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兴
目的 通过唇红黏膜和唇口腔黏膜组织形态学的对比研究,探讨唇裂整复术中唇黏膜修复的基本原则.方法 选择5 6例单侧唇裂患者,年龄在1.5个月至10岁.术前拍摄唇部放大实像,记录形态学特征. 切取唇裂手术中修剪掉的唇红及唇黏膜,石蜡包埋,HE染色,连续切片后对比观察.56例患者中,10例采用传统修复方法,46例采用健患侧唇黏膜红线连续的修复方法. 结果唇红黏膜色泽较暗红、干燥,且具有无数条垂直于红唇缘走行的黏膜纹.唇口腔黏膜则色泽粉红、湿润,较为平整.唇红黏膜与唇口腔黏膜交界处存在一条较为明显的分界线.唇红黏膜上皮棘层及固有层较薄,固有层内毛细血管丰富,唇口腔黏膜则黏膜下层较厚,内含大量腺体.术后追踪观察6个月.传统修复方法的10 例患者唇黏膜色泽深浅不一,干湿不均,唇红黏膜与唇口腔黏膜相混杂,黏膜纹走行紊乱. 采用本研究方法修复的46例术后唇黏膜红线健患侧间连续性好,唇红黏膜与唇口腔黏膜无交杂,唇黏膜纹健患侧相互平行.结论 唇红黏膜和唇口腔黏膜在形态学及组织学上具有显著差异.唇裂手术中唇黏膜部的修复应以相同组织结构的组织对位缝合为原则,并保持健患侧红线相连续,同时裂隙两侧唇黏膜皱纹应相互平行才能达到美学修复.
作者:余顺停;张辉;刘宝纯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组织工程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组织工程为组织再生提供了有效途径,临床上软组织缺损的巨大需要,也促进了组织工程在脂肪组织再生方面的研究.笔者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朱茗;高建华;鲁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采用游离穿支皮瓣进行体表瘢痕切除术后缺损的修复,探索穿支皮瓣应用的方法、技巧和有效性.方法 2005年1月至2006年10月,施行6例游离穿支皮瓣移植,均用于瘢痕切除术后缺损的修复 .其中,应用上臂内侧血管穿支3例,应用股前外侧血管穿支3例.修复面部3例,下肢3例.结果 所有皮瓣均顺利成活,皮瓣质地良好.结论 应用游离穿支皮瓣可以较好地修复体表组织缺损,并减少供区的并发症,是体表缺损修复的较好方法.
作者:刘晓燕;陶凯;黄威;李万同;王飏;时杰;邱涛;宋起滨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中国青年报》6月13日报道,中科大党委书记郭传灰表示,我国学术界人才成长的环境宽严失当,该宽的地方不宽,该严的地方不严,到了比较浮躁、比较肤浅、比较浮夸的程度.
作者:陈家兴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穴位埋线结合中胚层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方法.方法 对78例患者行辨证分型的治疗原则,每种分型治疗两组穴位.将特定埋线针刺入穴位,达到一定深度(即中胚层),待局部有酸、胀、麻感后,将线埋入体内.两组穴位交替进行, 15 d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结果 78例患者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体重下降至标准体重的16例,显效42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78例患者治疗前平均体重82.24 kg,治疗后平均体重76.18 kg,平均减少6.06 kg.结论 穴位埋线与中胚层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疗效明显,治疗次数少, 省时、经济、疗效好,作用持久,患者痛苦小,依从性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宁;王琳;许婧 刊期: 2007年第03期
2006年笔者首次发表了中胚层疗法(Mesotherapy)--美容医学的新技术[1],此文复习了部分文献,阐述了中胚层疗法的历史背景、技术特征、发展和未来研究的相关解剖--筋膜系统等.
作者:高景恒;白伶珉;王忠媛;王志军;张晨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鼻唇缺损修复重建的一种方法 ,评价鼻唇沟瓣修复鼻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2例患者应用鼻唇沟瓣修复其鼻唇部组织缺损.缺损部位包括鼻背、鼻尖、鼻翼、鼻面沟、上唇及下唇等 ,大缺损面积约3.5 cm×4.5 cm.皮瓣沿鼻唇沟走行方向设计,蒂宽1.5 cm,长度根据缺损范围确定,长宽比例不超过3:1.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 ,外形恢复满意,皮瓣质地、色泽均与周围皮肤接近,触痛觉及温度觉存在.鼻唇沟瓣取材方便,供区瘢痕隐蔽,畸形不明显.结论 鼻唇沟皮瓣是鼻唇缺损修复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郭澍;韩思源;卢利;王绪凯;王玉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适合国人的鼻尖分类体系,并设计相应的手术方案.方法 根据鼻的形态差异,将鼻尖分为5型,即前伸型、后缩型、低垂型、肥大型和混合型,综合应用切除、缝合和填充移植物的手术方法行鼻尖修整术,并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本组1028例患者,术后鼻孔不对称10例,7例经再次手术后满意;线结反应3例;移植物从切口突出1例.随访973 例患者3周至7年,效果满意.结论 鼻尖分类体系能够指导手术设计和操作,并获得稳定、满意的手术效果.
作者:张旭东;汪立川;葛红;高红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求美者日益增多.美容求美者的心理需求比较复杂,而作为一名老年求美者,他们的心理需求则更加不容忽视.因此,治疗前要实施正确的心理护理及有效的语言沟通.
作者:张晓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筛选血管生成抑制因子METH1功能编码区基因片段,为进一步研究METH1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设计METH1三种基因截短体,分别构建相应的重组pcDNA 3.1真核表达载体,然后将其稳定转染入HUVEC细胞,用RT-PCR、Western-Blot方法检测其在细胞中的表达,后,通过MTT及FCM法验证其对HUVEC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获得了能稳定表达的三种截短体,其中METH1-T2同METH1一样具有明显抑制HUVEC细胞增殖的作用,而METH1-T1、METH1-T3抑制细胞增殖的效果不明显.结论 所获METH1-T2为功能活性区片段,可以替代METH1全长进行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彭湃;张伟;鲁开化;韩岩;夏炜;易成刚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介绍一种埋线法固定眉,结合重睑成形术治疗中青年上睑皮肤松弛的手术方案.方法 应用3-0无损伤线皮内缝合,固定眉于眉骨骨膜上,再结合重睑成形术,去除上睑多余的皮肤,共治疗29例上睑皮肤松弛的患者.结果 本组29例患者,术后Ⅰ期愈合.21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均获得满意效果,上睑明显年轻化,无并发症.结论 重睑成形术结合眉埋线固定法治疗上睑皮肤松弛,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上睑年轻化治疗方案.
作者:张敬德;邢新;杨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一种经颞部矫正面中部老化征象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方法 经颞部头皮切口在颞浅筋膜和颞深筋膜间剥离,下达颧弓,内达眶外侧缘.在颧弓上约2 cm,平行颧弓切开颞深筋膜浅层约 3 cm,在颞深筋膜浅层下剥离至颧弓上缘进入骨膜下剥离.松解面中部.将已充分活动的面中部全层组织上提,缝合固定于颞深筋膜表面.结果 自2000年以来,临床应用21例,术后效果满意,外观自然,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本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剥离层次深,耳前无切口,术后恢复快,效果自然,维持时间长的优点.选择合适的病例,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郑行跃;于红敏;王佳琦;宋业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介绍一种矫治乳头内陷的新方法 .方法 采用乳头基底部乳腺组织三角瓣,交叉缝合支撑乳头基底 ,防止乳头内陷,保持乳头外凸形态.结果 应用本方法矫治乳头内陷13例24侧,效果满意.随访2~8个月,乳头功能正常,外形、高度均理想,无回缩.结论 本方法简单安全,效果持久,均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呙连胜;谷琪;唐红梅;周信荣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囊状假体隆乳术及软组织扩张器的置入术是整形美容外科常见的手术.根据置入假体内容物半流体或流体的物理特性,设计、制造类似流沙漏斗及钢水流槽的装置,来引导、加速囊状物的体内置入过程.为此,笔者设计制作了系列引导器械.自1999年起,应用于临床,现将两种行之有效的器械介绍如下.
作者:程野;胡娇迪;徐兰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应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腹部创面的方法.方法 2001年12月至2006年12月,对9例腹部创面,其中3例伴腹壁缺损的患者,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本组9例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全部Ⅰ期愈合.随访6~12个月,外形良好, 均无腹壁疝和腹内疝的发生.结论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是修复腹部创面合理、可靠的新方法,手术简单,易于普及推广.
作者:徐学武;杨大平;郭铁芳;韩雪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5,7,4′-三羟基异黄酮对体外培养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作用的影响.方法 以不同浓度三羟基异黄酮处理体外培养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分为25、50、100 μmol/L三组,以加DMSO溶剂为对照组,MTT法测定成纤维细胞的增殖,3 H-脯氨酸掺入法测定细胞胶原合成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检测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 三羟基异黄酮能有效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合成(P<0.05),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100 μmol/L浓度组作用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三羟基异黄酮作用后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 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结论 三羟基异黄酮能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活性,可能成为治疗瘢痕及纤维化疾病的有效药物.
作者:曹川;李世荣;陈艳清;冯智;刘剑毅;覃霞;李丹;戴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自1997年激光脱毛应用于临床以来,已被组织学研究证实激光的热效应,破坏毛囊的干细胞、毛囊及毛乳头,延缓毛发生长或使它失去再生长条件,从而达到永久性脱毛[1,2].
作者:郄美芳;蒋国琪;王雅如;沈运航;杨艳;佟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对于睑袋隆起位于下1/3无须切除皮肤的中青年患者,采用口腔入路进行睑袋整形术的可行性.方法 眶下神经阻滞麻醉,口腔上牙前庭沟切口,在骨膜下分离到眶下孔,保护眶下神经.从眶下神经两侧到眶下缘,打开眶隔,脂肪即膨出.10例患者20侧采用此方法,其中1例患者曾有下眼睑外伤史.2例患者曾行睑袋整形术,但睑袋处皮肤不平整,特别是靠近眶下缘处, 仍隆起而再次手术.结果 所有患者睑袋均得到平复,下睑因未受到手术影响(不损伤下睑提肌),静态和动态时,与邻近组织和谐、自然.睑袋与眶下区皮肤自然过渡,而且平坦.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有5例眶下区麻木,3个月内全部恢复.有1例重度麻木,6个月后完全恢复.结论 本术式对于睑袋位于下1/3 的中青年患者,是一种不留皮肤瘢痕的较好选择.
作者:张海钟;陈鹏;常世民;姚玉胜;丛佳;朱凯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中胚层及中胚层疗法形态学方面的资料分析,了解中胚层疗法形态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 通过美国国立图书馆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中胚层疗法、中胚层、筋膜、间充质细胞等关键词,收集相关资料.结果 中胚层是由上胚层细胞迁移进入上、下胚层间形成的,可分化为泌尿系统、生殖系统、骨、软骨、肌、结缔组织、真皮等.中胚层疗法的实际注射层次是真皮和皮下组织,使药物作用于结缔组织中的某些靶细胞或神经,从而发挥作用.结论 中胚层疗法的形态基础主要是真皮和皮下组织及其内的细胞、神经、血管、淋巴管.
作者:王向义;钟纯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