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踝部皮动脉皮瓣解剖学的研究及分析

孟庆延;袁晶;修一平;官浩

关键词:外踝, 皮瓣, 解剖
摘要:目的 进一步了解外踝部皮动脉的分布规律,为皮瓣的合理应用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方法 24侧成人新鲜下肢,经股动脉行带色乳胶灌注,乳胶凝固成型后在10倍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碳素墨水灌注新鲜下肢,在外踝上、中、下部各取2.0 cm×2.0 cm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一块,石蜡包埋后,制成50 μm厚的连续组织切片,二甲苯透明后,50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层血管网分布.结果 腓动脉外踝上皮支出现率为100%,深筋膜穿出点位于外踝平面上(5.38±3.11) cm,穿出点动脉外径(1.14±0.33) mm.参与外踝血管网的主要血管有跗外侧动脉、足跟外侧动脉和足底外侧动脉.在光学显微镜下,皮肤和皮下组织中可见3层微血管网,各区之间微血管网无明显差异.结论 该皮瓣具有血管位置恒定且浅表,吻合血管丰富,不损伤主要血管等优点,在修复足外侧远端皮肤缺损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唇黏膜的组织形态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

    目的 通过唇红黏膜和唇口腔黏膜组织形态学的对比研究,探讨唇裂整复术中唇黏膜修复的基本原则.方法 选择5 6例单侧唇裂患者,年龄在1.5个月至10岁.术前拍摄唇部放大实像,记录形态学特征. 切取唇裂手术中修剪掉的唇红及唇黏膜,石蜡包埋,HE染色,连续切片后对比观察.56例患者中,10例采用传统修复方法,46例采用健患侧唇黏膜红线连续的修复方法. 结果唇红黏膜色泽较暗红、干燥,且具有无数条垂直于红唇缘走行的黏膜纹.唇口腔黏膜则色泽粉红、湿润,较为平整.唇红黏膜与唇口腔黏膜交界处存在一条较为明显的分界线.唇红黏膜上皮棘层及固有层较薄,固有层内毛细血管丰富,唇口腔黏膜则黏膜下层较厚,内含大量腺体.术后追踪观察6个月.传统修复方法的10 例患者唇黏膜色泽深浅不一,干湿不均,唇红黏膜与唇口腔黏膜相混杂,黏膜纹走行紊乱. 采用本研究方法修复的46例术后唇黏膜红线健患侧间连续性好,唇红黏膜与唇口腔黏膜无交杂,唇黏膜纹健患侧相互平行.结论 唇红黏膜和唇口腔黏膜在形态学及组织学上具有显著差异.唇裂手术中唇黏膜部的修复应以相同组织结构的组织对位缝合为原则,并保持健患侧红线相连续,同时裂隙两侧唇黏膜皱纹应相互平行才能达到美学修复.

    作者:余顺停;张辉;刘宝纯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供应动脉结扎结合铜丝网状留置治疗肢端动静脉畸形

    目的 探讨一种治疗肢端动静脉畸形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 2003年2月至2006年5月,共收治7例四肢末端动静脉畸形患者,行DSA检查明确动静脉畸形的血供类型.手术结扎或部分切除结扎动静脉畸形的供应动脉,并用直径约0.2 mm的铜丝反复穿刺、网状留置于动静脉瘘团中,术后7~9 d,拔出铜丝,挤出坏死物质,消毒换药,直至穿刺孔愈合.结果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畸形动脉搏动消失,表面皮肤温度恢复正常.术后早期手术部位水肿 ,3周后水肿消退,瘤体萎缩,穿刺孔遗留点状瘢痕,基本不影响外观.随访观察6~12个月 ,未见复发.结论 本方法安全有效,是治疗肢端动静脉畸形的较好方法.

    作者:袁斯明;姜会庆;汪军;洪志坚;欧阳天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脂肪组织再生的组织工程研究进展

    组织工程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组织工程为组织再生提供了有效途径,临床上软组织缺损的巨大需要,也促进了组织工程在脂肪组织再生方面的研究.笔者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朱茗;高建华;鲁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鼻尖的类型和手术设计

    目的 探讨适合国人的鼻尖分类体系,并设计相应的手术方案.方法 根据鼻的形态差异,将鼻尖分为5型,即前伸型、后缩型、低垂型、肥大型和混合型,综合应用切除、缝合和填充移植物的手术方法行鼻尖修整术,并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本组1028例患者,术后鼻孔不对称10例,7例经再次手术后满意;线结反应3例;移植物从切口突出1例.随访973 例患者3周至7年,效果满意.结论 鼻尖分类体系能够指导手术设计和操作,并获得稳定、满意的手术效果.

    作者:张旭东;汪立川;葛红;高红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自体耳软骨与硅胶假体联合隆鼻术

    目的 探讨应用耳软骨加强鼻尖部自体组织的厚度,并与硅胶假体联合置入隆鼻的方法.方法 取适当的耳甲腔软骨雕刻成型,附在硅胶假体鼻尖部,置入鼻背筋膜下,进行隆鼻.结果 本组患者39例,其中2例术后1周出现假体偏斜,1个月后自然好转;1例术后 6个月假体鼻根部活动并抬高,经再次手术后满意.余患者随访6个月至2年,效果满意.结论 应用耳软骨可加强鼻尖部自体组织厚度,耳软骨联合硅胶假体隆鼻术可避免假体下滑、移位和外露等并发症的出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丽妮;朱志祥;潘贰;张灵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游离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目的 采用游离穿支皮瓣进行体表瘢痕切除术后缺损的修复,探索穿支皮瓣应用的方法、技巧和有效性.方法 2005年1月至2006年10月,施行6例游离穿支皮瓣移植,均用于瘢痕切除术后缺损的修复 .其中,应用上臂内侧血管穿支3例,应用股前外侧血管穿支3例.修复面部3例,下肢3例.结果 所有皮瓣均顺利成活,皮瓣质地良好.结论 应用游离穿支皮瓣可以较好地修复体表组织缺损,并减少供区的并发症,是体表缺损修复的较好方法.

    作者:刘晓燕;陶凯;黄威;李万同;王飏;时杰;邱涛;宋起滨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穴位埋线结合中胚层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

    目的 探讨穴位埋线结合中胚层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方法.方法 对78例患者行辨证分型的治疗原则,每种分型治疗两组穴位.将特定埋线针刺入穴位,达到一定深度(即中胚层),待局部有酸、胀、麻感后,将线埋入体内.两组穴位交替进行, 15 d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结果 78例患者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体重下降至标准体重的16例,显效42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78例患者治疗前平均体重82.24 kg,治疗后平均体重76.18 kg,平均减少6.06 kg.结论 穴位埋线与中胚层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疗效明显,治疗次数少, 省时、经济、疗效好,作用持久,患者痛苦小,依从性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宁;王琳;许婧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Mesotherapy——中胚层疗法的药物应用进展(Ⅱ)

    2006年笔者首次发表了中胚层疗法(Mesotherapy)--美容医学的新技术[1],此文复习了部分文献,阐述了中胚层疗法的历史背景、技术特征、发展和未来研究的相关解剖--筋膜系统等.

    作者:高景恒;白伶珉;王忠媛;王志军;张晨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人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体外培养条件的优化

    目的 探索人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体外培养的佳条件.方法 人腹部皮下脂肪抽吸取材,采用胶原酶消化法获取细胞,采用含血清的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细胞.比较了不同胶原酶浓度、胶原酶消化时间和血清浓度对于人脂肪来源干细胞体外培养的不同效果.结果 采用0.5、1.0、1.5、2.0 mg/ml四种不同胶原酶浓度进行消化,发现在消化时间为1 h时,2.0 mg/ml组消化细胞总数多,活细胞比值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在消化时间为2 h时,消化细胞总数较1 h各组均增加,同时,1.0、1.5和2.0 mg/ml组消化细胞总数无统计学差异,活细胞比值1.0 mg/ml组和1.5 mg/ml组高.采用0、5%、10%、15%、20%五种不同血清浓度培养后发现,15%和20%组生长特性佳,明显优于另外三组.结论 对于人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胶原酶浓度1.0 mg/ml、消化时间2h、血清浓度15%是佳的培养条件.

    作者:陶凯;刘晓燕;梁久龙;黄威;王飏;王艳;李春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AFT彩光脱毛能量的选择

    自1997年激光脱毛应用于临床以来,已被组织学研究证实激光的热效应,破坏毛囊的干细胞、毛囊及毛乳头,延缓毛发生长或使它失去再生长条件,从而达到永久性脱毛[1,2].

    作者:郄美芳;蒋国琪;王雅如;沈运航;杨艳;佟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腹部创面

    目的 探讨应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腹部创面的方法.方法 2001年12月至2006年12月,对9例腹部创面,其中3例伴腹壁缺损的患者,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本组9例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全部Ⅰ期愈合.随访6~12个月,外形良好, 均无腹壁疝和腹内疝的发生.结论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是修复腹部创面合理、可靠的新方法,手术简单,易于普及推广.

    作者:徐学武;杨大平;郭铁芳;韩雪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培养鉴定与诱导分化

    目的 探讨鼠外周血来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体外培养鉴定及诱导分化的方法.方法 从鼠外周血中分离获取EPCs,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并在培养液中添加VEGF及bFGF,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流式细胞仪进行EPCs的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结果 培养3~4 d,可观察到梭形贴壁细胞,14 d左右贴壁细胞呈条索状结构,贴壁细胞是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结论 鼠外周血中含有EPCs,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

    作者:王肃生;冀航;梁刚;张志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中胚层疗法的形态学基础

    目的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中胚层及中胚层疗法形态学方面的资料分析,了解中胚层疗法形态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 通过美国国立图书馆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中胚层疗法、中胚层、筋膜、间充质细胞等关键词,收集相关资料.结果 中胚层是由上胚层细胞迁移进入上、下胚层间形成的,可分化为泌尿系统、生殖系统、骨、软骨、肌、结缔组织、真皮等.中胚层疗法的实际注射层次是真皮和皮下组织,使药物作用于结缔组织中的某些靶细胞或神经,从而发挥作用.结论 中胚层疗法的形态基础主要是真皮和皮下组织及其内的细胞、神经、血管、淋巴管.

    作者:王向义;钟纯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外踝部皮动脉皮瓣解剖学的研究及分析

    目的 进一步了解外踝部皮动脉的分布规律,为皮瓣的合理应用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方法 24侧成人新鲜下肢,经股动脉行带色乳胶灌注,乳胶凝固成型后在10倍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碳素墨水灌注新鲜下肢,在外踝上、中、下部各取2.0 cm×2.0 cm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一块,石蜡包埋后,制成50 μm厚的连续组织切片,二甲苯透明后,50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层血管网分布.结果 腓动脉外踝上皮支出现率为100%,深筋膜穿出点位于外踝平面上(5.38±3.11) cm,穿出点动脉外径(1.14±0.33) mm.参与外踝血管网的主要血管有跗外侧动脉、足跟外侧动脉和足底外侧动脉.在光学显微镜下,皮肤和皮下组织中可见3层微血管网,各区之间微血管网无明显差异.结论 该皮瓣具有血管位置恒定且浅表,吻合血管丰富,不损伤主要血管等优点,在修复足外侧远端皮肤缺损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孟庆延;袁晶;修一平;官浩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重睑成形术结合眉埋线固定法治疗上睑皮肤松弛

    目的 介绍一种埋线法固定眉,结合重睑成形术治疗中青年上睑皮肤松弛的手术方案.方法 应用3-0无损伤线皮内缝合,固定眉于眉骨骨膜上,再结合重睑成形术,去除上睑多余的皮肤,共治疗29例上睑皮肤松弛的患者.结果 本组29例患者,术后Ⅰ期愈合.21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均获得满意效果,上睑明显年轻化,无并发症.结论 重睑成形术结合眉埋线固定法治疗上睑皮肤松弛,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上睑年轻化治疗方案.

    作者:张敬德;邢新;杨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编委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多功能美容手术仪治疗头面部皮损的护理

    头面部皮损包括:扁平疣、寻常疣、老年斑、老年角化症、黑痣、血管痣(瘤)、睑黄瘤、汗管瘤[1]等等.我们自2005年至2006年,采用CHR-ⅢD多功能美容手术仪(武汉市春光医疗美容仪器有限公司生产),对头面部皮损进行了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翁玲玲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鼻唇沟皮瓣在鼻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鼻唇缺损修复重建的一种方法 ,评价鼻唇沟瓣修复鼻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2例患者应用鼻唇沟瓣修复其鼻唇部组织缺损.缺损部位包括鼻背、鼻尖、鼻翼、鼻面沟、上唇及下唇等 ,大缺损面积约3.5 cm×4.5 cm.皮瓣沿鼻唇沟走行方向设计,蒂宽1.5 cm,长度根据缺损范围确定,长宽比例不超过3:1.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 ,外形恢复满意,皮瓣质地、色泽均与周围皮肤接近,触痛觉及温度觉存在.鼻唇沟瓣取材方便,供区瘢痕隐蔽,畸形不明显.结论 鼻唇沟皮瓣是鼻唇缺损修复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郭澍;韩思源;卢利;王绪凯;王玉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氟芬那酸丁酯(布特)软膏联合雅漾舒缓系列治疗敏感性皮肤70例疗效观察

    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中治疗的敏感性皮肤患者逐渐增多,其中存在多种原因,使众多爱美人士增添许多痛苦.许多患者发病后使用激素类药膏外用治疗,虽有短暂疗效但长期使用后易出现不良反应及停药后病情反复,后果不容忽视[1].自2006年3~10月,我们对70例敏感性皮肤病患者使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商品名:布特)联合雅漾舒缓系列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锎;表贞淑;李正刚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耳郭复合组织移植修复Tessier Ⅲ型面裂鼻畸形

    我科自1990年以来,对6例Tessier Ⅲ型面裂采用耳郭复合组织移植修复双侧鼻翼畸形,效果均较满意.

    作者:代淑媛;梁俊刚;常磊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 辽宁省人民医院 沈阳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