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茗;高建华;鲁峰
囊状假体隆乳术及软组织扩张器的置入术是整形美容外科常见的手术.根据置入假体内容物半流体或流体的物理特性,设计、制造类似流沙漏斗及钢水流槽的装置,来引导、加速囊状物的体内置入过程.为此,笔者设计制作了系列引导器械.自1999年起,应用于临床,现将两种行之有效的器械介绍如下.
作者:程野;胡娇迪;徐兰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中胚层及中胚层疗法形态学方面的资料分析,了解中胚层疗法形态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 通过美国国立图书馆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中胚层疗法、中胚层、筋膜、间充质细胞等关键词,收集相关资料.结果 中胚层是由上胚层细胞迁移进入上、下胚层间形成的,可分化为泌尿系统、生殖系统、骨、软骨、肌、结缔组织、真皮等.中胚层疗法的实际注射层次是真皮和皮下组织,使药物作用于结缔组织中的某些靶细胞或神经,从而发挥作用.结论 中胚层疗法的形态基础主要是真皮和皮下组织及其内的细胞、神经、血管、淋巴管.
作者:王向义;钟纯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应用肿胀麻醉抽吸术治疗局限性肥胖的安全性和手术技巧.方法 术前设计选择隐蔽切口,采用肿胀技术,负压为0.06 kPa,选择直径2.8~4.0 mm的钝头侧孔吸脂针,沿术前设计抽吸范围分层、隧道内、放射状抽吸脂肪.结果 本组284例患者,术后157例随访3~20个月,术区平整对称,切口瘢痕隐蔽细小,效果满意.结论 该方法麻醉效果彻底且作用时间较长,出血少,组织损伤小.正确的脂肪抽吸方法和精细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马懿;闫品行;郭锋;张景涛;汪玉云;翟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中治疗的敏感性皮肤患者逐渐增多,其中存在多种原因,使众多爱美人士增添许多痛苦.许多患者发病后使用激素类药膏外用治疗,虽有短暂疗效但长期使用后易出现不良反应及停药后病情反复,后果不容忽视[1].自2006年3~10月,我们对70例敏感性皮肤病患者使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商品名:布特)联合雅漾舒缓系列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锎;表贞淑;李正刚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及其Ⅰ型受体(AT1)拮抗剂洛沙坦(losartan)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在不同浓度的血管紧张素Ⅱ和洛沙坦作用下,采用MTT法和3H-脯氨酸掺入释放法分别检测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生成胶原的情况.结果 血管紧张素Ⅱ在浓度为1×10-7~1×10-4mol/L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合成胶原明显增多(P<0.05);血管紧张素Ⅱ浓度与胶原量呈正相关.洛沙坦在浓度为1×10-6~1×10-4mol/L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生成量显著减少(P<0.05);且浓度与胶原生成量呈负相关.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可以促使成纤维细胞增殖并产生大量的胶原;洛沙坦通过拮抗AT1后,抑制细胞增殖、胶原合成量显著减少,提示血管紧张素Ⅱ在促使增生性瘢痕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AT1的拮抗剂有望在增生性瘢痕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陈艳清;李世荣;曹川;陈亮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应用耳软骨加强鼻尖部自体组织的厚度,并与硅胶假体联合置入隆鼻的方法.方法 取适当的耳甲腔软骨雕刻成型,附在硅胶假体鼻尖部,置入鼻背筋膜下,进行隆鼻.结果 本组患者39例,其中2例术后1周出现假体偏斜,1个月后自然好转;1例术后 6个月假体鼻根部活动并抬高,经再次手术后满意.余患者随访6个月至2年,效果满意.结论 应用耳软骨可加强鼻尖部自体组织厚度,耳软骨联合硅胶假体隆鼻术可避免假体下滑、移位和外露等并发症的出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丽妮;朱志祥;潘贰;张灵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穴位埋线结合中胚层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方法.方法 对78例患者行辨证分型的治疗原则,每种分型治疗两组穴位.将特定埋线针刺入穴位,达到一定深度(即中胚层),待局部有酸、胀、麻感后,将线埋入体内.两组穴位交替进行, 15 d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结果 78例患者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体重下降至标准体重的16例,显效42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78例患者治疗前平均体重82.24 kg,治疗后平均体重76.18 kg,平均减少6.06 kg.结论 穴位埋线与中胚层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疗效明显,治疗次数少, 省时、经济、疗效好,作用持久,患者痛苦小,依从性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宁;王琳;许婧 刊期: 2007年第03期
1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31岁.因双侧乳腺发育欠佳,于2003年8月在我院行国产硅凝胶假体隆乳术.采用乳晕切口,于胸大肌下放置180 ml光面硅凝胶假体,术后切口愈合良好.
作者:唐建兵;孙瑞霞;李勤;杨光成;程飚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一种经颞部矫正面中部老化征象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方法 经颞部头皮切口在颞浅筋膜和颞深筋膜间剥离,下达颧弓,内达眶外侧缘.在颧弓上约2 cm,平行颧弓切开颞深筋膜浅层约 3 cm,在颞深筋膜浅层下剥离至颧弓上缘进入骨膜下剥离.松解面中部.将已充分活动的面中部全层组织上提,缝合固定于颞深筋膜表面.结果 自2000年以来,临床应用21例,术后效果满意,外观自然,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本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剥离层次深,耳前无切口,术后恢复快,效果自然,维持时间长的优点.选择合适的病例,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郑行跃;于红敏;王佳琦;宋业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唇红黏膜和唇口腔黏膜组织形态学的对比研究,探讨唇裂整复术中唇黏膜修复的基本原则.方法 选择5 6例单侧唇裂患者,年龄在1.5个月至10岁.术前拍摄唇部放大实像,记录形态学特征. 切取唇裂手术中修剪掉的唇红及唇黏膜,石蜡包埋,HE染色,连续切片后对比观察.56例患者中,10例采用传统修复方法,46例采用健患侧唇黏膜红线连续的修复方法. 结果唇红黏膜色泽较暗红、干燥,且具有无数条垂直于红唇缘走行的黏膜纹.唇口腔黏膜则色泽粉红、湿润,较为平整.唇红黏膜与唇口腔黏膜交界处存在一条较为明显的分界线.唇红黏膜上皮棘层及固有层较薄,固有层内毛细血管丰富,唇口腔黏膜则黏膜下层较厚,内含大量腺体.术后追踪观察6个月.传统修复方法的10 例患者唇黏膜色泽深浅不一,干湿不均,唇红黏膜与唇口腔黏膜相混杂,黏膜纹走行紊乱. 采用本研究方法修复的46例术后唇黏膜红线健患侧间连续性好,唇红黏膜与唇口腔黏膜无交杂,唇黏膜纹健患侧相互平行.结论 唇红黏膜和唇口腔黏膜在形态学及组织学上具有显著差异.唇裂手术中唇黏膜部的修复应以相同组织结构的组织对位缝合为原则,并保持健患侧红线相连续,同时裂隙两侧唇黏膜皱纹应相互平行才能达到美学修复.
作者:余顺停;张辉;刘宝纯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正常青年人口唇及颏部的形态特征和相关性.方法 观察19~21岁200例(男女各100例)汉族青年口唇和颏部的形态,用游标卡尺测量人中凹长、唇高、唇厚和颏部的长度及高度.结果 人中凹长:男(15.12±2.27) mm,女(14.89±2.31) mm ;上唇红厚:男(10.44±1.62) mm,女(9.19±1.42) mm;上唇高:男(22.76±2.92) mm ,女(21.35±2.00) mm;下唇红厚:男(10.13±1.36) mm,女(9.03±1.33) mm;唇下长度:男(9.36±1.95) mm,女(8.97±1.87) mm;下唇高:男(14.53±1.90) mm ,女(15.02±3.27) mm;颏部长度:男(28.97±3.69) mm,女(26.68±3.37) mm;颏高 :男(43.53±4.45) mm,女(43.31±3.63) mm.结论 男女两性间比较,上唇高、上唇红厚、下唇红厚和颏部长度,男性均大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上唇红厚与人中凹长和上唇高呈相关,下唇高与下唇红厚和唇下长度呈相关, 颏高与唇下长度和颏部长度呈相关.其方程关系对颌面外科和整形外科提供形态学基础.
作者:孟庆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2006年笔者首次发表了中胚层疗法(Mesotherapy)--美容医学的新技术[1],此文复习了部分文献,阐述了中胚层疗法的历史背景、技术特征、发展和未来研究的相关解剖--筋膜系统等.
作者:高景恒;白伶珉;王忠媛;王志军;张晨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人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体外培养的佳条件.方法 人腹部皮下脂肪抽吸取材,采用胶原酶消化法获取细胞,采用含血清的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细胞.比较了不同胶原酶浓度、胶原酶消化时间和血清浓度对于人脂肪来源干细胞体外培养的不同效果.结果 采用0.5、1.0、1.5、2.0 mg/ml四种不同胶原酶浓度进行消化,发现在消化时间为1 h时,2.0 mg/ml组消化细胞总数多,活细胞比值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在消化时间为2 h时,消化细胞总数较1 h各组均增加,同时,1.0、1.5和2.0 mg/ml组消化细胞总数无统计学差异,活细胞比值1.0 mg/ml组和1.5 mg/ml组高.采用0、5%、10%、15%、20%五种不同血清浓度培养后发现,15%和20%组生长特性佳,明显优于另外三组.结论 对于人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胶原酶浓度1.0 mg/ml、消化时间2h、血清浓度15%是佳的培养条件.
作者:陶凯;刘晓燕;梁久龙;黄威;王飏;王艳;李春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介绍一种矫治乳头内陷的新方法 .方法 采用乳头基底部乳腺组织三角瓣,交叉缝合支撑乳头基底 ,防止乳头内陷,保持乳头外凸形态.结果 应用本方法矫治乳头内陷13例24侧,效果满意.随访2~8个月,乳头功能正常,外形、高度均理想,无回缩.结论 本方法简单安全,效果持久,均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呙连胜;谷琪;唐红梅;周信荣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头面部皮损包括:扁平疣、寻常疣、老年斑、老年角化症、黑痣、血管痣(瘤)、睑黄瘤、汗管瘤[1]等等.我们自2005年至2006年,采用CHR-ⅢD多功能美容手术仪(武汉市春光医疗美容仪器有限公司生产),对头面部皮损进行了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翁玲玲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对于睑袋隆起位于下1/3无须切除皮肤的中青年患者,采用口腔入路进行睑袋整形术的可行性.方法 眶下神经阻滞麻醉,口腔上牙前庭沟切口,在骨膜下分离到眶下孔,保护眶下神经.从眶下神经两侧到眶下缘,打开眶隔,脂肪即膨出.10例患者20侧采用此方法,其中1例患者曾有下眼睑外伤史.2例患者曾行睑袋整形术,但睑袋处皮肤不平整,特别是靠近眶下缘处, 仍隆起而再次手术.结果 所有患者睑袋均得到平复,下睑因未受到手术影响(不损伤下睑提肌),静态和动态时,与邻近组织和谐、自然.睑袋与眶下区皮肤自然过渡,而且平坦.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有5例眶下区麻木,3个月内全部恢复.有1例重度麻木,6个月后完全恢复.结论 本术式对于睑袋位于下1/3 的中青年患者,是一种不留皮肤瘢痕的较好选择.
作者:张海钟;陈鹏;常世民;姚玉胜;丛佳;朱凯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一种治疗肢端动静脉畸形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 2003年2月至2006年5月,共收治7例四肢末端动静脉畸形患者,行DSA检查明确动静脉畸形的血供类型.手术结扎或部分切除结扎动静脉畸形的供应动脉,并用直径约0.2 mm的铜丝反复穿刺、网状留置于动静脉瘘团中,术后7~9 d,拔出铜丝,挤出坏死物质,消毒换药,直至穿刺孔愈合.结果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畸形动脉搏动消失,表面皮肤温度恢复正常.术后早期手术部位水肿 ,3周后水肿消退,瘤体萎缩,穿刺孔遗留点状瘢痕,基本不影响外观.随访观察6~12个月 ,未见复发.结论 本方法安全有效,是治疗肢端动静脉畸形的较好方法.
作者:袁斯明;姜会庆;汪军;洪志坚;欧阳天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鼠外周血来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体外培养鉴定及诱导分化的方法.方法 从鼠外周血中分离获取EPCs,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并在培养液中添加VEGF及bFGF,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流式细胞仪进行EPCs的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结果 培养3~4 d,可观察到梭形贴壁细胞,14 d左右贴壁细胞呈条索状结构,贴壁细胞是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结论 鼠外周血中含有EPCs,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
作者:王肃生;冀航;梁刚;张志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组织工程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组织工程为组织再生提供了有效途径,临床上软组织缺损的巨大需要,也促进了组织工程在脂肪组织再生方面的研究.笔者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朱茗;高建华;鲁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5,7,4′-三羟基异黄酮对体外培养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作用的影响.方法 以不同浓度三羟基异黄酮处理体外培养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分为25、50、100 μmol/L三组,以加DMSO溶剂为对照组,MTT法测定成纤维细胞的增殖,3 H-脯氨酸掺入法测定细胞胶原合成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检测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 三羟基异黄酮能有效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合成(P<0.05),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100 μmol/L浓度组作用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三羟基异黄酮作用后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 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结论 三羟基异黄酮能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活性,可能成为治疗瘢痕及纤维化疾病的有效药物.
作者:曹川;李世荣;陈艳清;冯智;刘剑毅;覃霞;李丹;戴霞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