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儿童尿路感染临床特点及预测因素分析

余灵芳;陈敏广;杨青;庄捷秋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 ESBLs, 尿路感染, 儿童
摘要:目的:总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 Lactamase,ESBLs)大肠埃希菌儿童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病例的临床特点及相关预测因素,旨在从临床特点中早期识别产ESBLs细菌感染病例,指导经验性治疗。方法收集195例尿培养阳性病例,对其中112例大肠埃希菌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产ESBLs组与非产ESBLs组的临床特点,采用字2检验及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的预测因素。结果195例中,大肠埃希菌为112例(占57.44%),其中产ESBLs菌株79例(占70.54%)。发病年龄<2岁、培养前使用抗生素、存在尿路异常者更易致产ESBLs菌株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组年龄更小,培养前使用抗生素及存在尿路异常的比例更高,临床上发热、血CRP值升高的表现更显著,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组经验性治疗有效率较高,平均住院日更短(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培养前使用抗生素、尿路异常、发热、血CRP升高为产ESBLs菌株感染的预测因素(OR =4.657、2.961、5.721、1.442,P<0.05)。结论对于年龄<2岁、发热性尿路感染、存在尿路异常,培养前使用过抗生素,血CRP值较高水平的病例,更有可能提示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可以选择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抗生素或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作为经验性治疗药物,而没有这些特点的病例,倾向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头孢三代抗生素可作为选择药物。
浙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十二指肠淋巴瘤1例报道

    患者女,72岁。因“突发中上腹胀痛2d”于2011年11月26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否认既往有肝病、肾病、免疫系统疾病病史,查体:腹部未触及包块,直肠指诊无异常发现。电子胃镜提示:十二指肠球部占位、溃疡伴活动性出血(性质待定,图1)。活检病理报告示:镜下纤维肉芽组织及坏死渗出物内见散在浸润的重度异型细胞(图2-3)。免疫表型:LCA+,CD20+, CD79a+/-,CD3-,CK-,EMA-,CgA-,Syn-。病理诊断为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由于组织量较少,未能进一步分型)。骨髓穿刺活检病理示:正常范围骨髓象,未见异型淋巴细胞。排除手术禁忌证后于2011年12月26日在全麻下行十二指肠肿瘤切除+胰腺部分切除+胃大部切除(胃空肠R-Y吻合)术,术中见胃十二指肠交界处肿块约8cm×6cm×3cm大小,质地硬,与横结肠粘连,侵犯胰头上缘。术后病理镜下:瘤细胞大,不规则,异型明显,散在分布。细胞核染色质粗,呈点彩状,靠近核膜,可见小核仁。免疫表型:CD20+,CD79a+, CD3-,CD45RO-,CD5-,CD10-,Bcl6+,MUM-1+。诊断:十二指肠球部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细胞型)。患者术后恢复可,随访至今。

    作者:柯萍;温晓伟;沈兰;邬万新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LC- MS法检测血液透析对尿毒症伴心力衰竭患者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影响

    目的:研究尿毒症伴心力衰竭患者血液透析治疗中体内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变化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液相色谱-质谱(LC- MS)法测定10例尿毒症伴心力衰竭患者体内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地高辛血药浓度在0.2~8.0ng/ml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98.36%~104.35%,日内和日间精密度<5.00%;给药8h后的地高辛浓度均在有效范围内;血液透析后的4~8h,地高辛浓度出现“反跳”现象,用平均升高30.00%左右。结论对于血液透析患者的地高辛浓度监测是必要的,需要实行个体化给药。LC- MS法快速、简便、准确,适用于临床血药浓度监测。

    作者:范德墉;谈青;邹伟华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尿沉渣2种miRNA检测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膀胱癌患者尿沉渣中miR-142-3p和miR-145-5p差异性表达,为临床寻找早期膀胱癌肿瘤标志物提供依据。方法搜集51例未接受经尿道肿瘤切除术的早期膀胱癌患者和38例健康对照者的清晨中后段尿液,从尿沉渣中提取RNA,采用miRNA特异性茎环逆转录荧光定量PCR检测目标miRNA表达水平,分析两组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比较miR-142-3p和miR-145-5p及其组合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miRNA-142-3p在早期膀胱癌患者尿沉渣中显著升高(FC=3.93, P=0.0002,AUC=0.736)。组合测定miR-145-5p/miR-142-3p比值在膀胱癌患者与健康对照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004, AUC=0.755)。结论测定尿沉渣中的miR-142-3p能有效发现早期膀胱癌,而检测miR-145-5p/miR-142-3p比值的诊断价值更高。

    作者:阎家骏;沈翀;孙泽宇;任煜;周毅;李俊龙;唐桂良;潘建刚;潘寿华;徐国强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直肠癌卵巢转移31例临床分析

    结直肠癌常见的转移器官是肝脏,卵巢转移相对少见。卵巢转移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0.7%[1],而大肠癌卵巢转移的发生率约为1.4%~25.0%,平均7.0%左右[2]。结直肠癌一旦发生卵巢转移就意味着病变已进入晚期,治疗效果不甚理想,预后较差。笔者对31例直肠癌卵巢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志良;应晓江;叶平江;李振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Snail、Slug在喉鳞状细胞癌中表达与上皮-间质转化及侵袭转移之间的关系

    目的:研究Snail、Slug基因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肿瘤上皮-间质转化及侵袭转移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74例喉鳞状细胞癌组织及30例癌旁组织中Snail、Slug及Vimentin、E- cadherin的表达情况,统计分析其表达的相关性及与各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Snail、Slug蛋白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58.2%和55.4%,高于癌旁组织中阳性率(13.3%和16.7%,P<0.05)。Snail、Slug蛋白表达与E- cadherin呈负相关性(r=-0.567,P<0.001及r=-0.457,P<0.001),与Vimentin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453,P<0.001及r=0.376,P<0.001)。Snai、Slug蛋白表达与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均P<0.05)。结论转录因子Snail、Slug可能通过参与与调控EMT过程,与喉鳞状细胞癌的发展和侵袭相关。

    作者:平金良;顾栋桦;徐炜;顾元忻;张靖华;宋鹏涛;方炜;刘进;戴利成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中国肝癌肝移植临床实践指南

    据统计,我国每年超过30万人死于肝细胞肝癌(以下简称肝癌),占全球肝癌死亡人数的一半左右。而肝移植是被全世界认可的治疗终末期肝病有效的手段之一。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掀起第二次肝移植热潮以来,肝移植事业发展迅猛,呈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态势,在移植数量和质量方面已接近或达到西方发达国家水平。截至2014年4月,我国肝移植注册网站登记肝移植26751例。目前,肝移植在全国范围内已得到广泛开展,亟待相关实践指南来指导全国肝移植工作更规范、有效、安全地开展。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移植学组及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组织专家制定肝癌肝移植临床实践指南,重点阐述肝移植受者选择标准、术前降期治疗、抗病毒治疗、免疫抑制剂应用、术后复发防治五部分内容。本指南采用的循证医学证据分级主要参考2001牛津证据分级(表1),推荐意见强度主要参考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E)系统推荐分级等[1-2]。

    作者: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移植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治疗策略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具有手术复杂、涉及器官多及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特点。随着手术技术的提升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的进步,近年来PD的病死率已降至5%以下,但仍有3%~10%的患者发生PD术后出血(postpancreatomy hemorrhage,PPH),相较于胰漏、腹腔内感染及胃排空障碍等常见并发症, PPH则更为凶险,病死率高达20%~50%,且诊断与治疗流程尚未有定论[1-2]。本文旨在讨论PPH常见原因及其诊断与治疗策略。

    作者:苗毅;林士波;高文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与股骨头、颈部骨髓脂肪含量关系的MRI研究

    目的:通过MRI检查研究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与股骨头、颈部骨髓脂肪含量的关系。方法对18周岁以上,无任何髋关节疾病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病史的27例患者(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12例,强直性脊柱炎10例,肾移植5例),在正规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作MRI检查并进行随访,包括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基础MRI检查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基础MRI检查后)25、50周共2次随访MRI检查。采用GE/AW4.2工作站提供的T1信号值测量软件对基础MRI检查的股骨头、颈部骨髓进行T1信号值测量;MRI显示股骨头坏死者均经活检病理检查证实。结果4例发生股骨头坏死(左右侧各2例)。所有患者左右侧股骨头、颈部大范围平均T1信号值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发生股骨头坏死者的股骨头、颈部大范围平均T1信号值均较无股骨头坏死者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与激素治疗前的股骨头、颈部骨髓高脂肪含量有关。

    作者:陈兴灿;邬亚军;潘永青;张永强;刘淼;何东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母牛分支杆菌联合化疗药物治疗矽肺结核疗效观察

    矽肺是以肺部广泛结节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其正常结构的破坏导致呼吸道防御功能进行性减退,为结核菌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1]。因此,肺结核是矽肺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简称矽肺结核),两者相互影响,加速疾病的进展及恶化,是导致矽肺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矽肺结核发病率高,患者免疫力低下,治疗效果较单纯肺结核差[2-3]。近年来,采用免疫增强剂或菌苗提高矽肺结核治疗效果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大量研究发现,母牛分支杆菌(微卡)具有预防及治疗结核病的作用,能显著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同时又是一种良好的双向免疫调节剂,可以起到辅助治疗作用[4]。但其是否对矽肺结核有辅助治疗作用仍未十分清楚。近年来,我院对收治的矽肺结核病患者应用微卡菌苗进行治疗,现将疗效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王淑娟;韩静茵;胡祖应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巩膜外加压术对眼前节影响的UBM观察分析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原ment,RRD)是较常见的致残致盲性眼病,巩膜外加压术现已成为治疗RRD(尤其是针对裂孔位于1/2象限内的RRD患者[1])的重要方法。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可利用高频超声在无创下提供高度清晰的不同断面眼前段二维图像,其分辨率极高,可对活体人眼结构进行无干扰的实时、定量测量,可在活体清楚观察角膜、房角等眼前段及睫状体的结构形态[2],是巩膜外加压术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的重要检查手段。本研究应用UBM观察巩膜外加压手术前后RRD患者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房角开放距离(angle open distance,AOD)及前房中央深度(anterior chamber distance,ACD)的动态变化,以进一步明确该手术对RRD患者眼前节结构早中期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旖文;林季建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帕瑞昔布钠用于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镇痛的临床观察

    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原tomy,PNCL)是一种安全、高效的上尿路结石治疗方法。由于手术为微创,术后疼痛往往被忽视,一般较少使用术后镇痛装置。但术后疼痛是躯体痛与内脏痛的混合表现,皮肤小切口、皮下与肌肉组织的钝性分离、肾盂穿刺口的扩张等创伤,术后造瘘管的持续引流,以及膀胱阵发性痉挛,均可引起术后疼痛,而且疼痛的程度较重,范围较大,持续时间也较长。合理的镇痛治疗对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对治疗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帕瑞昔布钠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阻断花生四烯酸(AA)转化为前列腺素(PG)、前列环素,从而发挥解热、镇痛、抗炎作用。我院近年来对采用PNCL治疗的肾结石患者术后予帕瑞昔布钠镇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项龙波;余亮亮;尤升杰;周小庆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床边B超检查快速判断气管插管位置

    气管插管是建立气道的重要方法,在危重患者的抢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开放及保持气道通畅多的是经口气管插管,随着光学喉镜在急诊科及麻醉科的普及,插管变得越来越容易[1],但插管后判断插管是否在气管内主要通过插管内有无气流、听诊双肺呼吸音、距门齿距离来判断,受主观影响较大,而床边B超检查不仅能快速判断插管位置,并能评估肺部情况。笔者对行气管插管的50例患者采用床边B超检查判断插管位置,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咏梅;吕旭东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新时期医学期刊编辑素质浅谈

    随着我国出版事业的进步,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出版业正处于转型期,面临着资本压力、竞争压力及数字化压力的多重挑战。作为期刊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期刊也面临着如何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编辑工作是编辑出版活动的主体和核心,转型期对于期刊编辑而言也是新的挑战。笔者从医学期刊编辑工作的角度出发,浅谈新时期医学期刊编辑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作者:胥昀;田云鹏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卡介苗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卡介苗素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意义。方法将6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卡介苗素0.35mg肌肉注射,隔日1次,共3个月。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观察COPD复发率及控制感染时间,检测两组患者0、3、6个月时血清中IFN-γ及IL-4水平及0、6个月时肺功能。结果0个月时两组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及肺功能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月时实验组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IL-4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FN-γ/IL-4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实验组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4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N-γ/IL-4比值及FEV1占预计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随访6个月内实验组COPD复发率及控制感染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20)。结论卡介苗素能增强COPD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改善其预后。

    作者:姜国伟;臧敏;何绿苑;蔡岗丽;陈秀华;朱颖;吴冠仪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浙江医学》稿约

    《浙江医学》是浙江省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浙江分会)主办的临床和基础医学学术性期刊,主要报道临床和基础医学各科的科研成果和诊治经验等,以各级医务人员和各类医学院校师生为主要读者对象。本刊设有述评、论著、临床研究、基础研究、诊治分析、病例报告、药物与临床、检测诊断、护理园地、综述、讲座、动态和简讯等栏目,欢迎来稿。

    作者:《浙江医学》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156例中老年牙列缺失联合修复疗效分析

    中老年人牙列缺失是口腔科不可忽视的常见疾病。特别是多数牙的缺失,使中老年人遭受着咀嚼、发音及消化道疾病等一系列痛苦,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大多数中老年人口内都遗留有不规则的残根、残冠、过度磨损牙与牙龈萎缩的松动牙,这些都给修复带来许多困难。特别是上下颌前牙和磨牙缺失的单侧游离牙列缺失患者,用常规卡环固位型可摘义齿修复,往往因基托面积大,异物感强,固位稳定差,基牙受扭力创伤大,咀嚼效率不高,因而达不到患者的满意度[1]。为使患者失牙得到恢复,解除患者的痛苦,本科近年来对156例中老年多数牙缺失采用联合修复技术(联合修复技术是指保存能治愈的残冠、残根、过度磨损牙等根管治疗后作为可摘局部义齿的基牙,即附着体义齿、圆锥型套筒冠义齿、覆盖义齿等)进行治疗,随访3年,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范晓明;董金兰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12例诊治分析

    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primary esophageal small cell carcinoma,PESC)是一种非常少见的恶性肿瘤,其胃镜、影像学、临床表现等与食管鳞癌、腺癌相似,但其生物学行为、组织来源及治疗等不同于食管鳞癌及腺癌,具有症状出现早、生长速度快、病情发展迅速、早期就可发生转移的特点。治疗的标准方法目前仍未确定。本文收集我院近年收治的12例PESC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效果和预后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唐志苗;夏银献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盐酸二甲胺四环素软膏治疗牙周炎疗效观察

    牙周炎是由牙菌斑生物膜引起的牙周组织的感染性疾病,能导致牙齿支持组织(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的破坏、牙周袋形成和炎症发生,进行性的附着性丧失和牙槽骨吸收[1]。牙周炎是目前人类失牙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牙周炎患病率为70%~85%[2]。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牙周洁治或刮治,用机械方法去除牙体上的菌斑和牙石,或口服抗生素,或使用含漱剂,但这些手段都不能有效控制牙周袋内的细菌生长,也不能有效促进牙周新附着的形成[3]。随着对牙周炎与特殊致病菌相关认识的加深,抗生素抑制牙周菌斑的化学疗法逐渐得到重视。近年来,我院对牙周炎患者实施传统牙周序列治疗的同时,辅以局部用药,即在牙周袋内注入盐酸二甲胺四环素软膏,现对其疗效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胡孔飞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内镜下鼻内结构重建手术治疗鼻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鼻源性头痛是临床上引起头痛的常见原因,其发病的解剖学基础是解剖结构改变导致的鼻腔黏膜接触和压迫。因此,针对这一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是通过手术改变解剖的压迫,手术方式包括内镜下鼻内结构重建术、鼻中隔成形和鼻腔扩容术[1]。笔者通过分析内镜下鼻内结构重建手术治疗鼻源性头痛的疗效,旨在为临床治疗鼻源性头痛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作者:毛华杰;马迪将;王建军;董吕华;赵波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不同麻醉及镇痛方法对肺癌根治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麻醉及镇痛方法对肺癌根治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择期剖胸肺癌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行全凭静脉麻醉联合静脉镇痛(A组)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联合硬膜外镇痛(B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不同时点的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除CD8+各指标术后均有所上升(P<0.01)外,其他细胞学指标(CD3+, CD4+,NK细胞)术后均有所下降(P<0.05或0.01);B组各指标在术后72h基本恢复术前水平(均P>0.05),但A组仍与术前有明显差异(P<0.05或0.01)。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联合术后硬膜外镇痛是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干扰较小且恢复较快的一种麻醉方式。

    作者:朱韵甜;陈亦蛟;周大春 刊期: 2014年第20期

浙江医学杂志

浙江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