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玉霞;吕福祯;鲍永霞;戴鸿禧
颅内转移性肉瘤少见.复习文献到2000年止,国外有少数报告[1~6],国内尚未见有单独报告.鉴于该瘤少见和光镜检查有时易误诊,现将32例颅内转移性肉瘤的病理、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对1956~2000年间我院653例颅内转移性肿瘤中的32例颅内转移性肉瘤进行统计分析(其中6例来源于尸检资料).所有肿瘤重新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对32例作10种免疫组化:波形蛋白(Vimentin)、上皮膜抗原(EMA)、黑色素瘤抗体(HMB45)、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肌红蛋白(Myoglobin)、B细胞抗体(L26)、骨连结蛋白(Osteonec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α1-胰糜蛋白酶(α1-ACT)、神经丝蛋白(NF).染色阳性结果显示瘤细胞胞浆内或胞膜上有棕黄色颗粒,只记阳、阴性结果,不记染色强度.对其中23例按常规电镜制样,JEM-100B透射电镜观察.
作者:宋福林;李雪;黄文臣;孙文利;周怀伟;冯新莉;王世贤;阎灵;唐谊海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胸腺瘤合并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呈进行性加重.单纯手术切除疗效不佳,手术后加纵隔区放射及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综合治疗有望提高疗效.本文报告2例并收集国内文献(1980~2000年)18例,对其诊断、治疗及预后做一综合分析.1 临床资料例1.女性,63岁.因头晕、乏力伴心悸于1884-10-20入院.既往史:胸腺瘤15年.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肝脾不大.血红蛋白44g/L,白细胞、血小板正常.
作者:雷霆;熊海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现将作者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进修期间遇到的2例原发性延髓出血(primary meduuary hemorrhage,PMH)报道如下.例1.女,30岁.1月前晨起时,突感后颈部疼痛并呕吐2次,3h后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失灵,7h后,出现心慌胸闷、呼吸困难、饮水呛咳、视物晃动.当地医院按格林-巴利综合征给予吸氧、呼吸机辅助呼吸、激素等治疗,7d后呼吸困难症状消失,半月后饮水呛咳减轻,能扶墙站立.
作者:颜世鹏;韩巨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45岁.18个月前喝酒啃鸡脖骨时突然出现呛咳,继后反复发作至今,时有咯血,曾在3家医院均以肺内感染住院给予抗炎、止咳、对症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但刺激性咳嗽持续存在,时轻时重,故一直间断服用止咳、抗炎药.1999-10-18就诊我院.查体:右肩胛下区呼吸音弱,其余无异常阳性体征.CT扫描示:右支气管内骨性异物.诊断:右支气管异物.拟行纤支镜取异物.
作者:蔡向甫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我院于1999-02~2000-10采用注射用门冬氨酸阿奇霉素(博抗)治疗肺炎支原体(MP)感染5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收治的98例患者均符合MP感染的诊断标准,其中儿童71例(年龄3~12岁),成人27例;男59例、女39例.支气管炎41例、肺炎36例、上感17例、毛细血管4例;治疗前随机分为博抗组56例,红霉素组42例.两组在疾病种类、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李隐存;曾建华;孙维军;姜艳红;袁媛;解放军第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的出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崭新的思维方法.以循证医学的方法和原理建立规范可行的治疗指南,是将循证医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的有益尝试.循证治病将有可能成为本世纪新型的医学模式.
作者:王双;董碧蓉;向兵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978年美国临床流行病学家James Todd教授在<柳叶刀>杂志上首次报道了7例8~17岁儿童或青少年的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病例,并确定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与TSS的联系,从而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2):106]刊载了郭常用等<葡萄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1例>的报道,说明TSS已引起了我国医学界的重视和关注;但我个人认为,该文标题是否能冠以<葡萄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尚值得探讨,意见如下.
作者:盛瑞媛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ethicillin resistant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是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MRSA除对甲氧西林耐药以外,还对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所致感染常呈散发或暴发流行.目前,MRSA感染的治疗已成为临床非常棘手的难题之一.本文就其感染现状、治疗药物作一简单综述.
作者:廖晻;范昕建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茶碱是一类历史悠久的平喘药,由于普通茶碱口服后血药浓度不稳定,目前一般主张用缓释制剂.酮替芬是一广泛应用的抗过敏药物,对支气管哮喘有一定的疗效.南美一些国家已将茶碱和酮替芬复方制剂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开放式临床试验设计,旨在评价复方茶酮缓释片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徐志豪;刘富光;王选锭;卞如濂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本研究通过分析预防性应用奥美拉唑(losec)对昏迷的Ⅱ型呼吸衰竭(RF)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UGIB)、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及住院病死情况的影响,探讨用抑酸剂预防UGIB治疗的价值.
作者:杜文革;王海如;靳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问:对于不稳定心绞痛溶栓治疗好不好,心梗时可不可以用心痛定?答:按AMI溶栓方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增加AMI的发生率.心梗时不用心痛定.2 问:β阻滞剂在心内科的适应证如何,心率慢(60/min)者如何应用,控制心率在多少?答:高血压、窦性心动过速、快速房颤、心力衰竭、扩张心肌病、AMI、心绞痛、肥厚心肌病.心率慢者如心绞痛仍发作可进一步降心率50~55/min,以不出现传导障碍为宜.3 问:抢救心跳停止时,还用不用新旧三联针;单用肾上腺素的方法如何? 答:不用三联针.单用肾上腺素以2mg、3mg、4mg、5mg一次为宜.
作者:吴可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近年来急性酒精中毒导致卒中的报道逐渐增多,1992~1999年我们共收治33例,现就有关方面的资料,结合文献分析报道如下,供同道参考.
作者:李萍;闫乐京;解涛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肺动脉血栓栓塞(肺栓塞)是临床医师经常遇到并需及时处理的急症之一,治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正确治疗者病死率仅为8%,而治疗不当者病死率竟高达25%~30%.说明对肺栓塞,特别是急性患者及时予以正确处理非常重要.本文仅就近年国内外有关肺栓塞治疗的一些进展和临床医师所关注的一些实际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作者:程显声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BAD致桥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BAD致桥脑梗死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与31例桥脑腔隙性梗死者对照.结果 BAD组临床特点:意识障碍轻,以运动障碍、构音障碍为主,可伴有眼球运动障碍,与对照组比较(P<0.05),两组有差异.同时提示警惕以单纯眩晕表现的BAD致桥脑梗死.BAD组头部MRI(冠状位)特征性表现:梗死灶靠中线,从桥脑嘴侧端到桥脑尾侧端,呈长楔状,并不同于对照组桥脑腔隙性梗死灶.结论 BAD致桥脑梗死临床症状、体征无特异性,头部MRI为诊断的特有依据,病因主要与动脉硬化有关.
作者:韩蓉蓉;邬伟明;刘汉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人处于高代谢状态,常伴有心率加快,临床上广泛地应用β受体阻滞剂降低病人的心率.美托洛尔(mertroprolo1)是一种β1受体阻滞剂,它对支气管粘膜的β2受体有无影响,目前临床报道较少,我们选择了4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人接受美托洛尔治疗前后,观察其肺功能的改变,借此了解该药对支气管粘膜的β2受体的影响,现予报道.
作者:王艳军;赵立;刘香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 amino acid, EAA)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参与脑血管疾病,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过程的研究是近几年的热门课题.本文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放射免疫分析法同步测定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恢复期血浆兴奋性氨基酸和内皮素( endothelin,ET)量的变化,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旨在从临床角度研究兴奋性氨基酸和内皮素在脑梗死中的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毕国荣;宋利春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本文总结22例经特异性HSV-I型Ig检测和HSV-Ag检测确诊的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临床资料,对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作了初步探讨.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2例,女10例,发病年龄12~48岁,其中<18岁5例;平均年龄31.3岁,发病就诊时间1~12d,四季均有发病.
作者:倪白云;赵忠新 刊期: 2001年第07期
POEMS综合征又称Crow-fukase综合征,是病因未明的一种异常免疫球蛋白血症伴有神经、内分泌、消化、血液、皮肤等多系统损害的病症[1].1956年由Crow首先描述1例,国内自1987年报道首例以来,迄今已逾100例.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起病缓急及首发症状不一,常引起误诊、漏诊.我院自1990~1999年间先后确诊7例POEMS综合征,首诊于外院均被误诊,现报告如下.
作者:叶炳华;赵忠新;贺斌;邵福源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比较局部枸椽酸(Cit)和单剂量低分子肝素(LMWH)抗凝血透在高危出血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2例高危出血血透患者进行交叉设计.观察患者出血、凝血和透析充分性等指标.结果透析加重出血者Cit组5例次(3.8%),LMWH组17例次(13.7%)(P<0.05);LMWH组中发生严重出血4例次(3.2%).两组体外凝血发生率低且无显著差异,都能达到充分透析.结论两种抗凝方法都适用于有高危出血倾向的患者,但对严重出血以局部Cit法更为安全.
作者:杨华彬;李达道;吴锡信;肖妮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老年肝病是老年人主要疾病之一,其病死率较高,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目前对老年肝病的研究多限于临床观察,而对其病理方面的研究甚少.本文分析了58例曾作过肝脏病理检查的老年肝病死亡病例,试图对老年肝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选择我院1992~1996年尸检的老年肝病死亡病例共58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6.4(60~78)岁.
作者:廖慧钰;常德成;吕桂香;崔保丽;王海燕 刊期: 200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