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低频脉冲电综合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伴浮肿一例

杨中香;黄承胜;彭芸;邹玉洪

关键词:低频脉冲电, 综合治疗,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肌肉松弛, 治疗效果, 下肢浮肿, 低分子右旋糖酐, 淋巴管, 静脉回流受阻, 急性期患者, 双下肢静脉, 脉冲治疗仪, 电刺激穴位, 低频电刺激, 组织, 治疗过程, 患肢水肿, 肌肉收缩, 生命体征, 脉冲波形
摘要:患者女,48岁,因右下肢浮肿45 d入院。无手术史。检查:生命体征正常,右下肢Ⅱ度浮肿,皮肤紫红色,Homans征阳性。入院后经双下肢静脉彩检查超示右下肢深静脉内血栓形成(周围型)。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丹参20 ml,青霉素800万U静滴,每日1次,并口服肠溶阿斯匹林50 mg,每日1次,潘生丁25 mg,每日3次,同时给予患肢湿热敷,并抬高。在治疗的10 d中,前5 d患肢水肿有所减轻,其后治疗效果不显著。继而采用天津产麦迪克802A型低频脉冲治疗仪,频率90 Hz,功率100 W,脉冲波形为单向,板状电极6 cm×3 cm和4 cm×2 cm×2,每2个穴位为一组,分别是复溜、太溪,委中、承山,足三里、下巨虚,每组10 min,10次为1个疗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每天治疗后患肢均有明显的舒适感。共治疗1个疗程,水肿完全消失。 讨论该病例为原发于小腿肌肉静脉丛的血栓形成,在临床上较少见。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使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增高,导致组织间隙的液体积聚过多而产生下肢浮肿。低频脉冲电刺激穴位可引起肌肉的被动运动,使肌肉群收缩和舒张。在肌肉收缩时,促进静脉和淋巴管的回吸收;肌肉松弛时,静脉和淋巴管随之扩张使静水压下降,亦有利于组织液、静脉血液的回流,达到消肿的治疗效果。低频电治疗本病时电流量不宜过大,以免血栓脱落。另外,急性期患者因血栓尚未机化,低频电刺激易致血栓脱落,故为禁忌。
中华理疗杂志相关文献
  • 微波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二例

    例1女,56岁,1986年患胆结石、胆囊炎,在本院行胆囊摘除术。2年后,因反复出现术前症状,在外院行二次手术(情况不详),术后症状仍未见改善,3个月后再次发作,表现为发热、恶寒、恶心,有轻度黄疸,右上腹绞痛向右肩背放散。给予抗生素、止痛药治疗后好转,但每月发作1次。1996年9月来我院行微波治疗1个疗程,至今未复发。 例2男,69岁,1964年9月患胆囊炎行胆囊摘除术。数年后,因再次感染行二次手术。从70年代末期,每月发作1次,表现为发热、恶寒、恶心、呕吐,右上腹绞痛,向肩背部放散,未见黄疸。给予抗生素、度冷丁等药物治疗后缓解,20 d左右再次发作。1996年12月来我院行微波治疗2个疗程,至今未复发。 治疗方法采用北京产MH-A型微波热疗机,频率915 MHz,直径16 cm圆柱体辐射器,以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点为中心,距皮肤2~5 cm,治疗时输出功率20~70 W,根据患者感觉调解治疗剂量,以患者感觉温热为宜,隔日1次,每次30 min,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无须间隔。 讨论胆囊切除术后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与手术前相似的腹痛、腹胀、消化不良、胆道感染等症状,1937年Pribram、1966年Schofield与Macleod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1]。其反复发作,诊断治疗比较困难。Rhode等报道,胆囊切除术后约5%~40%在几个月或几年后出现症状[1]。此二例患者的病情与上述情况相同,且经B超、X线等检查排除相关疾病,故诊断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采用微波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微波作用于机体,可使胆囊区局部微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增加局部血液循环(约增加50%)和淋巴循环,改善微循环过程,加速炎性产物从病灶移除,局部组织内白细胞和抗体量增加,在小剂量微波作用下,可见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增强,炎性组织中钙离子增多,钾离子减少[2],终起到消炎作用。但是,治疗温度不宜过高,以免造成肝脏损害。微波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简便、经济、无痛苦,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毫米波并尿道药物灌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31例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59例,观察组31例,年龄21~56岁,平均38岁;对照组28例,年龄20~52岁,平均35岁;病程3~24个月。临床表现为间歇性尿路刺激征,腰骶部隐痛,会阴或阴部坠痛不适,尿后滴白,性功能障碍及神经衰弱。直肠指检前列腺有触痛。实验室检查前列腺涂片镜检白细胞>20个/HP。普通细菌培养及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NG-DNA、CT-DNA、UU-DNA)。 观察组采用上海产毫米波治疗仪,频率37.5 GHz,功率200 W,功率密度8 mW/cm2,辐射会阴部30 min,同时行药物灌注;对照组单纯采用经尿道药物灌注,疗程 10 d。根据前列腺液细菌培养结果及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选用一种敏感抗生素(菌必治、头孢唑啉、丁胺卡那、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等)+2%利多卡因针剂10 ml+地塞米松10 mg,对培养及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阴性者选用利福平(眼药水)和氧氟沙星联合,再加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灌注为每日1次。 两组均于疗程结束后进行前列腺液镜检,停药后3~5 d行前列腺液细菌培养及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 疗效标准治愈:症状消失,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10个/HP,前列腺液培养及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阴性;有效:症状减轻或部分缓解,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10~20个/HP,前列腺液培养及聚合酶链式反应阴性;无效:症状及前列腺液镜检无改善(白细胞>20个/HP),或前列腺液培养及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阳性。 观察组治愈27例,有效4例;对照组治愈17例,有效8例,无效3例。两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T=1.82,P<0.05,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张运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毫米波治疗慢性前列腺炎100例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100例,年龄18~64岁,平均37.6岁;病程2周~5年;多数患者曾使用药物治疗,疗效不佳。诊断标准:①下列症状至少一种,下腹部或会阴部不适或隐痛(A症状);尿道外口“滴白”(B症状);尿频、尿急、尿痛(C症状);血精、不育、性功能障碍、神经衰弱(D症状)。②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10个/HP。采用上海产HZ-Q100型毫米波前列腺治疗仪,频率32~38 GHz,输出功率100~140 mW,功率密度≤10 mW/cm2。治疗前排空二便,取侧卧位,将辐射头套上安全套,并涂上润滑剂(超声乳剂),缓慢插入直肠,辐射面朝向前列腺,每日1次,30 min,10次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不伍用其他治疗。 疗效标准痊愈:主要症状消失,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10个/HP;显效:主要症状明显好转,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减少50%以上;好转:主要症状好转,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减少50%以下;无效:主要症状无改善,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无变化。 经1个疗程治疗92例,2个疗程治疗8例,并随访3个月。痊愈14例,显效24例,好转52例,无效10例。主要症状评估:治疗前具有A、B、C、D症状的例数分别为71,20,68,23例,治疗后分别为27,6,28,8例,即A、B、C、D症状治愈率分别为62%(44/71),70%(14/20),59%(40/68),65%(15/23)。 生物组织利用毫米波谐振调控,改善前列腺组织微循环,提高局部和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效果。该仪器具有可插入直肠的辐射头,在空气介质中的能量损耗大大减少,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无局部灼伤及直肠损伤等并发症。

    作者:徐志兵;王国民;张永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海水浴对中老年人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含量的影响

    对参加海水浴的中老年健康工休人员血清中与抗衰老有关的一些活性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脂质(LPO)等海水浴前后活性和含量变化进行了观察,以了解海水浴对人体尤其是中老年人血清中SOD和GSHpx酶的活性及LPO含量变化的影响,探讨海水浴对人体尤其是中老年人的抗衰老作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宝山;柏伟;张晓岩;赵琳;郑利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超短波并氧氟沙星综合治疗尿路感染90例

    资料和方法 尿路感染患者160例,按第二届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制定标准,正规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105/ml,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作出定位诊断[1]。并按《肾脏病学》第2版中尿路感染分型。治疗分为两组。超短波并氧氟沙星组(综合组)90例,男29例,女61例;年龄16~66岁;单纯性下尿路感染23例,单纯性上尿路感染20例,复杂性上下尿路感染47例。单纯药物组70例,男23例,女47例;年龄18~65岁;单纯性下尿路感染21例,单纯性上尿路感染14例,复杂性上下尿路感染35例。病原菌分类主要为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和D型链球菌等。两组病程均为1~3 d。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及主要病原菌分类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患者口服氧氟沙星0.2 g,每日2次,7 d为1个疗程;单纯性上尿路感染和复杂性尿路感染患者口服氧氟沙星0.2 g,每日3次,14 d为1个疗程。综合组在用药的同时并用超短波治疗,采用上海产CDL-2型超短波电疗机,频率50 MHz,波长7.2 m,输出功率200 W,电极15 cm×25 cm×2 ,下腹部对置,双肾区并置,间隙1.5 cm,温热量,两个位置各10 min,每日1次,单纯性下尿路感染7次为1个疗程,单纯性上尿路感染和复杂性尿路感染15次为1个疗程。观察疗程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及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和尿细菌培养等。

    作者:徐海红;王清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肌松弛治疗咀嚼肌痉挛12例

    资料和方法 患者12例,来自修复科门诊及颞颌关节病诊治中心,以咀嚼肌痉挛为主诉。女7例,男5例;年龄26~46岁;病程6个月~6年。采用美国产Myomonitor J4型肌松弛仪,刺激电极和参考电极均为直径3.5 cm的表面电极。刺激电极置于左右侧耳前区,参考电极置于颈后部,刺激波形为方波,频率为0.67 Hz,脉冲持续时间0.5~1.5 m/s,刺激波幅11~22 V(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调节),每次治疗45 min,每天1次,5次为1个疗程(1周)。治疗前后采用日本产MEB5508K八导肌电图仪,对患者左右侧嚼肌和颞肌前束在下颌休息位和正中牙合位大力紧咬时进行肌电图检查。疗效标准见表1。

    作者:杨朝晖;谢秋菲;王毓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微波热凝治疗慢性鼻炎154例

    慢性鼻炎患者154例,男86例,女68例;年龄5~83岁,平均36岁;病程4个月~20年;慢性单纯性鼻炎98例,慢性肥厚性鼻炎56例。采用成都产WB-100型微波多功能治疗机,频率2 450 MHz,大输出功率200 W,可预置有数码显示,可微调。辐射器为接触式及针状两种。时间控制,定时1~900 s可预置,并有声、光、数字显示。输出功率及治疗时间均可预先设置。治疗前清洁鼻腔,以1%地卡因棉片行鼻腔粘膜麻醉,3~5 min,更换2~3次。治疗前将微波调至30~50 W,3~5 s。针状微波辐射器插入鼻甲粘膜下,自前端刺入平行鼻底至下鼻甲后端。可分多次自前向后刺入,治疗一次未愈可相隔7~10 d再次进行热凝。 疗效标准显效:下鼻甲大小和色泽恢复正常,通气功能良好;好转:下鼻甲较前回缩,通气功能改善;无效:与治疗前相同。 治疗2~3 d复查,微波热凝部位形成伪膜,患者出现鼻塞和粘性分泌物,1~10 d内均可消失。一周后粘膜区形成的伪膜脱落,使炎性粘膜产生新的修复。全部病例经治疗1~2次,其中慢性单纯性鼻炎显效69例占70%,好转24例占24%,无效5例占5%,总有效率95%;慢性肥厚性鼻炎显效37例占66%,好转15例占27%,无效4例占7%,总有效率93%。 慢性鼻炎为下鼻甲粘液腺分泌活跃,常有鼻塞流涕,晨起咽干,头痛、打鼾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症状。微波辐射是一种腔内插入法电磁辐射,通过微波天线直接辐射,可使局部组织产生高温,脱水和凝固,使充血的血管收缩,促进组织水肿的吸收,从而改善了通气功能。由于微波热凝的作用,避免了术中出血,瘢痕形成,周围组织反应大的缺点,患者痛苦小,治疗时间缩短,副作用极少,患者易接受。

    作者:刘冰;王槐富;李德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超短波并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72例

    带状疱疹患者72例,男57例,女15例;年龄28~70岁;病程2~14 d;病变于胸背部、四肢、会阴及三叉神经走行部位。超短波并紫外线观察组36例,单纯抗病毒药物治疗对照组36例。观察组采用上海产CDB-1、CDL-2型超短波电疗机,频率40.68 MHz,波长7.37 m,输出功率200 W,板状电极21 cm×30 cm×2,间隙1.0~1.5 cm,微热量或温热量,每日1次,15 min,10次为1个疗程。另采用微型紫外线治疗机照射,波长265 nm,1级红斑量,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口服或静脉滴注阿昔洛韦,外涂炉甘石洗剂。 治疗后3 d内止痛,观察组26例,对照组12例,经χ2检验,χ2=5.46,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皮损5 d内痊愈,观察组21例,对照组11例,χ2=2.44,P<0.05,差异有显著性。 带状疱疹除皮肤损害外,多伴有神经痛,部分可达数月之久,且易继发细菌感染。超短波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强吞噬细胞的活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营养状况,起到镇痛及加快组织恢复的作用。紫外线有杀菌和收敛干燥作用,起到抗感染的效果。应用超短波并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止痛快,促进皮损愈合,明显缩短病程,且简便易行,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陶国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对心力衰竭患者肿瘤坏死因子含量的影响

    资料和方法 120例确诊的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住院患者分为两组,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治疗(UBIO)组65例,男28例,女37例;年龄18~62岁,平均(46±7)岁;风心病26例,肺心病19例,心肌病10例,冠心病10例;心功能(NYHA)Ⅱ级10例,Ⅲ级46例,Ⅳ级9例。常规治疗组55例,男25例,女30例;年龄17~63岁,平均(45±8)岁;风心病22例,肺心病17例,心肌病、冠心病各8例;心功能Ⅱ级8例,Ⅲ级40例,Ⅳ级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脏疾患及心功能分级组间对照经χ2或t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常规治疗组采取吸氧、应用强心剂、利尿剂、扩血管药物及抗生素等。UBIO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UBIO疗法。用三通一次性输血器,将患者肘静脉血200 ml直接采入含ACD液30 ml的石英瓶中,置于石家庄产X-200型治疗机内,紫外线波长253.8 nm,能量密度0.568 J/m2*s-1,灯距25~28 cm,摆幅60次/min,紫外线照射同时以流量5~7 L/min 充氧10~15 min,待血液转为红色回输该患者,每日1次,共6次。 全部患者在入院时及UBIO治疗6次后清晨留取空腹血标本。试剂盒由解放军总医院提供,均采用放免测定法。肿瘤坏死因子(TNF)测定:清晨自肘静脉采血2 ml分离血清放入-20℃冰箱中贮存待测。操作按说明书执行。血浆内皮素(ET)测定:取肘静脉血2 ml置于含10%EDTANa230 ml ,抑肽酶400 μl的玻璃试管中,摇匀后放4℃的低温离心机中,3 000 r/min离心10 min,然后取血浆放入-20℃冰箱中贮存至待测。

    作者:张光征;石洪增;闫培泉;高文献;郭京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低频电治疗输尿管结石肾绞痛17例

    资料和方法 肾绞痛患者17例,男14例,女3例;年龄16~59岁,平均36.5岁;病程4 h~5 d,平均1.5 d;腰腹部疼痛左侧7例,右侧10例,疼痛为刀割样绞痛,阵发性加重,部分病例放射至下腹和阴部,痛苦面容,呻吟不止,以手压腰,行走困难或不能行走;均有血尿,15例X线平片示输尿管结石。均经泌尿外科确诊为输尿管结石性肾绞痛。经肌注阿托品0.5 mg和度冷丁100 mg,用药2 h后症状未缓解转我科治疗;5例夜诊曾重复上述用药多至3次。 首次电疗前后,由同一医师进行疼痛程度的评定。因首次电疗前的疼痛程度同时也是药物治疗后的疼痛程度,可作为电疗止痛效果的自身对比标准。而电疗2~5次后,疼痛完全消失,已无疼痛评价的意义,仅作为停止电疗治疗的指标。评定采用简化McGiLL疼痛评分表的方法,此表分三部分:①疼痛分级指数(PRI),内含11个感觉性词和4个情绪性词,程度分为无、轻、中、重度,分别以0,1,2,3分表示;②目测类比定级法(VAS),画一条长100 mm直线,两端分别以无痛、剧痛,在此线上划一点即表示疼痛程度;③现有疼痛程度(PPI),分6级:分别以0,1,2,3,4,5分表示。检查时由检查者逐项询问,不懂者可适当解释,询问完毕后让患者确定总的疼痛程度为6级中的某一级。后由医师累计所选词目,PRI感觉分,情绪分和总分;测量VAS所划线段长度,精确到1 mm;记下PPI分。将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使用Microsoftexcel 97中函数统计功能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求出各组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作者:张连玉;陆廷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加药物爱维治回输治疗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患者64例均为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痴呆症状于卒中后发生,病史在半年以上,简易智能状态评分(MMSE)在23 分以下。其中自血中加入药物爱维治(Actovegin),再予紫外线照射充氧后回输(UBIO)治疗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7岁;均有记忆力障碍,定向障碍18例,情感障碍13例,计算能力下降20例,尿便失禁2例。对照组32例,对比条件与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所有病例均无意识障碍,无失语。 治疗组患者抽取静脉血200 ml,加入爱维治800 mg后,采用国产光量子血液治疗仪行紫外线照射15 min,以流量5 L/min同步充氧后回输体内,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传统UBIO方法治疗,同时将爱维治800 mg溶于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隔日1次,共10次。 疗效标准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均采用MMSE测试,治疗后比治疗前评分增加5分以上为显效;增加2~4分为有效;增加1分及不足1分为无效。 治疗组显效8例,有效1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达84%;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1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MMSE评分,治疗前治疗组为16.63±3.54,对照组为16.98±2.94,P>0.05,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治疗组为19.34±2.25,对照组为17.15±2.74,P<0.05,差异有显著性。 血管性痴呆是继发性于脑血管疾病,由一次或多次脑梗死造成有脑组织损害或其他卒中造成脑组织体积减少,导致脑功能不全而产生的痴呆,当梗死的脑组织体积达60~80 m以上(阈值)即可出现痴呆,但是某些与记忆或认识功能有关的脑区如颞叶皮质、海马及胼胝体,即使梗死体积小,亦可产生痴呆。目前临床用于痴呆治疗的药物疗效多不理想。挪威产的“爱维治”为一种低分子多肽生物制剂,具有促进细胞能量代谢,改善神经细胞功能活性,临床上对血管性痴呆有一定治疗效果。UBIO可提高血液中氧的含量,产生高能量的光量子,提高了分子的能量水平,线粒体产生的ATP增高,红细胞弹性增强,氧的弥散半径扩大,提高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可改善病变区域及其周围组织的缺血缺氧状况,有利于组织细胞功能恢复,临床已广泛用于脑梗死患者,并证实对脑组织功能恢复及重建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我们在UBIO治疗中加入药物爱维治,结果使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疗效有明显提高,提示UBIO可能使该药物的生物活性提高或提高脑组织对该药物的生物敏感性,但其机制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付晓华;张国祥;张岩;刘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射频联合放射治疗巨大肝癌骨转移瘤一例

    患者男,47岁,无明显诱因左下肢疼痛,2个月后发现左臀部肿胀,局部X线片见左髂骨骨破坏伴肿块影。CT检查见左髂骨、骶骨及髋臼骨破坏,伴巨大软组织肿物影,腹部超声检查肝内多发实性结节,伴肝门广泛瘤栓形成,肝硬化,脾大。B超引导下左臀部肿物穿刺,抽出黄色物,病理检查见恶性细胞,免疫组化:CK(+)、AFP(+)、Vim(+),组织形态结合免疫组化诊断为肝细胞癌,左髂骨转移。患者坐轮椅入院,局部疼痛依靠口服吗啡缓释片,每日剂量达40~80 mg。 入院后应用榄香息乳及帕米磷酸二钠等药物治疗,疼痛均未缓解,转入我科进行射频加温和放射治疗。治疗前测量肿瘤为25 cm×25 cm×10 cm,质硬,基底固定,触痛明显,患者需抬上床。加温治疗采用深圳产41 kHz射频热疗机,每周治疗2次,每次加温60 min,治疗功率600 W,反射功率10~20 W,辐射器直径25 cm,治疗时应用特制冷水袋进行皮肤降温,水袋下测得表皮温度为39℃。放射治疗采用直线加速器10 mV X线,照射野30 cm×28 cm,每周5次,每次2 Gy。患者每天先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后1 h内进行加温治疗。射频合并放射治疗4周,加温治疗8次,放射治疗20次,然后单纯放疗10次,放射治疗总量60 Gy。加温治疗3次后疼痛明显减轻,治疗结束时,临床检查肿瘤缩小,患者可扶拐行走。2周后CT检查见左髂骨处仍有15 cm×13 cm×10 cm的软组织肿块影,肿块内有斑片状坏死区,骨破坏无进展。治疗3个月CT检查,见左侧髂骨、骶骨及髋臼的广泛骨转移区中硬化增多,肿物范围明显缩小。已停用吗啡类药物,每日可步行60 min。肝癌病灶未进展,继续服用中药治疗。 讨论骨转移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发生率为30%~70%。由于肝癌病程短,临床上报道肝癌出现骨转移的不多,但大量临床资料统计,肝癌出现骨转移的发生率为3%~12%,尸检发现的骨转移可高达20%。治疗骨转移灶的目的是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例转移瘤病灶巨大,已影响负重功能,手术切除困难。单纯放射治疗,由于肿瘤巨大,中心血运差,含有大量乏氧细胞,瘤内pH值呈酸性,产生放射性抗拒,疗效差。加温治疗时,巨大肿瘤中心易升温,乏氧细胞和酸性环境提高肿瘤对热的敏感性;应用射频电容式加温透热效果好,瘤内易达到有效治疗温度。 本例治疗2周后CT检查,肿瘤较治疗前缩小,3个月后CT复查,肿物影明显缩小,疗效显著。加温治疗可明显提高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应用射频加温治疗患者反应轻,治疗时有全身出汗,血压、脉搏、呼吸均无明显变化。仅在治疗后有轻微低热,可能是肿瘤细胞坏死机体产生的吸收热。因此,射频联合放射治疗是治疗巨大肿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徐晓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治疗银屑病近期疗效及血浆一氧化氮与内皮素变化

    目的研究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治疗银屑病的机制。方法该疗法治疗银屑病,每周2次,共治疗8次;测定治疗前后血浆一氧化氮及内皮素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及内皮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3.534,3.464;P<0.002,0.002)。治疗后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及内皮素水平明显降低(t=2.53,2.057;P<0.02,0.05)。治疗结束后,有效32例,无效10例,有效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及内皮素水平明显低于无效组(t=2.318,2.162,P<0.05,0.05)。结论该疗法治疗银屑病可能与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降低血浆一氧化氮及内皮素水平有关。

    作者:刘华昌;李冠勇;刘洪普;王继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紫外线照射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紫外线具有抗炎、镇痛、促进再生作用。适当剂量紫外线可刺激表皮细胞增殖,促进免疫因子释放,但大剂量紫外线可导致皮肤老化,角质层增厚,甚至癌变及全身免疫力低下[1]。创伤修复包括受损组织的消除和各种细胞的聚集,局部产生大量的胶原基质,后形成瘢痕。多种细胞、基质成分、血管及多肽生长因子都与创伤修复过程密切相关[2]。一般认为,紫外线照射促进伤口愈合是由于:紫外线的直接杀菌作用;照射后皮肤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皮肤红斑,局部血管扩张、充血、血流加快,组织血流灌注增多,细胞代谢增强;刺激细胞DNA、RNA的合成,促进细胞有丝分裂、生长繁殖[3,4]。研究表明,紫外线照射还能刺激皮肤角朊细胞产生IL-1、IL-6、bFGF、PDGF、TGF和TNF-α等多种细胞因子。这些因子能趋化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刺激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有丝分裂,促进胶原的合成和分泌,从而起到抗炎,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伤口愈合的作用。 一、紫外线对细胞间基质的作用 胶原是皮肤组织细胞外间质的主要成分,在创伤修复过程中,机体可以通过胶原的合成、降解和吸收对创伤愈合和愈合后的组织进行改造,使组织修复得以完成和完善。纤维连接蛋白参与创伤修复过程的始终,它通过与多种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加速创伤修复。

    作者:索伟;王兴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海水浴者皮炎一例报告

    患者男,26岁,于1999年8月2日来我院疗养。8月6日12时30分进行海水浴,水温29℃,游泳40 min后,自觉腰臀部瘙痒不适,检查发现泳裤遮盖部位皮肤出现红斑性风团,伴有局部瘙痒灼热感,并感全身不适,乏力,给予口服息斯敏及局部外搽肤轻松软膏,2 d后红斑性风团消退,瘙痒消失。20 d后又行海水浴,入水30 min后,又觉腰臀部瘙痒,经查与上次出现相同样红斑性风团,又经上述对症治疗2 d后红斑及瘙痒消失。 本例患者经追问,既往健康,无皮肤病及过敏性病史,且从两次发病来看,显然与行海水浴有关,应诊断为海水浴者皮炎(Seabather's Eruption),此病是发生于某些海水浴者所特有的一种皮肤病,比较罕见,其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有人提出,海水的压力可能是致病因素,其理由是皮疹的部位多发生在泳衣遮盖处,这些都是衣着的受压部位。还有人认为,是由于海水中某些动物的卵在游泳衣的压力下破碎,刺激皮肤所致。我院历年组织海水浴人群,仅发现此例,除上述有些学者认为的致病因素外,还可能与某些海水浴者的特殊体质有关。

    作者:田有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综合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资料和方法 自1991年10月至1997年3月我科收治的偏瘫患者120例,均经临床及CT确诊,符合我国现行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排除认知功能障碍和骨骼肌肉病变,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4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6岁;脑出血30例,脑梗死30例;平均病程41 d。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7岁;脑出血31例,脑梗死29例;平均病程42 d。 两组患者均接受康复训练,按一对一方式进行,每天1 h,每周5次,共治疗8~12周。对照组采用运动再学习疗法:包括上肢功能、仰卧到床边坐起、坐位平衡、坐站转换、站立平衡、行走训练。观察组采用综合方法:除运动再学习疗法外,配合各种抑制原始、异常运动模式的方法,训练中强调视患侧上下肢为一个整体,同时注重健侧肢体的功能训练。 与对照组不同之处如下:仰卧位:进行上肢伸展和上举练习,患侧下肢有一定程度的屈膝,适当的足外翻并接触床面,应保持下肢内收和骨盆向前及向健侧旋转;训练下肢时,患者双手交叉抬高过头,腕肘伸直,患手拇指位于健指之上,如果由于肩痛难以采取这个动作,可将患侧上肢伸展位于体侧。

    作者:李华;曹虹;杨俊;赵艳青;姚红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紫外线照射充氧液体输注综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

    资料和方法 我科1997年8月至2000年2月收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96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新生儿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1]。其中轻度29例,中度36例,重度31例;男55例,女41例;入院时日龄1~21 h,平均6.3 h;胎龄34~41周,平均37.8周;出生体重2 050~4 000 g;宫内窘迫23例,Apgary评分[1]:1 min≤3分46例,4~7分31例,8~10分19例;5 min≤6分67例,7~10分29例;阴道分娩72例,剖宫产24例。分为4组,各组分度差异情况经分析无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包括止惊、脱水、护脑、氧疗及对症等。紫外线照射充氧液体输注(UDIO),1组常规治疗同对照组外,用10%葡萄糖50 ml经1次性消毒输液管输氧(氧流量5 L/min),同时将输液管(1次性专用石英管)接在专用玻璃视窗插口上,采用河南产ZWG-B2型紫外线充氧治疗仪进行照射,紫外线波长为254 nm,能量密度为2 000 mJ/cm2,充氧30 min,以10~15滴/min 输给患者,每天1次,共10次。复方丹参组常规综合治疗同对照组外,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江苏产,批号970608,每支2 ml)每天2 ml/kg加入10%葡萄糖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10次。UDIO-2组将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前先经紫外线照射充氧处理(操作同UDIO-1组)其他同复方丹参组。 各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疗效标准以临床症状及脑水肿5 d内消失为显效;10 d内消失为有效;10 d后仍不消失为无效。同时应用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法(NBNA)于生后14 d测查1次,NBNA评分≤35分提示预后不良[2]。各组疗效比较所用统计学处理为秩和检验。

    作者:石晓东;黎远团;郑智育;潘广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运动锻炼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及一氧化氮的影响

    目的探讨运动锻炼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及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方法 64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训练组进行为期7周,每周6次,每次1 h的运动训练,观察运动前后血压及一氧化氮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训练组运动后收缩压(140.48±13.62)mm Hg较运动前(162.50±17.33)mm Hg明显下降,也明显低于对照组(164.16±7.96)mm Hg;舒张压(82.98±3.99)mm Hg较运动前(93.78±4.96)mm Hg明显下降,并明显低于对照组(95.41±6.40)mm Hg,P<0.01,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训练组运动后一氧化氮水平(10.30±7.69)μmol/L较运动前(17.77±19.75)μmol/L明显下降,并明显低于对照组(18.70±14.51)μmol/L,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训练组运动前与对照组的血压及一氧化氮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血压及一氧化氮观察前后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运动训练可使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及一氧化氮水平下降,一氧化氮活性的恢复是其可能的治疗机制之一。

    作者:姚素芬;段南宁;宋广斗;高军;张守元;郭庆军;王长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紫外线照射液体输注与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脑梗死的比较观察

    资料和方法 脑梗死患者67例,均经头颅CT确诊,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1],并按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标准[2]分轻中重型,分为紫外线照射充氧液体输注(UDIO)组35例,其中男27例,女8例;平均年龄(64.1±2.5)岁;病程(2.5±0.5)d;轻型5例,中型23例,重型7例;神经功能损失评分19.8±4.0;伴发病评分4.8±2.0;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ILIB)组32例,其中男26例,女6例;平均年龄(62.3±2.8)岁;病程(2.9±0.7)d,轻型3例,中型20例,重型9例;神经功能损失评分19.0±3.5;伴发病评分5.2±1.6。两组患者病程、年龄、性别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均在胞二磷胆碱、丹参常规治疗下,ILIB组采用长春产CYD-Ⅲ全电脑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仪,波长632.8 nm,激光输出功率1.5~2.0 mW,每次60 min,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UDIO组采用长春产全电脑光量子载体氧透射治疗仪,紫外线波长254 nm,能量密度10 mJ/cm2,照射并充氧10 min,充氧流量5 L/min,用10%葡萄糖作载体液,以45滴/min,1 h滴完,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两组均在入院时及治疗1个疗程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气分析,血脂、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血浆丙二醛(MDA),常规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上海医科大学研制的LING-100微机显示自动记录血液-血浆粘度计测定;红细胞变形仪测定红细胞变形能力,电脑自动记录;血浆SOD采用南京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的SOD盒,用羟安发色测定:LPO测定采用硫代巴比妥酸化比色法[3]。血脂及血气分析采用本院自动化分析仪检测。 治疗两疗程后按199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第四次会议标准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及死亡[1]。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配对t检验及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

    作者:李经伦;何本超;李小刚;何晓英;席春江;荣本兵;熊先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对脑梗死患者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的影响

    目的观察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UBIO)对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的影响并探讨UBIO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对30例脑梗死患者UBIO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变化进行观察,并与30例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相比较。结果 UBIO组治疗1个疗程后CD4(40.92±6.97)%较治疗前(37.11±7.02)%有明显升高(t=-2.109,P<0.05),CD25(13.38±3.26)%,治疗后为(11.12±4.25)%,有明显下降(t=2.311 1,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CD3、CD8、CD4/CD8、CD16+CD56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UBIO治疗对改善脑梗死患者的免疫功能紊乱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唐维国;何松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华理疗杂志

中华理疗杂志

主管:中国科协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