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癌术后乳房再造的研究进展

常兴华;王志军

关键词:乳癌患者, 肿瘤术后, 社会医学模式, 乳房再造, 重建外科, 治疗技术, 心理负担, 女性特征, 家庭生活, 是肿瘤, 综述, 实践, 生物, 乳腺, 交往, 国内
摘要:传统乳腺肿瘤术后造成患者乳房残缺,使女性特征缺失,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影响其社会交往,乃至家庭生活[1].因而,乳房再造成为乳癌患者术后的迫切需要,这充分体现了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肿瘤治疗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笔者总结国内外乳房修复与重建外科的研究与实践,现综述如下.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静脉镇静镇痛技术在隆乳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介绍静脉镇静镇痛技术在局部麻醉隆乳术中的应用效果和体会.方法将606例ASAⅠ、Ⅱ级隆乳术患者分为四组,分别采用负荷剂量后持续输注异丙酚-芬太尼(P-F组,n=56)、咪唑安定-芬太尼(M-F组,n=130)、异丙酚-芬太尼-氯胺酮(P-F-K组,n=68)或咪唑安定-芬太尼-氯胺酮(M-F-K组,n=352)复合液的给药方法,调整注速维持镇静深度在改良的警觉/镇静评分2或3分.结果四组患者术中的镇静镇痛效果均满意,呼吸循环功能基本稳定,均在停药3~10!min后清醒,但P-F-K组和M-F-K组患者的术中疼痛发生率及程度显著低于P-F组和M-F组.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均对麻醉效果满意,仅P-F组和P-F-K组分别有11例和5例患者有模糊术中记忆.结论镇静镇痛技术是适用于隆乳局部麻醉手术简单、安全有效的理想麻醉方法,复合使用小剂量氯胺酮能明显减少术中疼痛的发生率,其中以咪-芬-氯复合镇静镇痛的术中疼痛和记忆发生率低,程度轻,是适于该手术的佳镇静镇痛方法.

    作者:唐耿志;邓晓明;罗茂平;刘建华;张雁鸣;佟世义;廖旭;胥琨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1 相关死亡域蛋白与瘢痕关系的研究进展

    皮肤创伤后形成的病理性瘢痕,是整形外科临床治疗的难题.病理性瘢痕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在组织学方面,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相似,两者均以过剩的细胞外基质尤其以胶原沉积为特性,细胞形态也相似.但临床上增生性瘢痕仅在创伤内生长,向外压迫周围组织,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后,自发退化,易发生挛缩;而瘢痕疙瘩的生长却超出原创伤界限,侵犯周围正常组织,术后易复发.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细胞的增殖-凋亡的调控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其形成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有关学者的重视[1].以下将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相关死亡域蛋白与瘢痕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田永静;钱云良;张余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腮腺区肿块临床分析与文献复习

    目的分析目前腮腺区肿块构成现状及诊疗方法,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对自1995年至2003年住院手术且经病理确诊的120例腮腺区肿块病例,按其性质、组织类型、性别及年龄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中,腮腺肿瘤92例(76.67%);腮腺炎症15例(12.50%);瘤样病变13例(10.83%).良恶性比例为5.57∶1.00.肿瘤病例中,以多形性腺瘤为多见,其次为Warthin瘤.腮腺肿块男女比例为1.07∶1.00,以40~69岁患病多.腮腺区肿块临床误诊率为22.50%(27/120),均误诊为腮腺良性肿瘤.其中炎症病例占大多数.术后随访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2~5年未见复发;恶性肿瘤1例2年内复发.结论腮腺区肿块好发于中老年人,以良性肿瘤为绝大多数,临床上要注意炎性肿块与肿瘤的鉴别,可根据肿块的病理类型及部位,来确定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

    作者:张辉;丁越;孙晓菊;陈静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微创方法行双下肢超大容量吸脂一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0岁.自幼全身性肥胖,双下肢尤为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肥胖逐渐加重,既影响形体的外观,又使双大腿内侧严重磨擦.于2004年8月4日来院就诊,查体:身高176 cm,体重105 kg.既往无其他病史及服药史,心电图、血常规、血凝四项、肝功等检查无异常,其中红细胞为4.09×1012/L,血红蛋白为123 g/L,总蛋白为82 g/L.诊断:单纯性肥胖.无手术禁忌,根据手术适应证及患者情况,先行下臀部及双大腿部吸脂,Ⅱ期行上臀部吸脂.采用肿胀麻醉行下臀部及双大腿部体外超声辅助吸脂术,给予心电监护.术中注入肿胀液(2%利多卡因15 ml,肾上腺素0.4 mg,5%碳酸氢钠6 ml,复方氯化钠500 ml)12 500 ml,利多卡因总量71.4 mg/kg;共吸出液体总量14 600 ml,其中纯脂肪量13 200 ml,清除术区肿胀液,缝合切口,放置引流条,加压包扎.手术经3 h,术中共输入液体2100 ml,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术区偶有痛感,但可以忍受,无其他不适.术后静脉输入抗生素、补充液体共2500 ml,未输血,持续心电监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术后24 h,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尿量共1600 ml,术区疼痛,于下床活动时明显,但可以忍受,换药时,见术区皮肤无破溃坏死,未见明显瘀斑,去除引流条,结扎切口,穿弹力裤.

    作者:李永乐;石冰;刘洋;刘芳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假体隆乳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目的探讨乳房假体隆乳术后并发症产生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方法.方法对198例患者乳房假体隆乳术后1~17年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阐述防治措施,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结果本组198例患者,其中92例患者随访半年至1年,除Ⅲ°包膜挛缩患者术后仍出现Ⅱ~Ⅲ°包膜挛缩外(包膜松解术后3例,包膜切除术后4例),余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乳房假体隆乳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多数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只要术中操作规范,对并发症及早准确的处理,是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金超;韩洪军;杨盼;慕馨;刘美言;付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口唇全层缺损修复 14 例报道

    大范围口唇组织全层缺损常见于肿瘤切除或外伤后,临床上修复较为棘手.自1997年以来,我们根据缺损情况,分别采用单侧交叉唇瓣法、双侧交叉唇瓣法和远位预制唇法,治疗口唇全层缺损14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福奎;蒋红;宁彦;郭爱武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中国人群瘢痕疙瘩家系与染色体 2q23 和 7p11 的连锁分析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瘢痕疙瘩家系是否与2q23和7p11存在连锁关系.方法 选择两个中国人群瘢痕疙瘩大家系,从中共选出51名成员,采集其外周静脉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参照国外近相似研究的文献报道,在染色体2q23和7p11上,分别选取6个和4个微卫星标记,经多重PCR扩增,产物片断基因分型,再进行连锁分析.结果 在重组率θ=0时,这些微卫星标记的两点LOD值绝大部分都小于-2,排除连锁关系存在.结论 本研究首次发现了中国人群瘢痕疙瘩家系的易感基因位点不在染色体2q23和7p11上的遗传学证据,说明瘢痕疙瘩易感基因位点存在异质性.

    作者:陈阳;高建华;刘晓军;严欣;宋玫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锁骨上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临床应用锁骨上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6侧经股动脉插管灌注红色乳胶溶液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锁骨上神经营养血管的横径、长度及穿深筋膜点的位置,进行了观测,并在标本上模拟手术设计.结果锁骨上神经营养血管包括颈升动脉肌皮支、颈横动脉颈段皮支、胸廓内动脉穿支、胸肩峰动脉胸肌支与肩峰支皮动脉,其穿深筋膜点外径分别为0.75、1.12、1.36、0.70、0.79!mm;且穿深筋膜点位置相对恒定,节段性地分布于锁骨上神经,为整段皮神经提供营养.结论以上述节段动脉为蒂,设计锁骨上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作者:柏士平;张守忠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Endostation 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在瘢痕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选择临床上不同病理分类的瘢痕组织,以正常皮肤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瘢痕内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表达情况和分布特征.结果血管生成抑制因子阳性颗粒主要位于表皮角朊细胞胞浆.增生性瘢痕组和瘢痕疙瘩组中,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强,而非增生性瘢痕组和正常皮肤组中,血管生成抑制因子表达弱阳性或阴性.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在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沈为民;罗东升;果磊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分体式隆鼻术

    目的 寻求一种隆鼻术的新方法.方法 将鼻假体设计成鼻背假体、鼻尖假体、鼻中隔假体三个独立的假体,并分别置入.鼻尖假体的凹凸形分叶状结构不但使鼻尖充分挺起,而且形态自然.对鼻中隔过低过短所致的鼻尖圆钝、鼻柱不挺、鼻孔扁圆患者,置入鼻中隔假体后,使鼻尖、鼻柱向下向前挺起,鼻孔成为竖立的卵圆形.结果 本组患者共96例,94例术后Ⅰ期愈合,1例术后7d切口未愈合,1例术后1个月鼻中隔假体外露.结论 鼻假体的分体式设计,术后效果自然.鼻中隔假体的应用及鼻尖假体的凹凸形分叶状结构,使鼻尖、鼻小柱向下向前挺起,鼻孔变为竖立的卵圆形.

    作者:陈立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地塞米松预防额部及全面部除皱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

    2004年至2005年,我们选择100例额部及全面部除皱术患者,对照分析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对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PONV)的预防.

    作者:陈学善;王寿宇;王江宁;王志军;张晨;赵贵庆;梁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鼻尖整形 50 例临床经验总结

    目的探讨鼻尖整形术的新方法.方法针对国人鼻尖扁平肥大圆钝者,设计了鼻尖部脂肪结缔组织瓣转移,同时行鼻翼软骨外侧脚头侧部分切除、悬吊,鼻尖皮肤褥式缝合外固定.如果鼻尖过低,尚可将手术切下的鼻翼软骨填充于鼻尖部,临床应用50例.结果对本组50例患者均进行了6~18个月随访,效果良好者36例,改善者14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本法适用于鼻尖略扁平,皮下组织丰富,外观圆钝的患者.

    作者:马继光;冯越蹇;薛志强;张海明;王佳琦;周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雄激素与体外培养的人毛乳头细胞和外根鞘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雄激素(睾酮)对体外培养人毛乳头细胞和外根鞘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脱发和非脱发成人头皮标本,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毛乳头,在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基上,对其进行体外培养.采用非脱发成人头皮标本,组织法培养毛囊外根鞘细胞.然后将不同浓度睾酮加入两种毛乳头细胞与外根鞘细胞的共同培养基中,比较其对外根鞘细胞的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睾酮对单独培养的两种毛乳头细胞和外根鞘细胞的增殖性均无作用(与对照组相比P>0.05).10-9 ml/L浓度(与对照组相比P<0.05)、10-8 ml/L浓度、10-7 ml/L浓度(与对照组相比P<0.01)睾酮与非脱发患者的毛乳头细胞共同培养时,可促进外根鞘细胞增殖.而10-10 ml/L浓度(与对照组相比P<0.05)、10-9 ml/L浓度、10-8 ml/L浓度、10-7 ml/L浓度(与对照组相比P<0.01)睾酮与脱发患者的毛乳头细胞共同培养时,对外根鞘细胞出现增殖抑制作用.结论睾酮对外根鞘细胞的影响,与其剂量和毛乳头细胞的存在有关.在这个过程中,毛乳头细胞可能起介导作用.

    作者:刘昕;胡志奇;刘晓燕;吴越;官浩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自体耳软骨支撑矫正下睑退缩

    目的探讨采用自体耳软骨矫正下睑退缩的方法.方法取自体耳郭软骨片游离移植,睑袋切口入路,将耳软骨置于眶下缘与下睑缘之间,支撑矫正下睑退缩.结果本组采用自体耳软骨支撑法,矫正下睑退缩3例,其中2例为睑袋术后致下睑绝对短缩,1例为甲亢凸眼致下睑相对短缩.此3例6只眼下睑退缩,矫正后症状消失,外形及效果满意.结论对于较严重的下睑退缩,取自体耳软骨支撑法,矫正下睑退缩,眼睑外形及效果满意,耳郭形态无改变,是一种简单、可靠、矫正效果良好的手术方法.

    作者:余江;文小泉;高景恒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共振吸脂术 986 例

    2003年3月至2005年3月,我们应用瑞士VACUSON共振吸脂仪,对986例患者不同部位进行共振吸脂术,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罗亮军;夏尧龙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网状铜丝留置治疗海绵状血管瘤 35 例

    1998年3月至2002年7月,笔者采用网状铜丝留置及手术结扎和局部海绵状血管瘤窦内注射地塞米松综合疗法,治疗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35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玲巧;姜会庆;胡心宝;汪军;汪涌;魏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伴有齿槽嵴裂的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的修复

    目的探讨伴有齿槽嵴裂的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的修复方法.方法对34例伴有齿槽嵴裂的单侧唇裂术后继发畸形的患者,在行齿槽嵴植骨的同时,行彻底的鼻整形手术.结果术后随访1~3年,植骨区成活良好,鼻畸形较整形前明显改善,接近正常外形,效果满意.结论在行齿槽嵴植骨的同时,行彻底的鼻整形手术,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并且节省了医疗费用,缩短了治疗时间.

    作者:成铤;赵敏;王秉政;熊斌;高璞;靖永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皮肤扩张术后局部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变化

    目的探讨皮肤扩张术后局部皮肤免疫系统的变化.方法选用2个月龄乳猪埋置皮肤软组织扩张器,4周完成扩张.并取相对解剖部位正常皮肤作为对照组,分别切取90块皮肤组织,并对单纯扩张后组织形态学变化、扩张与正常皮肤在形成创口和非特异性变态反应结节后的各项免疫指标变化的不同,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处理.结果皮肤扩张可造成局部皮肤的退行性损伤,甚至可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但其局部免疫功能和抗感染能力未受到影响.结论临床上,应用扩张后皮肤覆盖感染创面时,可以象局部任意皮瓣、肌皮瓣一样.

    作者:肖斐;刘金超;高晶;刘美;侯在恩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胫神经腓肠肌内侧头肌支切断的小腿减肥术

    目的探索缩小小腿腓肠肌改善小腿外形的手术方法.方法通过窝皮肤皱襞4~5cm横切口,切断胫神经腓肠肌内侧头肌支,使腓肠肌内侧头失神经萎缩,达到小腿减肥的目的.测量并记录小腿周径和外形的变化.结果本组16例患者行胫神经腓肠肌内侧头肌支切断术后,小腿大周径平均缩小(3.5±1.1)cm.小腿内侧曲线变得平缓.患者术后可立即下地行走,无明显肿胀.随访半年,站立、行走等日常活动未受影响.结论行胫神经腓肠肌内侧头肌支切断术,可缩小小腿,改善小腿外形,方法简便、安全,效果明显,同时不影响患者的行走功能.

    作者:李希军;柳大烈;袁继龙;周月玲;宋磊;林立新;刘蓉;单磊;胡俊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应用皮瓣、肌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

    1996年以来,笔者应用5种皮瓣、肌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患者10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高国柱;李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 辽宁省人民医院 沈阳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