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海博学鞠躬尽瘁--李维礼同志的生平和贡献(1925~2001)

中华医学会广东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康复理疗科

关键词:物理医学与康复, 理疗科, 康复医学, 广州, 康复学, 超声医学, 中国, 医学会, 总医院, 科主任, 主任医师, 医学杂志, 医学事业, 培养, 理疗学, 军区, 骨结核, 放射治疗学, 资料, 专业人才
摘要:我国老一代理疗康复医学专家,原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理疗科主任、主任医师李维礼同志,因积劳成疾,不幸于2001年1月17日在广州病逝,享年77岁。 李维礼同志,男,汉族,广州市人,生于1925年7月。1949年毕业于上海前国防医学院,同年10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工作。曾任医院理疗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顾问,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康复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副主任委员、名誉顾问,《中华理疗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广东医学》杂志编委等职。 李维礼同志的一生为我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做出了重大贡献,早在1953年他就从事放射治疗学,1956年后从事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当时国内有关的资料贫乏,他翻译了大量的国外资料,引进国外先进的器械,培养人才,与同志们一起把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理疗科建设成为国内具有相当规模的科室,当时每年进修实习人员高达30人以上。 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直带病坚持工作,他先后患有天疱疮、肺结核、骨结核、糖尿病。在双目失明后,仍孜孜不倦地培养年轻一代,在患骨结核时,打着石膏躺在病床上为学员讲课、撰写教材等,他不仅为本区培养了第一批理疗专业骨干(后均为理疗科主任),还为全军举办了理疗培训班三期,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他先后主编了《实用理疗学》、《简明临床理疗手册》、《创伤理疗手册》,参加编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理疗学分册》、《超声医学》、《脊柱病因学》等著作,先后在《中华医学杂志》、《中华理疗杂志》、《人民军医》、《中华外科杂志》、《中华眼科杂志》、《中国康复》、《理疗与疗养》等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 李维礼同志的逝世是我国理疗、康复学界的重大损失,曾与他共事的同仁、学生为失去一位良师益友而感到万分的悲痛,我们将化悲痛为力量,学习他为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努力奉献,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为物理医学、康复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勤奋工作,鞠躬尽瘁的精神,把物理与康复医学事业向前推进。
中华理疗杂志相关文献
  • 低频脉冲电综合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伴浮肿一例

    患者女,48岁,因右下肢浮肿45 d入院。无手术史。检查:生命体征正常,右下肢Ⅱ度浮肿,皮肤紫红色,Homans征阳性。入院后经双下肢静脉彩检查超示右下肢深静脉内血栓形成(周围型)。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丹参20 ml,青霉素800万U静滴,每日1次,并口服肠溶阿斯匹林50 mg,每日1次,潘生丁25 mg,每日3次,同时给予患肢湿热敷,并抬高。在治疗的10 d中,前5 d患肢水肿有所减轻,其后治疗效果不显著。继而采用天津产麦迪克802A型低频脉冲治疗仪,频率90 Hz,功率100 W,脉冲波形为单向,板状电极6 cm×3 cm和4 cm×2 cm×2,每2个穴位为一组,分别是复溜、太溪,委中、承山,足三里、下巨虚,每组10 min,10次为1个疗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每天治疗后患肢均有明显的舒适感。共治疗1个疗程,水肿完全消失。 讨论该病例为原发于小腿肌肉静脉丛的血栓形成,在临床上较少见。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使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增高,导致组织间隙的液体积聚过多而产生下肢浮肿。低频脉冲电刺激穴位可引起肌肉的被动运动,使肌肉群收缩和舒张。在肌肉收缩时,促进静脉和淋巴管的回吸收;肌肉松弛时,静脉和淋巴管随之扩张使静水压下降,亦有利于组织液、静脉血液的回流,达到消肿的治疗效果。低频电治疗本病时电流量不宜过大,以免血栓脱落。另外,急性期患者因血栓尚未机化,低频电刺激易致血栓脱落,故为禁忌。

    作者:杨中香;黄承胜;彭芸;邹玉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治疗氨基甙类药物毒副反应18例

    1997年1月至2000年1月共收治氨基甙类药物毒副反应患者18例,其中应用硫酸链霉素16例,丁氨卡那霉素2例;男12例,女6例;发病年龄20~39岁9例,40~59岁6例,60岁以上3例;用药后2周眩晕4例,平衡障碍、步态不稳3例,耳鸣2例。听力监测10例听力损失,较原正常值损失10~20 dB。 治疗:抽取患者静脉血200 ml存入含保养液血袋内,置于博达WL-2型光量子血疗仪内进行紫外线照射,波长250~430 nm(主峰波长365 nm);光照射强度3 500 μW/cm2,并充氧(5 L/min)30 min后回输给患者,40滴/min,10 min后无反应可适当放快滴数,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18例中治疗5次显效8例,眩晕、平衡障碍、步态不稳明显消失。10~15次治疗耳鸣基本消失,听力监测10例损失dB数回复正常。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能够使血氧饱和度增高,代谢功能改善,利于代谢产物的排泄,而氨基甙类药物正因为药物蓄积发生毒副反应,在轻度反应时是“亚临床毒性反应”(江明性主编.药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337),发生率占用药10%~20%。所以,氨基甙类药物治疗同时给予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辅助性治疗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方法。

    作者:李英;井爱平;郝智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治疗老年肺结核并肺心病疗效观察

    资料和方法 102例患者均符合1997年全国肺心病会议诊断标准,原发病均为肺结核,其中浸润型(Ⅲ型)38例,慢性纤维空洞型(Ⅳ型)64例,分为两组。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UBIO)组54例,男33例,女21例;年龄60~82岁,平均64岁;肺结核Ⅲ型21例,Ⅳ型33例。对照组48例,男31例,女17例;年龄60~79岁,平均67岁;肺结核Ⅲ型17例,Ⅳ型31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抗结核、抗感染、吸氧、强心、利尿及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常规治疗。UBIO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UBIO疗法。采患者静脉血200 ml缓缓注入含ACD液的无菌石英玻璃瓶内充分混合后,将其置于启动的石家庄产XL-200型血液辐射治疗仪上,紫外线波长253.7 nm,能量密度0.568 J/m2*s-1,照射同时以流量5 L/min充氧8~10 min,血液变为鲜红色回输给患者,每日1次,两组以10 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动脉血气、X线胸片的变化。 疗效标准根椐1977年第二次全国肺心病会议标准[1],以临床症状、体征改变为主,结合血气指标、X线胸片、痰菌情况综合分析。

    作者:张玲;姜文彦;梁建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紫外线照射液体输注与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脑梗死的比较观察

    资料和方法 脑梗死患者67例,均经头颅CT确诊,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1],并按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标准[2]分轻中重型,分为紫外线照射充氧液体输注(UDIO)组35例,其中男27例,女8例;平均年龄(64.1±2.5)岁;病程(2.5±0.5)d;轻型5例,中型23例,重型7例;神经功能损失评分19.8±4.0;伴发病评分4.8±2.0;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ILIB)组32例,其中男26例,女6例;平均年龄(62.3±2.8)岁;病程(2.9±0.7)d,轻型3例,中型20例,重型9例;神经功能损失评分19.0±3.5;伴发病评分5.2±1.6。两组患者病程、年龄、性别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均在胞二磷胆碱、丹参常规治疗下,ILIB组采用长春产CYD-Ⅲ全电脑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仪,波长632.8 nm,激光输出功率1.5~2.0 mW,每次60 min,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UDIO组采用长春产全电脑光量子载体氧透射治疗仪,紫外线波长254 nm,能量密度10 mJ/cm2,照射并充氧10 min,充氧流量5 L/min,用10%葡萄糖作载体液,以45滴/min,1 h滴完,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两组均在入院时及治疗1个疗程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气分析,血脂、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血浆丙二醛(MDA),常规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上海医科大学研制的LING-100微机显示自动记录血液-血浆粘度计测定;红细胞变形仪测定红细胞变形能力,电脑自动记录;血浆SOD采用南京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的SOD盒,用羟安发色测定:LPO测定采用硫代巴比妥酸化比色法[3]。血脂及血气分析采用本院自动化分析仪检测。 治疗两疗程后按199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第四次会议标准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及死亡[1]。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配对t检验及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

    作者:李经伦;何本超;李小刚;何晓英;席春江;荣本兵;熊先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紫外线照射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紫外线具有抗炎、镇痛、促进再生作用。适当剂量紫外线可刺激表皮细胞增殖,促进免疫因子释放,但大剂量紫外线可导致皮肤老化,角质层增厚,甚至癌变及全身免疫力低下[1]。创伤修复包括受损组织的消除和各种细胞的聚集,局部产生大量的胶原基质,后形成瘢痕。多种细胞、基质成分、血管及多肽生长因子都与创伤修复过程密切相关[2]。一般认为,紫外线照射促进伤口愈合是由于:紫外线的直接杀菌作用;照射后皮肤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皮肤红斑,局部血管扩张、充血、血流加快,组织血流灌注增多,细胞代谢增强;刺激细胞DNA、RNA的合成,促进细胞有丝分裂、生长繁殖[3,4]。研究表明,紫外线照射还能刺激皮肤角朊细胞产生IL-1、IL-6、bFGF、PDGF、TGF和TNF-α等多种细胞因子。这些因子能趋化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刺激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有丝分裂,促进胶原的合成和分泌,从而起到抗炎,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伤口愈合的作用。 一、紫外线对细胞间基质的作用 胶原是皮肤组织细胞外间质的主要成分,在创伤修复过程中,机体可以通过胶原的合成、降解和吸收对创伤愈合和愈合后的组织进行改造,使组织修复得以完成和完善。纤维连接蛋白参与创伤修复过程的始终,它通过与多种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加速创伤修复。

    作者:索伟;王兴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紫外线照射充氧液体输注佐治小儿支气管肺炎并心力衰竭50例

    资料和方法 患儿106例均咳喘,呼吸困难,缺氧体征显著,双肺可闻及湿口罗音,肝脏不同程度肿大,X线胸片均符合急性支气管肺炎改变。均符合1984年南宁制订的关于小儿肺炎并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分为两组。紫外线照射充氧液体输注(UDIO)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1岁30例,~3岁12例,~6岁8例;发热47例,周围血白细胞4.0~10.0×109/L 35例,~20.0×109/L 12例,~24.0×109/L 3例。对照组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1岁33例,~3岁14例,~6岁9例;发热52例,周围血白细胞4.0~10.0×109/L38例,~20.0×109/L 14例,~24.0×109/L 4例。两组临床资料各项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两组均给予常规吸氧,抗菌抗病毒(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病毒唑、莪术油),强心(西地兰或毒毛旋花子甙K),利尿,平喘,镇静等治疗。UDIO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紫外线照射充氧液体输注,采用河南产ZWG-B2型光量子氧透射液体治疗仪,紫外线波长253.7 nm,能量密度0.568J/cm2,根椐患儿不同年龄,用10%葡萄糖注射液40~100 ml作为载体,以流量2~3 L/min充氧3~5 min,将一次性石英玻璃管通过治疗仪辐射窗进行紫外线辐射,同时按常规输液方式输注患者体内,视年龄大小调整滴速,10~25滴/min,治疗时间控制在30~60 min,每日1次,共3~5 d,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输注辐照充氧液体记入液体总量,防止液体过量加重心衰。

    作者:吴凤珍;杨长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海水浴者皮炎一例报告

    患者男,26岁,于1999年8月2日来我院疗养。8月6日12时30分进行海水浴,水温29℃,游泳40 min后,自觉腰臀部瘙痒不适,检查发现泳裤遮盖部位皮肤出现红斑性风团,伴有局部瘙痒灼热感,并感全身不适,乏力,给予口服息斯敏及局部外搽肤轻松软膏,2 d后红斑性风团消退,瘙痒消失。20 d后又行海水浴,入水30 min后,又觉腰臀部瘙痒,经查与上次出现相同样红斑性风团,又经上述对症治疗2 d后红斑及瘙痒消失。 本例患者经追问,既往健康,无皮肤病及过敏性病史,且从两次发病来看,显然与行海水浴有关,应诊断为海水浴者皮炎(Seabather's Eruption),此病是发生于某些海水浴者所特有的一种皮肤病,比较罕见,其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有人提出,海水的压力可能是致病因素,其理由是皮疹的部位多发生在泳衣遮盖处,这些都是衣着的受压部位。还有人认为,是由于海水中某些动物的卵在游泳衣的压力下破碎,刺激皮肤所致。我院历年组织海水浴人群,仅发现此例,除上述有些学者认为的致病因素外,还可能与某些海水浴者的特殊体质有关。

    作者:田有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冷冻治疗女性假性湿疣123例

    资料和方法 患者123例,未婚16例,已婚107例;年龄14~48岁;病程<10 d 18例,~1个月25例,~3个月36例,~6个月12例,~1年7例,>1年2例,不详23例;所有病例皮疹呈对称性簇集成片,但孤立不融合,光滑无角化、无蒂,不易刮除,不易出血,色泽大多同粘膜或淡红色,少许呈粟褐色;分布于双小阴唇内侧54例,双小阴唇内侧及阴道口24例,双小阴唇内侧及尿道口22例,全部外阴受累23例;皮疹呈毛刷状或丝状56例,呈鱼卵状或细沙粒样状50例,两种形态均有17例。病理切片检查26例,诊断为鳞状上皮乳头状瘤样增生或慢性炎症浸润。25例行5%醋酸外敷皮损试验。曾接受高频电针治疗10例,外用药4例,未经过任何治疗109例。 患者月经干净后3~7 d内接受治疗,取膀胱截石位,患部用2%红汞液消毒,用液氮喷射器将喷射针对准皮损,距离约0.5 cm,逐区移动喷射治疗,结霜为度,冰霜融解后,再重复3~4次。皮损累及外阴广泛者可分区进行。冷冻术后局部轻微肿胀,少许渗液,嘱患者用1∶5 000高锰酸钾液冲洗患部,创面10 d左右愈合。下次月经干净后复查。 疗效标准痊愈:外阴皮疹全部消失,粘膜光滑正常;显效:1/2以上皮疹消失;好转:1/3~1/2皮疹消失;无效:外阴皮疹无变化。

    作者:冯珍;聂萍萍;朱洪翔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中波紫外线对角朊细胞合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

    目的研究中波紫外线(UVB)对培养的角朊细胞合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及免疫组化法,观察UVB(302 nm,100 mJ/cm2)照射对培养人角朊细胞合成bFGF的作用。结果正常皮肤组织基底层和棘层的角朊细胞及真皮的成纤维细胞可合成bFGF;培养的角朊细胞经UVB照射后细胞内bFGF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均较照射前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 bFGF可能参与了UVB照射所引起的皮肤色素沉着,并减少UVB所引起的黑素细胞的损伤及凋亡,维持皮肤内黑素细胞的数量稳定。

    作者:杨希川;叶庆佾;徐小珂;钟白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液氮冷冻加转移因子治疗寻常疣及跖疣 190例

    门诊确诊的寻常疣及跖疣患者308例,观察组190例,男115例,女75例;病程<6个月10例,>2年180例;头面部18例,颈部5例,躯干部5例,手部105例,跖部57例;小绿豆大,皮损数个至数十个。对照组118例,男63例,女55例;手部43例,跖部34例,其他部位41例。 以液氮为致冷源对初起时疣(称母疣)常规消毒后,用接触冷冻法30~60 s,以冰球超过正常皮肤2 mm,3个冻融周期,术后局部出现肿胀或水疱,24 h后患部涂1%龙胆紫液,每日1次,至局部渗液停止,涂药后不用敷料,结痂块有利于创面愈合,一般不用抗生素,2~4周脱痂痊愈。在此炎症期皮下注射转移因子,每日3万单位,连续2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副作用。对照组单纯应用冷冻法,不注射转移因子。 观察组190例治疗2周后疣完全脱落164例,3个月后复发12例,治愈152例,部分脱落16例,无效10例。对照组118例治疗2周后疣脱落43例,3个月后复发28例,治愈15例,部分脱落34例,无效41例。两组治愈率经卡方检验,χ2=132.89,P<0.0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本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复发问题尚未解决,冷冻疗法不但可使增生的疣变性、坏死,而且局部可产生炎症反应,诱发白细胞趋化,冷冻可使血管收缩,通透性降低,减少渗出。在低温条件下,免疫细胞酶活性增加,分泌功能增强,产生大量免疫效应物质,发挥抗感染免疫作用,因而冷冻疗法具有免疫增强效应,转移因子有调节免疫作用,更进一步增强免疫功能,使疣体自行脱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陈桂民;朱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深层椎旁肌肌电图在脊神经根受损中的定位价值

    目的探索脊神经根受损定位诊断中的精确定位检测指标。方法对200例脊神经根受损患者先行传统定位检查,在此基础上,根据肢体异常肌群的根性分布等情况,再行相应深层椎旁肌的探查,同时行健侧椎旁肌的对照检查。结果 200例473块患侧椎旁肌100%阳性,健侧105块对照肌100%阴性。凡肢体异常肌群呈根性分布均在相应深层椎旁肌上得到了阳性验证。其中18例轻症仅表现为患侧53块椎旁肌阳性和4个H反射的延长,而无其他指标的改变。结论深层椎旁肌肌电图的阳性改变在脊神经根受损的诊断中是一个早出现的精确定位检测指标,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张凤荣;邸旭辉;张克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治疗银屑病近期疗效及血浆一氧化氮与内皮素变化

    目的研究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治疗银屑病的机制。方法该疗法治疗银屑病,每周2次,共治疗8次;测定治疗前后血浆一氧化氮及内皮素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及内皮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3.534,3.464;P<0.002,0.002)。治疗后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及内皮素水平明显降低(t=2.53,2.057;P<0.02,0.05)。治疗结束后,有效32例,无效10例,有效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及内皮素水平明显低于无效组(t=2.318,2.162,P<0.05,0.05)。结论该疗法治疗银屑病可能与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降低血浆一氧化氮及内皮素水平有关。

    作者:刘华昌;李冠勇;刘洪普;王继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体积及数量的影响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UBIO)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功能。而血小板功能与其体积大小有密切关系,大体积血小板含有更多的致密颗粒,功能较强,已证实,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增大是脑梗死发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1]。为此,采用UBIO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对治疗前后MPV的变化进行了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朱春明;高开亮;姜振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立体动态干扰电治疗慢性腰肌劳损80例

    慢性腰肌劳损患者160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男86例,女74例;年龄26~55岁;病程1个月至15年;临床表现为腰部酸痛,时轻时重,劳累后加重;查体:双侧或单侧腰肌压痛,腰骶部常有广泛性压痛,部分患者腰椎生理弯曲消失;腰椎X线片未见异常;部分患者可见生理弯曲变直。治疗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 观察组采用北京产LDG-2-A型立体动态干扰电疗仪,治疗参数:中频频率(5 000±200)Hz,差频频率0~200 Hz;动态节律(10±2)s;电流输出强度以人体感觉阈上(缓慢调节电流至有明显的电感)为宜。电极采用星形电极(4 cm×4 cm×3导电橡胶组成一块星形胶状电极),两个星形电极板置于腰椎上下端或腰椎两侧,每日1次,30 min,治疗14次。对照组采用YL-3A型音频电疗机,10.0 cm×6.5 cm电极并置于腰部两侧,电流输出强度以人体耐受为宜,每日1次,30 min,治疗14次。 疗效标准痊愈:腰痛消失,活动不受限,局部无压痛,体查正常;显效:腰痛明显减轻,功能活动基本恢复,体征部分消失或局部有轻压痛;有效:腰痛减轻,腰部活动部分改善,局部仍有压痛或体征存在;无效:治疗后无明显变化。 治疗2周后判定疗效,观察组治愈52例,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2例,治愈显效率88%,总有效率98%。对照组治愈19例,显效33例,有效14例,无效14例,治愈显效率65%,总有效率82%。两组治愈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经卡方检验,χ2=11.182和8.403,P<0.01,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立体动态干扰电治疗慢性腰肌劳损较“音频电”具有更好的疗效。

    作者:周光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紫外线照射充氧血液输注治疗重度有机磷中毒

    资料和方法 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90例,均为口服中毒,临床除有机磷中毒的一般表现外均存在意识障碍。分为两组。UBIO组46例,男19例,女27例;年龄15~84岁,平均(31.7±9.3)岁;1605中毒12例,敌敌畏11例,氧化乐果8例,乐果8例,马拉硫磷5例,敌百虫2例;口服量20~180 ml;浅昏迷13例,中度以上昏迷33例;伴肺水肿37例,抽搐9例,呼吸麻痹7例。对照组44例,男18例,女26例;年龄13~78岁,平均(32.4±7.9)岁,1605中毒11例,敌敌畏10例,氧化乐果9例,乐果7例,马拉硫磷4例,敌百虫3例;口服量25~175 ml;浅昏迷14例,中度以上昏迷30例;伴肺水肿35例,抽搐8例,呼吸麻痹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药物种类、服药量、入院时病情、服药到开始治疗时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洗胃、导泻、补液,根椐病情静脉注射解磷啶、阿托品,同时采用放血疗法,放血400 ml后输入异体同型新鲜血液400 ml,每天1次,至意识清醒,中毒症状消失。UBIO组治疗基本同对照组,仅在换血过程中将输注的血液经紫外线照射并充氧。方法是将400 ml异体同型新鲜血液分两次加入特制石英玻璃瓶内,放入石家庄产XL-200型血液辐射治疗机内进行紫外线照射,紫外线波长253.7 nm,能量密度0.568 J/cm2,灯距2.5 cm,照射时间10 min,同时以流量5 L/min充氧15 min后立即输注给患者,每天1次,至意识清醒,中毒症状消失。

    作者:于敏生;李正宝;黄修国;丁维涛;郭明娟;张传宏;孔一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超短波并氧氟沙星综合治疗尿路感染90例

    资料和方法 尿路感染患者160例,按第二届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制定标准,正规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105/ml,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作出定位诊断[1]。并按《肾脏病学》第2版中尿路感染分型。治疗分为两组。超短波并氧氟沙星组(综合组)90例,男29例,女61例;年龄16~66岁;单纯性下尿路感染23例,单纯性上尿路感染20例,复杂性上下尿路感染47例。单纯药物组70例,男23例,女47例;年龄18~65岁;单纯性下尿路感染21例,单纯性上尿路感染14例,复杂性上下尿路感染35例。病原菌分类主要为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和D型链球菌等。两组病程均为1~3 d。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及主要病原菌分类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患者口服氧氟沙星0.2 g,每日2次,7 d为1个疗程;单纯性上尿路感染和复杂性尿路感染患者口服氧氟沙星0.2 g,每日3次,14 d为1个疗程。综合组在用药的同时并用超短波治疗,采用上海产CDL-2型超短波电疗机,频率50 MHz,波长7.2 m,输出功率200 W,电极15 cm×25 cm×2 ,下腹部对置,双肾区并置,间隙1.5 cm,温热量,两个位置各10 min,每日1次,单纯性下尿路感染7次为1个疗程,单纯性上尿路感染和复杂性尿路感染15次为1个疗程。观察疗程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及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和尿细菌培养等。

    作者:徐海红;王清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超短波并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72例

    带状疱疹患者72例,男57例,女15例;年龄28~70岁;病程2~14 d;病变于胸背部、四肢、会阴及三叉神经走行部位。超短波并紫外线观察组36例,单纯抗病毒药物治疗对照组36例。观察组采用上海产CDB-1、CDL-2型超短波电疗机,频率40.68 MHz,波长7.37 m,输出功率200 W,板状电极21 cm×30 cm×2,间隙1.0~1.5 cm,微热量或温热量,每日1次,15 min,10次为1个疗程。另采用微型紫外线治疗机照射,波长265 nm,1级红斑量,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口服或静脉滴注阿昔洛韦,外涂炉甘石洗剂。 治疗后3 d内止痛,观察组26例,对照组12例,经χ2检验,χ2=5.46,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皮损5 d内痊愈,观察组21例,对照组11例,χ2=2.44,P<0.05,差异有显著性。 带状疱疹除皮肤损害外,多伴有神经痛,部分可达数月之久,且易继发细菌感染。超短波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强吞噬细胞的活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营养状况,起到镇痛及加快组织恢复的作用。紫外线有杀菌和收敛干燥作用,起到抗感染的效果。应用超短波并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止痛快,促进皮损愈合,明显缩短病程,且简便易行,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陶国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功能性电刺激中应用P型迭代学习控制在上肢多关节运动控制的试验研究

    目的在功能性电刺激(FNS)中,利用P型迭代学习控制方法,研究对健康人上肢肘关节运动角度和腕关节运动角度同时进行运动反馈控制。方法 FNS刺激肱二头肌和前臂屈肌,以预期关节角度为目标,以肘关节和腕关节的角度传感器数值为反馈标准。结果采用迭代学习控制,算法简单,参数易调整,控制量变化平缓,轨迹跟踪精确度高,在对多关节运动控制中,基本能达到预期效果。结论 P迭代学习控制方法为FNS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新的控制方法。

    作者:毕胜;吴怀宇;章刚华;鄢达来;熊沈蜀;王福根;周兆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空气离子实验与临床研究新进展

    一个世纪以来,有关空气离子的研究经历了30,50,70年代三次浪潮。70~80年代大家的愿望和兴趣转到空气离子对细菌、原生动物、昆虫、动物、植物和人类的生物学作用,曾发生过一些学术上的争论。近10年(90年代)继续开展空气离子研究的国家有:中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丹麦、英国、希腊、波兰、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等。研究领域涉及空气离子对生物机体的生物学效应、应激反应、情感精神、听力、免疫和环境空气离子测量等。 1. 空气离子的生物学效应 1.1 空气负离子与组织细胞线粒体赖能(energy dependent)过程 线粒体嵴膜三分子体镶嵌磷脂和结构蛋白,是ATP酶、ADP生成ATP偶联过程和电子传递系统之所在,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依赖于内膜三分子的完整性。Staurouskaia研究大鼠吸入空气负离子后肝脑心匀浆中线粒体赖能过程,发现负离子可改善线粒体的呼吸率,摧毁Ca2+在线粒体内累积,提高ADP/O比值[1]。Temnov将大鼠肝匀浆及媒体冰冻3 h,保持线粒体原有结构,然后向线粒体匀浆和媒体发射空气负离子流。发现线粒体很快形成大的聚合联接体,结构完整,用磁力搅拌器搅拌数分钟也不能打散或消失,同时测定赖能过程加强。空气负离子在加强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调节呼吸率时,主要是保存和维护线粒体三分子体结构的完整性[2]。

    作者:李安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影响脑外伤患者康复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脑外伤患者康复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100例脑外伤患者综合康复治疗后,用功能独立性测量(FIM)评分方法,比较FIM改变值,采用t检验及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讨年龄、文化程度、损伤类型、手术次数、昏迷时间、康复介入时间、高压氧疗程、神经营养药物、并发症及住院天数与脑外伤患者康复效果的关系。结果<25岁组与>50岁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t=2.039,P<0.05);一次手术与二次及三次手术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5.088,6.428,P<0.001),神经营养药物组与非治疗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2.461,P<0.01);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3.450,P<0.001);但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次数与康复效果无关;昏迷时间及康复介入时间与康复效果呈负相关,高压氧疗程与康复效果呈正相关,而文化程度、脑外伤类型及住院天数与康复效果相关性不大。结论高压氧疗程和脑外伤程度是影响康复效果的主要因素,康复介入时间是影响康复效果的次要因素,住院天数、手术次数与康复效果无相关性。脑外伤的康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尽早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是关键。

    作者:叶晓芬;张意仲;喻森明;原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华理疗杂志

中华理疗杂志

主管:中国科协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