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胰岛素瘤术前影像学定位诊断价值的探讨

张婷婷;母义明;王先令;吕朝晖;杜锦;杨国庆;郭清华;杨丽娟;窦京涛;陆菊明;潘长玉

关键词:胰岛素瘤, 定位诊断, 超声造影
摘要:目的 分析1985年以来不同阶段各项影像学方法对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到2008年4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并行手术病理确诊的100例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时间划分以引入新的影像学方法为准.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表现,病程3周至25年.95例患者住院期间监测到的低血糖波动在0.3~2.5 mmol/L之间.其中91例血浆胰岛素/血糖(INS/G)>0.3.各项术前定位影像方法的阳性率如下:1985-1999年,B超5.3%(1/19),胰腺CT 31.6%(6/19),胰腺MRI 0(0/2),胰腺血管造影DSA 50.0%(5/10).2000-2006年,B超24.1%(7/29),胰腺CT 52.6%(20/38),胰腺MRI 40.0%(2/5),胰腺血管造影DSA 84.6%(22/26),内镜下超声EUS 100.0%(24/24).2007年至2008年4月,B超32.0%(8/25),胰腺CT 61.5%(16/26),胰腺MRI 87.5%(7/8),胰腺血管造影DSA 76.9%(20/26),内镜下超声EUS 94.7%(18/19),超声造影UC 94.4%(17/18).结论 各项影像定位检查价值差异很大,自1985年以来,超声、CT、MRI及DSA定位诊断阳性率逐渐提高,自2000年,EUS以高的定位阳性率被认可,广泛应用.2008年,超声造影被尝试用于胰岛素瘤的定位,价值潜力很大.术前定位诊断方法多元化、简单化,术前定位价值逐渐提高.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相关文献
  • 微量白蛋白尿: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键标志

    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是肾小球滤过膜损伤的结果,是糖尿病肾损害的早临床征象;伴微量白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其心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增高.对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期患者进行针对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的多个危险因素的强化治疗,包括改变生活方式、严格控制血糖、RAS系统阻断、严格降压、他汀类调脂及抗凝等能延缓或阻止病变的进展.

    作者:胡雪;邹大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家庭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操作

    家庭无创正压通气(DNPPV)是指通过鼻罩或口鼻罩等将患者与呼吸机相连,在家庭环境中对其实施正压辅助通气.

    作者:罗祖金;詹庆元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调脂治疗我们何去何从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可以抑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的活性,显著降低LDL-C,进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明显降低冠心病的病死率.本文讨论了应用他汀类药物有关的重要临床研究,探讨了控制LDL-C合理的靶目标、血脂控制与临床收益的关系及调脂治疗的有关问题,对在临床工作中进行合理的调脂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郭立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外周血细胞参数的比较研究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常以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来就诊,前者属恶性血液病,后者则为良性血液病,通过对已确诊的MDS患者与AA患者的外周血常规检查常用参数进行比较,进一步认识两种疾病的外周血细胞化验结果特点,为两者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检查依据.

    作者:王颖;林凤茹;郭晓楠;张静楠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危重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应用进展

    即使没有糖尿病病史,危重病患者也常出现血糖升高.应激在危重病患者高血糖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高血糖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严格控制血糖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在临床实践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作者:潘鹏飞;于湘友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异常临床细胞病理学分析

    目的 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临床甲减)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亚临床甲亢)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1994年9月至2005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符合诊断标准的90例亚临床甲减和48例亚临床甲亢患者的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检查(FNAC)结果进行分析,同时测定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结果 (1)根据细胞病理学诊断,亚临床甲减多见于桥本甲状腺炎(81.71%),其次为甲状腺肿(12.19%),甲状腺腺瘤(3.66%)较少见;亚临床甲亢多见于桥本甲状腺炎(41.86%)、甲状腺肿(34.88%)、甲状腺腺瘤(13.95%).(2)亚临床甲减TGAb和TPOAb阳性率明显高于亚临床甲亢(P<0.01);桥本甲状腺炎TGAb和TPOAb阳性率在亚临床甲减中分别为83.08%和84.62%,在亚临床甲亢中分别为77.78%和55.56%.(3)桥本甲状腺炎的病理类型、相同病因的细胞病理形态在亚临床甲减和亚临床甲亢中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桥本甲状腺炎是亚临床甲减的常见病因,在亚临床甲亢的病因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亚临床甲减自身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亚临床甲亢;从细胞病理学上不能区分亚临床甲状腺疾病的功能状态.

    作者:董松;卢桂芝;高燕明;蒋秋明;谢伶仃;张惠;郭晓蕙;高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抗栓和溶栓治疗——《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循证临床指南》摘译

    2008年公布的<抗栓与溶栓治疗: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循证临床指南>(第8版)对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的评论性综述,对得到的临床证据进行分级,对抗栓和溶栓治疗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相对于以前的版本,第8版增加了非美国作者的比例,从而使得整个指南的适用范围更广.该指南证据分级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收益与风险、负担、花费之间的权衡,二是评估这些收益和风险的可信程度.本文选取指南中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治疗相关的部分进行解读,针对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慢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初级和二级预防等3个方面总结和归纳了指南中的推荐方案.

    作者:弓孟春;牛婧雯;彭郁;钱苏宁;王淳邻;严思益;方全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血糖波动与糖尿病血管病变有无因果关系的讨论

    高血糖是糖尿病的标志,也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一个主要因素.血糖波动是糖代谢的重要指标.非循证医学研究显示,血糖波动与血管损伤和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关,但尚无大型临床干预试验证明,因此血糖波动与血管损伤及糖尿病并发症之间的因果关系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实际工作中我们应重视血糖波动并进行相应的循证医学研究.

    作者:张雨薇;童南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慢性便秘患者精神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调查——多中心临床调查

    目的 分析慢性便秘(CC)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情况以及CC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2007年3~5月北京市10家医院561例符合罗马Ⅲ标准的门诊CC患者进行调查,填写Zung焦虑、抑郁(SAS、SDS)自评量表、SF-36生活质量调查问卷等.按性别分组并按便秘严重程度分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门诊CC患者SAS、SDS评分异常分别占29.7%、50.7%.女性重度便秘患者合并焦虑状态及中重度抑郁状态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非重度便秘患者,男性重度便秘组与非重度便秘组间合并焦虑、抑郁状态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患者在SF-36量表中8个维度的评分均低于健康对照组,重度CC患者生活质量损害更大.结论 CC明显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并随便秘严重程度增加而加重.门诊CC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比例高,女性便秘患者精神心理障碍与便秘的严重程度关系更大,故应加强这些人群的精神心理状态的评估并重视CC的心理治疗.

    作者:吴嘉煖;刘晓红;刘巍;柯美云;方秀才;赵洪川;张玫;谢鹏雁;郝建宇;徐欣萍;钱冬梅;徐宝宏;蓝宇;龙峻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初治急性白血病诱导化疗期间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初治急性白血病惠者的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一个病房连续收治的80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急性白血病诱导化疗期间真菌感染发生率为13.8%.发生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有老年、高白细胞以及使用广谱抗生素时间较长.结论 初治急性白血病诱导化疗期间的真菌感染发生率较高,在高危患者中有必要进行真菌感染预防.

    作者:路瑾;卢锡金;鲍立;张晓辉;黄晓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胰岛素瘤术前影像学定位诊断价值的探讨

    目的 分析1985年以来不同阶段各项影像学方法对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到2008年4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并行手术病理确诊的100例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时间划分以引入新的影像学方法为准.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表现,病程3周至25年.95例患者住院期间监测到的低血糖波动在0.3~2.5 mmol/L之间.其中91例血浆胰岛素/血糖(INS/G)>0.3.各项术前定位影像方法的阳性率如下:1985-1999年,B超5.3%(1/19),胰腺CT 31.6%(6/19),胰腺MRI 0(0/2),胰腺血管造影DSA 50.0%(5/10).2000-2006年,B超24.1%(7/29),胰腺CT 52.6%(20/38),胰腺MRI 40.0%(2/5),胰腺血管造影DSA 84.6%(22/26),内镜下超声EUS 100.0%(24/24).2007年至2008年4月,B超32.0%(8/25),胰腺CT 61.5%(16/26),胰腺MRI 87.5%(7/8),胰腺血管造影DSA 76.9%(20/26),内镜下超声EUS 94.7%(18/19),超声造影UC 94.4%(17/18).结论 各项影像定位检查价值差异很大,自1985年以来,超声、CT、MRI及DSA定位诊断阳性率逐渐提高,自2000年,EUS以高的定位阳性率被认可,广泛应用.2008年,超声造影被尝试用于胰岛素瘤的定位,价值潜力很大.术前定位诊断方法多元化、简单化,术前定位价值逐渐提高.

    作者:张婷婷;母义明;王先令;吕朝晖;杜锦;杨国庆;郭清华;杨丽娟;窦京涛;陆菊明;潘长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血糖控制目标是否越接近正常越好

    DCCT、UKPDS及Steno-2研究的后续随访均发现,原强化治疗组在减少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风险方面持续获益,提示早期强化血糖控制使糖尿病患者获益大.另一方面,ACCORD研究显示,在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强化降糖治疗使全因死亡风险增高.因此,血糖控制的目标值应个体化,不但要重视强化降糖,更要保证降糖过程中不出现低血糖反应.

    作者:高洪伟;洪天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唾液幽门螺杆菌IgG测定在胃癌初步筛查中的价值

    胃癌的症状常无特异性,大多数患者诊断时己属中晚期,预后较差.但若能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则预后甚好,5年存活率在80%以上.

    作者:王艳斌;徐红;孙岩;李星花;张建广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血清白细胞介素-6与2型糖尿病伴大血管病变相关性分析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慢性、亚临床性及非特异性炎症状态与2型糖尿病(T2DM)的大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作者:王慧敏;都健;李晓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处理

    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增加,治疗血脂异常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危险.本文介绍了糖尿病调脂治疗的临床证据、调脂治疗目标,并对临床如何选择调脂治疗药物进行综述.

    作者:李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年第1期继续医学教育试题答案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糖类抗原CA125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临床诊断意义研究

    目的 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血清CAl25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4年9月至2006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2例NHL患者检测其血清CA125水平,判断CA125与性别、临床分期、B症状、浆膜腔积液、国际预后指数评分(IPI)、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及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 CA125升高与B症状、浆膜腔积液、IPI及LDH明显相关(P<0.05),并与病情进展有一定的关系.结论 血清CA125的测定对了解NHL疾病进展、疾病监测、评价预后和治疗反应有很大意义.

    作者:隋小璐;李艳;高然;方美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长期应用奥美沙坦与福辛普利对高血压左室肥厚和心功能的影响

    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改变,这是发生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和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基础.

    作者:蒋丹宇;李阳;王国锋;王心悦;于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改良浆膜腔引流术治疗浆膜腔积液积气256例临床分析

    我院自2001年9月至2007年lO月采用改良浆膜腔引流术共治疗256例浆膜腔积液、积气患者,并同时选取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的188例作为对照组,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郭魁;李保全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JAK2V617F突变分型和相对定量研究——附123例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研究JAK2V617F突变在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中的发生率和突变类型,并对突变转录本水平进行定量分析.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08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CMPD患者采用突变特异性扩增系统(ARMS)PCR方法检测JAK2V617F的发生率及其突变类型;采用毛细管电泳方法定量分析JAK2V617F突变转录本水平.结果 123例CMPD患者共检出90例JAK2V617F阳性,其中35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中JAK2V617F阳性率100%,85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中JAK2V617F阳性率62.4%,低于PV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慢性骨髓纤维化(IMF)患者中JAK2V617F阳性率66.7%.90例JAK2V617F突变患者中共检出纯合突变35例,其中PV患者17例(17/35),占48.6%,ET患者17例(17/85),占20.0%,低于PV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F患者1例;毛细管电泳定量分析显示,纯合型突变患者JAK2V617F突变转录本水平较杂合型突变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杂合型PV患者JAK2V617F突变转录本水平高于杂和型ET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3例患者进行了染色体检查,6例有核型异常,但未发现特异性染色体改变.结论 ARMS-PCR可作为JAK2V617F突变较准确的检测方法,结合毛细管电泳可用于此突变的定量分析以及临床CMPD的诊断.

    作者:沈益民;晁红颖;张日;冯宇峰;岑建农;姚利;沈宏杰;朱子玲;薛永权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