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腺苷A1受体基因敲除小鼠戊四氮致痫后大脑皮层蛋白组学的研究

刘志广;康慧聪;王媛;李巷;刘晓燕;刘建林;曾铮;朱遂强

关键词:腺苷A1受体, 戊四氮, 癫痫, 蛋白组学, 双向电泳, 质谱分析
摘要:目的 观察腺苷A1受体基因敲除小鼠在戊四氮致痫后大脑皮层蛋白质的表达变化,探讨腺苷A1受体的抗癫痫和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PCR技术鉴定腺苷A1受体基因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应用戊四氮(30 mg/kg)腹腔注射制作癫痫模型,利用蛋白组学双向电泳检测癫痫发作后大脑皮层蛋白质表达变化,选取部分差异点进行质谱分析.结果 点燃组癫痫模型点燃成功后24 h、1个月,分别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大脑皮层多种蛋白质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腺苷A1受体基因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相比较,对照组两者之间与点燃组两者之间多种蛋白质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癫痫模型点燃成功后腺苷A1受体基因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相比,大脑皮层内表达下调蛋白为谷氨酰胺合成酶、醛缩酶A及甘氨酸受体;表达上调蛋白为蛋白激酶C及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结论腺苷A1受体可能通过改变大脑皮层内多种蛋白质表达发挥其抗癫痫和脑保护作用.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纵隔肉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原发性纵隔脂肪肉瘤(primary mediastium liposarcoma,PML)是少见的纵隔恶性肿瘤,早期无特异性症状,缺乏可靠、特异的诊断方法,术前很难明确诊断,往往误诊为其他类型的纵隔肿瘤.武汉同济医院心胸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PML患者2例,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王星宇;潘铁成;魏翔;刘立刚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环介导等温扩增法对乙肝病毒的快速检测和分型

    目的 针对乙肝病毒(HBV)不同亚型,建立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方法,实现对HBV的快速检测及基因分型.方法 分别设计HBV B、C、D三亚型基因组特征序列的LAMP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建立特异灵敏的HBV亚型LAMP检测.方法,并与Real-time PCR.方法 进行临床样本检测结果 比对.结果 LAMP法在数十分钟内有效地检测出HBV的B、C、D三亚型;其中,HBV-B亚型的检出限为17拷贝;C亚型的检出限为25拷贝;D亚型的检出限为10拷贝.与Real-time PCR法相比,灵敏度提高1 000倍左右.结论 LAMP法可实现HBV的快速检测及分型,具有高特异度和高灵敏度,可用于临床检测诊断.

    作者:马寅众;李琦;李奎;王岚;余晓丽;刘志国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人卵巢肿瘤细胞系3AO中肿瘤干细胞的分离鉴定

    自的 我更新能力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可产生大量的CD133-细胞.裸鼠移植成瘤实验表明CD133+细胞成瘤率是10/10,成瘤平均时间是(58±6)d;而CD133-成瘤率是4/10,平均成瘤时间是(145±8)d,CD133+细胞成瘤能力明显强于CD133-细胞.MTT检测结果 表明CD133+细胞的IC50值为CD133-细胞的2.5倍左右,提示对顺铂药物不敏感.对使用顺铂的细胞进行吖啶橙染色后发现,大量CD133-细胞呈现细胞凋亡状态,而CD133+细胞形态基本正常.进一步的Annexin Ⅴ-FITC和PI双染结果 表明,药物处理后的CD133+ 细胞比CD133-细胞具有更强的抗凋亡能力.结论免疫磁珠分选得到的CD133+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分化为CD133-细胞等肿瘤干细胞的特征.CD133+ 细胞比CD133-细胞具有较强的成瘤能力、耐药性及抗凋亡能力.

    作者:李青;唐良萏;汪艳;张曦;朱慧芬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乙肝病毒X蛋白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上调肺耐药相关蛋白的表达

    目的 研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信号通路是否是乙肝病毒X蛋白(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HBx)上调多药耐药基因肺耐药相关蛋白(lung resistance-related protein,LRP)的途径之一.方法 建立稳定转染HBx基因的L02(L02/HBx)细胞系,用NF-κB信号通路阻断剂吡咯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yrol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阻断NF-κB信号通路.采用荧光双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转染前后及PDTC加入前后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失活情况,同时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及PDTC加入前后LRP的表达情况.结果 转染HBx基因后NF-κB信号通路被激活,LRP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分别为对照组的(2.32±0.31)倍和(4.62±0.72)倍(均P<0.05);PDTC加入后NF-κB信号通路被阻断,LRP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调,分别为对照组的(1.75±0.19)倍和(2.39±0.54)倍(均P<0.05).结论 NF-κB信号通路可能是HBx介导肝癌多药耐药,上调多药耐药基因LRP的途径之一.

    作者:杨盛力;张小玲;刘利平;熊枝繁;曹仕琼;郭锋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间液钙离子动态与胞膜钠钙交换体表达

    目的 检测大鼠心肌在体缺血再灌注损伤(IR)组织间液钙离子浓度,比较IR前后心肌胞膜钠钙交换体(NCX)mRNA表达水平,探讨其对钙超载的意义.方法 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IR组和对照组,以微透析技术连续收集心肌组织间液标本,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钙离子浓度.IR组通过结扎(20 min)后松解(60 min)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结束时收取左心室缺血区和右心室心肌行NCX mRNA定量PCR检测,实验前后采血检测血钙和肌钙蛋白T(cTnT).对照组免除结扎、松解前降支,其余操作与IR组一致.结果 IR组血浆cTnT浓度显著升高[对照组 vs IR组,ng/mL:(1.62±0.60) vs.(4.29±2.22),P=0.031].IR组心肌组织间液钙离子浓度在缺血期无明显变化,再灌注20 min显著下降,心肌析出液钙离子浓度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对照组vs.IR组,ng/mL:(224±31) vs.(136±39),P=0.002].血浆Ca2+浓度实验前后无显著差异.心肌细胞膜NCX mRNA表达水平在组间和组内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大鼠在体心肌缺血20 min再灌注60 min,组织间液钙离子浓度在缺血期无明显变化,再灌注期迅速下降,这种变化趋势与胞膜NCX表达无关.

    作者:黄邵洪;荣健;王淑云;吴钟凯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脂肪因子chemerin促进巨噬泡沫细胞形成

    目的 观察脂肪因子chemerin是否调节巨噬泡沫细胞形成,以及对巨噬泡沫细胞CD36、ATP结合盒转运子A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ABCA1)表达和炎症因子释放的影响.方法 100 nmol/L佛波酯(phorbol myristate acetate,PMA)诱导THP-1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随机分组,Chemerin不同浓度和作用时间下联合相同浓度(50 μg/m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THP-1源性巨噬细胞共孵育.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变化,Western blot和实时PCR检测CD36、ABCA1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浓度,酶法检测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结果 Chemerin诱导巨噬细胞内脂滴蓄积,下调 CD36和ABCA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增加培养液中促炎因子TNF-α的释放而降低抗炎因子IL-10的释放,提高细胞内胆固醇的含量,且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结论 Chemerin通过下调CD36和 ABCA1基因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诱导THP-1巨噬细胞内脂滴蓄积和泡沫细胞形成;ABCA1 表达下调可能与促炎因子TNF-α释放增加和抗炎因子IL-10释放减少有关.

    作者:谢霆;刘成珪;陈新忠;董念国;杨文凯;张树华;胡晓青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不同年龄住院患者真菌菌血症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段住院患者真菌菌血症流行病学特征、菌种分布及药敏谱、临床治疗及转归的差别,为有效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和比较武汉同济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不同年龄段真菌菌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3年间共发现1 104例住院真菌菌血症病例,其中新生儿69例,儿童72例,成人963例,发病率分别为新生儿1.93%、儿童0.45%、成人0.41%;主要的危险因素:新生儿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及静脉内营养,儿童为白血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入住ICU≥4 d,成人为糖尿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透析、恶性肿瘤、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引起真菌菌血症的菌株中48.01%为白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在新生儿和儿童更多见(新生儿占44.9%、儿童占38.9%、成人占15.1%),而光滑假丝酵母菌则在成人更多见(新生儿占8.8%、儿童占2.8%、成人占20.1%);儿童真菌菌血症分离菌株对氟康唑的敏感性显著高于成人,所有菌株对氟康唑的耐药率均较低;所有病例以氟康唑治疗为主;发生真菌菌血症后30 d内病死率分别为:新生儿21.8%、儿童9.9%、成人29.3%.结论不同年龄段住院患者真菌菌血症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存在显著的差异,新生儿科及儿科医生在制订治疗和预防方案时应考虑年龄差异.

    作者:艾冬云;赖晓全;陈金敏;于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瑞芬太尼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脑皮质bcl-2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瑞芬太尼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cl-2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探讨瑞芬太尼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以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免疫组化、Real-time PCR法和神经行为检测相结合的.方法,观察缺血再灌注侧大脑皮质内bcl-2和Caspase-3的表达及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瑞芬太尼组的bcl-2 mRNA实时表达明显增高(P<0.05),Caspase-3 mRNA实时表达明显降低(P<0.05),神经异常行为明显减轻.结论瑞芬太尼可上调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cl-2的表达,下调Caspase-3表达,明显改善神经症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舒榕;刘冬玲;王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麻醉期间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胶质瘤开颅切除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麻醉期间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T)对胶质瘤开颅切除术患者预后的影响,为神经外科患者的液体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40例胶质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目标导向组(G组).C组:根据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等行常规液体治疗;G组:在Vigileo监护仪指导下,根据每搏量变异度(SVV)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分别于术前30 min(T1)、手术开始后1 h(T2)、术毕(T3)、术后6 h(T4)、术后24 h(T5)、术后48 h(T6)采集颈内静脉血,T1~T3采集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血氧分压(PO2)、血氧饱和度(SO2)、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乳酸、渗透压],于T1~T6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S100-β浓度,监测T1~T3血液动力学指标并计算氧供指数(DO2I),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发生感染、脑水肿的人数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与C组比较,G组术后住院时间缩短,术毕MBP、CVP、心指数(CI)、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及DO2I增加,术毕以及术后6 h血乳酸浓度降低,术后6 h血S100-β浓度降低(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感染以及脑水肿发生.结论 GDT有利于改善胶质瘤开颅切除术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杰;施庆余;罗爱林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依赖Ca2+的ATP过量释放在机械牵张所致气道上皮黏蛋白5AC高分泌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人气道上皮细胞三磷酸腺苷(ATP)释放量的改变在机械通气所致气道黏液高分泌中的作用.方法 人气道黏膜上皮细胞(HBE16)体外培养,通过节律性倾斜细胞培养板,利用液体的表面张力、大气压及液体重力所产生的牵张力(剪应力)及压力(压应力)给予压力牵张刺激,并利用向密闭盒中注入医用氧气增加压力以模拟机械通气,各组培养细胞依施加条件不同而分为对照组、单纯倾斜组、倾斜+钙离子螯合剂BAPTA-AM、倾斜+BAPTA-AM+钙离子螯合剂EGTA、加压+倾斜、加压+倾斜+嘌呤P2Y受体阻断剂reactive blue-2(RB-2)、加压+倾斜+ BAPTA-AM、加压+倾斜+ BAPTA-AM +EGTA,共8组,分别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测定细胞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黏蛋白(MUC)5AC 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UC5AC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培养液中ATP释放量.结果 加压+倾斜组细胞MUC5AC mRNA相对含量、培养上清液中ATP释放量和MUC5AC蛋白分泌量分别为:(11.80±0.01)、(7.41±0.45)μmol/g、(0.77±0.26),显著高于单纯倾斜组的(6.60±0.01)、(2.76±0.47)μmol/g、(0.25±0.01)及对照组的(3.40±0.01)、(0.00±0.01)μmol/g、(0.02±0.01)(均P<0.05).RB-2、EGTA + BAPTA-AM处理后的加压+倾斜组细胞的MUC5AC mRNA相对含量分别为:(10.5±0.03)、(11.9±0.11),与加压+倾斜组相比抑制作用不显著(P>0.05);培养上清液中ATP释放量分别为:(0.05±0.02)μmol/g、(0.08±0.02)μmol/g,较加压+倾斜组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机械通气可以显著提高气道黏膜上皮MUC5AC的分泌,其机制与气道上皮细胞依赖Ca2+的ATP的过量释放密切相关.

    作者:苏晖晖;尤列·皮尔曼;维克多·科罗索夫;周向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PAX2特异性siRNA在诱导HEC-1A细胞增殖及凋亡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靶向全长配对盒基因-2(PAX2)siRNA在诱导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慢病毒载体介导针对PAX2基因的siRNA转染HEC-1A细胞,Western blot、激光共聚焦显微镜、Annexin-V/PI双标法及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分别检测PAX2蛋白表达、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凋亡率及细胞增殖变化.结果 PAX2-siRNA转染后,HEC-1A细胞的PAX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细胞早期凋亡率显著增加(22.07± 2.17)%,与空载体转染组(1.12±0.37)%及未转染组(0.89±0.52)%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细胞生长速率显著减慢,细胞经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见转染后细胞的胞核呈浓集固缩改变,而空载体转染组和未转染组细胞的胞核无凋亡形态学改变.结论 PAX2特异性siRNA能明显抑制PAX2蛋白在子宫内膜癌HEC-1A细胞中的表达,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HEC-1A细胞凋亡.

    作者:张丽萍;石小燕;刘永珍;程萍;张志军;王锋;李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吸入一氧化氮对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大鼠的作用

    目的 观察并评估吸入一氧化氮(iNO)对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大鼠肺部炎症和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 80只雄性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吸入空气(C+RA)组、空白对照吸入一氧化氮(C+iNO)组、脂多糖给药后吸入空气(L+RA)组和脂多糖给药后吸入一氧化氮(L+iNO)组.腹腔注射20%乌拉坦麻醉后建立静脉通路.L+RA组和L+iNO组股静脉输注脂多糖2 mL(6 mg/kg溶于2 mL生理盐水);C+RA组及C+iNO组股静脉输注生理盐水2 mL(脂多糖溶剂对照);静脉输注完成后马上将C+iNO组和L+iNO组大鼠放入特制的密封盒内[NO终浓度稳定在(40±2) ppm];C+RA组和L+RA组则放置于实验室吸入空气.观测各组肺组织病理改变;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总蛋白浓度;同时检测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丙二醛(MDA)浓度.结果 与C+RA组及C+iNO组相比,L+RA组大鼠的肺组织炎症损伤程度、BALF中总蛋白浓度、MPO活性、MDA浓度均显著增高(P<0.05或0.01);而与L+RA组比较,L+iNO组大鼠肺组织的炎症损伤程度、BALF中总蛋白浓度、MPO活性、MDA浓度均显著减轻或下降(均P<0.05).结论吸入一氧化氮可改善内毒素导致的急性肺损伤,其可能的机制在于一氧化氮能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少自由基的产生.

    作者:武宙阳;明钰;姚尚龙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RNAa基因表达调控模式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基因表达调控机制.1998年,Fire等[1]以秀丽隐杆线虫为研究对象,第一次在实验室中揭示了基因沉默现象,并指出诱导这种作用的是一种含有21~25个核苷酸的小干扰RNA(short interfering RNAs,siRNAs).因这一发现,Fire等被授予了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随后,在果蝇[3]及脊椎动物[4]体内均发现了基因沉默现象.这一重大发现使得siRNAs理论上成为了一种治疗人类疾病的理想药物.人们设想通过RNAi技术,设计特异性的siRNAs靶向致病基因,通过降解致病基因转录出的mRNA来阻止有害基因产物的表达,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目前,RNAi技术已成为功能性基因组学、药物治疗靶点设计、分子信号转导通路研究和人类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3-5].

    作者:张萍;王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食管腺样囊性癌1例报道

    1临床资料患者,男,59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3个月于2010年2月23日入院,入院时可进半流质饮食.体格检查:轻度贫血貌,颈部淋巴结无肿大.电子胃镜检查:食管距门齿约26 cm处左侧壁见一半球形黏膜下隆起致管腔狭窄,黏膜表面光滑完整,色泽如常,胃镜通过无困难;食管距门齿30 cm处见息肉状新生物向腔内突出,表面血管丰富(图1),于此处活检送病理学检查,光学显微镜下见鳞状上皮黏膜组织,少部分区域上皮细胞轻度增生改变.上消化道钡餐检查:位于主动脉弓下的食管段可见一大小3 cm×2 cm充盈缺损,钡剂通过尚可,管壁柔软,边缘光滑,考虑为良性肿瘤;位于心脏后方的食管段可见一长3.5 cm狭窄,管壁毛糙,稍僵硬,黏膜面粗糙,考虑为食管癌(图2).

    作者:江文洋;付向宁;付圣灵;廖永德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乳腺癌雌激素受体阳性细胞对雌激素受体阴性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表达不同的乳腺癌细胞间相互作用.方法 PCR法检测MDA-MB-231 及MCF-7细胞中ER的基因表达.CCK-8法检测17β-雌二醇对MCF-7和MDA-MB-231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将MDA-MB-231(雌激素受体阴性细胞)用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法标记荧光信号,将其分别与MCF-7细胞(雌激素受体阳性细胞)和未标记荧光的MDA-MB-231细胞(雌激素受体阴性细胞)用Transwell侵袭小室分层共培养,加入或不加入雌二醇,检测MDA-MB-231细胞的增殖差异.结果 MCF-7细胞表达雌激素受体α(ESR1,Erα)和雌激素受体β(ESR2,Erβ),而MDA-MB-231细胞均不表达.17β-雌二醇浓度为10-11 mol/L时促MCF-7增殖作用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MDA-MB-231细胞则无明显作用(P>0.05).在加入雌二醇培养的MCF-7细胞与MDA-MB-231细胞小室分层共培养组,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MDA-MB-231平均荧光强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雌激素受体阳性细胞在雌激素作用下,可促进雌激素受体阴性细胞的增殖.

    作者:沈娜;宋海平;赵月;郭辉;赵向旺;姜冉;何文山;黄韬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盆底康复训练治疗水中分娩产妇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盆底康复训练对水中分娩产妇早期压力性尿失禁(SUI)的防治作用.方法 按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提供的<尿失禁问卷表>,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水中分娩后42 d和90 d的初产妇进行调查和评估.将320例水中分娩产妇,配对分为阴道锥体训练组、凯格尔训练组、盆底生物电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训练,每疗程6周.结果 水中分娩产妇产后6周SUI发生率11.25%,较孕期41.88%明显降低(P<0.05);阴道锥体训练组、凯格尔训练组、盆底生物电治疗组康复训练后SUI发生率分别为3.80%、3.66%、1.33%,较产后训练前7.60%、13.42%、10.66%明显降低(均P<0.01);各训练组训练后SUI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7.85%(均P<0.05).结论阴道锥体训练、凯格尔训练和盆底生物电治疗对水中分娩产妇早期SUI发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作者:杜树国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腺苷A1受体基因敲除小鼠戊四氮致痫后大脑皮层蛋白组学的研究

    目的 观察腺苷A1受体基因敲除小鼠在戊四氮致痫后大脑皮层蛋白质的表达变化,探讨腺苷A1受体的抗癫痫和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PCR技术鉴定腺苷A1受体基因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应用戊四氮(30 mg/kg)腹腔注射制作癫痫模型,利用蛋白组学双向电泳检测癫痫发作后大脑皮层蛋白质表达变化,选取部分差异点进行质谱分析.结果 点燃组癫痫模型点燃成功后24 h、1个月,分别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大脑皮层多种蛋白质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腺苷A1受体基因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相比较,对照组两者之间与点燃组两者之间多种蛋白质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癫痫模型点燃成功后腺苷A1受体基因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相比,大脑皮层内表达下调蛋白为谷氨酰胺合成酶、醛缩酶A及甘氨酸受体;表达上调蛋白为蛋白激酶C及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结论腺苷A1受体可能通过改变大脑皮层内多种蛋白质表达发挥其抗癫痫和脑保护作用.

    作者:刘志广;康慧聪;王媛;李巷;刘晓燕;刘建林;曾铮;朱遂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农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小学生行为问题比较研究

    目的 了解我国农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小学生行为问题的现状与差异,为开展农村小学生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家长评定量表(CBCL)对5 074名农村小学生进行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结果 非独生子女除了在社交问题的得分低于独生子女以外,在退缩、躯体主诉、焦虑/抑郁、违纪行为、思维问题、内向性问题和总行为问题的得分均高于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生在外向性问题和总行为问题得分高于女生,内向性问题得分低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独生子女男生与非独生子女男生的行为问题年级发展趋势基本相同,独生子女女生与非独生子女女生则有不一样的发展趋势.结论农村独生子女发生行为问题的风险要低于非独生子女.是否独生子女对农村不同性别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影响不一致,应该重点关注农村非独生子女女生心理和行为的发展.

    作者:余晓敏;吴汉荣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

    目的 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至2010年8月12例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资料.结果 术后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 提示颈动脉通畅.所有患者脑缺血症状较术前均有改善.12例中1例出现术后切口血肿导致呼吸困难,其余未见手术并发症.随访6个月到45个月,随访期内无一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能安全有效地治疗脑缺血的发生和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

    作者:陈劲草;周平;李正伟;王胜;欧一博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Mfn2介导缬沙坦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研究

    目的 研究缬沙坦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新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VSMCs,采用AngⅡ诱导其增殖,用不同浓度的缬沙坦(10-5、10-6、10-7mol/L)进行干预,细胞计数及四氮唑盐试验(MTT)检测VSMCs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线粒体融合素基因-2(mitofusin-2,Mfn2)、Raf、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1/2,ERK1/2)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AngⅡ能够明显促进VSMCs的增殖,下调Mfn2的表达、增强Raf和ERK1/2的表达;缬沙坦10-5、10-6mol/L可以拮抗AngⅡ的上述作用,而缬沙坦10-7mol/L无此作用;缬沙坦对无AngⅡ刺激的VSMCs增殖无明显影响.结论缬沙坦能有效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s增殖,其机制与调节Mfn2的表达、抑制Ras-Raf-ERK/MAPK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张文娟;龚俊荣;郭小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