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文;陈丽军
目的探讨运动锻炼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及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方法 64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训练组进行为期7周,每周6次,每次1 h的运动训练,观察运动前后血压及一氧化氮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训练组运动后收缩压(140.48±13.62)mm Hg较运动前(162.50±17.33)mm Hg明显下降,也明显低于对照组(164.16±7.96)mm Hg;舒张压(82.98±3.99)mm Hg较运动前(93.78±4.96)mm Hg明显下降,并明显低于对照组(95.41±6.40)mm Hg,P<0.01,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训练组运动后一氧化氮水平(10.30±7.69)μmol/L较运动前(17.77±19.75)μmol/L明显下降,并明显低于对照组(18.70±14.51)μmol/L,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训练组运动前与对照组的血压及一氧化氮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血压及一氧化氮观察前后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运动训练可使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及一氧化氮水平下降,一氧化氮活性的恢复是其可能的治疗机制之一。
作者:姚素芬;段南宁;宋广斗;高军;张守元;郭庆军;王长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适当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保健、预防、治疗作用,但大剂量紫外线照射能造成眼和皮肤的损伤。据报道,长期暴露于小剂量紫外线,特别是中波紫外线之下,有导致皮肤的慢性退行性变及癌前期和皮肤恶性变的可能[1]。因此,何种织物材料可适当保护人体,避免不必要的、过量的紫外线照射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物理治疗中常遇到的问题。我们对常用遮光织物材料对中短波紫外线强度的影响进行了测试和探讨,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玉玲;谭玉茹;谭维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中波紫外线(UVB)对培养的角朊细胞合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及免疫组化法,观察UVB(302 nm,100 mJ/cm2)照射对培养人角朊细胞合成bFGF的作用。结果正常皮肤组织基底层和棘层的角朊细胞及真皮的成纤维细胞可合成bFGF;培养的角朊细胞经UVB照射后细胞内bFGF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均较照射前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 bFGF可能参与了UVB照射所引起的皮肤色素沉着,并减少UVB所引起的黑素细胞的损伤及凋亡,维持皮肤内黑素细胞的数量稳定。
作者:杨希川;叶庆佾;徐小珂;钟白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门诊确诊的寻常疣及跖疣患者308例,观察组190例,男115例,女75例;病程<6个月10例,>2年180例;头面部18例,颈部5例,躯干部5例,手部105例,跖部57例;小绿豆大,皮损数个至数十个。对照组118例,男63例,女55例;手部43例,跖部34例,其他部位41例。 以液氮为致冷源对初起时疣(称母疣)常规消毒后,用接触冷冻法30~60 s,以冰球超过正常皮肤2 mm,3个冻融周期,术后局部出现肿胀或水疱,24 h后患部涂1%龙胆紫液,每日1次,至局部渗液停止,涂药后不用敷料,结痂块有利于创面愈合,一般不用抗生素,2~4周脱痂痊愈。在此炎症期皮下注射转移因子,每日3万单位,连续2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副作用。对照组单纯应用冷冻法,不注射转移因子。 观察组190例治疗2周后疣完全脱落164例,3个月后复发12例,治愈152例,部分脱落16例,无效10例。对照组118例治疗2周后疣脱落43例,3个月后复发28例,治愈15例,部分脱落34例,无效41例。两组治愈率经卡方检验,χ2=132.89,P<0.0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本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复发问题尚未解决,冷冻疗法不但可使增生的疣变性、坏死,而且局部可产生炎症反应,诱发白细胞趋化,冷冻可使血管收缩,通透性降低,减少渗出。在低温条件下,免疫细胞酶活性增加,分泌功能增强,产生大量免疫效应物质,发挥抗感染免疫作用,因而冷冻疗法具有免疫增强效应,转移因子有调节免疫作用,更进一步增强免疫功能,使疣体自行脱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陈桂民;朱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资料和方法 脑梗死患者67例,均经头颅CT确诊,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1],并按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标准[2]分轻中重型,分为紫外线照射充氧液体输注(UDIO)组35例,其中男27例,女8例;平均年龄(64.1±2.5)岁;病程(2.5±0.5)d;轻型5例,中型23例,重型7例;神经功能损失评分19.8±4.0;伴发病评分4.8±2.0;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ILIB)组32例,其中男26例,女6例;平均年龄(62.3±2.8)岁;病程(2.9±0.7)d,轻型3例,中型20例,重型9例;神经功能损失评分19.0±3.5;伴发病评分5.2±1.6。两组患者病程、年龄、性别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均在胞二磷胆碱、丹参常规治疗下,ILIB组采用长春产CYD-Ⅲ全电脑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仪,波长632.8 nm,激光输出功率1.5~2.0 mW,每次60 min,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UDIO组采用长春产全电脑光量子载体氧透射治疗仪,紫外线波长254 nm,能量密度10 mJ/cm2,照射并充氧10 min,充氧流量5 L/min,用10%葡萄糖作载体液,以45滴/min,1 h滴完,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两组均在入院时及治疗1个疗程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气分析,血脂、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血浆丙二醛(MDA),常规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上海医科大学研制的LING-100微机显示自动记录血液-血浆粘度计测定;红细胞变形仪测定红细胞变形能力,电脑自动记录;血浆SOD采用南京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的SOD盒,用羟安发色测定:LPO测定采用硫代巴比妥酸化比色法[3]。血脂及血气分析采用本院自动化分析仪检测。 治疗两疗程后按199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第四次会议标准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及死亡[1]。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配对t检验及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
作者:李经伦;何本超;李小刚;何晓英;席春江;荣本兵;熊先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国老一代理疗康复医学专家,原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理疗科主任、主任医师李维礼同志,因积劳成疾,不幸于2001年1月17日在广州病逝,享年77岁。 李维礼同志,男,汉族,广州市人,生于1925年7月。1949年毕业于上海前国防医学院,同年10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工作。曾任医院理疗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顾问,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康复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副主任委员、名誉顾问,《中华理疗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广东医学》杂志编委等职。 李维礼同志的一生为我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做出了重大贡献,早在1953年他就从事放射治疗学,1956年后从事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当时国内有关的资料贫乏,他翻译了大量的国外资料,引进国外先进的器械,培养人才,与同志们一起把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理疗科建设成为国内具有相当规模的科室,当时每年进修实习人员高达30人以上。 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直带病坚持工作,他先后患有天疱疮、肺结核、骨结核、糖尿病。在双目失明后,仍孜孜不倦地培养年轻一代,在患骨结核时,打着石膏躺在病床上为学员讲课、撰写教材等,他不仅为本区培养了第一批理疗专业骨干(后均为理疗科主任),还为全军举办了理疗培训班三期,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他先后主编了《实用理疗学》、《简明临床理疗手册》、《创伤理疗手册》,参加编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理疗学分册》、《超声医学》、《脊柱病因学》等著作,先后在《中华医学杂志》、《中华理疗杂志》、《人民军医》、《中华外科杂志》、《中华眼科杂志》、《中国康复》、《理疗与疗养》等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 李维礼同志的逝世是我国理疗、康复学界的重大损失,曾与他共事的同仁、学生为失去一位良师益友而感到万分的悲痛,我们将化悲痛为力量,学习他为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努力奉献,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为物理医学、康复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勤奋工作,鞠躬尽瘁的精神,把物理与康复医学事业向前推进。
作者:中华医学会广东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康复理疗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对参加海水浴的中老年健康工休人员血清中与抗衰老有关的一些活性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脂质(LPO)等海水浴前后活性和含量变化进行了观察,以了解海水浴对人体尤其是中老年人血清中SOD和GSHpx酶的活性及LPO含量变化的影响,探讨海水浴对人体尤其是中老年人的抗衰老作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宝山;柏伟;张晓岩;赵琳;郑利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资料和方法 尿路感染患者160例,按第二届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制定标准,正规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105/ml,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作出定位诊断[1]。并按《肾脏病学》第2版中尿路感染分型。治疗分为两组。超短波并氧氟沙星组(综合组)90例,男29例,女61例;年龄16~66岁;单纯性下尿路感染23例,单纯性上尿路感染20例,复杂性上下尿路感染47例。单纯药物组70例,男23例,女47例;年龄18~65岁;单纯性下尿路感染21例,单纯性上尿路感染14例,复杂性上下尿路感染35例。病原菌分类主要为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和D型链球菌等。两组病程均为1~3 d。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及主要病原菌分类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患者口服氧氟沙星0.2 g,每日2次,7 d为1个疗程;单纯性上尿路感染和复杂性尿路感染患者口服氧氟沙星0.2 g,每日3次,14 d为1个疗程。综合组在用药的同时并用超短波治疗,采用上海产CDL-2型超短波电疗机,频率50 MHz,波长7.2 m,输出功率200 W,电极15 cm×25 cm×2 ,下腹部对置,双肾区并置,间隙1.5 cm,温热量,两个位置各10 min,每日1次,单纯性下尿路感染7次为1个疗程,单纯性上尿路感染和复杂性尿路感染15次为1个疗程。观察疗程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及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和尿细菌培养等。
作者:徐海红;王清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资料和方法 银屑病患者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16~64岁,平均39.4岁;病程2周~32年,平均7.8年;健康对照组20名,均为健康查体者,其性别、年龄与银屑病组无统计学差异。 采用北京产WL-2型光量子血液治疗仪,紫外线波长253.7 nm,照射剂量24.5 mJ/cm2,具体操作步骤同参考文献[1]。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取外周血备检。 凋亡基因-1(Fas)、白血病基因-2(Bcl-2)的蛋白表达及T细胞CD4抗原(CD4)的单克隆抗体均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FasFITC、Bcl-2FITC、CD4FITC),凋亡基因-2.7(Apo-2.7)蛋白表达物及T细胞CD8抗原(CD8)的单抗采用藻红蛋白标记(Apo-2.7PE、CD8PE),T细胞CD3抗原(CD3)单抗为藻红蛋白双重标记(CD3PE-cy5),上述试剂以及参照用IgG1FITC、IgGlPE、IgG1PE-cy5均由法国国际免疫公司生产,淋巴细胞分离液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研究所生产。样品处理、免疫反应及流式细胞检测的详细方法同参考文献[2]。 统计方法:方差齐性检验后采用t或t′检验。
作者:王继文;陈丽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资料和方法 我科1997年8月至2000年2月收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96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新生儿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1]。其中轻度29例,中度36例,重度31例;男55例,女41例;入院时日龄1~21 h,平均6.3 h;胎龄34~41周,平均37.8周;出生体重2 050~4 000 g;宫内窘迫23例,Apgary评分[1]:1 min≤3分46例,4~7分31例,8~10分19例;5 min≤6分67例,7~10分29例;阴道分娩72例,剖宫产24例。分为4组,各组分度差异情况经分析无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包括止惊、脱水、护脑、氧疗及对症等。紫外线照射充氧液体输注(UDIO),1组常规治疗同对照组外,用10%葡萄糖50 ml经1次性消毒输液管输氧(氧流量5 L/min),同时将输液管(1次性专用石英管)接在专用玻璃视窗插口上,采用河南产ZWG-B2型紫外线充氧治疗仪进行照射,紫外线波长为254 nm,能量密度为2 000 mJ/cm2,充氧30 min,以10~15滴/min 输给患者,每天1次,共10次。复方丹参组常规综合治疗同对照组外,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江苏产,批号970608,每支2 ml)每天2 ml/kg加入10%葡萄糖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10次。UDIO-2组将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前先经紫外线照射充氧处理(操作同UDIO-1组)其他同复方丹参组。 各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疗效标准以临床症状及脑水肿5 d内消失为显效;10 d内消失为有效;10 d后仍不消失为无效。同时应用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法(NBNA)于生后14 d测查1次,NBNA评分≤35分提示预后不良[2]。各组疗效比较所用统计学处理为秩和检验。
作者:石晓东;黎远团;郑智育;潘广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资料和方法 患者123例,未婚16例,已婚107例;年龄14~48岁;病程<10 d 18例,~1个月25例,~3个月36例,~6个月12例,~1年7例,>1年2例,不详23例;所有病例皮疹呈对称性簇集成片,但孤立不融合,光滑无角化、无蒂,不易刮除,不易出血,色泽大多同粘膜或淡红色,少许呈粟褐色;分布于双小阴唇内侧54例,双小阴唇内侧及阴道口24例,双小阴唇内侧及尿道口22例,全部外阴受累23例;皮疹呈毛刷状或丝状56例,呈鱼卵状或细沙粒样状50例,两种形态均有17例。病理切片检查26例,诊断为鳞状上皮乳头状瘤样增生或慢性炎症浸润。25例行5%醋酸外敷皮损试验。曾接受高频电针治疗10例,外用药4例,未经过任何治疗109例。 患者月经干净后3~7 d内接受治疗,取膀胱截石位,患部用2%红汞液消毒,用液氮喷射器将喷射针对准皮损,距离约0.5 cm,逐区移动喷射治疗,结霜为度,冰霜融解后,再重复3~4次。皮损累及外阴广泛者可分区进行。冷冻术后局部轻微肿胀,少许渗液,嘱患者用1∶5 000高锰酸钾液冲洗患部,创面10 d左右愈合。下次月经干净后复查。 疗效标准痊愈:外阴皮疹全部消失,粘膜光滑正常;显效:1/2以上皮疹消失;好转:1/3~1/2皮疹消失;无效:外阴皮疹无变化。
作者:冯珍;聂萍萍;朱洪翔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7年1月至2000年1月共收治氨基甙类药物毒副反应患者18例,其中应用硫酸链霉素16例,丁氨卡那霉素2例;男12例,女6例;发病年龄20~39岁9例,40~59岁6例,60岁以上3例;用药后2周眩晕4例,平衡障碍、步态不稳3例,耳鸣2例。听力监测10例听力损失,较原正常值损失10~20 dB。 治疗:抽取患者静脉血200 ml存入含保养液血袋内,置于博达WL-2型光量子血疗仪内进行紫外线照射,波长250~430 nm(主峰波长365 nm);光照射强度3 500 μW/cm2,并充氧(5 L/min)30 min后回输给患者,40滴/min,10 min后无反应可适当放快滴数,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18例中治疗5次显效8例,眩晕、平衡障碍、步态不稳明显消失。10~15次治疗耳鸣基本消失,听力监测10例损失dB数回复正常。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能够使血氧饱和度增高,代谢功能改善,利于代谢产物的排泄,而氨基甙类药物正因为药物蓄积发生毒副反应,在轻度反应时是“亚临床毒性反应”(江明性主编.药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337),发生率占用药10%~20%。所以,氨基甙类药物治疗同时给予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辅助性治疗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方法。
作者:李英;井爱平;郝智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慢性腰肌劳损患者160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男86例,女74例;年龄26~55岁;病程1个月至15年;临床表现为腰部酸痛,时轻时重,劳累后加重;查体:双侧或单侧腰肌压痛,腰骶部常有广泛性压痛,部分患者腰椎生理弯曲消失;腰椎X线片未见异常;部分患者可见生理弯曲变直。治疗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 观察组采用北京产LDG-2-A型立体动态干扰电疗仪,治疗参数:中频频率(5 000±200)Hz,差频频率0~200 Hz;动态节律(10±2)s;电流输出强度以人体感觉阈上(缓慢调节电流至有明显的电感)为宜。电极采用星形电极(4 cm×4 cm×3导电橡胶组成一块星形胶状电极),两个星形电极板置于腰椎上下端或腰椎两侧,每日1次,30 min,治疗14次。对照组采用YL-3A型音频电疗机,10.0 cm×6.5 cm电极并置于腰部两侧,电流输出强度以人体耐受为宜,每日1次,30 min,治疗14次。 疗效标准痊愈:腰痛消失,活动不受限,局部无压痛,体查正常;显效:腰痛明显减轻,功能活动基本恢复,体征部分消失或局部有轻压痛;有效:腰痛减轻,腰部活动部分改善,局部仍有压痛或体征存在;无效:治疗后无明显变化。 治疗2周后判定疗效,观察组治愈52例,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2例,治愈显效率88%,总有效率98%。对照组治愈19例,显效33例,有效14例,无效14例,治愈显效率65%,总有效率82%。两组治愈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经卡方检验,χ2=11.182和8.403,P<0.01,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立体动态干扰电治疗慢性腰肌劳损较“音频电”具有更好的疗效。
作者:周光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资料和方法 本组患者32例,年龄53~86岁,平均72.4岁;病程4个月~20年,平均8个月;急性尿路梗阻时间4 h~18 d(留置导尿);急性尿路梗阻前症状有:尿频,夜尿3~6次26例,尿纤细22例,尿等待20例,排尿无力14例,尿痛12例。诊断标准[1,2]:首先排除前列腺癌(经肛门指检、B超或CT检查)、神经系统疾病、盆腔外科手术或外伤史、服用影响膀胱功能的药物等,根据临床症状,结合肛门指检如发现前列腺增大、变硬,中央沟变浅,消失,表面光滑或结节感,前列腺表面隆起等,B超检查示前列腺增大、不均质改变、膀胱内有残留尿,即可确诊,个别病例经CT检查确诊。 采用珠海产CYP-Ⅲ型多功能微波治疗仪,频率(2 450±50)MHz,功率1~200 W,预热时间≤20 s,治疗1~3 s(由脚踏开关控制)。患者取仰卧位,略呈含胸屈背位,枕高适度,卧姿舒适。根据患者身高、体重、耐受程度等个体差异不同,分别选用适合的治疗探头,将微波探头套上安全套,涂上石蜡油,嘱患者放松,放入动作要轻,插入走势朝向骶尾部,轻轻放入肛门内,根据指检情况调整探头深度,一般为4~6 cm,将探头微波发射窗口对准前列腺。根据患者对热的敏感程度不同,适当调整功率,以患者感觉微热、舒适为度。功率以20~25 W为宜。如功率过高易引起烧伤或直肠穿孔。急性期均采用临时导尿或留置导尿。急性尿路梗阻,微波治疗可每日2次,尿路梗阻缓解后,可改为每日1次,巩固治疗;轻者2次即可见效,重者7~8次见效,治疗10~30次。每个疗程之间不间隔,第3个疗程可改为隔日1次或每周2次。10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每次20 min,无效则改作其他治疗。
作者:王惠玲;刘定彬;王志明;韩树生;王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患者150例,男56例,女94例;年龄16~73岁;病程3 d~2年;均由口腔科确诊后转我科治疗,患病部位均为单侧,有张口及咀嚼时颞颌部位疼痛,张口受限,颞颌关节区压痛,部分患者伴有弹响,治疗分为3组,镓铝砷激光组45例,短波组35例,综合组70例。 镓铝砷激光组采用上海产MDC-500型半导体激光治疗机,波长810~830 nm,输出功率0~500 mW,连续可调,照射功率100~250 mW,光斑直径5 mm,将激光照射头直接置于疼痛部位,每日1次,8~10 min,5~10次为1个疗程。短波组采用杭州产BL-I型电磁治疗机,功率60~125 W,频率27.12 MHz,圆形电极输出磁感应强度0.09~0.16 T,将直径15.5 cm圆形电极置于病变关节部位,用小剂量以患者无明显温热感,每日1次,20 min,5~10次为1个疗程。综合组采用镓铝砷激光加短波联合应用,先进行短波治疗,随即镓铝砷激光照射,时间、剂量、疗程和单一治疗组相同。 疗效标准临床痊愈:张口及咀嚼痛消失,张口正常,关节部位压痛消失;显效:张口及咀嚼痛基本消失,有轻度关节弹响;好转:症状和体征均轻减;无效:症状和体征无变化。 综合组临床痊愈18例,显效38例,好转13例,无效1例,临床痊愈显效率80%,总有效率99%。镓铝砷激光组临床痊愈6例,显效13例,好转21例,无效5例,临床痊愈显效率42%,总有效率89%。短波组临床痊愈3例,显效11例,好转4例,无效7例,临床痊愈显效率40%,总有效率80%。 经统计学处理,综合组与镓铝砷激光组比较,χ2=18.23,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综合组与短波组比较,χ2=20.76,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镓铝砷激光组与短波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综合组治愈率显著高于镓铝砷激光组和短波电疗组。
作者:姜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尖锐湿疣(CA)患者146例均参照卫生部防疫司主编的《性病诊断和治疗方案》及《现代性病学》中CA的诊断标准确诊。患者均有冶游史或配偶同患史。其疣体数1~12个,绿豆至蚕豆大小,呈菜花状、鸡冠状、乳突状,发病部位以阴茎冠状沟、龟头、包皮、阴唇、阴道口为主,次为尿道口、肛周等处。所有疣体醋酸白试验均为阳性。分为液氮冷冻治疗组(冷冻组)和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组(激光组),各73例。冷冻组男58例,女15例;年龄4~66岁,平均26岁;病程15 d~16个月,平均4.5个月。激光组男52例,女21例;年龄28~59岁,平均28岁;病程21 d~13个月,平均3.6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前均不应用抗病毒和消炎药物。冷冻组采用南京产NJQ-P型浸冷式医用冷刀,将所需冷刀浸入液氮中,待液氮停止沸腾后,冷刀已具有与液氮相等的低温时备用。病损局部常规消毒后,根据疣体大小,选择比疣体约大0.5 cm的冷刀,用直接接触法作用于疣体,适当加压。每个冻融周期5~30 s,以疣冻结形成冰球为度。间隔15 min后行第2个冻融周期,疣体大的冻融4个周期。一般治疗1次,疣体数目多,面积大,可在结痂脱落后进行第2次治疗。术后3 d用1:5 000高锰酸钾浸泡或湿敷,每天1次,以保持局部干燥和预防感染。激光组采用成都产JZ-ⅡA型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机,常规消毒后,根据疣体大小,采用气化术或切割术,或气化加切割术。以去除疣体基底部约深1 mm为度,范围以超过疣体基底部1~2 mm为宜。一般治疗1次,个别疣体较大且易出血者,再次治疗间隔7 d,术后涂以1%的龙胆紫液,保持患部干燥和预防感染。治疗后3个月内如有复发,可继续分组治疗,3个月末分组判定疗效,4个月末判定复发率。 疗效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治愈:疣体经治疗后3个月未复发;显效:治疗后第1~2个月未复发,第3个月复发,再次治疗后3个月未复发;有效:治疗后1个月未复发,第2个月复发,再次治疗后3个月未复发;无效:治疗后第1~2个月均复发,再次治疗后第3个月末仍复发,醋酸白试验阳性。 冷冻组治疗1~4次,平均2.6次,治愈43例,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2%。激光组治疗1~5次,平均3.6次,治愈34例,显效16例,有效9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81%。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χ2=3.03,P<0.1>0.05,差异无显著性,总有效率χ2=5.12,P<0.05,>0.02,差异有显著性。复发率:第4个月末冷冻组为11%,激光组为27%,χ2=8.70,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说明冷冻治疗CA复发率较二氧化碳激光治疗为低。本组病例冷冻疗法的总有效率和复发率均优于激光疗法的原因是否与冷冻免疫、连续性增效反应有关,有待探讨。
作者:吴代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慢性鼻炎患者154例,男86例,女68例;年龄5~83岁,平均36岁;病程4个月~20年;慢性单纯性鼻炎98例,慢性肥厚性鼻炎56例。采用成都产WB-100型微波多功能治疗机,频率2 450 MHz,大输出功率200 W,可预置有数码显示,可微调。辐射器为接触式及针状两种。时间控制,定时1~900 s可预置,并有声、光、数字显示。输出功率及治疗时间均可预先设置。治疗前清洁鼻腔,以1%地卡因棉片行鼻腔粘膜麻醉,3~5 min,更换2~3次。治疗前将微波调至30~50 W,3~5 s。针状微波辐射器插入鼻甲粘膜下,自前端刺入平行鼻底至下鼻甲后端。可分多次自前向后刺入,治疗一次未愈可相隔7~10 d再次进行热凝。 疗效标准显效:下鼻甲大小和色泽恢复正常,通气功能良好;好转:下鼻甲较前回缩,通气功能改善;无效:与治疗前相同。 治疗2~3 d复查,微波热凝部位形成伪膜,患者出现鼻塞和粘性分泌物,1~10 d内均可消失。一周后粘膜区形成的伪膜脱落,使炎性粘膜产生新的修复。全部病例经治疗1~2次,其中慢性单纯性鼻炎显效69例占70%,好转24例占24%,无效5例占5%,总有效率95%;慢性肥厚性鼻炎显效37例占66%,好转15例占27%,无效4例占7%,总有效率93%。 慢性鼻炎为下鼻甲粘液腺分泌活跃,常有鼻塞流涕,晨起咽干,头痛、打鼾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症状。微波辐射是一种腔内插入法电磁辐射,通过微波天线直接辐射,可使局部组织产生高温,脱水和凝固,使充血的血管收缩,促进组织水肿的吸收,从而改善了通气功能。由于微波热凝的作用,避免了术中出血,瘢痕形成,周围组织反应大的缺点,患者痛苦小,治疗时间缩短,副作用极少,患者易接受。
作者:刘冰;王槐富;李德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UBIO)对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的影响并探讨UBIO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对30例脑梗死患者UBIO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变化进行观察,并与30例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相比较。结果 UBIO组治疗1个疗程后CD4(40.92±6.97)%较治疗前(37.11±7.02)%有明显升高(t=-2.109,P<0.05),CD25(13.38±3.26)%,治疗后为(11.12±4.25)%,有明显下降(t=2.311 1,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CD3、CD8、CD4/CD8、CD16+CD56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UBIO治疗对改善脑梗死患者的免疫功能紊乱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唐维国;何松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47岁,无明显诱因左下肢疼痛,2个月后发现左臀部肿胀,局部X线片见左髂骨骨破坏伴肿块影。CT检查见左髂骨、骶骨及髋臼骨破坏,伴巨大软组织肿物影,腹部超声检查肝内多发实性结节,伴肝门广泛瘤栓形成,肝硬化,脾大。B超引导下左臀部肿物穿刺,抽出黄色物,病理检查见恶性细胞,免疫组化:CK(+)、AFP(+)、Vim(+),组织形态结合免疫组化诊断为肝细胞癌,左髂骨转移。患者坐轮椅入院,局部疼痛依靠口服吗啡缓释片,每日剂量达40~80 mg。 入院后应用榄香息乳及帕米磷酸二钠等药物治疗,疼痛均未缓解,转入我科进行射频加温和放射治疗。治疗前测量肿瘤为25 cm×25 cm×10 cm,质硬,基底固定,触痛明显,患者需抬上床。加温治疗采用深圳产41 kHz射频热疗机,每周治疗2次,每次加温60 min,治疗功率600 W,反射功率10~20 W,辐射器直径25 cm,治疗时应用特制冷水袋进行皮肤降温,水袋下测得表皮温度为39℃。放射治疗采用直线加速器10 mV X线,照射野30 cm×28 cm,每周5次,每次2 Gy。患者每天先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后1 h内进行加温治疗。射频合并放射治疗4周,加温治疗8次,放射治疗20次,然后单纯放疗10次,放射治疗总量60 Gy。加温治疗3次后疼痛明显减轻,治疗结束时,临床检查肿瘤缩小,患者可扶拐行走。2周后CT检查见左髂骨处仍有15 cm×13 cm×10 cm的软组织肿块影,肿块内有斑片状坏死区,骨破坏无进展。治疗3个月CT检查,见左侧髂骨、骶骨及髋臼的广泛骨转移区中硬化增多,肿物范围明显缩小。已停用吗啡类药物,每日可步行60 min。肝癌病灶未进展,继续服用中药治疗。 讨论骨转移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发生率为30%~70%。由于肝癌病程短,临床上报道肝癌出现骨转移的不多,但大量临床资料统计,肝癌出现骨转移的发生率为3%~12%,尸检发现的骨转移可高达20%。治疗骨转移灶的目的是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例转移瘤病灶巨大,已影响负重功能,手术切除困难。单纯放射治疗,由于肿瘤巨大,中心血运差,含有大量乏氧细胞,瘤内pH值呈酸性,产生放射性抗拒,疗效差。加温治疗时,巨大肿瘤中心易升温,乏氧细胞和酸性环境提高肿瘤对热的敏感性;应用射频电容式加温透热效果好,瘤内易达到有效治疗温度。 本例治疗2周后CT检查,肿瘤较治疗前缩小,3个月后CT复查,肿物影明显缩小,疗效显著。加温治疗可明显提高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应用射频加温治疗患者反应轻,治疗时有全身出汗,血压、脉搏、呼吸均无明显变化。仅在治疗后有轻微低热,可能是肿瘤细胞坏死机体产生的吸收热。因此,射频联合放射治疗是治疗巨大肿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徐晓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女,48岁,因右下肢浮肿45 d入院。无手术史。检查:生命体征正常,右下肢Ⅱ度浮肿,皮肤紫红色,Homans征阳性。入院后经双下肢静脉彩检查超示右下肢深静脉内血栓形成(周围型)。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丹参20 ml,青霉素800万U静滴,每日1次,并口服肠溶阿斯匹林50 mg,每日1次,潘生丁25 mg,每日3次,同时给予患肢湿热敷,并抬高。在治疗的10 d中,前5 d患肢水肿有所减轻,其后治疗效果不显著。继而采用天津产麦迪克802A型低频脉冲治疗仪,频率90 Hz,功率100 W,脉冲波形为单向,板状电极6 cm×3 cm和4 cm×2 cm×2,每2个穴位为一组,分别是复溜、太溪,委中、承山,足三里、下巨虚,每组10 min,10次为1个疗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每天治疗后患肢均有明显的舒适感。共治疗1个疗程,水肿完全消失。 讨论该病例为原发于小腿肌肉静脉丛的血栓形成,在临床上较少见。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使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增高,导致组织间隙的液体积聚过多而产生下肢浮肿。低频脉冲电刺激穴位可引起肌肉的被动运动,使肌肉群收缩和舒张。在肌肉收缩时,促进静脉和淋巴管的回吸收;肌肉松弛时,静脉和淋巴管随之扩张使静水压下降,亦有利于组织液、静脉血液的回流,达到消肿的治疗效果。低频电治疗本病时电流量不宜过大,以免血栓脱落。另外,急性期患者因血栓尚未机化,低频电刺激易致血栓脱落,故为禁忌。
作者:杨中香;黄承胜;彭芸;邹玉洪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