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希川;叶庆佾;徐小珂;钟白玉
资料和方法 患者12例,来自修复科门诊及颞颌关节病诊治中心,以咀嚼肌痉挛为主诉。女7例,男5例;年龄26~46岁;病程6个月~6年。采用美国产Myomonitor J4型肌松弛仪,刺激电极和参考电极均为直径3.5 cm的表面电极。刺激电极置于左右侧耳前区,参考电极置于颈后部,刺激波形为方波,频率为0.67 Hz,脉冲持续时间0.5~1.5 m/s,刺激波幅11~22 V(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调节),每次治疗45 min,每天1次,5次为1个疗程(1周)。治疗前后采用日本产MEB5508K八导肌电图仪,对患者左右侧嚼肌和颞肌前束在下颌休息位和正中牙合位大力紧咬时进行肌电图检查。疗效标准见表1。
作者:杨朝晖;谢秋菲;王毓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47岁,无明显诱因左下肢疼痛,2个月后发现左臀部肿胀,局部X线片见左髂骨骨破坏伴肿块影。CT检查见左髂骨、骶骨及髋臼骨破坏,伴巨大软组织肿物影,腹部超声检查肝内多发实性结节,伴肝门广泛瘤栓形成,肝硬化,脾大。B超引导下左臀部肿物穿刺,抽出黄色物,病理检查见恶性细胞,免疫组化:CK(+)、AFP(+)、Vim(+),组织形态结合免疫组化诊断为肝细胞癌,左髂骨转移。患者坐轮椅入院,局部疼痛依靠口服吗啡缓释片,每日剂量达40~80 mg。 入院后应用榄香息乳及帕米磷酸二钠等药物治疗,疼痛均未缓解,转入我科进行射频加温和放射治疗。治疗前测量肿瘤为25 cm×25 cm×10 cm,质硬,基底固定,触痛明显,患者需抬上床。加温治疗采用深圳产41 kHz射频热疗机,每周治疗2次,每次加温60 min,治疗功率600 W,反射功率10~20 W,辐射器直径25 cm,治疗时应用特制冷水袋进行皮肤降温,水袋下测得表皮温度为39℃。放射治疗采用直线加速器10 mV X线,照射野30 cm×28 cm,每周5次,每次2 Gy。患者每天先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后1 h内进行加温治疗。射频合并放射治疗4周,加温治疗8次,放射治疗20次,然后单纯放疗10次,放射治疗总量60 Gy。加温治疗3次后疼痛明显减轻,治疗结束时,临床检查肿瘤缩小,患者可扶拐行走。2周后CT检查见左髂骨处仍有15 cm×13 cm×10 cm的软组织肿块影,肿块内有斑片状坏死区,骨破坏无进展。治疗3个月CT检查,见左侧髂骨、骶骨及髋臼的广泛骨转移区中硬化增多,肿物范围明显缩小。已停用吗啡类药物,每日可步行60 min。肝癌病灶未进展,继续服用中药治疗。 讨论骨转移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发生率为30%~70%。由于肝癌病程短,临床上报道肝癌出现骨转移的不多,但大量临床资料统计,肝癌出现骨转移的发生率为3%~12%,尸检发现的骨转移可高达20%。治疗骨转移灶的目的是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例转移瘤病灶巨大,已影响负重功能,手术切除困难。单纯放射治疗,由于肿瘤巨大,中心血运差,含有大量乏氧细胞,瘤内pH值呈酸性,产生放射性抗拒,疗效差。加温治疗时,巨大肿瘤中心易升温,乏氧细胞和酸性环境提高肿瘤对热的敏感性;应用射频电容式加温透热效果好,瘤内易达到有效治疗温度。 本例治疗2周后CT检查,肿瘤较治疗前缩小,3个月后CT复查,肿物影明显缩小,疗效显著。加温治疗可明显提高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应用射频加温治疗患者反应轻,治疗时有全身出汗,血压、脉搏、呼吸均无明显变化。仅在治疗后有轻微低热,可能是肿瘤细胞坏死机体产生的吸收热。因此,射频联合放射治疗是治疗巨大肿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徐晓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资料和方法 患者123例,未婚16例,已婚107例;年龄14~48岁;病程<10 d 18例,~1个月25例,~3个月36例,~6个月12例,~1年7例,>1年2例,不详23例;所有病例皮疹呈对称性簇集成片,但孤立不融合,光滑无角化、无蒂,不易刮除,不易出血,色泽大多同粘膜或淡红色,少许呈粟褐色;分布于双小阴唇内侧54例,双小阴唇内侧及阴道口24例,双小阴唇内侧及尿道口22例,全部外阴受累23例;皮疹呈毛刷状或丝状56例,呈鱼卵状或细沙粒样状50例,两种形态均有17例。病理切片检查26例,诊断为鳞状上皮乳头状瘤样增生或慢性炎症浸润。25例行5%醋酸外敷皮损试验。曾接受高频电针治疗10例,外用药4例,未经过任何治疗109例。 患者月经干净后3~7 d内接受治疗,取膀胱截石位,患部用2%红汞液消毒,用液氮喷射器将喷射针对准皮损,距离约0.5 cm,逐区移动喷射治疗,结霜为度,冰霜融解后,再重复3~4次。皮损累及外阴广泛者可分区进行。冷冻术后局部轻微肿胀,少许渗液,嘱患者用1∶5 000高锰酸钾液冲洗患部,创面10 d左右愈合。下次月经干净后复查。 疗效标准痊愈:外阴皮疹全部消失,粘膜光滑正常;显效:1/2以上皮疹消失;好转:1/3~1/2皮疹消失;无效:外阴皮疹无变化。
作者:冯珍;聂萍萍;朱洪翔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运动锻炼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及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方法 64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训练组进行为期7周,每周6次,每次1 h的运动训练,观察运动前后血压及一氧化氮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训练组运动后收缩压(140.48±13.62)mm Hg较运动前(162.50±17.33)mm Hg明显下降,也明显低于对照组(164.16±7.96)mm Hg;舒张压(82.98±3.99)mm Hg较运动前(93.78±4.96)mm Hg明显下降,并明显低于对照组(95.41±6.40)mm Hg,P<0.01,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训练组运动后一氧化氮水平(10.30±7.69)μmol/L较运动前(17.77±19.75)μmol/L明显下降,并明显低于对照组(18.70±14.51)μmol/L,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训练组运动前与对照组的血压及一氧化氮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血压及一氧化氮观察前后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运动训练可使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及一氧化氮水平下降,一氧化氮活性的恢复是其可能的治疗机制之一。
作者:姚素芬;段南宁;宋广斗;高军;张守元;郭庆军;王长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患者150例,男56例,女94例;年龄16~73岁;病程3 d~2年;均由口腔科确诊后转我科治疗,患病部位均为单侧,有张口及咀嚼时颞颌部位疼痛,张口受限,颞颌关节区压痛,部分患者伴有弹响,治疗分为3组,镓铝砷激光组45例,短波组35例,综合组70例。 镓铝砷激光组采用上海产MDC-500型半导体激光治疗机,波长810~830 nm,输出功率0~500 mW,连续可调,照射功率100~250 mW,光斑直径5 mm,将激光照射头直接置于疼痛部位,每日1次,8~10 min,5~10次为1个疗程。短波组采用杭州产BL-I型电磁治疗机,功率60~125 W,频率27.12 MHz,圆形电极输出磁感应强度0.09~0.16 T,将直径15.5 cm圆形电极置于病变关节部位,用小剂量以患者无明显温热感,每日1次,20 min,5~10次为1个疗程。综合组采用镓铝砷激光加短波联合应用,先进行短波治疗,随即镓铝砷激光照射,时间、剂量、疗程和单一治疗组相同。 疗效标准临床痊愈:张口及咀嚼痛消失,张口正常,关节部位压痛消失;显效:张口及咀嚼痛基本消失,有轻度关节弹响;好转:症状和体征均轻减;无效:症状和体征无变化。 综合组临床痊愈18例,显效38例,好转13例,无效1例,临床痊愈显效率80%,总有效率99%。镓铝砷激光组临床痊愈6例,显效13例,好转21例,无效5例,临床痊愈显效率42%,总有效率89%。短波组临床痊愈3例,显效11例,好转4例,无效7例,临床痊愈显效率40%,总有效率80%。 经统计学处理,综合组与镓铝砷激光组比较,χ2=18.23,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综合组与短波组比较,χ2=20.76,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镓铝砷激光组与短波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综合组治愈率显著高于镓铝砷激光组和短波电疗组。
作者:姜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在功能性电刺激(FNS)中,利用P型迭代学习控制方法,研究对健康人上肢肘关节运动角度和腕关节运动角度同时进行运动反馈控制。方法 FNS刺激肱二头肌和前臂屈肌,以预期关节角度为目标,以肘关节和腕关节的角度传感器数值为反馈标准。结果采用迭代学习控制,算法简单,参数易调整,控制量变化平缓,轨迹跟踪精确度高,在对多关节运动控制中,基本能达到预期效果。结论 P迭代学习控制方法为FNS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新的控制方法。
作者:毕胜;吴怀宇;章刚华;鄢达来;熊沈蜀;王福根;周兆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资料和方法 患儿106例均咳喘,呼吸困难,缺氧体征显著,双肺可闻及湿口罗音,肝脏不同程度肿大,X线胸片均符合急性支气管肺炎改变。均符合1984年南宁制订的关于小儿肺炎并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分为两组。紫外线照射充氧液体输注(UDIO)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1岁30例,~3岁12例,~6岁8例;发热47例,周围血白细胞4.0~10.0×109/L 35例,~20.0×109/L 12例,~24.0×109/L 3例。对照组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1岁33例,~3岁14例,~6岁9例;发热52例,周围血白细胞4.0~10.0×109/L38例,~20.0×109/L 14例,~24.0×109/L 4例。两组临床资料各项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两组均给予常规吸氧,抗菌抗病毒(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病毒唑、莪术油),强心(西地兰或毒毛旋花子甙K),利尿,平喘,镇静等治疗。UDIO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紫外线照射充氧液体输注,采用河南产ZWG-B2型光量子氧透射液体治疗仪,紫外线波长253.7 nm,能量密度0.568J/cm2,根椐患儿不同年龄,用10%葡萄糖注射液40~100 ml作为载体,以流量2~3 L/min充氧3~5 min,将一次性石英玻璃管通过治疗仪辐射窗进行紫外线辐射,同时按常规输液方式输注患者体内,视年龄大小调整滴速,10~25滴/min,治疗时间控制在30~60 min,每日1次,共3~5 d,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输注辐照充氧液体记入液体总量,防止液体过量加重心衰。
作者:吴凤珍;杨长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例1女,56岁,1986年患胆结石、胆囊炎,在本院行胆囊摘除术。2年后,因反复出现术前症状,在外院行二次手术(情况不详),术后症状仍未见改善,3个月后再次发作,表现为发热、恶寒、恶心,有轻度黄疸,右上腹绞痛向右肩背放散。给予抗生素、止痛药治疗后好转,但每月发作1次。1996年9月来我院行微波治疗1个疗程,至今未复发。 例2男,69岁,1964年9月患胆囊炎行胆囊摘除术。数年后,因再次感染行二次手术。从70年代末期,每月发作1次,表现为发热、恶寒、恶心、呕吐,右上腹绞痛,向肩背部放散,未见黄疸。给予抗生素、度冷丁等药物治疗后缓解,20 d左右再次发作。1996年12月来我院行微波治疗2个疗程,至今未复发。 治疗方法采用北京产MH-A型微波热疗机,频率915 MHz,直径16 cm圆柱体辐射器,以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点为中心,距皮肤2~5 cm,治疗时输出功率20~70 W,根据患者感觉调解治疗剂量,以患者感觉温热为宜,隔日1次,每次30 min,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无须间隔。 讨论胆囊切除术后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与手术前相似的腹痛、腹胀、消化不良、胆道感染等症状,1937年Pribram、1966年Schofield与Macleod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1]。其反复发作,诊断治疗比较困难。Rhode等报道,胆囊切除术后约5%~40%在几个月或几年后出现症状[1]。此二例患者的病情与上述情况相同,且经B超、X线等检查排除相关疾病,故诊断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采用微波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微波作用于机体,可使胆囊区局部微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增加局部血液循环(约增加50%)和淋巴循环,改善微循环过程,加速炎性产物从病灶移除,局部组织内白细胞和抗体量增加,在小剂量微波作用下,可见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增强,炎性组织中钙离子增多,钾离子减少[2],终起到消炎作用。但是,治疗温度不宜过高,以免造成肝脏损害。微波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简便、经济、无痛苦,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紫外线具有抗炎、镇痛、促进再生作用。适当剂量紫外线可刺激表皮细胞增殖,促进免疫因子释放,但大剂量紫外线可导致皮肤老化,角质层增厚,甚至癌变及全身免疫力低下[1]。创伤修复包括受损组织的消除和各种细胞的聚集,局部产生大量的胶原基质,后形成瘢痕。多种细胞、基质成分、血管及多肽生长因子都与创伤修复过程密切相关[2]。一般认为,紫外线照射促进伤口愈合是由于:紫外线的直接杀菌作用;照射后皮肤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皮肤红斑,局部血管扩张、充血、血流加快,组织血流灌注增多,细胞代谢增强;刺激细胞DNA、RNA的合成,促进细胞有丝分裂、生长繁殖[3,4]。研究表明,紫外线照射还能刺激皮肤角朊细胞产生IL-1、IL-6、bFGF、PDGF、TGF和TNF-α等多种细胞因子。这些因子能趋化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刺激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有丝分裂,促进胶原的合成和分泌,从而起到抗炎,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伤口愈合的作用。 一、紫外线对细胞间基质的作用 胶原是皮肤组织细胞外间质的主要成分,在创伤修复过程中,机体可以通过胶原的合成、降解和吸收对创伤愈合和愈合后的组织进行改造,使组织修复得以完成和完善。纤维连接蛋白参与创伤修复过程的始终,它通过与多种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加速创伤修复。
作者:索伟;王兴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尖锐湿疣(CA)患者146例均参照卫生部防疫司主编的《性病诊断和治疗方案》及《现代性病学》中CA的诊断标准确诊。患者均有冶游史或配偶同患史。其疣体数1~12个,绿豆至蚕豆大小,呈菜花状、鸡冠状、乳突状,发病部位以阴茎冠状沟、龟头、包皮、阴唇、阴道口为主,次为尿道口、肛周等处。所有疣体醋酸白试验均为阳性。分为液氮冷冻治疗组(冷冻组)和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组(激光组),各73例。冷冻组男58例,女15例;年龄4~66岁,平均26岁;病程15 d~16个月,平均4.5个月。激光组男52例,女21例;年龄28~59岁,平均28岁;病程21 d~13个月,平均3.6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前均不应用抗病毒和消炎药物。冷冻组采用南京产NJQ-P型浸冷式医用冷刀,将所需冷刀浸入液氮中,待液氮停止沸腾后,冷刀已具有与液氮相等的低温时备用。病损局部常规消毒后,根据疣体大小,选择比疣体约大0.5 cm的冷刀,用直接接触法作用于疣体,适当加压。每个冻融周期5~30 s,以疣冻结形成冰球为度。间隔15 min后行第2个冻融周期,疣体大的冻融4个周期。一般治疗1次,疣体数目多,面积大,可在结痂脱落后进行第2次治疗。术后3 d用1:5 000高锰酸钾浸泡或湿敷,每天1次,以保持局部干燥和预防感染。激光组采用成都产JZ-ⅡA型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机,常规消毒后,根据疣体大小,采用气化术或切割术,或气化加切割术。以去除疣体基底部约深1 mm为度,范围以超过疣体基底部1~2 mm为宜。一般治疗1次,个别疣体较大且易出血者,再次治疗间隔7 d,术后涂以1%的龙胆紫液,保持患部干燥和预防感染。治疗后3个月内如有复发,可继续分组治疗,3个月末分组判定疗效,4个月末判定复发率。 疗效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治愈:疣体经治疗后3个月未复发;显效:治疗后第1~2个月未复发,第3个月复发,再次治疗后3个月未复发;有效:治疗后1个月未复发,第2个月复发,再次治疗后3个月未复发;无效:治疗后第1~2个月均复发,再次治疗后第3个月末仍复发,醋酸白试验阳性。 冷冻组治疗1~4次,平均2.6次,治愈43例,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2%。激光组治疗1~5次,平均3.6次,治愈34例,显效16例,有效9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81%。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χ2=3.03,P<0.1>0.05,差异无显著性,总有效率χ2=5.12,P<0.05,>0.02,差异有显著性。复发率:第4个月末冷冻组为11%,激光组为27%,χ2=8.70,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说明冷冻治疗CA复发率较二氧化碳激光治疗为低。本组病例冷冻疗法的总有效率和复发率均优于激光疗法的原因是否与冷冻免疫、连续性增效反应有关,有待探讨。
作者:吴代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UBIO)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含量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1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UBIO治疗组86例和对照组82例,观察两组的疗效和血清sICAM-1的含量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B、ALT、AST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UBIO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与对照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576,2.763,2.746,P<0.05);SB、ALT和AST复常率UBIO治疗组分别为82.6%,55.8%和46.5%,对照治疗组分别为39.0%,30.5%和18.3%。两组SB、ALT和AST复常率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t=33.54,10.95,15.18,P<0.01)。UBIO组血清sICAM-1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t=3.175,P<0.01),但对照治疗组血清sICAM-1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t=0.661,P>0.05)。结论 UBIO治疗可能会下调肝内sICAM-1的表达,促进肝功能的恢复。
作者:吴诗品;于杰;彭红;黄宝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资料和方法 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90例,均为口服中毒,临床除有机磷中毒的一般表现外均存在意识障碍。分为两组。UBIO组46例,男19例,女27例;年龄15~84岁,平均(31.7±9.3)岁;1605中毒12例,敌敌畏11例,氧化乐果8例,乐果8例,马拉硫磷5例,敌百虫2例;口服量20~180 ml;浅昏迷13例,中度以上昏迷33例;伴肺水肿37例,抽搐9例,呼吸麻痹7例。对照组44例,男18例,女26例;年龄13~78岁,平均(32.4±7.9)岁,1605中毒11例,敌敌畏10例,氧化乐果9例,乐果7例,马拉硫磷4例,敌百虫3例;口服量25~175 ml;浅昏迷14例,中度以上昏迷30例;伴肺水肿35例,抽搐8例,呼吸麻痹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药物种类、服药量、入院时病情、服药到开始治疗时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洗胃、导泻、补液,根椐病情静脉注射解磷啶、阿托品,同时采用放血疗法,放血400 ml后输入异体同型新鲜血液400 ml,每天1次,至意识清醒,中毒症状消失。UBIO组治疗基本同对照组,仅在换血过程中将输注的血液经紫外线照射并充氧。方法是将400 ml异体同型新鲜血液分两次加入特制石英玻璃瓶内,放入石家庄产XL-200型血液辐射治疗机内进行紫外线照射,紫外线波长253.7 nm,能量密度0.568 J/cm2,灯距2.5 cm,照射时间10 min,同时以流量5 L/min充氧15 min后立即输注给患者,每天1次,至意识清醒,中毒症状消失。
作者:于敏生;李正宝;黄修国;丁维涛;郭明娟;张传宏;孔一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8岁,因小木棒致左眼外伤1个月就诊,患儿自述左眼视物不清。眼科检查,裸视力左眼4.2,右眼4.2,经散瞳后检查双侧外眼、角膜、晶状体、房水、眼底、视神经、动脉、静脉及黄斑区均未见异常,考虑其为癔病性视力障碍,给予超短波暗示性治疗。采用广东产DL-C型五官超短波电疗机,频率50 MHz,波长6 m,输出功率30~40 W,圆形电极直径4 cm,双侧眼球并置,微温量,每日1次,10 min。治疗前让患儿认读处方所写数字,患儿均称看不见,嘱患儿治疗中要配合,并反复强调治疗的效果快而好。治疗1次后,即让患儿认读处方数字,结果均能读出,眼科裸视力检查右眼4.9,左眼4.5,近视力右眼1.5,左眼1.3,连续治疗3次后患儿不再诉视物不清,复查裸视力右眼4.9,左眼4.5,近视力右眼1.5,左眼1.3。遂告诉患儿视力已完全恢复,不需治疗,半年后随访,患儿未再诉其视力异常。 讨论癔病的表现多种多样,多为成年人发病,儿童发病较为少见。本例患儿有眼部外伤,但眼科检查未见异常,其自诉视力障碍,考虑为癔病病症,采用超短波治疗,主要为暗示疗法。由于超短波主要是热效应,患者治疗时局部感觉较为明显,较易达到暗示治疗的目的,而且在治疗中坚持正规操作,使患者对治疗效果相信度增加,终达到治疗目的。
作者:张丕勋;张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女,48岁,因右下肢浮肿45 d入院。无手术史。检查:生命体征正常,右下肢Ⅱ度浮肿,皮肤紫红色,Homans征阳性。入院后经双下肢静脉彩检查超示右下肢深静脉内血栓形成(周围型)。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丹参20 ml,青霉素800万U静滴,每日1次,并口服肠溶阿斯匹林50 mg,每日1次,潘生丁25 mg,每日3次,同时给予患肢湿热敷,并抬高。在治疗的10 d中,前5 d患肢水肿有所减轻,其后治疗效果不显著。继而采用天津产麦迪克802A型低频脉冲治疗仪,频率90 Hz,功率100 W,脉冲波形为单向,板状电极6 cm×3 cm和4 cm×2 cm×2,每2个穴位为一组,分别是复溜、太溪,委中、承山,足三里、下巨虚,每组10 min,10次为1个疗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每天治疗后患肢均有明显的舒适感。共治疗1个疗程,水肿完全消失。 讨论该病例为原发于小腿肌肉静脉丛的血栓形成,在临床上较少见。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使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增高,导致组织间隙的液体积聚过多而产生下肢浮肿。低频脉冲电刺激穴位可引起肌肉的被动运动,使肌肉群收缩和舒张。在肌肉收缩时,促进静脉和淋巴管的回吸收;肌肉松弛时,静脉和淋巴管随之扩张使静水压下降,亦有利于组织液、静脉血液的回流,达到消肿的治疗效果。低频电治疗本病时电流量不宜过大,以免血栓脱落。另外,急性期患者因血栓尚未机化,低频电刺激易致血栓脱落,故为禁忌。
作者:杨中香;黄承胜;彭芸;邹玉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资料和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为本院1998年10月至2000年4月的住院患者,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证实,从发病到入院病程在24 h内。患免疫性疾病及近2周患感染性疾病者除外。按入院先后分为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UBIO)组和对照组。UBIO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37~71岁。对照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41~74岁。另有健康人20名,男12名,女8名,年龄30~69岁,均为门诊健康查体者。 两组患者常规治疗相同。均予川芎嗪12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同时给予维生素类和其他脑细胞营养药物及对症治疗。 UBIO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UBIO治疗。采用沈阳产光量子血液辐射仪。紫外线发光管系盘式低压汞灯,紫外线波长253.7~365.0 nm,辐射能量为(0.63~1.80)×10-4J/m2,入院次日即抽取静脉血200~250 ml,然后将血液置石英玻璃罐内垂直照射,距离10 cm,同时以流量5 L/min充氧,照射10 min,待血液转鲜红后回输,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于UBIO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1 d采血。抽取空腹肘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标本于-20℃保存待测。白细胞介素-12(IL-12)试剂盒由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采用ELISA法按说明书检测。数据的统计学处理:UBIO组和对照组采用自身对照的t检验,与健康人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
作者:郝清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资料和方法 本组患者32例,年龄53~86岁,平均72.4岁;病程4个月~20年,平均8个月;急性尿路梗阻时间4 h~18 d(留置导尿);急性尿路梗阻前症状有:尿频,夜尿3~6次26例,尿纤细22例,尿等待20例,排尿无力14例,尿痛12例。诊断标准[1,2]:首先排除前列腺癌(经肛门指检、B超或CT检查)、神经系统疾病、盆腔外科手术或外伤史、服用影响膀胱功能的药物等,根据临床症状,结合肛门指检如发现前列腺增大、变硬,中央沟变浅,消失,表面光滑或结节感,前列腺表面隆起等,B超检查示前列腺增大、不均质改变、膀胱内有残留尿,即可确诊,个别病例经CT检查确诊。 采用珠海产CYP-Ⅲ型多功能微波治疗仪,频率(2 450±50)MHz,功率1~200 W,预热时间≤20 s,治疗1~3 s(由脚踏开关控制)。患者取仰卧位,略呈含胸屈背位,枕高适度,卧姿舒适。根据患者身高、体重、耐受程度等个体差异不同,分别选用适合的治疗探头,将微波探头套上安全套,涂上石蜡油,嘱患者放松,放入动作要轻,插入走势朝向骶尾部,轻轻放入肛门内,根据指检情况调整探头深度,一般为4~6 cm,将探头微波发射窗口对准前列腺。根据患者对热的敏感程度不同,适当调整功率,以患者感觉微热、舒适为度。功率以20~25 W为宜。如功率过高易引起烧伤或直肠穿孔。急性期均采用临时导尿或留置导尿。急性尿路梗阻,微波治疗可每日2次,尿路梗阻缓解后,可改为每日1次,巩固治疗;轻者2次即可见效,重者7~8次见效,治疗10~30次。每个疗程之间不间隔,第3个疗程可改为隔日1次或每周2次。10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每次20 min,无效则改作其他治疗。
作者:王惠玲;刘定彬;王志明;韩树生;王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一个世纪以来,有关空气离子的研究经历了30,50,70年代三次浪潮。70~80年代大家的愿望和兴趣转到空气离子对细菌、原生动物、昆虫、动物、植物和人类的生物学作用,曾发生过一些学术上的争论。近10年(90年代)继续开展空气离子研究的国家有:中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丹麦、英国、希腊、波兰、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等。研究领域涉及空气离子对生物机体的生物学效应、应激反应、情感精神、听力、免疫和环境空气离子测量等。 1. 空气离子的生物学效应 1.1 空气负离子与组织细胞线粒体赖能(energy dependent)过程 线粒体嵴膜三分子体镶嵌磷脂和结构蛋白,是ATP酶、ADP生成ATP偶联过程和电子传递系统之所在,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依赖于内膜三分子的完整性。Staurouskaia研究大鼠吸入空气负离子后肝脑心匀浆中线粒体赖能过程,发现负离子可改善线粒体的呼吸率,摧毁Ca2+在线粒体内累积,提高ADP/O比值[1]。Temnov将大鼠肝匀浆及媒体冰冻3 h,保持线粒体原有结构,然后向线粒体匀浆和媒体发射空气负离子流。发现线粒体很快形成大的聚合联接体,结构完整,用磁力搅拌器搅拌数分钟也不能打散或消失,同时测定赖能过程加强。空气负离子在加强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调节呼吸率时,主要是保存和维护线粒体三分子体结构的完整性[2]。
作者:李安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资料和方法 脑梗死患者67例,均经头颅CT确诊,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1],并按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标准[2]分轻中重型,分为紫外线照射充氧液体输注(UDIO)组35例,其中男27例,女8例;平均年龄(64.1±2.5)岁;病程(2.5±0.5)d;轻型5例,中型23例,重型7例;神经功能损失评分19.8±4.0;伴发病评分4.8±2.0;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ILIB)组32例,其中男26例,女6例;平均年龄(62.3±2.8)岁;病程(2.9±0.7)d,轻型3例,中型20例,重型9例;神经功能损失评分19.0±3.5;伴发病评分5.2±1.6。两组患者病程、年龄、性别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均在胞二磷胆碱、丹参常规治疗下,ILIB组采用长春产CYD-Ⅲ全电脑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仪,波长632.8 nm,激光输出功率1.5~2.0 mW,每次60 min,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UDIO组采用长春产全电脑光量子载体氧透射治疗仪,紫外线波长254 nm,能量密度10 mJ/cm2,照射并充氧10 min,充氧流量5 L/min,用10%葡萄糖作载体液,以45滴/min,1 h滴完,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两组均在入院时及治疗1个疗程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气分析,血脂、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血浆丙二醛(MDA),常规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上海医科大学研制的LING-100微机显示自动记录血液-血浆粘度计测定;红细胞变形仪测定红细胞变形能力,电脑自动记录;血浆SOD采用南京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的SOD盒,用羟安发色测定:LPO测定采用硫代巴比妥酸化比色法[3]。血脂及血气分析采用本院自动化分析仪检测。 治疗两疗程后按199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第四次会议标准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及死亡[1]。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配对t检验及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
作者:李经伦;何本超;李小刚;何晓英;席春江;荣本兵;熊先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门诊确诊的寻常疣及跖疣患者308例,观察组190例,男115例,女75例;病程<6个月10例,>2年180例;头面部18例,颈部5例,躯干部5例,手部105例,跖部57例;小绿豆大,皮损数个至数十个。对照组118例,男63例,女55例;手部43例,跖部34例,其他部位41例。 以液氮为致冷源对初起时疣(称母疣)常规消毒后,用接触冷冻法30~60 s,以冰球超过正常皮肤2 mm,3个冻融周期,术后局部出现肿胀或水疱,24 h后患部涂1%龙胆紫液,每日1次,至局部渗液停止,涂药后不用敷料,结痂块有利于创面愈合,一般不用抗生素,2~4周脱痂痊愈。在此炎症期皮下注射转移因子,每日3万单位,连续2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副作用。对照组单纯应用冷冻法,不注射转移因子。 观察组190例治疗2周后疣完全脱落164例,3个月后复发12例,治愈152例,部分脱落16例,无效10例。对照组118例治疗2周后疣脱落43例,3个月后复发28例,治愈15例,部分脱落34例,无效41例。两组治愈率经卡方检验,χ2=132.89,P<0.0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本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复发问题尚未解决,冷冻疗法不但可使增生的疣变性、坏死,而且局部可产生炎症反应,诱发白细胞趋化,冷冻可使血管收缩,通透性降低,减少渗出。在低温条件下,免疫细胞酶活性增加,分泌功能增强,产生大量免疫效应物质,发挥抗感染免疫作用,因而冷冻疗法具有免疫增强效应,转移因子有调节免疫作用,更进一步增强免疫功能,使疣体自行脱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陈桂民;朱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100例,年龄18~64岁,平均37.6岁;病程2周~5年;多数患者曾使用药物治疗,疗效不佳。诊断标准:①下列症状至少一种,下腹部或会阴部不适或隐痛(A症状);尿道外口“滴白”(B症状);尿频、尿急、尿痛(C症状);血精、不育、性功能障碍、神经衰弱(D症状)。②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10个/HP。采用上海产HZ-Q100型毫米波前列腺治疗仪,频率32~38 GHz,输出功率100~140 mW,功率密度≤10 mW/cm2。治疗前排空二便,取侧卧位,将辐射头套上安全套,并涂上润滑剂(超声乳剂),缓慢插入直肠,辐射面朝向前列腺,每日1次,30 min,10次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不伍用其他治疗。 疗效标准痊愈:主要症状消失,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10个/HP;显效:主要症状明显好转,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减少50%以上;好转:主要症状好转,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减少50%以下;无效:主要症状无改善,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无变化。 经1个疗程治疗92例,2个疗程治疗8例,并随访3个月。痊愈14例,显效24例,好转52例,无效10例。主要症状评估:治疗前具有A、B、C、D症状的例数分别为71,20,68,23例,治疗后分别为27,6,28,8例,即A、B、C、D症状治愈率分别为62%(44/71),70%(14/20),59%(40/68),65%(15/23)。 生物组织利用毫米波谐振调控,改善前列腺组织微循环,提高局部和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效果。该仪器具有可插入直肠的辐射头,在空气介质中的能量损耗大大减少,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无局部灼伤及直肠损伤等并发症。
作者:徐志兵;王国民;张永康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