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芳;朱李微;尚姝环
目的:评价盐酸甲氧明恒速泵注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麻醉的可行性,并初步探讨其安全性及预后.方法:选择老年冠心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诱导前后不给予任何血管活性药物,甲氧明组诱导前依照2 μg/(kg·h)的剂量恒速泵注盐酸甲氧明;记录基础值、诱导后5 min、手术开始30 min、拔管后5 min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的变化情况、恶心呕吐发生率、围术期心肌缺血发生率及其呼吸暂停发生率.结果:两组老年患者一般状况、基础血压、心率均无差异(P>0.05).诱导后5 min对照组血压显著低于甲氧明组(P<0.05).术后随访镇痛效果均良好,无麻醉及恶心呕吐等并发症.无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发生.结论:甲氧明恒速泵注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麻醉可使循环更平稳,对血压和心率影响更小,不良反应更少.
作者:孟庆涛;孙倩;冷燕;吴洋;李维;唐玲华;苏娃婷;刘慧敏;侯家宝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寻找一种成年小鼠心肌细胞分离的简便、可行且稳定的方法,以获得耐钙心肌细胞并记录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IL-Ca).方法:采用Langerdorff逆行主动脉灌流、无钙台氏液+胶原酶Ⅱ消化法分离成年小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利用含钙细胞外液复钙法筛选耐钙心肌细胞;并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结果:利用该方法分离心肌细胞可获得90%活细胞;复钙后细胞存活率60%-70%;并可记录到典型L型钙电流.结论:无钙台氏液+胶原酶Ⅱ消化法简单可行且稳定,可分离大量活性较佳且耐钙心肌细胞,可用于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电流记录,从而为心脏电生理研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作者:黄燕;王鑫;王腾;唐艳红;黄从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分析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21例符合PTE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这些数据包括患者的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等.结果:121例患者中平均年龄(62.0±14.7)岁,其中老年组(≥60岁)73例(60.3%),非老年组(<60岁)48例(39.7%).老年患者(≥60岁)、手术、恶性肿瘤是PTE常见的危险因素,老年组危险因素主要是恶性肿瘤、既往脑卒中等,非老年组为手术、骨折或大创伤,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7例(14.0%)进行溶栓治疗,100例(82.6%)进行抗凝治疗,病死率为8.3%.中危PTE患者溶栓与抗凝治疗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别(P>0.05);溶栓治疗出血并发症为30%,高于抗凝组(5.5%,P<0.05).结论:PTE常见的危险因素是年龄≥60岁、手术、恶性肿瘤等,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危险因素有区别,中危PTE患者溶栓或抗凝治疗需结合临床具体分析.
作者:戴莉;汪婷;程真顺;刘媛;谭秋月;张固琴;王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MicroRNA(miR)-451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O)、缺血再灌注组(I/R)、腺病毒空载体组(I/R+ Ad-GFP)、miR-451上调组(I/R+Ad-miR-451)、miR-451下调组(I/R+ Ad-asmiR-451).心肌注射病毒液(1×1010 pfu/只)或PBS液(150μl/只)后3d建立缺血30 min再灌注24 h的心肌I/R模型.应用TTC+伊文思蓝双染法测定各组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TUNEL法检测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测定HMGB1和Caspase 3活化片段含量,应用试剂盒检测血清CK、LDH含量以及心肌组织SOD、MDA含量.结果:再灌注24 h后,与SO组相比,I/R组和I/R+ Ad-GFP组血清CK、LDH含量明显升高,心肌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心肌组织HMGB1及Caspase-3活化片段蛋白含量显著上升,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增加(以上P<0.05);与I/R组、I/R+ Ad-GFP组相比,I/R+Ad-miR-451组血清CK、LDH含量显著下降,心肌组织SOD活性上升、MDA含量下降,心肌组织HMGB1和Caspase-3活化片段蛋白含量下降,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降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降低(以上P<0.05);与I/R组、I/R+ Ad-GFP组相比,I/R+ Ad-asmiR-451组血清CK、LDH含量无明显上升,心肌组织MDA含量及SOD活性无明显变化,心肌组织HMGB1表达含量无明显上升,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及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无显著升高(以上P>0.05),Caspase-3活化片段蛋白含量上升(P<0.05).结论:MicroRNA-451通过调控HMGB1的表达,减轻凋亡和氧化应激进而减轻心肌I/R损伤.
作者:胡笑容;谢菁;胡钢英;周晓亚;马瑞松;江洪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评价CT多平面重建(CT-MPR)技术引导经皮腹膜后病变切割针刺活检(CNB)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MPR技术在CT引导下经皮腹膜后病变CNB中的运用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运用CT-MPR技术引导下经皮腹膜后病变CNB的患者资料,统计CNB诊断腹膜后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结果:25例腹膜后病变穿刺活检患者中有24例与终诊断结果相符,腹膜后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95%(19/20)、特异性为100%(5/5)、阳性预测值为100%(19/19)、阴性预测值为83.3%(5/6)、准确率为96%(24/25).25例患者穿刺活检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CT-MPR技术引导经皮腹膜后病变CNB对腹膜后病变定性诊断准确率高且安全.
作者:王菲菲;曹毅媛;朱冬勇;廖美焱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评估口腔无痛麻醉仪(STA)减轻患者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临床病例100例随机分配至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用传统的注射器采用传统方法注射麻醉,实验组用STA在牙周膜内注射麻醉,麻醉药物均用必兰麻,麻醉4 min舌面穿髓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统计注射时和穿髓时疼痛程度.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注射麻药时的VAS值差异明显(P<0.05),穿髓时VAS值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使用STA无痛麻醉仪在前牙牙髓炎治疗中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荣刚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形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不良因素的原因及相关图像质控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行DSA诊疗的480例患者,共计2 639个造影序列,随机分为对照组(240名患者1 317个造影序列)和质控组(240名患者1 322个造影序列),分析判断各组图像是否存在图像不良因素并对不良因素分类,按照不良因素的多少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共443个序列中存在不良因素,质控组中共258个序列存在不良因素,通过质量控制,图像质量得到明显改善(P<0.05);质控组腹部、胸部及四肢不良因素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质控组(优80.42%,良15.00%,差4.58%)图像质量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优66.67%,良27.08%,差6.25%)(P<0.05).结论:DSA图像质量的不良因素主要是呼吸运动伪影,在腹部出现的不良因素的比例高,有效合理的质控措施可以明显改善图像质量,提高图像优良率.
作者:周素军;王亚勋;周军;龙清云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梓醇(Catalpol)对高糖高脂诱导的人脐静脉血内皮细胞(HUVECs)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内皮细胞,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梓醇溶液对HUVECs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高糖高脂组(给予33 mmol/L葡萄糖+500 μmol/L棕榈酸作用48 h)、高糖高脂+1 000 mg/L梓醇预处理组(梓醇1 000 mg/L预处理24 h后,给予33 mmol/L葡萄糖+500 μmol/L棕榈酸作用48 h,以下简称梓醇预处理组),收集细胞上清液,用ELISA检测上清液中的炎症因子TNF-α、IL-6的浓度.结果:梓醇作用于HUVECs细胞的佳浓度为1 000 mg/L.高糖高脂组中TNF-α和IL-6浓度较空白对照组均明显增高(t=7.03、6.68,P均<0.01).与高糖高脂组比较,梓醇预处理组上清液中炎症因子TNF-a及IL-6浓度均下降(t=-2.87、-3.76,P均<0.05).结论:高糖高脂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而梓醇对高糖高脂诱导的炎症反应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作者:董倩;孙力;胡雪梅;陈静;周峰;黄琦;徐焱成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辅助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行全身麻醉开腹手术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以右美托咪啶辅助全身麻醉,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辅助全身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麻醉5 min和10 min后Ramsay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麻醉10 min观察组的脑电双屏指数(BI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拔管时间以及麻醉清醒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的芬太尼、异丙酚以及异氟烷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辅助全身麻醉可减少麻醉药物用药剂量,增强镇静效果,且不增加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阿布力克木·艾买提;古丽斯坦·阿力木江;陈琳;郑宏;艾来提·塔来提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骨软骨移植技术用于膝关节软骨缺损手术治疗的手术技巧,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骨软骨移植技术治疗的15例膝关节软骨缺损病例,按ICRS分级法Ⅲ级7例,Ⅳ级8例.末次随访时,采集患者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并通过膝关节正侧位X线及MRI检查软骨面和移植骨软骨柱位置,来综合评定膝关节的功能恢复.结果:15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术前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47.75±8.67)分,术后(85.20±9.3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关节活动度正常,术后MRI检查软骨面均基本平整,移植的骨软骨柱位置良好.结论:采用骨软骨移植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可获得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预期疗效.
作者:钟利成;李皓桓;施家奇;彭飞;李建平;周建林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在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徙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株MGC803,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FAP(50,100和150 pmol/L)处理细胞48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划痕实验检测FAP对MGC803迁徙能力的影响;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FAP对MGC803侵袭能力的影响;RT-PCR、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标志分子(Vimentin、E-cadherin、ZO-1、N-cadherin)及EMT的上游不同信号通路分子表达.结果:不同浓度的FAP可呈剂量依赖性促进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P<0.05);RT PCR、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FAP作用于MGC803细胞后诱导细胞上皮标志分子E-cadherin、ZO-1表达下调,间质标志分子Vimentin、N-cadherin表达上调,且均呈剂量依赖性(P<0.05);Western Blot检测上游不同信号通路分子表达结果显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分子(DKK1、LEF-1)表达呈剂量依赖性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P可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活化EMT,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迁徙和侵袭.
作者:杨肖军;彭春伟;黄超群;程伏林;熊斌;李雁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和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比较.方法:采用随机取样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8月我院接诊的180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将所选取的子宫内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90例.观察组采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方法检查患者子宫内膜病变情况,对照组则采用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方法检查.后将两组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病理诊断结果与对照组结果类似,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观察组采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子宫黏膜下肌瘤34例,子宫内膜息肉36例,子宫内膜增生16例,子宫内膜癌4例.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符合率分别为94.1%、94.4%、87.5%、75.0%.总符合率为92.2%.对照组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后,发现子宫黏膜下肌瘤35例,子宫内膜息肉31例,子宫内膜增生17例,子宫内膜癌7例.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符合率分别为82.9%、77.4%、7.06%、57.1%.总符合率为76.7%.经比较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符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的总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方法诊断子宫内膜病变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减少了误诊、漏诊的情况,值得广泛应用.
作者:何晓玲;杜鹏辉;王进;余后强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利用头影测量和CBCT三维重建评估上颌快速扩缩后气道变化.方法:选择上颌发育不足的Ⅲ类儿童43例(男20,女23).患者扩弓矫治器,并按要求扩缩6周.扩缩前后分别拍摄CBCT和头颅侧位片并进行测量分析,所有结果通过配对t检验和Meta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上颌扩缩后,SNA、ANS-TVL、PNS-AD1、AD2-PNS、鼻咽腔直径和PNS-Ba长度改变较为明显(P<0.001),Ba AD1和Ptm-Ba扩弓前后没有明显变化,腭咽和舌咽体积均有明显增大(P<0.005).HP、SP和SCV平面的横截面积也明显增大(P<0.005),HP平面上气道横截面积和ANS-TVL长度有相关性(r2=0.78).结论:上颌交替式快速扩缩可促进上颌骨向前发育,增加气道容积,明显改善上颌发育不足的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的通气状况.
作者:邓丽嘉;贺红;Peter Ngan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对2015年本院收治的22 990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9种病原体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MP)、乙型流感病毒(INFB)、腺病毒(ADV)、副流感病毒(PI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流感病毒(INFA)、肺炎衣原体(CP)、肺炎军团菌血清Ⅰ型(LP)以及Q热立克次体(RB)等9种呼吸道病原体的IgM抗体.结果:2015年武汉地区9种呼吸道病原体总检出率为36.95%,其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MP 20.34%、INFB 6.84%、ADV 5.37%、RSV 1.87%、PIV 1.55%、LP 0.55%、INFA0.29%、CP 0.07%、RB 0.07%;两种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率为20.94%,其中MP和INFB混合感染为常见,构成比为30.97%.MP在2015年全年都维持较高的流行水平,在2月、6月和9月出现三次流行高峰;IFNB在冬春出现两个发病高峰期,其中1月份发病率高,10月份次之;ADV在春季出现了流行高峰,然后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3月份发病率高,4月份次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年龄集中于1岁以内儿童,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逐渐降低;男女患儿人数之比为2.02∶1,婴幼儿人数明显多于幼托儿童和学生.结论:2015年武汉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以MP为多见,其次为INFB和ADV,并且混合感染情况严重,不同病原体存在季节流行的趋势,了解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对今后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作者:姚婷;艾洪武;余星;孙红;伍仕敏;章晓联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宫颈癌经阴道超声造影的表现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9例经病理证实为宫颈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常规彩超及经阴道超声造影检查结果,观察其声像图特点及分期诊断正确率.结果:39例患者中超声造影诊断宫颈癌35例,诊断率89.7%,其中准确判断其范围及分期32例,正确率82.05%,漏诊原位癌及ⅠA期宫颈鳞癌3例,Ⅰ B1期腺鳞癌1例.经阴道彩超诊断25例,诊断率64.1%,漏诊14例.结论:宫颈癌经阴道超声造影有其独有特点,能显示较小病灶,对宫颈癌的诊断及其分期提供更多有价值信息.有助于临床判断其恶性程度和分期,为宫颈癌患者的术前评估提供有价值的指标,可以弥补常规超声对于宫颈癌诊断及分期的不足,提高诊断信心.
作者:黄秀娟;杨顺实;李珏颖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对大肠癌侵袭和转移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5例大肠癌及15例癌旁组织中Skp2、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它们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构建Skp2干扰腺病毒与转录因子Sp1过表达腺病毒,转染人结肠癌SW480细胞;用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情况;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变化.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大肠癌中Skp2、MMP2和MMP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5±12.9)%、(78.8士11.8)%、(75.3±11.6)%(P<0.05);Skp2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化程度正相关(P<0.05);MMP2、MMP9阳性表达率与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正相关(P<o.05),大肠癌中Skp2与MMP2、MMP9表达分别呈正相关(r=0.341,P=0.045;r=0.339,P=0.046).沉默Skp2后,MMP2、MMP9、Sp1蛋白明显下调(P<o.05);伤口愈合能力明显降低,侵袭细胞数明显减少(P<o.05);加入Sp1过表达腺病毒上调Sp1蛋白后,细胞侵袭能力恢复.结论:Skp2、MMP-2和MMP-9与大肠癌的进展和转移密切相关;Skp2 shRNA可能通过下调Sp1减少MMP2、MMP9的表达从而抑制大肠癌细胞SW480的侵袭和转移.
作者:马丹;张丽;徐少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评价髓芯减压联合负压吸引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术前术后记录患者的Harris评分、VAS评分及检测其股骨头血管功能定量参数,以评价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及股骨头微循环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经影像学检查未见股骨头发生塌陷或坏死区明显扩大.除术后1个月(P>0.05)外,术后其余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的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在ARCO Ⅰ期组坏死区Kep值于术后3、6个月均低于术前(P<0.05);坏死区iAUC值于术后3个月低于术前(P<0.05).在ARCOⅡ期组坏死区Ve值于术后1个月低于术前(P<0.05).结论:这种新的手术方法在短期内可有效地改善髋关节功能,减轻疼痛症状,并具有延缓坏死股骨头塌陷的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ARCOⅠ期股骨头坏死的微循环瘀滞问题,但对ARCOⅡ期股骨头坏死的改善情况不明显.
作者:袁小龙;余方圆;黄迅悟;孙继桐;关长勇;彭伟;冯会成;温振涛;肖曼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杂交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2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3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血栓形成患者,病变均累及髂动脉,均行全麻下杂交手术治疗,先尝试患侧股总动脉切开双向取栓,其中髂动脉球囊扩张并支架置入39例,股浅动脉球囊扩张并支架植入10例,膝下3分叉球囊扩张4例,股浅动脉病变旷置未处理3例.结果:39例患者术后发凉、疼痛症状消失,间歇性跛行缓解,踝肱指数(ABI)值平均升高至0.91±0.10;坏疽趾头截趾10例,一期愈合;出院后随访1-4年,其中死亡5例,股浅动脉血栓复发3例,股浅动脉支架再狭窄2例.结论:杂交手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作者:吴云;梁川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大鼠心肌组织缝隙连接蛋白43 (CX43)的表达,应用缬沙坦干预,研究其可能机制.方法:3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8)、假手术组(n=8)以及模型组(n=16),模型组以二肾一夹方法建立,模型建立成功后,随机分为缬沙坦治疗组(n=8)和模型对照组(n=8).治疗组给予缬沙坦按照30 mg/(kg·d)剂量灌胃,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以及模型对照组分别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每日一次.给药8周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心功能,麻醉处死动物,SP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CX43及NF-κB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假手术组IGF-1蛋白表达率、CX43及NF-κB表达变化不明显,心功能无明显变化,模型组则明显升高(P<0.05),心功能减弱(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缬沙坦治疗组上述指标则改善明显(P<0.05).结论: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心功能降低明显,与此同时IGF-1、CX43蛋白及NF-κB表达均显著增高,应用缬沙坦治疗8周后,上述指标均降低明显,同时心功能有明显改善,提示缬沙坦可通过降低IGF-1表达、抑制CX43表达改善心功能,NF-κB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作者:龚斐;曹建雷;姚述远;熊世熙;干学东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联合玻切术及视网膜光凝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引起虹膜新生血管的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2年6月至2013年7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确诊为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虹膜新生血管患者21例(25眼).每眼均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 0.5 mg/0.1 ml,测量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1个月,2个月视力、眼压及观察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根据眼底视网膜病变程度,于术后1周内21眼行玻切术及视网膜光凝,其中8眼为虹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8眼为玻璃体积血,5眼为牵拉性视网膜浅脱.4眼仅行视网膜光凝.结果:与术前视力相比较,术后第1、3、7天、1个月及术后2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术前眼压相比,术后第1、3、7天、1、2月眼压降低,均有统计学差异.与术前虹膜新生血管分级相比,术后第1、3,7天、1、2月虹膜新生血管分级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Lucentis联合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引起虹膜新生血管疗效明确,可为早期行眼底激光、玻切术提供手术时机,但每次注药维持时间、每次注射量及远期多次注药频率、并发症等尚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李琴;杨安怀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