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胜;吴怀宇;章刚华;鄢达来;熊沈蜀;王福根;周兆英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59例,观察组31例,年龄21~56岁,平均38岁;对照组28例,年龄20~52岁,平均35岁;病程3~24个月。临床表现为间歇性尿路刺激征,腰骶部隐痛,会阴或阴部坠痛不适,尿后滴白,性功能障碍及神经衰弱。直肠指检前列腺有触痛。实验室检查前列腺涂片镜检白细胞>20个/HP。普通细菌培养及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NG-DNA、CT-DNA、UU-DNA)。 观察组采用上海产毫米波治疗仪,频率37.5 GHz,功率200 W,功率密度8 mW/cm2,辐射会阴部30 min,同时行药物灌注;对照组单纯采用经尿道药物灌注,疗程 10 d。根据前列腺液细菌培养结果及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选用一种敏感抗生素(菌必治、头孢唑啉、丁胺卡那、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等)+2%利多卡因针剂10 ml+地塞米松10 mg,对培养及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阴性者选用利福平(眼药水)和氧氟沙星联合,再加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灌注为每日1次。 两组均于疗程结束后进行前列腺液镜检,停药后3~5 d行前列腺液细菌培养及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 疗效标准治愈:症状消失,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10个/HP,前列腺液培养及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阴性;有效:症状减轻或部分缓解,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10~20个/HP,前列腺液培养及聚合酶链式反应阴性;无效:症状及前列腺液镜检无改善(白细胞>20个/HP),或前列腺液培养及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阳性。 观察组治愈27例,有效4例;对照组治愈17例,有效8例,无效3例。两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T=1.82,P<0.05,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张运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26岁,于1999年8月2日来我院疗养。8月6日12时30分进行海水浴,水温29℃,游泳40 min后,自觉腰臀部瘙痒不适,检查发现泳裤遮盖部位皮肤出现红斑性风团,伴有局部瘙痒灼热感,并感全身不适,乏力,给予口服息斯敏及局部外搽肤轻松软膏,2 d后红斑性风团消退,瘙痒消失。20 d后又行海水浴,入水30 min后,又觉腰臀部瘙痒,经查与上次出现相同样红斑性风团,又经上述对症治疗2 d后红斑及瘙痒消失。 本例患者经追问,既往健康,无皮肤病及过敏性病史,且从两次发病来看,显然与行海水浴有关,应诊断为海水浴者皮炎(Seabather's Eruption),此病是发生于某些海水浴者所特有的一种皮肤病,比较罕见,其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有人提出,海水的压力可能是致病因素,其理由是皮疹的部位多发生在泳衣遮盖处,这些都是衣着的受压部位。还有人认为,是由于海水中某些动物的卵在游泳衣的压力下破碎,刺激皮肤所致。我院历年组织海水浴人群,仅发现此例,除上述有些学者认为的致病因素外,还可能与某些海水浴者的特殊体质有关。
作者:田有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100例,年龄18~64岁,平均37.6岁;病程2周~5年;多数患者曾使用药物治疗,疗效不佳。诊断标准:①下列症状至少一种,下腹部或会阴部不适或隐痛(A症状);尿道外口“滴白”(B症状);尿频、尿急、尿痛(C症状);血精、不育、性功能障碍、神经衰弱(D症状)。②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10个/HP。采用上海产HZ-Q100型毫米波前列腺治疗仪,频率32~38 GHz,输出功率100~140 mW,功率密度≤10 mW/cm2。治疗前排空二便,取侧卧位,将辐射头套上安全套,并涂上润滑剂(超声乳剂),缓慢插入直肠,辐射面朝向前列腺,每日1次,30 min,10次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不伍用其他治疗。 疗效标准痊愈:主要症状消失,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10个/HP;显效:主要症状明显好转,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减少50%以上;好转:主要症状好转,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减少50%以下;无效:主要症状无改善,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无变化。 经1个疗程治疗92例,2个疗程治疗8例,并随访3个月。痊愈14例,显效24例,好转52例,无效10例。主要症状评估:治疗前具有A、B、C、D症状的例数分别为71,20,68,23例,治疗后分别为27,6,28,8例,即A、B、C、D症状治愈率分别为62%(44/71),70%(14/20),59%(40/68),65%(15/23)。 生物组织利用毫米波谐振调控,改善前列腺组织微循环,提高局部和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效果。该仪器具有可插入直肠的辐射头,在空气介质中的能量损耗大大减少,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无局部灼伤及直肠损伤等并发症。
作者:徐志兵;王国民;张永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资料和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为本院1998年10月至2000年4月的住院患者,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证实,从发病到入院病程在24 h内。患免疫性疾病及近2周患感染性疾病者除外。按入院先后分为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UBIO)组和对照组。UBIO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37~71岁。对照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41~74岁。另有健康人20名,男12名,女8名,年龄30~69岁,均为门诊健康查体者。 两组患者常规治疗相同。均予川芎嗪12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同时给予维生素类和其他脑细胞营养药物及对症治疗。 UBIO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UBIO治疗。采用沈阳产光量子血液辐射仪。紫外线发光管系盘式低压汞灯,紫外线波长253.7~365.0 nm,辐射能量为(0.63~1.80)×10-4J/m2,入院次日即抽取静脉血200~250 ml,然后将血液置石英玻璃罐内垂直照射,距离10 cm,同时以流量5 L/min充氧,照射10 min,待血液转鲜红后回输,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于UBIO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1 d采血。抽取空腹肘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标本于-20℃保存待测。白细胞介素-12(IL-12)试剂盒由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采用ELISA法按说明书检测。数据的统计学处理:UBIO组和对照组采用自身对照的t检验,与健康人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
作者:郝清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资料和方法 1994年3月至1998年9月本院住院治疗的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患者115例,分为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治疗(UBIO)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UBIO组65例,男40例,女25例,平均年龄56.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7年9月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UBIO组除常规内科治疗外,加用UBIO,即采患者静脉血200 ml,注入含ACD液(含枸橼酸钠及葡萄糖抗凝保养液)30 ml的石英瓶内(置入XZY-Ⅲ型血疗仪内),以流量5 L/min充氧5 min,用紫外线照射并继续充氧10 min后回输。对照组只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包括控制感染,改善通气、供氧与促进二氧化碳排出,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控制心衰、抗心律失常及并发症的处理。两组疗程均为10~20 d,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后检测动脉血气分析和血液流变学指标。 疗效标准显效:右心功能恢复正常,肺部炎症与临床症状消失,PaCO2<6.66 kPa,PaO2>9.31 kPa,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改善;有效:右心衰竭基本控制,肺部炎症与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6.66 kPa<PaCO2<7.98 kPa,7.98 kPa<PaO2<9.31 kPa,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无效:右心衰竭未纠正,肺部炎症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PaCO2>7.98 kPa,PaO2<6.66 kPa,血液流变学指标无改善。
作者:刘春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资料和方法 尿路感染患者160例,按第二届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制定标准,正规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105/ml,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作出定位诊断[1]。并按《肾脏病学》第2版中尿路感染分型。治疗分为两组。超短波并氧氟沙星组(综合组)90例,男29例,女61例;年龄16~66岁;单纯性下尿路感染23例,单纯性上尿路感染20例,复杂性上下尿路感染47例。单纯药物组70例,男23例,女47例;年龄18~65岁;单纯性下尿路感染21例,单纯性上尿路感染14例,复杂性上下尿路感染35例。病原菌分类主要为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和D型链球菌等。两组病程均为1~3 d。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及主要病原菌分类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患者口服氧氟沙星0.2 g,每日2次,7 d为1个疗程;单纯性上尿路感染和复杂性尿路感染患者口服氧氟沙星0.2 g,每日3次,14 d为1个疗程。综合组在用药的同时并用超短波治疗,采用上海产CDL-2型超短波电疗机,频率50 MHz,波长7.2 m,输出功率200 W,电极15 cm×25 cm×2 ,下腹部对置,双肾区并置,间隙1.5 cm,温热量,两个位置各10 min,每日1次,单纯性下尿路感染7次为1个疗程,单纯性上尿路感染和复杂性尿路感染15次为1个疗程。观察疗程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及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和尿细菌培养等。
作者:徐海红;王清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女,48岁,因右下肢浮肿45 d入院。无手术史。检查:生命体征正常,右下肢Ⅱ度浮肿,皮肤紫红色,Homans征阳性。入院后经双下肢静脉彩检查超示右下肢深静脉内血栓形成(周围型)。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丹参20 ml,青霉素800万U静滴,每日1次,并口服肠溶阿斯匹林50 mg,每日1次,潘生丁25 mg,每日3次,同时给予患肢湿热敷,并抬高。在治疗的10 d中,前5 d患肢水肿有所减轻,其后治疗效果不显著。继而采用天津产麦迪克802A型低频脉冲治疗仪,频率90 Hz,功率100 W,脉冲波形为单向,板状电极6 cm×3 cm和4 cm×2 cm×2,每2个穴位为一组,分别是复溜、太溪,委中、承山,足三里、下巨虚,每组10 min,10次为1个疗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每天治疗后患肢均有明显的舒适感。共治疗1个疗程,水肿完全消失。 讨论该病例为原发于小腿肌肉静脉丛的血栓形成,在临床上较少见。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使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增高,导致组织间隙的液体积聚过多而产生下肢浮肿。低频脉冲电刺激穴位可引起肌肉的被动运动,使肌肉群收缩和舒张。在肌肉收缩时,促进静脉和淋巴管的回吸收;肌肉松弛时,静脉和淋巴管随之扩张使静水压下降,亦有利于组织液、静脉血液的回流,达到消肿的治疗效果。低频电治疗本病时电流量不宜过大,以免血栓脱落。另外,急性期患者因血栓尚未机化,低频电刺激易致血栓脱落,故为禁忌。
作者:杨中香;黄承胜;彭芸;邹玉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门诊确诊的寻常疣及跖疣患者308例,观察组190例,男115例,女75例;病程<6个月10例,>2年180例;头面部18例,颈部5例,躯干部5例,手部105例,跖部57例;小绿豆大,皮损数个至数十个。对照组118例,男63例,女55例;手部43例,跖部34例,其他部位41例。 以液氮为致冷源对初起时疣(称母疣)常规消毒后,用接触冷冻法30~60 s,以冰球超过正常皮肤2 mm,3个冻融周期,术后局部出现肿胀或水疱,24 h后患部涂1%龙胆紫液,每日1次,至局部渗液停止,涂药后不用敷料,结痂块有利于创面愈合,一般不用抗生素,2~4周脱痂痊愈。在此炎症期皮下注射转移因子,每日3万单位,连续2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副作用。对照组单纯应用冷冻法,不注射转移因子。 观察组190例治疗2周后疣完全脱落164例,3个月后复发12例,治愈152例,部分脱落16例,无效10例。对照组118例治疗2周后疣脱落43例,3个月后复发28例,治愈15例,部分脱落34例,无效41例。两组治愈率经卡方检验,χ2=132.89,P<0.0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本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复发问题尚未解决,冷冻疗法不但可使增生的疣变性、坏死,而且局部可产生炎症反应,诱发白细胞趋化,冷冻可使血管收缩,通透性降低,减少渗出。在低温条件下,免疫细胞酶活性增加,分泌功能增强,产生大量免疫效应物质,发挥抗感染免疫作用,因而冷冻疗法具有免疫增强效应,转移因子有调节免疫作用,更进一步增强免疫功能,使疣体自行脱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陈桂民;朱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资料和方法 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90例,均为口服中毒,临床除有机磷中毒的一般表现外均存在意识障碍。分为两组。UBIO组46例,男19例,女27例;年龄15~84岁,平均(31.7±9.3)岁;1605中毒12例,敌敌畏11例,氧化乐果8例,乐果8例,马拉硫磷5例,敌百虫2例;口服量20~180 ml;浅昏迷13例,中度以上昏迷33例;伴肺水肿37例,抽搐9例,呼吸麻痹7例。对照组44例,男18例,女26例;年龄13~78岁,平均(32.4±7.9)岁,1605中毒11例,敌敌畏10例,氧化乐果9例,乐果7例,马拉硫磷4例,敌百虫3例;口服量25~175 ml;浅昏迷14例,中度以上昏迷30例;伴肺水肿35例,抽搐8例,呼吸麻痹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药物种类、服药量、入院时病情、服药到开始治疗时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洗胃、导泻、补液,根椐病情静脉注射解磷啶、阿托品,同时采用放血疗法,放血400 ml后输入异体同型新鲜血液400 ml,每天1次,至意识清醒,中毒症状消失。UBIO组治疗基本同对照组,仅在换血过程中将输注的血液经紫外线照射并充氧。方法是将400 ml异体同型新鲜血液分两次加入特制石英玻璃瓶内,放入石家庄产XL-200型血液辐射治疗机内进行紫外线照射,紫外线波长253.7 nm,能量密度0.568 J/cm2,灯距2.5 cm,照射时间10 min,同时以流量5 L/min充氧15 min后立即输注给患者,每天1次,至意识清醒,中毒症状消失。
作者:于敏生;李正宝;黄修国;丁维涛;郭明娟;张传宏;孔一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UBIO)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含量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1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UBIO治疗组86例和对照组82例,观察两组的疗效和血清sICAM-1的含量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B、ALT、AST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UBIO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与对照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576,2.763,2.746,P<0.05);SB、ALT和AST复常率UBIO治疗组分别为82.6%,55.8%和46.5%,对照治疗组分别为39.0%,30.5%和18.3%。两组SB、ALT和AST复常率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t=33.54,10.95,15.18,P<0.01)。UBIO组血清sICAM-1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t=3.175,P<0.01),但对照治疗组血清sICAM-1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t=0.661,P>0.05)。结论 UBIO治疗可能会下调肝内sICAM-1的表达,促进肝功能的恢复。
作者:吴诗品;于杰;彭红;黄宝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对参加海水浴的中老年健康工休人员血清中与抗衰老有关的一些活性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脂质(LPO)等海水浴前后活性和含量变化进行了观察,以了解海水浴对人体尤其是中老年人血清中SOD和GSHpx酶的活性及LPO含量变化的影响,探讨海水浴对人体尤其是中老年人的抗衰老作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宝山;柏伟;张晓岩;赵琳;郑利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例1女,56岁,1986年患胆结石、胆囊炎,在本院行胆囊摘除术。2年后,因反复出现术前症状,在外院行二次手术(情况不详),术后症状仍未见改善,3个月后再次发作,表现为发热、恶寒、恶心,有轻度黄疸,右上腹绞痛向右肩背放散。给予抗生素、止痛药治疗后好转,但每月发作1次。1996年9月来我院行微波治疗1个疗程,至今未复发。 例2男,69岁,1964年9月患胆囊炎行胆囊摘除术。数年后,因再次感染行二次手术。从70年代末期,每月发作1次,表现为发热、恶寒、恶心、呕吐,右上腹绞痛,向肩背部放散,未见黄疸。给予抗生素、度冷丁等药物治疗后缓解,20 d左右再次发作。1996年12月来我院行微波治疗2个疗程,至今未复发。 治疗方法采用北京产MH-A型微波热疗机,频率915 MHz,直径16 cm圆柱体辐射器,以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点为中心,距皮肤2~5 cm,治疗时输出功率20~70 W,根据患者感觉调解治疗剂量,以患者感觉温热为宜,隔日1次,每次30 min,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无须间隔。 讨论胆囊切除术后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与手术前相似的腹痛、腹胀、消化不良、胆道感染等症状,1937年Pribram、1966年Schofield与Macleod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1]。其反复发作,诊断治疗比较困难。Rhode等报道,胆囊切除术后约5%~40%在几个月或几年后出现症状[1]。此二例患者的病情与上述情况相同,且经B超、X线等检查排除相关疾病,故诊断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采用微波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微波作用于机体,可使胆囊区局部微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增加局部血液循环(约增加50%)和淋巴循环,改善微循环过程,加速炎性产物从病灶移除,局部组织内白细胞和抗体量增加,在小剂量微波作用下,可见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增强,炎性组织中钙离子增多,钾离子减少[2],终起到消炎作用。但是,治疗温度不宜过高,以免造成肝脏损害。微波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简便、经济、无痛苦,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资料和方法 自1991年10月至1997年3月我科收治的偏瘫患者120例,均经临床及CT确诊,符合我国现行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排除认知功能障碍和骨骼肌肉病变,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4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6岁;脑出血30例,脑梗死30例;平均病程41 d。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7岁;脑出血31例,脑梗死29例;平均病程42 d。 两组患者均接受康复训练,按一对一方式进行,每天1 h,每周5次,共治疗8~12周。对照组采用运动再学习疗法:包括上肢功能、仰卧到床边坐起、坐位平衡、坐站转换、站立平衡、行走训练。观察组采用综合方法:除运动再学习疗法外,配合各种抑制原始、异常运动模式的方法,训练中强调视患侧上下肢为一个整体,同时注重健侧肢体的功能训练。 与对照组不同之处如下:仰卧位:进行上肢伸展和上举练习,患侧下肢有一定程度的屈膝,适当的足外翻并接触床面,应保持下肢内收和骨盆向前及向健侧旋转;训练下肢时,患者双手交叉抬高过头,腕肘伸直,患手拇指位于健指之上,如果由于肩痛难以采取这个动作,可将患侧上肢伸展位于体侧。
作者:李华;曹虹;杨俊;赵艳青;姚红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患者150例,男56例,女94例;年龄16~73岁;病程3 d~2年;均由口腔科确诊后转我科治疗,患病部位均为单侧,有张口及咀嚼时颞颌部位疼痛,张口受限,颞颌关节区压痛,部分患者伴有弹响,治疗分为3组,镓铝砷激光组45例,短波组35例,综合组70例。 镓铝砷激光组采用上海产MDC-500型半导体激光治疗机,波长810~830 nm,输出功率0~500 mW,连续可调,照射功率100~250 mW,光斑直径5 mm,将激光照射头直接置于疼痛部位,每日1次,8~10 min,5~10次为1个疗程。短波组采用杭州产BL-I型电磁治疗机,功率60~125 W,频率27.12 MHz,圆形电极输出磁感应强度0.09~0.16 T,将直径15.5 cm圆形电极置于病变关节部位,用小剂量以患者无明显温热感,每日1次,20 min,5~10次为1个疗程。综合组采用镓铝砷激光加短波联合应用,先进行短波治疗,随即镓铝砷激光照射,时间、剂量、疗程和单一治疗组相同。 疗效标准临床痊愈:张口及咀嚼痛消失,张口正常,关节部位压痛消失;显效:张口及咀嚼痛基本消失,有轻度关节弹响;好转:症状和体征均轻减;无效:症状和体征无变化。 综合组临床痊愈18例,显效38例,好转13例,无效1例,临床痊愈显效率80%,总有效率99%。镓铝砷激光组临床痊愈6例,显效13例,好转21例,无效5例,临床痊愈显效率42%,总有效率89%。短波组临床痊愈3例,显效11例,好转4例,无效7例,临床痊愈显效率40%,总有效率80%。 经统计学处理,综合组与镓铝砷激光组比较,χ2=18.23,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综合组与短波组比较,χ2=20.76,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镓铝砷激光组与短波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综合组治愈率显著高于镓铝砷激光组和短波电疗组。
作者:姜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慢性腰肌劳损患者160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男86例,女74例;年龄26~55岁;病程1个月至15年;临床表现为腰部酸痛,时轻时重,劳累后加重;查体:双侧或单侧腰肌压痛,腰骶部常有广泛性压痛,部分患者腰椎生理弯曲消失;腰椎X线片未见异常;部分患者可见生理弯曲变直。治疗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 观察组采用北京产LDG-2-A型立体动态干扰电疗仪,治疗参数:中频频率(5 000±200)Hz,差频频率0~200 Hz;动态节律(10±2)s;电流输出强度以人体感觉阈上(缓慢调节电流至有明显的电感)为宜。电极采用星形电极(4 cm×4 cm×3导电橡胶组成一块星形胶状电极),两个星形电极板置于腰椎上下端或腰椎两侧,每日1次,30 min,治疗14次。对照组采用YL-3A型音频电疗机,10.0 cm×6.5 cm电极并置于腰部两侧,电流输出强度以人体耐受为宜,每日1次,30 min,治疗14次。 疗效标准痊愈:腰痛消失,活动不受限,局部无压痛,体查正常;显效:腰痛明显减轻,功能活动基本恢复,体征部分消失或局部有轻压痛;有效:腰痛减轻,腰部活动部分改善,局部仍有压痛或体征存在;无效:治疗后无明显变化。 治疗2周后判定疗效,观察组治愈52例,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2例,治愈显效率88%,总有效率98%。对照组治愈19例,显效33例,有效14例,无效14例,治愈显效率65%,总有效率82%。两组治愈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经卡方检验,χ2=11.182和8.403,P<0.01,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立体动态干扰电治疗慢性腰肌劳损较“音频电”具有更好的疗效。
作者:周光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资料和方法 银屑病患者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16~64岁,平均39.4岁;病程2周~32年,平均7.8年;健康对照组20名,均为健康查体者,其性别、年龄与银屑病组无统计学差异。 采用北京产WL-2型光量子血液治疗仪,紫外线波长253.7 nm,照射剂量24.5 mJ/cm2,具体操作步骤同参考文献[1]。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取外周血备检。 凋亡基因-1(Fas)、白血病基因-2(Bcl-2)的蛋白表达及T细胞CD4抗原(CD4)的单克隆抗体均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FasFITC、Bcl-2FITC、CD4FITC),凋亡基因-2.7(Apo-2.7)蛋白表达物及T细胞CD8抗原(CD8)的单抗采用藻红蛋白标记(Apo-2.7PE、CD8PE),T细胞CD3抗原(CD3)单抗为藻红蛋白双重标记(CD3PE-cy5),上述试剂以及参照用IgG1FITC、IgGlPE、IgG1PE-cy5均由法国国际免疫公司生产,淋巴细胞分离液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研究所生产。样品处理、免疫反应及流式细胞检测的详细方法同参考文献[2]。 统计方法:方差齐性检验后采用t或t′检验。
作者:王继文;陈丽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资料和方法 脑梗死患者67例,均经头颅CT确诊,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1],并按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标准[2]分轻中重型,分为紫外线照射充氧液体输注(UDIO)组35例,其中男27例,女8例;平均年龄(64.1±2.5)岁;病程(2.5±0.5)d;轻型5例,中型23例,重型7例;神经功能损失评分19.8±4.0;伴发病评分4.8±2.0;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ILIB)组32例,其中男26例,女6例;平均年龄(62.3±2.8)岁;病程(2.9±0.7)d,轻型3例,中型20例,重型9例;神经功能损失评分19.0±3.5;伴发病评分5.2±1.6。两组患者病程、年龄、性别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均在胞二磷胆碱、丹参常规治疗下,ILIB组采用长春产CYD-Ⅲ全电脑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仪,波长632.8 nm,激光输出功率1.5~2.0 mW,每次60 min,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UDIO组采用长春产全电脑光量子载体氧透射治疗仪,紫外线波长254 nm,能量密度10 mJ/cm2,照射并充氧10 min,充氧流量5 L/min,用10%葡萄糖作载体液,以45滴/min,1 h滴完,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两组均在入院时及治疗1个疗程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气分析,血脂、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血浆丙二醛(MDA),常规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上海医科大学研制的LING-100微机显示自动记录血液-血浆粘度计测定;红细胞变形仪测定红细胞变形能力,电脑自动记录;血浆SOD采用南京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的SOD盒,用羟安发色测定:LPO测定采用硫代巴比妥酸化比色法[3]。血脂及血气分析采用本院自动化分析仪检测。 治疗两疗程后按199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第四次会议标准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及死亡[1]。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配对t检验及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
作者:李经伦;何本超;李小刚;何晓英;席春江;荣本兵;熊先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带状疱疹患者72例,男57例,女15例;年龄28~70岁;病程2~14 d;病变于胸背部、四肢、会阴及三叉神经走行部位。超短波并紫外线观察组36例,单纯抗病毒药物治疗对照组36例。观察组采用上海产CDB-1、CDL-2型超短波电疗机,频率40.68 MHz,波长7.37 m,输出功率200 W,板状电极21 cm×30 cm×2,间隙1.0~1.5 cm,微热量或温热量,每日1次,15 min,10次为1个疗程。另采用微型紫外线治疗机照射,波长265 nm,1级红斑量,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口服或静脉滴注阿昔洛韦,外涂炉甘石洗剂。 治疗后3 d内止痛,观察组26例,对照组12例,经χ2检验,χ2=5.46,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皮损5 d内痊愈,观察组21例,对照组11例,χ2=2.44,P<0.05,差异有显著性。 带状疱疹除皮肤损害外,多伴有神经痛,部分可达数月之久,且易继发细菌感染。超短波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强吞噬细胞的活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营养状况,起到镇痛及加快组织恢复的作用。紫外线有杀菌和收敛干燥作用,起到抗感染的效果。应用超短波并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止痛快,促进皮损愈合,明显缩短病程,且简便易行,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陶国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一个世纪以来,有关空气离子的研究经历了30,50,70年代三次浪潮。70~80年代大家的愿望和兴趣转到空气离子对细菌、原生动物、昆虫、动物、植物和人类的生物学作用,曾发生过一些学术上的争论。近10年(90年代)继续开展空气离子研究的国家有:中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丹麦、英国、希腊、波兰、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等。研究领域涉及空气离子对生物机体的生物学效应、应激反应、情感精神、听力、免疫和环境空气离子测量等。 1. 空气离子的生物学效应 1.1 空气负离子与组织细胞线粒体赖能(energy dependent)过程 线粒体嵴膜三分子体镶嵌磷脂和结构蛋白,是ATP酶、ADP生成ATP偶联过程和电子传递系统之所在,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依赖于内膜三分子的完整性。Staurouskaia研究大鼠吸入空气负离子后肝脑心匀浆中线粒体赖能过程,发现负离子可改善线粒体的呼吸率,摧毁Ca2+在线粒体内累积,提高ADP/O比值[1]。Temnov将大鼠肝匀浆及媒体冰冻3 h,保持线粒体原有结构,然后向线粒体匀浆和媒体发射空气负离子流。发现线粒体很快形成大的聚合联接体,结构完整,用磁力搅拌器搅拌数分钟也不能打散或消失,同时测定赖能过程加强。空气负离子在加强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调节呼吸率时,主要是保存和维护线粒体三分子体结构的完整性[2]。
作者:李安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血管性痴呆患者64例均为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痴呆症状于卒中后发生,病史在半年以上,简易智能状态评分(MMSE)在23 分以下。其中自血中加入药物爱维治(Actovegin),再予紫外线照射充氧后回输(UBIO)治疗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7岁;均有记忆力障碍,定向障碍18例,情感障碍13例,计算能力下降20例,尿便失禁2例。对照组32例,对比条件与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所有病例均无意识障碍,无失语。 治疗组患者抽取静脉血200 ml,加入爱维治800 mg后,采用国产光量子血液治疗仪行紫外线照射15 min,以流量5 L/min同步充氧后回输体内,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传统UBIO方法治疗,同时将爱维治800 mg溶于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隔日1次,共10次。 疗效标准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均采用MMSE测试,治疗后比治疗前评分增加5分以上为显效;增加2~4分为有效;增加1分及不足1分为无效。 治疗组显效8例,有效1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达84%;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1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MMSE评分,治疗前治疗组为16.63±3.54,对照组为16.98±2.94,P>0.05,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治疗组为19.34±2.25,对照组为17.15±2.74,P<0.05,差异有显著性。 血管性痴呆是继发性于脑血管疾病,由一次或多次脑梗死造成有脑组织损害或其他卒中造成脑组织体积减少,导致脑功能不全而产生的痴呆,当梗死的脑组织体积达60~80 m以上(阈值)即可出现痴呆,但是某些与记忆或认识功能有关的脑区如颞叶皮质、海马及胼胝体,即使梗死体积小,亦可产生痴呆。目前临床用于痴呆治疗的药物疗效多不理想。挪威产的“爱维治”为一种低分子多肽生物制剂,具有促进细胞能量代谢,改善神经细胞功能活性,临床上对血管性痴呆有一定治疗效果。UBIO可提高血液中氧的含量,产生高能量的光量子,提高了分子的能量水平,线粒体产生的ATP增高,红细胞弹性增强,氧的弥散半径扩大,提高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可改善病变区域及其周围组织的缺血缺氧状况,有利于组织细胞功能恢复,临床已广泛用于脑梗死患者,并证实对脑组织功能恢复及重建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我们在UBIO治疗中加入药物爱维治,结果使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疗效有明显提高,提示UBIO可能使该药物的生物活性提高或提高脑组织对该药物的生物敏感性,但其机制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付晓华;张国祥;张岩;刘莹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