大的聚合联接体,结构完整,用磁力搅拌器搅拌数分钟也不能打散或消失,同时测定赖能过程加强。空气负离子在加强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调节呼吸率时,主要是保存和维护线粒体三分子体结构的完整性[2]。
作者:李安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资料和方法 102例患者均符合1997年全国肺心病会议诊断标准,原发病均为肺结核,其中浸润型(Ⅲ型)38例,慢性纤维空洞型(Ⅳ型)64例,分为两组。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UBIO)组54例,男33例,女21例;年龄60~82岁,平均64岁;肺结核Ⅲ型21例,Ⅳ型33例。对照组48例,男31例,女17例;年龄60~79岁,平均67岁;肺结核Ⅲ型17例,Ⅳ型31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抗结核、抗感染、吸氧、强心、利尿及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常规治疗。UBIO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UBIO疗法。采患者静脉血200 ml缓缓注入含ACD液的无菌石英玻璃瓶内充分混合后,将其置于启动的石家庄产XL-200型血液辐射治疗仪上,紫外线波长253.7 nm,能量密度0.568 J/m2*s-1,照射同时以流量5 L/min充氧8~10 min,血液变为鲜红色回输给患者,每日1次,两组以10 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动脉血气、X线胸片的变化。 疗效标准根椐1977年第二次全国肺心病会议标准[1],以临床症状、体征改变为主,结合血气指标、X线胸片、痰菌情况综合分析。
作者:张玲;姜文彦;梁建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资料和方法 患者123例,未婚16例,已婚107例;年龄14~48岁;病程<10 d 18例,~1个月25例,~3个月36例,~6个月12例,~1年7例,>1年2例,不详23例;所有病例皮疹呈对称性簇集成片,但孤立不融合,光滑无角化、无蒂,不易刮除,不易出血,色泽大多同粘膜或淡红色,少许呈粟褐色;分布于双小阴唇内侧54例,双小阴唇内侧及阴道口24例,双小阴唇内侧及尿道口22例,全部外阴受累23例;皮疹呈毛刷状或丝状56例,呈鱼卵状或细沙粒样状50例,两种形态均有17例。病理切片检查26例,诊断为鳞状上皮乳头状瘤样增生或慢性炎症浸润。25例行5%醋酸外敷皮损试验。曾接受高频电针治疗10例,外用药4例,未经过任何治疗109例。 患者月经干净后3~7 d内接受治疗,取膀胱截石位,患部用2%红汞液消毒,用液氮喷射器将喷射针对准皮损,距离约0.5 cm,逐区移动喷射治疗,结霜为度,冰霜融解后,再重复3~4次。皮损累及外阴广泛者可分区进行。冷冻术后局部轻微肿胀,少许渗液,嘱患者用1∶5 000高锰酸钾液冲洗患部,创面10 d左右愈合。下次月经干净后复查。 疗效标准痊愈:外阴皮疹全部消失,粘膜光滑正常;显效:1/2以上皮疹消失;好转:1/3~1/2皮疹消失;无效:外阴皮疹无变化。
作者:冯珍;聂萍萍;朱洪翔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资料和方法 患者12例,来自修复科门诊及颞颌关节病诊治中心,以咀嚼肌痉挛为主诉。女7例,男5例;年龄26~46岁;病程6个月~6年。采用美国产Myomonitor J4型肌松弛仪,刺激电极和参考电极均为直径3.5 cm的表面电极。刺激电极置于左右侧耳前区,参考电极置于颈后部,刺激波形为方波,频率为0.67 Hz,脉冲持续时间0.5~1.5 m/s,刺激波幅11~22 V(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调节),每次治疗45 min,每天1次,5次为1个疗程(1周)。治疗前后采用日本产MEB5508K八导肌电图仪,对患者左右侧嚼肌和颞肌前束在下颌休息位和正中牙合位大力紧咬时进行肌电图检查。疗效标准见表1。
作者:杨朝晖;谢秋菲;王毓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资料和方法 肾绞痛患者17例,男14例,女3例;年龄16~59岁,平均36.5岁;病程4 h~5 d,平均1.5 d;腰腹部疼痛左侧7例,右侧10例,疼痛为刀割样绞痛,阵发性加重,部分病例放射至下腹和阴部,痛苦面容,呻吟不止,以手压腰,行走困难或不能行走;均有血尿,15例X线平片示输尿管结石。均经泌尿外科确诊为输尿管结石性肾绞痛。经肌注阿托品0.5 mg和度冷丁100 mg,用药2 h后症状未缓解转我科治疗;5例夜诊曾重复上述用药多至3次。 首次电疗前后,由同一医师进行疼痛程度的评定。因首次电疗前的疼痛程度同时也是药物治疗后的疼痛程度,可作为电疗止痛效果的自身对比标准。而电疗2~5次后,疼痛完全消失,已无疼痛评价的意义,仅作为停止电疗治疗的指标。评定采用简化McGiLL疼痛评分表的方法,此表分三部分:①疼痛分级指数(PRI),内含11个感觉性词和4个情绪性词,程度分为无、轻、中、重度,分别以0,1,2,3分表示;②目测类比定级法(VAS),画一条长100 mm直线,两端分别以无痛、剧痛,在此线上划一点即表示疼痛程度;③现有疼痛程度(PPI),分6级:分别以0,1,2,3,4,5分表示。检查时由检查者逐项询问,不懂者可适当解释,询问完毕后让患者确定总的疼痛程度为6级中的某一级。后由医师累计所选词目,PRI感觉分,情绪分和总分;测量VAS所划线段长度,精确到1 mm;记下PPI分。将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使用Microsoftexcel 97中函数统计功能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求出各组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作者:张连玉;陆廷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治疗银屑病的机制。方法该疗法治疗银屑病,每周2次,共治疗8次;测定治疗前后血浆一氧化氮及内皮素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及内皮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3.534,3.464;P<0.002,0.002)。治疗后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及内皮素水平明显降低(t=2.53,2.057;P<0.02,0.05)。治疗结束后,有效32例,无效10例,有效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及内皮素水平明显低于无效组(t=2.318,2.162,P<0.05,0.05)。结论该疗法治疗银屑病可能与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降低血浆一氧化氮及内皮素水平有关。
作者:刘华昌;李冠勇;刘洪普;王继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女,48岁,因右下肢浮肿45 d入院。无手术史。检查:生命体征正常,右下肢Ⅱ度浮肿,皮肤紫红色,Homans征阳性。入院后经双下肢静脉彩检查超示右下肢深静脉内血栓形成(周围型)。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丹参20 ml,青霉素800万U静滴,每日1次,并口服肠溶阿斯匹林50 mg,每日1次,潘生丁25 mg,每日3次,同时给予患肢湿热敷,并抬高。在治疗的10 d中,前5 d患肢水肿有所减轻,其后治疗效果不显著。继而采用天津产麦迪克802A型低频脉冲治疗仪,频率90 Hz,功率100 W,脉冲波形为单向,板状电极6 cm×3 cm和4 cm×2 cm×2,每2个穴位为一组,分别是复溜、太溪,委中、承山,足三里、下巨虚,每组10 min,10次为1个疗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每天治疗后患肢均有明显的舒适感。共治疗1个疗程,水肿完全消失。 讨论该病例为原发于小腿肌肉静脉丛的血栓形成,在临床上较少见。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使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增高,导致组织间隙的液体积聚过多而产生下肢浮肿。低频脉冲电刺激穴位可引起肌肉的被动运动,使肌肉群收缩和舒张。在肌肉收缩时,促进静脉和淋巴管的回吸收;肌肉松弛时,静脉和淋巴管随之扩张使静水压下降,亦有利于组织液、静脉血液的回流,达到消肿的治疗效果。低频电治疗本病时电流量不宜过大,以免血栓脱落。另外,急性期患者因血栓尚未机化,低频电刺激易致血栓脱落,故为禁忌。
作者:杨中香;黄承胜;彭芸;邹玉洪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