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镓铝砷激光并短波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疗效观察

姜萍

关键词:镓铝砷激光, 短波治疗,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临床, 总有效率, 症状和体征, 显效率, 激光照射, 关节部位, 半导体激光治疗机, 患者, 输出功率, 统计学处理, 颞颌关节区, 磁感应强度, 直径, 张口受限, 圆形, 疼痛部位, 疗效标准
摘要: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患者150例,男56例,女94例;年龄16~73岁;病程3 d~2年;均由口腔科确诊后转我科治疗,患病部位均为单侧,有张口及咀嚼时颞颌部位疼痛,张口受限,颞颌关节区压痛,部分患者伴有弹响,治疗分为3组,镓铝砷激光组45例,短波组35例,综合组70例。 镓铝砷激光组采用上海产MDC-500型半导体激光治疗机,波长810~830 nm,输出功率0~500 mW,连续可调,照射功率100~250 mW,光斑直径5 mm,将激光照射头直接置于疼痛部位,每日1次,8~10 min,5~10次为1个疗程。短波组采用杭州产BL-I型电磁治疗机,功率60~125 W,频率27.12 MHz,圆形电极输出磁感应强度0.09~0.16 T,将直径15.5 cm圆形电极置于病变关节部位,用小剂量以患者无明显温热感,每日1次,20 min,5~10次为1个疗程。综合组采用镓铝砷激光加短波联合应用,先进行短波治疗,随即镓铝砷激光照射,时间、剂量、疗程和单一治疗组相同。 疗效标准临床痊愈:张口及咀嚼痛消失,张口正常,关节部位压痛消失;显效:张口及咀嚼痛基本消失,有轻度关节弹响;好转:症状和体征均轻减;无效:症状和体征无变化。 综合组临床痊愈18例,显效38例,好转13例,无效1例,临床痊愈显效率80%,总有效率99%。镓铝砷激光组临床痊愈6例,显效13例,好转21例,无效5例,临床痊愈显效率42%,总有效率89%。短波组临床痊愈3例,显效11例,好转4例,无效7例,临床痊愈显效率40%,总有效率80%。 经统计学处理,综合组与镓铝砷激光组比较,χ2=18.23,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综合组与短波组比较,χ2=20.76,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镓铝砷激光组与短波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综合组治愈率显著高于镓铝砷激光组和短波电疗组。
中华理疗杂志相关文献
  • 液氮冷冻加转移因子治疗寻常疣及跖疣 190例

    门诊确诊的寻常疣及跖疣患者308例,观察组190例,男115例,女75例;病程<6个月10例,>2年180例;头面部18例,颈部5例,躯干部5例,手部105例,跖部57例;小绿豆大,皮损数个至数十个。对照组118例,男63例,女55例;手部43例,跖部34例,其他部位41例。 以液氮为致冷源对初起时疣(称母疣)常规消毒后,用接触冷冻法30~60 s,以冰球超过正常皮肤2 mm,3个冻融周期,术后局部出现肿胀或水疱,24 h后患部涂1%龙胆紫液,每日1次,至局部渗液停止,涂药后不用敷料,结痂块有利于创面愈合,一般不用抗生素,2~4周脱痂痊愈。在此炎症期皮下注射转移因子,每日3万单位,连续2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副作用。对照组单纯应用冷冻法,不注射转移因子。 观察组190例治疗2周后疣完全脱落164例,3个月后复发12例,治愈152例,部分脱落16例,无效10例。对照组118例治疗2周后疣脱落43例,3个月后复发28例,治愈15例,部分脱落34例,无效41例。两组治愈率经卡方检验,χ2=132.89,P<0.0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本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复发问题尚未解决,冷冻疗法不但可使增生的疣变性、坏死,而且局部可产生炎症反应,诱发白细胞趋化,冷冻可使血管收缩,通透性降低,减少渗出。在低温条件下,免疫细胞酶活性增加,分泌功能增强,产生大量免疫效应物质,发挥抗感染免疫作用,因而冷冻疗法具有免疫增强效应,转移因子有调节免疫作用,更进一步增强免疫功能,使疣体自行脱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陈桂民;朱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前列腺增生症引起尿路梗阻的微波治疗与护理

    资料和方法 本组患者32例,年龄53~86岁,平均72.4岁;病程4个月~20年,平均8个月;急性尿路梗阻时间4 h~18 d(留置导尿);急性尿路梗阻前症状有:尿频,夜尿3~6次26例,尿纤细22例,尿等待20例,排尿无力14例,尿痛12例。诊断标准[1,2]:首先排除前列腺癌(经肛门指检、B超或CT检查)、神经系统疾病、盆腔外科手术或外伤史、服用影响膀胱功能的药物等,根据临床症状,结合肛门指检如发现前列腺增大、变硬,中央沟变浅,消失,表面光滑或结节感,前列腺表面隆起等,B超检查示前列腺增大、不均质改变、膀胱内有残留尿,即可确诊,个别病例经CT检查确诊。 采用珠海产CYP-Ⅲ型多功能微波治疗仪,频率(2 450±50)MHz,功率1~200 W,预热时间≤20 s,治疗1~3 s(由脚踏开关控制)。患者取仰卧位,略呈含胸屈背位,枕高适度,卧姿舒适。根据患者身高、体重、耐受程度等个体差异不同,分别选用适合的治疗探头,将微波探头套上安全套,涂上石蜡油,嘱患者放松,放入动作要轻,插入走势朝向骶尾部,轻轻放入肛门内,根据指检情况调整探头深度,一般为4~6 cm,将探头微波发射窗口对准前列腺。根据患者对热的敏感程度不同,适当调整功率,以患者感觉微热、舒适为度。功率以20~25 W为宜。如功率过高易引起烧伤或直肠穿孔。急性期均采用临时导尿或留置导尿。急性尿路梗阻,微波治疗可每日2次,尿路梗阻缓解后,可改为每日1次,巩固治疗;轻者2次即可见效,重者7~8次见效,治疗10~30次。每个疗程之间不间隔,第3个疗程可改为隔日1次或每周2次。10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每次20 min,无效则改作其他治疗。

    作者:王惠玲;刘定彬;王志明;韩树生;王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治疗氨基甙类药物毒副反应18例

    1997年1月至2000年1月共收治氨基甙类药物毒副反应患者18例,其中应用硫酸链霉素16例,丁氨卡那霉素2例;男12例,女6例;发病年龄20~39岁9例,40~59岁6例,60岁以上3例;用药后2周眩晕4例,平衡障碍、步态不稳3例,耳鸣2例。听力监测10例听力损失,较原正常值损失10~20 dB。 治疗:抽取患者静脉血200 ml存入含保养液血袋内,置于博达WL-2型光量子血疗仪内进行紫外线照射,波长250~430 nm(主峰波长365 nm);光照射强度3 500 μW/cm2,并充氧(5 L/min)30 min后回输给患者,40滴/min,10 min后无反应可适当放快滴数,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18例中治疗5次显效8例,眩晕、平衡障碍、步态不稳明显消失。10~15次治疗耳鸣基本消失,听力监测10例损失dB数回复正常。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能够使血氧饱和度增高,代谢功能改善,利于代谢产物的排泄,而氨基甙类药物正因为药物蓄积发生毒副反应,在轻度反应时是“亚临床毒性反应”(江明性主编.药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337),发生率占用药10%~20%。所以,氨基甙类药物治疗同时给予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辅助性治疗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方法。

    作者:李英;井爱平;郝智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体积及数量的影响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UBIO)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功能。而血小板功能与其体积大小有密切关系,大体积血小板含有更多的致密颗粒,功能较强,已证实,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增大是脑梗死发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1]。为此,采用UBIO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对治疗前后MPV的变化进行了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朱春明;高开亮;姜振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运动锻炼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及一氧化氮的影响

    目的探讨运动锻炼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及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方法 64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训练组进行为期7周,每周6次,每次1 h的运动训练,观察运动前后血压及一氧化氮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训练组运动后收缩压(140.48±13.62)mm Hg较运动前(162.50±17.33)mm Hg明显下降,也明显低于对照组(164.16±7.96)mm Hg;舒张压(82.98±3.99)mm Hg较运动前(93.78±4.96)mm Hg明显下降,并明显低于对照组(95.41±6.40)mm Hg,P<0.01,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训练组运动后一氧化氮水平(10.30±7.69)μmol/L较运动前(17.77±19.75)μmol/L明显下降,并明显低于对照组(18.70±14.51)μmol/L,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训练组运动前与对照组的血压及一氧化氮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血压及一氧化氮观察前后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运动训练可使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及一氧化氮水平下降,一氧化氮活性的恢复是其可能的治疗机制之一。

    作者:姚素芬;段南宁;宋广斗;高军;张守元;郭庆军;王长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对银屑病患者淋巴细胞凋亡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

    资料和方法 银屑病患者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16~64岁,平均39.4岁;病程2周~32年,平均7.8年;健康对照组20名,均为健康查体者,其性别、年龄与银屑病组无统计学差异。 采用北京产WL-2型光量子血液治疗仪,紫外线波长253.7 nm,照射剂量24.5 mJ/cm2,具体操作步骤同参考文献[1]。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取外周血备检。 凋亡基因-1(Fas)、白血病基因-2(Bcl-2)的蛋白表达及T细胞CD4抗原(CD4)的单克隆抗体均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FasFITC、Bcl-2FITC、CD4FITC),凋亡基因-2.7(Apo-2.7)蛋白表达物及T细胞CD8抗原(CD8)的单抗采用藻红蛋白标记(Apo-2.7PE、CD8PE),T细胞CD3抗原(CD3)单抗为藻红蛋白双重标记(CD3PE-cy5),上述试剂以及参照用IgG1FITC、IgGlPE、IgG1PE-cy5均由法国国际免疫公司生产,淋巴细胞分离液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研究所生产。样品处理、免疫反应及流式细胞检测的详细方法同参考文献[2]。 统计方法:方差齐性检验后采用t或t′检验。

    作者:王继文;陈丽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对脑梗死患者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的影响

    目的观察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UBIO)对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的影响并探讨UBIO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对30例脑梗死患者UBIO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变化进行观察,并与30例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相比较。结果 UBIO组治疗1个疗程后CD4(40.92±6.97)%较治疗前(37.11±7.02)%有明显升高(t=-2.109,P<0.05),CD25(13.38±3.26)%,治疗后为(11.12±4.25)%,有明显下降(t=2.311 1,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CD3、CD8、CD4/CD8、CD16+CD56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UBIO治疗对改善脑梗死患者的免疫功能紊乱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唐维国;何松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毫米波治疗慢性前列腺炎100例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100例,年龄18~64岁,平均37.6岁;病程2周~5年;多数患者曾使用药物治疗,疗效不佳。诊断标准:①下列症状至少一种,下腹部或会阴部不适或隐痛(A症状);尿道外口“滴白”(B症状);尿频、尿急、尿痛(C症状);血精、不育、性功能障碍、神经衰弱(D症状)。②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10个/HP。采用上海产HZ-Q100型毫米波前列腺治疗仪,频率32~38 GHz,输出功率100~140 mW,功率密度≤10 mW/cm2。治疗前排空二便,取侧卧位,将辐射头套上安全套,并涂上润滑剂(超声乳剂),缓慢插入直肠,辐射面朝向前列腺,每日1次,30 min,10次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不伍用其他治疗。 疗效标准痊愈:主要症状消失,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10个/HP;显效:主要症状明显好转,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减少50%以上;好转:主要症状好转,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减少50%以下;无效:主要症状无改善,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无变化。 经1个疗程治疗92例,2个疗程治疗8例,并随访3个月。痊愈14例,显效24例,好转52例,无效10例。主要症状评估:治疗前具有A、B、C、D症状的例数分别为71,20,68,23例,治疗后分别为27,6,28,8例,即A、B、C、D症状治愈率分别为62%(44/71),70%(14/20),59%(40/68),65%(15/23)。 生物组织利用毫米波谐振调控,改善前列腺组织微循环,提高局部和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效果。该仪器具有可插入直肠的辐射头,在空气介质中的能量损耗大大减少,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无局部灼伤及直肠损伤等并发症。

    作者:徐志兵;王国民;张永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紫外线照射充氧液体输注综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

    资料和方法 我科1997年8月至2000年2月收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96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新生儿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1]。其中轻度29例,中度36例,重度31例;男55例,女41例;入院时日龄1~21 h,平均6.3 h;胎龄34~41周,平均37.8周;出生体重2 050~4 000 g;宫内窘迫23例,Apgary评分[1]:1 min≤3分46例,4~7分31例,8~10分19例;5 min≤6分67例,7~10分29例;阴道分娩72例,剖宫产24例。分为4组,各组分度差异情况经分析无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包括止惊、脱水、护脑、氧疗及对症等。紫外线照射充氧液体输注(UDIO),1组常规治疗同对照组外,用10%葡萄糖50 ml经1次性消毒输液管输氧(氧流量5 L/min),同时将输液管(1次性专用石英管)接在专用玻璃视窗插口上,采用河南产ZWG-B2型紫外线充氧治疗仪进行照射,紫外线波长为254 nm,能量密度为2 000 mJ/cm2,充氧30 min,以10~15滴/min 输给患者,每天1次,共10次。复方丹参组常规综合治疗同对照组外,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江苏产,批号970608,每支2 ml)每天2 ml/kg加入10%葡萄糖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10次。UDIO-2组将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前先经紫外线照射充氧处理(操作同UDIO-1组)其他同复方丹参组。 各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疗效标准以临床症状及脑水肿5 d内消失为显效;10 d内消失为有效;10 d后仍不消失为无效。同时应用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法(NBNA)于生后14 d测查1次,NBNA评分≤35分提示预后不良[2]。各组疗效比较所用统计学处理为秩和检验。

    作者:石晓东;黎远团;郑智育;潘广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紫外线照射充氧血液输注治疗重度有机磷中毒

    资料和方法 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90例,均为口服中毒,临床除有机磷中毒的一般表现外均存在意识障碍。分为两组。UBIO组46例,男19例,女27例;年龄15~84岁,平均(31.7±9.3)岁;1605中毒12例,敌敌畏11例,氧化乐果8例,乐果8例,马拉硫磷5例,敌百虫2例;口服量20~180 ml;浅昏迷13例,中度以上昏迷33例;伴肺水肿37例,抽搐9例,呼吸麻痹7例。对照组44例,男18例,女26例;年龄13~78岁,平均(32.4±7.9)岁,1605中毒11例,敌敌畏10例,氧化乐果9例,乐果7例,马拉硫磷4例,敌百虫3例;口服量25~175 ml;浅昏迷14例,中度以上昏迷30例;伴肺水肿35例,抽搐8例,呼吸麻痹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药物种类、服药量、入院时病情、服药到开始治疗时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洗胃、导泻、补液,根椐病情静脉注射解磷啶、阿托品,同时采用放血疗法,放血400 ml后输入异体同型新鲜血液400 ml,每天1次,至意识清醒,中毒症状消失。UBIO组治疗基本同对照组,仅在换血过程中将输注的血液经紫外线照射并充氧。方法是将400 ml异体同型新鲜血液分两次加入特制石英玻璃瓶内,放入石家庄产XL-200型血液辐射治疗机内进行紫外线照射,紫外线波长253.7 nm,能量密度0.568 J/cm2,灯距2.5 cm,照射时间10 min,同时以流量5 L/min充氧15 min后立即输注给患者,每天1次,至意识清醒,中毒症状消失。

    作者:于敏生;李正宝;黄修国;丁维涛;郭明娟;张传宏;孔一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治疗肺原性心脏病65例

    资料和方法 1994年3月至1998年9月本院住院治疗的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患者115例,分为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治疗(UBIO)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UBIO组65例,男40例,女25例,平均年龄56.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7年9月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UBIO组除常规内科治疗外,加用UBIO,即采患者静脉血200 ml,注入含ACD液(含枸橼酸钠及葡萄糖抗凝保养液)30 ml的石英瓶内(置入XZY-Ⅲ型血疗仪内),以流量5 L/min充氧5 min,用紫外线照射并继续充氧10 min后回输。对照组只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包括控制感染,改善通气、供氧与促进二氧化碳排出,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控制心衰、抗心律失常及并发症的处理。两组疗程均为10~20 d,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后检测动脉血气分析和血液流变学指标。 疗效标准显效:右心功能恢复正常,肺部炎症与临床症状消失,PaCO2<6.66 kPa,PaO2>9.31 kPa,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改善;有效:右心衰竭基本控制,肺部炎症与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6.66 kPa<PaCO2<7.98 kPa,7.98 kPa<PaO2<9.31 kPa,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无效:右心衰竭未纠正,肺部炎症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PaCO2>7.98 kPa,PaO2<6.66 kPa,血液流变学指标无改善。

    作者:刘春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冷冻与激光治疗尖锐湿疣疗效比较

    尖锐湿疣(CA)患者146例均参照卫生部防疫司主编的《性病诊断和治疗方案》及《现代性病学》中CA的诊断标准确诊。患者均有冶游史或配偶同患史。其疣体数1~12个,绿豆至蚕豆大小,呈菜花状、鸡冠状、乳突状,发病部位以阴茎冠状沟、龟头、包皮、阴唇、阴道口为主,次为尿道口、肛周等处。所有疣体醋酸白试验均为阳性。分为液氮冷冻治疗组(冷冻组)和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组(激光组),各73例。冷冻组男58例,女15例;年龄4~66岁,平均26岁;病程15 d~16个月,平均4.5个月。激光组男52例,女21例;年龄28~59岁,平均28岁;病程21 d~13个月,平均3.6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前均不应用抗病毒和消炎药物。冷冻组采用南京产NJQ-P型浸冷式医用冷刀,将所需冷刀浸入液氮中,待液氮停止沸腾后,冷刀已具有与液氮相等的低温时备用。病损局部常规消毒后,根据疣体大小,选择比疣体约大0.5 cm的冷刀,用直接接触法作用于疣体,适当加压。每个冻融周期5~30 s,以疣冻结形成冰球为度。间隔15 min后行第2个冻融周期,疣体大的冻融4个周期。一般治疗1次,疣体数目多,面积大,可在结痂脱落后进行第2次治疗。术后3 d用1:5 000高锰酸钾浸泡或湿敷,每天1次,以保持局部干燥和预防感染。激光组采用成都产JZ-ⅡA型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机,常规消毒后,根据疣体大小,采用气化术或切割术,或气化加切割术。以去除疣体基底部约深1 mm为度,范围以超过疣体基底部1~2 mm为宜。一般治疗1次,个别疣体较大且易出血者,再次治疗间隔7 d,术后涂以1%的龙胆紫液,保持患部干燥和预防感染。治疗后3个月内如有复发,可继续分组治疗,3个月末分组判定疗效,4个月末判定复发率。 疗效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治愈:疣体经治疗后3个月未复发;显效:治疗后第1~2个月未复发,第3个月复发,再次治疗后3个月未复发;有效:治疗后1个月未复发,第2个月复发,再次治疗后3个月未复发;无效:治疗后第1~2个月均复发,再次治疗后第3个月末仍复发,醋酸白试验阳性。 冷冻组治疗1~4次,平均2.6次,治愈43例,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2%。激光组治疗1~5次,平均3.6次,治愈34例,显效16例,有效9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81%。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χ2=3.03,P<0.1>0.05,差异无显著性,总有效率χ2=5.12,P<0.05,>0.02,差异有显著性。复发率:第4个月末冷冻组为11%,激光组为27%,χ2=8.70,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说明冷冻治疗CA复发率较二氧化碳激光治疗为低。本组病例冷冻疗法的总有效率和复发率均优于激光疗法的原因是否与冷冻免疫、连续性增效反应有关,有待探讨。

    作者:吴代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低频脉冲电综合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伴浮肿一例

    患者女,48岁,因右下肢浮肿45 d入院。无手术史。检查:生命体征正常,右下肢Ⅱ度浮肿,皮肤紫红色,Homans征阳性。入院后经双下肢静脉彩检查超示右下肢深静脉内血栓形成(周围型)。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丹参20 ml,青霉素800万U静滴,每日1次,并口服肠溶阿斯匹林50 mg,每日1次,潘生丁25 mg,每日3次,同时给予患肢湿热敷,并抬高。在治疗的10 d中,前5 d患肢水肿有所减轻,其后治疗效果不显著。继而采用天津产麦迪克802A型低频脉冲治疗仪,频率90 Hz,功率100 W,脉冲波形为单向,板状电极6 cm×3 cm和4 cm×2 cm×2,每2个穴位为一组,分别是复溜、太溪,委中、承山,足三里、下巨虚,每组10 min,10次为1个疗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每天治疗后患肢均有明显的舒适感。共治疗1个疗程,水肿完全消失。 讨论该病例为原发于小腿肌肉静脉丛的血栓形成,在临床上较少见。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使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增高,导致组织间隙的液体积聚过多而产生下肢浮肿。低频脉冲电刺激穴位可引起肌肉的被动运动,使肌肉群收缩和舒张。在肌肉收缩时,促进静脉和淋巴管的回吸收;肌肉松弛时,静脉和淋巴管随之扩张使静水压下降,亦有利于组织液、静脉血液的回流,达到消肿的治疗效果。低频电治疗本病时电流量不宜过大,以免血栓脱落。另外,急性期患者因血栓尚未机化,低频电刺激易致血栓脱落,故为禁忌。

    作者:杨中香;黄承胜;彭芸;邹玉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治疗老年肺结核并肺心病疗效观察

    资料和方法 102例患者均符合1997年全国肺心病会议诊断标准,原发病均为肺结核,其中浸润型(Ⅲ型)38例,慢性纤维空洞型(Ⅳ型)64例,分为两组。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UBIO)组54例,男33例,女21例;年龄60~82岁,平均64岁;肺结核Ⅲ型21例,Ⅳ型33例。对照组48例,男31例,女17例;年龄60~79岁,平均67岁;肺结核Ⅲ型17例,Ⅳ型31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抗结核、抗感染、吸氧、强心、利尿及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常规治疗。UBIO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UBIO疗法。采患者静脉血200 ml缓缓注入含ACD液的无菌石英玻璃瓶内充分混合后,将其置于启动的石家庄产XL-200型血液辐射治疗仪上,紫外线波长253.7 nm,能量密度0.568 J/m2*s-1,照射同时以流量5 L/min充氧8~10 min,血液变为鲜红色回输给患者,每日1次,两组以10 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动脉血气、X线胸片的变化。 疗效标准根椐1977年第二次全国肺心病会议标准[1],以临床症状、体征改变为主,结合血气指标、X线胸片、痰菌情况综合分析。

    作者:张玲;姜文彦;梁建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九种织物材料对紫外线辐射强度的影响

    适当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保健、预防、治疗作用,但大剂量紫外线照射能造成眼和皮肤的损伤。据报道,长期暴露于小剂量紫外线,特别是中波紫外线之下,有导致皮肤的慢性退行性变及癌前期和皮肤恶性变的可能[1]。因此,何种织物材料可适当保护人体,避免不必要的、过量的紫外线照射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物理治疗中常遇到的问题。我们对常用遮光织物材料对中短波紫外线强度的影响进行了测试和探讨,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玉玲;谭玉茹;谭维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海水浴对中老年人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含量的影响

    对参加海水浴的中老年健康工休人员血清中与抗衰老有关的一些活性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脂质(LPO)等海水浴前后活性和含量变化进行了观察,以了解海水浴对人体尤其是中老年人血清中SOD和GSHpx酶的活性及LPO含量变化的影响,探讨海水浴对人体尤其是中老年人的抗衰老作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宝山;柏伟;张晓岩;赵琳;郑利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深层椎旁肌肌电图在脊神经根受损中的定位价值

    目的探索脊神经根受损定位诊断中的精确定位检测指标。方法对200例脊神经根受损患者先行传统定位检查,在此基础上,根据肢体异常肌群的根性分布等情况,再行相应深层椎旁肌的探查,同时行健侧椎旁肌的对照检查。结果 200例473块患侧椎旁肌100%阳性,健侧105块对照肌100%阴性。凡肢体异常肌群呈根性分布均在相应深层椎旁肌上得到了阳性验证。其中18例轻症仅表现为患侧53块椎旁肌阳性和4个H反射的延长,而无其他指标的改变。结论深层椎旁肌肌电图的阳性改变在脊神经根受损的诊断中是一个早出现的精确定位检测指标,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张凤荣;邸旭辉;张克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超短波暗示疗法治愈癔病性视力障碍一例

    患者男,8岁,因小木棒致左眼外伤1个月就诊,患儿自述左眼视物不清。眼科检查,裸视力左眼4.2,右眼4.2,经散瞳后检查双侧外眼、角膜、晶状体、房水、眼底、视神经、动脉、静脉及黄斑区均未见异常,考虑其为癔病性视力障碍,给予超短波暗示性治疗。采用广东产DL-C型五官超短波电疗机,频率50 MHz,波长6 m,输出功率30~40 W,圆形电极直径4 cm,双侧眼球并置,微温量,每日1次,10 min。治疗前让患儿认读处方所写数字,患儿均称看不见,嘱患儿治疗中要配合,并反复强调治疗的效果快而好。治疗1次后,即让患儿认读处方数字,结果均能读出,眼科裸视力检查右眼4.9,左眼4.5,近视力右眼1.5,左眼1.3,连续治疗3次后患儿不再诉视物不清,复查裸视力右眼4.9,左眼4.5,近视力右眼1.5,左眼1.3。遂告诉患儿视力已完全恢复,不需治疗,半年后随访,患儿未再诉其视力异常。 讨论癔病的表现多种多样,多为成年人发病,儿童发病较为少见。本例患儿有眼部外伤,但眼科检查未见异常,其自诉视力障碍,考虑为癔病病症,采用超短波治疗,主要为暗示疗法。由于超短波主要是热效应,患者治疗时局部感觉较为明显,较易达到暗示治疗的目的,而且在治疗中坚持正规操作,使患者对治疗效果相信度增加,终达到治疗目的。

    作者:张丕勋;张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功能性电刺激中应用P型迭代学习控制在上肢多关节运动控制的试验研究

    目的在功能性电刺激(FNS)中,利用P型迭代学习控制方法,研究对健康人上肢肘关节运动角度和腕关节运动角度同时进行运动反馈控制。方法 FNS刺激肱二头肌和前臂屈肌,以预期关节角度为目标,以肘关节和腕关节的角度传感器数值为反馈标准。结果采用迭代学习控制,算法简单,参数易调整,控制量变化平缓,轨迹跟踪精确度高,在对多关节运动控制中,基本能达到预期效果。结论 P迭代学习控制方法为FNS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新的控制方法。

    作者:毕胜;吴怀宇;章刚华;鄢达来;熊沈蜀;王福根;周兆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医海博学鞠躬尽瘁--李维礼同志的生平和贡献(1925~2001)

    我国老一代理疗康复医学专家,原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理疗科主任、主任医师李维礼同志,因积劳成疾,不幸于2001年1月17日在广州病逝,享年77岁。 李维礼同志,男,汉族,广州市人,生于1925年7月。1949年毕业于上海前国防医学院,同年10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工作。曾任医院理疗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顾问,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康复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副主任委员、名誉顾问,《中华理疗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广东医学》杂志编委等职。 李维礼同志的一生为我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做出了重大贡献,早在1953年他就从事放射治疗学,1956年后从事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当时国内有关的资料贫乏,他翻译了大量的国外资料,引进国外先进的器械,培养人才,与同志们一起把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理疗科建设成为国内具有相当规模的科室,当时每年进修实习人员高达30人以上。 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直带病坚持工作,他先后患有天疱疮、肺结核、骨结核、糖尿病。在双目失明后,仍孜孜不倦地培养年轻一代,在患骨结核时,打着石膏躺在病床上为学员讲课、撰写教材等,他不仅为本区培养了第一批理疗专业骨干(后均为理疗科主任),还为全军举办了理疗培训班三期,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他先后主编了《实用理疗学》、《简明临床理疗手册》、《创伤理疗手册》,参加编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理疗学分册》、《超声医学》、《脊柱病因学》等著作,先后在《中华医学杂志》、《中华理疗杂志》、《人民军医》、《中华外科杂志》、《中华眼科杂志》、《中国康复》、《理疗与疗养》等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 李维礼同志的逝世是我国理疗、康复学界的重大损失,曾与他共事的同仁、学生为失去一位良师益友而感到万分的悲痛,我们将化悲痛为力量,学习他为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努力奉献,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为物理医学、康复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勤奋工作,鞠躬尽瘁的精神,把物理与康复医学事业向前推进。

    作者:中华医学会广东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康复理疗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华理疗杂志

中华理疗杂志

主管:中国科协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