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荆江;尹忠歆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术后镇痛的佳有效浓度.方法 ASAⅠ~Ⅲ级择期行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术后镇痛选择罗哌卡因配伍1.0 μg/ml的舒芬太尼,罗哌卡因采用序贯法配制,选择0.20%罗哌卡因为初始浓度,根据镇痛效果调节罗哌卡因浓度,镇痛效果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表示.结果 随着罗哌卡因浓度的增加,评分下降、镇痛药用量减少,但下肢运动阻滞、低血压发生率增加.结论 0.13%罗哌卡因和1.0 μg/ml的舒芬太尼混合液应用于老年下肢骨科术后镇痛完善,利于老年患者术后的恢复和功能锻炼.
作者:郑庆红;彭晓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应用AO微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接AO分类B型、C型的桡骨远端骨折病人31例,实施开放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手术.结果 术后随访6~36个月,采用Lidstrom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23例,占74.2%;良7例,占22.6%.结论 AO微型钢板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一种较好方法.
作者:吴波;廖苏平;危蕾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的颌下腺及这种颌下腺与OSAS的关系.方法 对确诊的20例OSAS患者颌下腺进行检查,在颌下腺摘除术中对颌下腺形态和走向进行观察,并总结其症候群;对20例摘除下垂的颌下腺OSAS患者,术前行多导睡眠监测(PSG),其中8例术后行PSG,对患者及家属随访治疗效果.结果 20例OSAS患者均有颌下腺下垂,即向下移位和肿大.术后监测8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均在14.90次/h以下.12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消失;8例明显缓解.8例鼾声消失.全部患者白天疲劳消除、嗜睡消失.高血压患者舒张压降至90 mmHg以下.随访12~24个月,OSA无1例复发.结论 颌下腺下垂是OSAS的主要成因之一,摘除下垂的颌下腺可治愈OSAS.
作者:邓湖山;易青;陈世汉;房民琴;刘爱荣;李康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131I-D2C5用于肿瘤受体成像和放射免疫治疗的价值.方法 人肝细胞癌SMMC-7721采用隧道包埋法植入Balb/c(-/-)裸鼠肝左叶,建立原位种植肿瘤模型.①12只荷瘤裸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只,分别经尾静脉注射131I-D2C5、131I-mIgG,放射剂量均为14.8 MBq/只;SPECT采集131I-D2C5和131I-mIgG注射后6 h、24 h放射自显影图像;γ计数器检测体内放射性分布.②18只荷瘤裸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只,每周分别经腹腔注射131I-D2C5、131I-mIgG,连续6周;另外9只荷瘤裸鼠每周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00 μl作为对照组.8周后比较各组肿瘤体积,计算其生长抑制率,评估肿瘤坏死程度.结果 注射131I-D2C5后6 h时,裸鼠肝肿瘤部位显影,24 h时肿瘤显影清晰.注射131I-mIgG后,肿瘤部位未见明显放射性浓聚.24 h时131I-D2C5组裸鼠体内肿瘤/血为6.6,肿瘤/肝为2.2,肿瘤/肌肉为20.8.静脉注射131I-D2C5导向治疗较131I-mIgG更显著抑制人肝细胞癌裸鼠模型中肿瘤的生长,促进肿瘤坏死.结论 131I-D2C5能与人肝细胞癌SMMC-7721高特异性、高亲和力地结合.在肝癌显像及生物靶向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黄铁军;刘志恒;喻明霞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变应性鼻炎是临床常见病,为了解天门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常见变应原,我科对门诊诊断为变应性鼻炎患者行变应原制剂皮肤点刺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程琦;代艳丽;陈军娥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I/D多态性和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AT1R)A1166C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酶切技术,检测正常对照组(40例)、2型糖尿病组(33例,未合并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组(27例)ACE、AT1R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三组之间ACE基因型构成、等位基因频率以及DD型与非DD型构成均无显著性差异.AT1R基因型构成、A和C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肾病组之间基因型构成、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糖尿病肾病患者每分钟尿白蛋白排泄率与ACE和AT1R基因多态性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ACE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无明显相关性.AT1R A1166C多态性参与了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发生.D和C等位基因可能不是患者出现蛋白尿的危险因素.
作者:郭明秋;李莉;苗翠;罗兵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测定变应性哮喘患者外周血中自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与血清总IgE(TIgE)的水平,研究其相互关系.方法 选择变应性哮喘患者60例为试验组,其中急性发作期30例,缓解期30例;健康人群3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外周血IL-4、IL-10水平,采用荧光免疫法检测TIgE水平变化.结果 急性发作期患者IL-4水平为(487.3±110.5)ng/L、TIgE水平为(495.1±104.8)U/ml,较健康对照组的(174.6±49.4)ng/L、(68.3±33.6)U/ml明显升高(P<0.01);IL-10水平为(9.2±2.4)ng/L,较健康对照组的(24.1±13.7)ng/L明显降低(P<0.01).缓解期患者外周血中IL-4、TIgE水平较发作期显著下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差异(P<0.05),IL-10水平较发作期有所上升.结论 变应性哮喘的发作与IL-4、TIgE水平的升高和IL-10水平的下降有关.
作者:张威;李勇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KAI1及CD44v6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5例肝癌和9例良性肝病组织中KAI1及CD44v6蛋白的表达.结果 KAI1在肝癌中表达下调,CD44v6在肝癌中表达增高,两者与良性肝病组织相比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KAI1蛋白与肿瘤的分化程度、远处转移相关,而CD44v6仅与远处转移相关.结论 KAI1和CD44v6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肝癌的发生、发展,联合检测两种蛋白的表达对肝癌患者远处转移的判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郑伟红;易继林;符常波;杨卫兵;李兴睿;杨志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制备一组用于小鼠IgG定量ELISA检测的实验参比品.方法 将三株杂交瘤细胞制备的小鼠腹水等体积混合,以葡萄球菌A蛋白(SPA)亲和层析纯化IgG,凯氏定氮法测定IgG含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电泳作纯度鉴定并据此校正其IgG浓度,以特定保存液将其稀释成既定浓度系列,根据其在ELISA中的反应特征,制备浓度(自然对数)-A450值标准曲线,并将其用于对一组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中鼠单克隆抗体的IgG定量测定.结果 提纯的鼠IgG经鉴定纯度达97.1%,且反应特性良好,其IgG含量与ELISA检测信号间有高度的相关性(r=0.990).不同浓度的稀释系列经8次反复冻融,检测信号无显著变化,变异系数(CV)为1.87%~6.47%.将标准曲线计算所得浓度对设定浓度做回收实验分析,回收率89.1%~108.3%.并用其测得一组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的鼠IgG含量为8.0~51.5 mg/L.结论 鉴定结果显示制备物定量准确,浓度范围适中,稳定性好,对于早期杂交瘤细胞分泌能力以及抗体稳定性的评价、单抗制剂的鉴定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黄永国;张春燕;龚劲松;陈妍;张波;李方和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3(IL-13)在变应性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脱敏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20例健康者作对照,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58例变应性哮喘患者脱敏治疗1年前后血清IL-13水平.结果 变应性哮喘患者治疗前血清IL-13水平为(4.94±0.56)ng/L,健康对照组为(1.86±0.53)ng/L,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脱敏治疗后血清IL-13水平为(2.33±0.41)ng/L,明显降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与脱敏治疗前比较则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L-13在变应性哮喘患者中高表达,而在脱敏治疗后表达降低,在变应性炎症的发生发展和脱敏治疗中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李文静;祝戎飞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肝细胞癌(HCC)中Toll样受体4(TLR4)、诱骗受体3(DcR3)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HCC组织中及对应癌旁组织中的TLR4和DcR3蛋白表达.结果 60例HCC肿瘤组织中7例TLR4表达阳性(11.7%),对应癌旁组织中43例TLR4表达阳性(71.7%),两者比较P<0.01.60例肿瘤组织中46例DcR3表达阳性(76.7%),对应癌旁组织中11例DcR3表达阳性(18.3%),两者比较P<0.01.TLR4与DcR3在HCC中的表达具有负相关性.结论 TLR4与DcR3在HCC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杨卫兵;易继林;杨志芳;郑伟红;符常波;冯亮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pax2基因在大鼠慢性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表达及其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可能作用.方法 大鼠5/6肾切除造模,分别于术后2、4、6、8、10、12周取左肾皮质,采用逆转录(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的pax2和α-SMA的表达.结果 病变组织见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基底膜变厚.5/6肾切除模型组大鼠在术后第2周出现pax2 mRNA的强表达,第4周达高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此后下降至痕量表达;α-SMA mRNA也在术后第2周表达逐渐增强,第8周达高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此后逐渐下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5/6肾切除模型组pax2蛋白的表达、肾小管上皮细胞中α-SMA的表达与pax2 mRNA、α-SMA mRNA的表达趋势相同.结论 在大鼠慢性肾间质纤维化的过程中,受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肾小管发育胚胎基因pax2在此过程中的一过性表达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皮蕾;姜傥;欧阳涓;周青松;崔颖鹏;黄彬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癌性恶病质动物模型探讨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生长因子-I)水平在癌性恶病质中的作用.方法 将小鼠结肠腺癌26细胞悬液接种于肝脏特异性IGF-I基因缺失(LID)组鼠和对照组鼠皮下,各30只接受了肿瘤细胞接种.接种后监测两组小鼠的一般情况、体重和皮下肿瘤大小以及自然生存时间.结果 LID鼠和对照鼠进入恶病质的时间分别为(14.6±1.3)d、(24.1±2.5)d;生存时间分别为(19.3±1.3)d、(31.9±2.7)d,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血清中低水平的IGF-I虽然可以延缓肿瘤的生长,但是却促进了癌性恶病质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马士辉;张军;刘谨文;高峰;吴毅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自2004年4月起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采用腋静脉留置输液的方法,为抢救重危新生儿及时地提供了通畅的静脉通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裕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41岁.2001年8月因肛周脓肿检查外周血象,发现全血细胞减少,血红蛋白(Hb)50 g/L,红细胞(RBC)1.4×1012/L,白细胞(WBC)3.6×109/L,血小板27×109/L.行骨穿显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以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占0.83,红系增生受抑,全片未见巨核细胞,血小板极少见.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POX)染色强阳性,乙酸AS-D奈酚酯酶染色加氟化钠抑制试验阳性.
作者:韩爱兰;郑妮;刘平;王燕;杨长春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我国正常人群的变应性鼻炎患病率为6%~32%[1].变应性鼻炎以阵发性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和鼻痒、鼻塞为主要特征,我科2005年9~12月应用西替利嗪治疗变应性鼻炎51例,同时作了门诊随访观察,获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本超;代艳丽;陈军娥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构建携带Smac基因、人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增强子(PSAE)/PSA启动子(PSAP)调控的前列腺特异性真核表达载体.方法 切除含Smac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 3.1-Smac内部的人巨细胞病毒/T7启动子序列,替换为在前列腺组织特异性表达的PSAE、PSAP调控序列.构建的质粒经双酶切凝胶电泳及测序鉴定.结果 成功构建携带Smac基因人PSAE-PSAP调控的前列腺特异性真核表达载体pcDNA3-PSAE-PSAP-Smac质粒.结论 新构建的载体为前列腺癌的靶向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作者:邬喻;曾甫清;廖贵益;汪良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辅助科技设备的不断完善,腔镜技术在各种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997年Huscher[1]完成了首例腔镜甲状腺大部切除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其为明显的优势在于手术切口可以避开体表明显位置,选择较为隐蔽的位置,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从另一方面可以减轻手术后颈部切口带来的颈部感觉异常及吞咽困难.故近年来,腔镜技术在颈部手术中的运用的研究成为热点.但该手术空间较小,技术要求高,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与传统手术相比,由于腔镜有将视野放大5~10倍的效果,并发症发生率较传统手术低,但特有的CO2充气灌注并发症却时常发生;虽然美容效果好,但在远距离操作时,皮下剥离面积较大,损伤较大.所以颈部腔镜甲状腺手术是否微创,其创伤炎症指标及免疫水平如何,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朱武晖;王卫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2001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共诊治意外伤害儿童1 572例,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临床资料病例资料来自我院5年间急诊科抢救登记本及相应的住院病历.意外伤害诊断标准及患者年龄的分期依据第7版《实用儿科学》标准.1 572例意外伤害病例中,男852例,女720例.年龄分布:新生儿期9例(0.57%),婴幼儿期52例(3.31%),学龄前期1 055例(67.11%),学龄期294例(18.70%),青春期162例(10.31%),年龄分布有显著差异(P<0.05).意外伤害的原因:1 572例中创伤占第一位,为1 245例(79.20%),其中交通意外452例,意外摔伤或碰伤403例,爆炸伤192例,其他198例;其余依次为:中毒227例(14.44%),溺水56例(3.65%),窒息、烫伤等其他44例(2.80%).
作者:余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儿男,2岁.因进行性面色苍黄1个月于2005年9月12日入院.神志清醒,精神欠佳,中度贫血面容,咽红,呼吸平稳,心肺正常,腹部平软,肝右肋下3.0 cm,脾左肋下4.0 cm,质中,耳后、躯干、四肢散在瘀斑,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在当地医院查血后予以补铁治疗无好转,渐现皮肤出血点,行骨穿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曾进行输血治疗.
作者:孙红;夏维;代建红;韩玉兰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