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希贤
近年来,伤寒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局部地区出现流行。由于诸多因素,误诊时有发生。在1992~1998年的6年间,我们收治伤寒病人200余例,其中误诊64例,误诊率为32%。现对误诊原因作如下分析。
作者:楼仁尧;姚雪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组织B7-1表达与α-干扰素(α-IFN)近期疗效的关系。方法对68例使用α-IFN的CHB患者治疗前行肝组织活检,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其B7-1的表达。结果 68例CHB中45例(66.2%)B7-1表达阳性,5例正常人肝组织无表达。α-IFN的总应答率,肝组织B7-1表达阳性组为66.7%(30/45),阴性组为39.1%(9/23),二者差异显著(x2=7.20,P<0.01)。随B7-1阳性表达程度的增强,肝组织炎性活动积分(HAI)及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异常值明显增加。结论肝组织B7-1表达水平可能是预测α-IFN近期疗效的重要参数之一。
作者:任星峰;骆抗先;章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6例老年人巨幼细胞性贫血住院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老年人巨幼细胞性贫血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2:1,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等内科其他疾病29例,占81%;以非血液病诊断入院的20例,占56%;外周全血细胞减少22例,占6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均在活跃以上。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的32例,占89%。维生素B12减少者20例。检出伴有慢性消化道疾病者(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息肉,十二指肠憩室,食道憩室,结肠憩室,食道裂孔疝,慢性结肠炎,胆囊炎、胆石症)34例,占94%,贲门癌1例,占2.8%。用叶酸、维生素B12治疗效果显著。结论老年人巨幼细胞性贫血常因非血液病就诊而易于漏诊。临床上应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相鉴别。老年人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发生与存在的消化道疾病关系密切,进行相关检查可避免遗漏潜在的疾病。
作者:孙致信;陈琳军;朱世论;曹晶;庄文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女,28岁。因皮肤黄染8d,周身瘀斑、血尿2d,于1999-09-17上午入院。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病史。入院前5个月,在某院行“二尖瓣置换术”,术后口服华法令3mg/d,抗凝治疗未间断,凝血酶原时间(PTs)控制在17~29s。入院前8d,无明显诱因逐渐感觉右上腹、脐周持续性疼痛伴腹泻,周身黄染、低热,并于人院前2d周身见散在瘀斑,并有溃烂、血尿。入院后查体:体温37.7℃,脉搏72/min,血压14.7/10.7kPa,精神萎靡,全身皮肤黄染,四肢散在大片状瘀斑、以四肢近心端尤甚,左上肢腕部皮肤溃烂。
作者:徐重白;阎芹;邹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45岁。因突然意识丧失、四肢活动不灵10h,于1997-09-13人院。患者既往有无高血压史不清。近4~5d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胸闷、胸痛,但不剧烈,未就诊。于1997-09-12-22:30去厕所时,突然意识丧失、摔倒,舌头咬破,面色苍白,出冷汗。家人发现后,立即送来本院急诊科,按“脑梗死”治疗。9月13日5:00病人意识恢复,但仍四肢活动不灵。发病后无恶心呕吐,未述头痛。
作者:邵大章;张传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病历摘要患者女,58岁。因右下腹疼痛、腹泻、消瘦6月余,1999-12-16入院。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痛,为持续性胀痛,伴腹泻,大便每天2~5次,为稀糊状便,含少许粘液及不消化食物,无脓血,无肛门坠胀感。体重减轻约10kg,伴食欲减退,腹胀。无恶心、呕吐,无发热、盗汗,无心悸、多汗。既往有肝炎病史及阑尾切除史。查体:体温36.6℃,血压17.3/10.7kPa,消瘦,贫血貌,无突眼,巩膜无黄染。
作者:李瑾;罗和生;孙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发病率居传染病首位。它发作快,传播迅速,易引起世界范围的大流行,且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更易出现合并症而死亡,又因流感病毒易于变异和动物宿主的广泛而难以治疗和预防,疫苗策略也经常失败。现将流感的有关流行和防治动向分述如下。
作者:段学章;王永怡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自发现输血传播病毒(TTV)到现在的3年间,已经基本弄清楚了其基因结构。TTV不仅是DNA病毒,而且在基因序列上出现很多变异,存在着多种遗传基因型。同时,临床上比较深入地开展了TTV感染与肝损害等关系的研究。
作者:刘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全身性微小血管内微血栓形成的综合病征。在微血栓形成的过程中,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消耗,并激活了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临床上多有广泛性出血、循环衰竭、多脏器功能障碍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等DIC的表现。
作者:郭为民;王鸿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提高CT、MRI对垂体大腺瘤与鞍隔脑膜瘤的鉴别诊断能力,有助于临床采取正确的肿瘤手术入路,可成功切除肿瘤。方法对340例垂体大腺瘤与18例鞍隔脑膜瘤的CT、MRI表现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垂体大腺瘤组肿瘤由鞍内向鞍上、第三脑室、鞍旁海绵窦、蝶骨嵴、斜坡、额部等侵袭生长。鞍隔脑膜瘤组肿瘤位于鞍隔之上伴鞍内14例,鞍上伴第三脑室、鞍旁4例。结论二者的主要鉴别点:CT、MRI显示垂体大腺瘤由垂体窝向鞍上、鞍旁海绵窦侵袭性生长时受鞍隔孔的阻力,呈“花生”状、“哑铃”状、“腰鼓”状,肿瘤中心位于鞍内,垂体窝扩大,无正常垂体腺结构。CT、MRI显示鞍隔脑膜瘤由鞍隔向鞍上生长,亦向鞍内生长,肿瘤中心位于鞍上,鞍隔之上的肿瘤,肿瘤压迫使垂体腺变扁。
作者:关长群;刘文源;胡连源;刘雪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大肠杆菌分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和非致病性大肠杆菌或普通大肠杆菌。O157:H7大肠杆菌属于致病性大肠杆菌中的致泻性大肠杆菌,并因其菌体抗原“0”排序第157,鞭毛抗原“H”排序第7而得名。感染后能引起出血性肠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溶血尿毒症综合征(HUS),故是一种比较严重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
作者:贾辅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在肿瘤治疗的临床工作中,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组较为棘手的疾病,常由于胆管癌、原发性肝癌、胰头癌、肝门淋巴结转移等压迫和侵及胆管所致。外科手术难度大,切除率很低。由于黄疸病人常难以承受放、化疗,采用介入放射学技术,经皮金属内支架内引流,不仅能缓解黄疸,改善由于梗阻性黄疸引起的各种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为下一步治疗创造了条件[1,2],在黄疸缓解后,针对原发病灶采用局部灌注化疗栓塞及外照射,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夏进东;王道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巯甲丙脯酸(卡托普利,CTP)临床应用广泛,现将我们遇到的一些巯甲丙脯酸的少见不良反应报告如下。例1.男,60岁。因头痛头晕8年加重1周,于1998-03-10就诊。体检:血压22.66/14.66kPa,心率80/min,心律规整,双肺未见异常。
作者:苏万增;刘淑梅;王青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十二指肠疾病病种多,疾病的轻重与缓急差别大,迄今罕见十二指肠疾病发病情况的大宗报道。现对我院1989-06~1999-0610年间十二指肠疾病3062例住院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诊断情况,提高对常见病,特别是少见病的认识。
作者:邓长生;张友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雪卡毒素中毒的原因、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方法分析25例中毒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资料。结果病人进食有毒海鱼肉或汤后2~10小时,表现以急性胃肠炎为主的消化系统症状、以温度感觉倒错为主的神经系统症状、心率和血压变化的心血管系统症状。结论中毒后经2~10小时潜伏期,出现消化、神经、心血管系统症状,以温度感觉倒错具有特征性。病程2~3周,预后良好。
作者:廖清高;隋敏生;陈纪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D),是一种少见病,患病率仅0.5/10万~3/10万。我们1993~1998年收治了40例WD患者,本文对其临床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减缓肝损伤及神经系统等合并症。
作者:林连捷;杨瑞玲;何凤云;崔力;李东梅;万晓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是一临床常见病症,病情凶险,内科疗效差,手术病死率高。我院1995-04~1999-05采用急诊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治疗急性化脓性胆管炎2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晓俊;马力;肖建萍;张向玲;沈正高;张建军;董建毅;苏东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三组自体造血于细胞移植疗效及影响疗效因素,与同期化疗组疗效比较。方法对未净化自体骨髓移植(ABMT)17例、净化自体骨髓移植(PABMT)30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HSCT)55例、同期化疗组34例,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ABMT组、PABMT组、APBHSCT组3年无病生存(DFS)率及复发率分别为63.8%、70.4%;66.5%、35.2%;26.6%、29.5%。骨髓恢复增生活跃中位时间分别为60d、58d、34d。影响疗效因素:AML疗效优于ALL疗效,CR1期移植优于CR2期移植,CR到移植期间>7个月者优于<7个月者。化疗组3年DFS为7.38%,复发率为76.4%。结论 PABMT组疗效优于其它二组,APBHSCT组造血功能恢复较其它二组快,AML疗效优于ALL疗效,CR1期移植优于CR2期移植,3个移植组疗效优于化疗组。
作者:刘海川;姚善谦;楼方定;王连元;张伯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女性,22岁。因咳嗽、咳痰伴痰中带血2月余,于1998-10-24入院。患者入院前3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为黄色或白色、痰中带血,无胸痛及畏寒发热。曾抗痨治疗半个月,症状无缓解。入院体检:体温36.5℃,脉搏95/min,呼吸20/min,血压15/9.5kPa,体重49kg,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左上肺语颤、呼吸音减弱,未闻及干湿啰音。
作者:李媛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在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病程中,常有血清甲胎蛋白(AFP)一过性升高或持续性升高,但有部分病例AFP呈高水平(≥400μg/L)变化,而引起医生和患者的高度警惕或恐惧。我院于1989~1999-08收治820例慢乙肝,动态观察了血清AFP的变化,发现有78例AFP≥400μg/L,对AFP变化与肝损害、病毒复制、干扰素的应用和预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王邦松;李庆兴;苏刚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