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东;汪立川;葛红;高红云
目的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中胚层及中胚层疗法形态学方面的资料分析,了解中胚层疗法形态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 通过美国国立图书馆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中胚层疗法、中胚层、筋膜、间充质细胞等关键词,收集相关资料.结果 中胚层是由上胚层细胞迁移进入上、下胚层间形成的,可分化为泌尿系统、生殖系统、骨、软骨、肌、结缔组织、真皮等.中胚层疗法的实际注射层次是真皮和皮下组织,使药物作用于结缔组织中的某些靶细胞或神经,从而发挥作用.结论 中胚层疗法的形态基础主要是真皮和皮下组织及其内的细胞、神经、血管、淋巴管.
作者:王向义;钟纯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进一步了解外踝部皮动脉的分布规律,为皮瓣的合理应用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方法 24侧成人新鲜下肢,经股动脉行带色乳胶灌注,乳胶凝固成型后在10倍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碳素墨水灌注新鲜下肢,在外踝上、中、下部各取2.0 cm×2.0 cm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一块,石蜡包埋后,制成50 μm厚的连续组织切片,二甲苯透明后,50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层血管网分布.结果 腓动脉外踝上皮支出现率为100%,深筋膜穿出点位于外踝平面上(5.38±3.11) cm,穿出点动脉外径(1.14±0.33) mm.参与外踝血管网的主要血管有跗外侧动脉、足跟外侧动脉和足底外侧动脉.在光学显微镜下,皮肤和皮下组织中可见3层微血管网,各区之间微血管网无明显差异.结论 该皮瓣具有血管位置恒定且浅表,吻合血管丰富,不损伤主要血管等优点,在修复足外侧远端皮肤缺损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孟庆延;袁晶;修一平;官浩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头面部皮损包括:扁平疣、寻常疣、老年斑、老年角化症、黑痣、血管痣(瘤)、睑黄瘤、汗管瘤[1]等等.我们自2005年至2006年,采用CHR-ⅢD多功能美容手术仪(武汉市春光医疗美容仪器有限公司生产),对头面部皮损进行了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翁玲玲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中治疗的敏感性皮肤患者逐渐增多,其中存在多种原因,使众多爱美人士增添许多痛苦.许多患者发病后使用激素类药膏外用治疗,虽有短暂疗效但长期使用后易出现不良反应及停药后病情反复,后果不容忽视[1].自2006年3~10月,我们对70例敏感性皮肤病患者使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商品名:布特)联合雅漾舒缓系列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锎;表贞淑;李正刚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人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体外培养的佳条件.方法 人腹部皮下脂肪抽吸取材,采用胶原酶消化法获取细胞,采用含血清的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细胞.比较了不同胶原酶浓度、胶原酶消化时间和血清浓度对于人脂肪来源干细胞体外培养的不同效果.结果 采用0.5、1.0、1.5、2.0 mg/ml四种不同胶原酶浓度进行消化,发现在消化时间为1 h时,2.0 mg/ml组消化细胞总数多,活细胞比值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在消化时间为2 h时,消化细胞总数较1 h各组均增加,同时,1.0、1.5和2.0 mg/ml组消化细胞总数无统计学差异,活细胞比值1.0 mg/ml组和1.5 mg/ml组高.采用0、5%、10%、15%、20%五种不同血清浓度培养后发现,15%和20%组生长特性佳,明显优于另外三组.结论 对于人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胶原酶浓度1.0 mg/ml、消化时间2h、血清浓度15%是佳的培养条件.
作者:陶凯;刘晓燕;梁久龙;黄威;王飏;王艳;李春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及其Ⅰ型受体(AT1)拮抗剂洛沙坦(losartan)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在不同浓度的血管紧张素Ⅱ和洛沙坦作用下,采用MTT法和3H-脯氨酸掺入释放法分别检测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生成胶原的情况.结果 血管紧张素Ⅱ在浓度为1×10-7~1×10-4mol/L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合成胶原明显增多(P<0.05);血管紧张素Ⅱ浓度与胶原量呈正相关.洛沙坦在浓度为1×10-6~1×10-4mol/L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生成量显著减少(P<0.05);且浓度与胶原生成量呈负相关.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可以促使成纤维细胞增殖并产生大量的胶原;洛沙坦通过拮抗AT1后,抑制细胞增殖、胶原合成量显著减少,提示血管紧张素Ⅱ在促使增生性瘢痕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AT1的拮抗剂有望在增生性瘢痕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陈艳清;李世荣;曹川;陈亮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中国青年报》6月13日报道,中科大党委书记郭传灰表示,我国学术界人才成长的环境宽严失当,该宽的地方不宽,该严的地方不严,到了比较浮躁、比较肤浅、比较浮夸的程度.
作者:陈家兴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一种治疗肢端动静脉畸形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 2003年2月至2006年5月,共收治7例四肢末端动静脉畸形患者,行DSA检查明确动静脉畸形的血供类型.手术结扎或部分切除结扎动静脉畸形的供应动脉,并用直径约0.2 mm的铜丝反复穿刺、网状留置于动静脉瘘团中,术后7~9 d,拔出铜丝,挤出坏死物质,消毒换药,直至穿刺孔愈合.结果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畸形动脉搏动消失,表面皮肤温度恢复正常.术后早期手术部位水肿 ,3周后水肿消退,瘤体萎缩,穿刺孔遗留点状瘢痕,基本不影响外观.随访观察6~12个月 ,未见复发.结论 本方法安全有效,是治疗肢端动静脉畸形的较好方法.
作者:袁斯明;姜会庆;汪军;洪志坚;欧阳天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介绍一种埋线法固定眉,结合重睑成形术治疗中青年上睑皮肤松弛的手术方案.方法 应用3-0无损伤线皮内缝合,固定眉于眉骨骨膜上,再结合重睑成形术,去除上睑多余的皮肤,共治疗29例上睑皮肤松弛的患者.结果 本组29例患者,术后Ⅰ期愈合.21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均获得满意效果,上睑明显年轻化,无并发症.结论 重睑成形术结合眉埋线固定法治疗上睑皮肤松弛,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上睑年轻化治疗方案.
作者:张敬德;邢新;杨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介绍一种矫治乳头内陷的新方法 .方法 采用乳头基底部乳腺组织三角瓣,交叉缝合支撑乳头基底 ,防止乳头内陷,保持乳头外凸形态.结果 应用本方法矫治乳头内陷13例24侧,效果满意.随访2~8个月,乳头功能正常,外形、高度均理想,无回缩.结论 本方法简单安全,效果持久,均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呙连胜;谷琪;唐红梅;周信荣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5,7,4′-三羟基异黄酮对体外培养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作用的影响.方法 以不同浓度三羟基异黄酮处理体外培养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分为25、50、100 μmol/L三组,以加DMSO溶剂为对照组,MTT法测定成纤维细胞的增殖,3 H-脯氨酸掺入法测定细胞胶原合成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检测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 三羟基异黄酮能有效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合成(P<0.05),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100 μmol/L浓度组作用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三羟基异黄酮作用后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 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结论 三羟基异黄酮能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活性,可能成为治疗瘢痕及纤维化疾病的有效药物.
作者:曹川;李世荣;陈艳清;冯智;刘剑毅;覃霞;李丹;戴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1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31岁.因双侧乳腺发育欠佳,于2003年8月在我院行国产硅凝胶假体隆乳术.采用乳晕切口,于胸大肌下放置180 ml光面硅凝胶假体,术后切口愈合良好.
作者:唐建兵;孙瑞霞;李勤;杨光成;程飚 刊期: 2007年第03期
2006年笔者首次发表了中胚层疗法(Mesotherapy)--美容医学的新技术[1],此文复习了部分文献,阐述了中胚层疗法的历史背景、技术特征、发展和未来研究的相关解剖--筋膜系统等.
作者:高景恒;白伶珉;王忠媛;王志军;张晨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正常青年人口唇及颏部的形态特征和相关性.方法 观察19~21岁200例(男女各100例)汉族青年口唇和颏部的形态,用游标卡尺测量人中凹长、唇高、唇厚和颏部的长度及高度.结果 人中凹长:男(15.12±2.27) mm,女(14.89±2.31) mm ;上唇红厚:男(10.44±1.62) mm,女(9.19±1.42) mm;上唇高:男(22.76±2.92) mm ,女(21.35±2.00) mm;下唇红厚:男(10.13±1.36) mm,女(9.03±1.33) mm;唇下长度:男(9.36±1.95) mm,女(8.97±1.87) mm;下唇高:男(14.53±1.90) mm ,女(15.02±3.27) mm;颏部长度:男(28.97±3.69) mm,女(26.68±3.37) mm;颏高 :男(43.53±4.45) mm,女(43.31±3.63) mm.结论 男女两性间比较,上唇高、上唇红厚、下唇红厚和颏部长度,男性均大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上唇红厚与人中凹长和上唇高呈相关,下唇高与下唇红厚和唇下长度呈相关, 颏高与唇下长度和颏部长度呈相关.其方程关系对颌面外科和整形外科提供形态学基础.
作者:孟庆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囊状假体隆乳术及软组织扩张器的置入术是整形美容外科常见的手术.根据置入假体内容物半流体或流体的物理特性,设计、制造类似流沙漏斗及钢水流槽的装置,来引导、加速囊状物的体内置入过程.为此,笔者设计制作了系列引导器械.自1999年起,应用于临床,现将两种行之有效的器械介绍如下.
作者:程野;胡娇迪;徐兰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鼻唇缺损修复重建的一种方法 ,评价鼻唇沟瓣修复鼻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2例患者应用鼻唇沟瓣修复其鼻唇部组织缺损.缺损部位包括鼻背、鼻尖、鼻翼、鼻面沟、上唇及下唇等 ,大缺损面积约3.5 cm×4.5 cm.皮瓣沿鼻唇沟走行方向设计,蒂宽1.5 cm,长度根据缺损范围确定,长宽比例不超过3:1.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 ,外形恢复满意,皮瓣质地、色泽均与周围皮肤接近,触痛觉及温度觉存在.鼻唇沟瓣取材方便,供区瘢痕隐蔽,畸形不明显.结论 鼻唇沟皮瓣是鼻唇缺损修复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郭澍;韩思源;卢利;王绪凯;王玉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一种经颞部矫正面中部老化征象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方法 经颞部头皮切口在颞浅筋膜和颞深筋膜间剥离,下达颧弓,内达眶外侧缘.在颧弓上约2 cm,平行颧弓切开颞深筋膜浅层约 3 cm,在颞深筋膜浅层下剥离至颧弓上缘进入骨膜下剥离.松解面中部.将已充分活动的面中部全层组织上提,缝合固定于颞深筋膜表面.结果 自2000年以来,临床应用21例,术后效果满意,外观自然,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本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剥离层次深,耳前无切口,术后恢复快,效果自然,维持时间长的优点.选择合适的病例,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郑行跃;于红敏;王佳琦;宋业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眼轮匝肌蒂颞部岛状皮瓣与颞浅动脉蒂反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在修复瘢痕性睑外翻中的应用,提高睑外翻矫正后所致皮肤缺损的美学修复效果.方法 自1998年2月以来,对18例瘢痕性睑外翻, 采用眼轮匝肌蒂颞部岛状皮瓣旋转180°移位修复13例,皮瓣大面积2.7 cm×3.6 cm; 采用颞浅动脉蒂反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经面部皮下隧道转移修复5例,皮瓣大面积 3.1 cm×5.4 cm.结果 1例反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术后出现静脉回流障碍,经对症处理后仅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Ⅱ期植皮后治愈,其余17例皮瓣完全成活.随访6个月,睑外翻矫正,皮瓣颜色、质地与眼周皮肤相近,供区瘢痕不明显.结论 根据睑外翻程度,可制备颞部岛状皮瓣或耳后岛状皮瓣转移.前者适用于修复较小面积的皮肤缺损,后者适用于修复较大面积的皮肤缺损.
作者:李勤;柳大烈;齐向东;余文林;刘永波;程飚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对于睑袋隆起位于下1/3无须切除皮肤的中青年患者,采用口腔入路进行睑袋整形术的可行性.方法 眶下神经阻滞麻醉,口腔上牙前庭沟切口,在骨膜下分离到眶下孔,保护眶下神经.从眶下神经两侧到眶下缘,打开眶隔,脂肪即膨出.10例患者20侧采用此方法,其中1例患者曾有下眼睑外伤史.2例患者曾行睑袋整形术,但睑袋处皮肤不平整,特别是靠近眶下缘处, 仍隆起而再次手术.结果 所有患者睑袋均得到平复,下睑因未受到手术影响(不损伤下睑提肌),静态和动态时,与邻近组织和谐、自然.睑袋与眶下区皮肤自然过渡,而且平坦.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有5例眶下区麻木,3个月内全部恢复.有1例重度麻木,6个月后完全恢复.结论 本术式对于睑袋位于下1/3 的中青年患者,是一种不留皮肤瘢痕的较好选择.
作者:张海钟;陈鹏;常世民;姚玉胜;丛佳;朱凯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