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化吸入麻醉药的研究进展

李进;丰新民;袁世荧

关键词:乳化, 吸入麻醉药, 使用呼吸机, 气管插管, 麻醉作用, 静脉输注, 腹腔注射, 刺激作用, 脂肪乳, 挥发罐, 呼吸道, 高浓度, 液态, 吸收, 溶解, 沸点
摘要:乳化吸入麻醉药是指将液态吸入麻醉药溶解在脂肪乳中,通过腹腔注射或静脉输注而发挥麻醉作用.吸入麻醉药的吸收需经特殊的挥发罐、气管插管和使用呼吸机,而且有些吸入麻醉药在高浓度时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或者由于沸点过低而限制了吸入麻醉药的使用.
华中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1例剖宫产切口异位妊娠的超声表现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以往罕见的剖宫产切口异位妊娠在临床时有可见.2006年10月10日我院收治1例阴道流血32天的患者,后确诊为剖宫产切口异位妊娠.现将其声像图特征及随访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叶丹屏;冉小青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控制性降压复合急性高容血液稀释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观察

    目的 探讨控制性降压复合急性高容血液稀释(AHH)用于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出血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30例随机分为两组:控制性降压复合AHH组(A组)麻醉成功后将硝酸甘油5 mg溶于5%葡萄糖溶液50 ml中,微泵输入速度为3~6 μg/(kg·min) ,在15 min内使动脉血压缓慢降至原水平的(65±5)%,低不低于60 mmHg,同时于手术前快速输入6%羟乙基淀粉15 ml/kg及复方乳酸钠8 ml/kg使血容量增加约25%,术中维持动脉压在65~70 mmHg,内固定结束后停用硝酸甘油.对照组(B组)麻醉成功后输复方乳酸钠10ml/kg后行手术.分别记录AHH前(T0)、AHH 完毕(T1)、术毕(T2)各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氧饱和度(SpO2)及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结果 两组病人T2时的HR均极显著高于同组T0(P<0.01),B组T2时的HR极显著高于同时段的A组;A组MAP在T1 极明显低于同组T0(P<0.01),与B组同时段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B组MAP在T2极明显低于同组T0(P<0.01),与A组同时段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A组CVP在T1极显著高于同组T0(P<0.01),与B组同时段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A组的出血量、输血量均极显著低于B组(P<0.01).结论 控制性降压复合急性高容血液稀释能安全有效地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出血量和输血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克亭;刘志群;邹伟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肺血栓栓塞症中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当归注射液对其的影响

    目的 观察内皮素-1(ET-1)、环氧合酶-2(COX-2)在肺内的表达及血浆中血栓烷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的比值(T/P)变化,并探讨当归注射液对其影响.方法 采用自体血栓回输法建立动物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肺血栓栓塞症(PTE)模型组和当归治疗组.行常规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法检测肺内ET-1、COX-2蛋白表达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TXB2、6-K-PGF1α浓度变化.结果 PTE模型组肺组织炎症损伤明显,当归治疗组损伤较轻.ET-1、COX-2蛋白表达水平:PTE模型组较正常组高(P<0.05);当归治疗组较PTE模型组低(P<0.05).放免检测T/P:PTE模型组明显较正常组高(P<0.05);当归治疗后组T/P与正常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当归辅助治疗可明显减少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大鼠ET-1、COX-2的表达,调节T/P比例,改善病情.

    作者:高岩;张凌;夏蕾;白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当归和川芎嗪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COX-2、TXB2和6-K-PGF1α表达的影响

    目的 动态观察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中环氧合酶-2(COX-2)在肺内的表达及血浆中血栓烷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的变化,并探讨当归和川芎嗪对它们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分为对照组、PTE模型组、当归治疗组及川芎嗪治疗组,采用自体血栓回输法建立PTE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肺内COX-2蛋白的表达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TXB2和6-K-PGF1α的浓度变化.结果 PTE模型组肺组织炎症损伤明显,当归及川芎嗪治疗组损伤减轻.免疫组化检测显示7 d后模型组COX-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放免法检测显示TXB2与6-K-PGF1α血浆浓度之比(T/P)模型组明显高于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当归及川芎嗪治疗可明显减少PTE大鼠COX-2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

    作者:张凌;白明;高岩;夏蕾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多脾症和无脾症复合心脏畸形的超声心动图结果分析

    目的 评价多脾症和无脾症心脏畸形的超声心动图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超声心动图显像技术结合其他影像资料按心脏节段分析法显示多脾症和无脾症复合心脏畸形.结果 多脾症复合心脏畸形常见房间隔和心内膜垫发育畸形、体静脉畸形引流;无脾症复合心脏畸形以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共同心室、肺动脉闭缩或流出道狭窄及大动脉异常多见.结论 超声心动图结合X线检查肺和支气管分支形态变化可确诊多脾症和无脾症心脏大血管畸形.

    作者:马小静;罗艳红;林云;胡雪松;袁媛;王静静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与人工血管置换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风险比较

    目的 比较探讨介入手段行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与传统开腹行人工血管置换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手术风险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42例不累及肾动脉的腹主动脉瘤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行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和人工血管置换术治疗,并对结果及相关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介入手段行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在手术过程中的风险及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传统开腹行人工血管置换术(P<0.05).结论 介入手段行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比人工血管置换术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但其中、长期并发症发生率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刘建勇;金毕;欧阳晨曦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管中管法上胃管在全麻和昏迷患者中的应用

    在临床上,气管插管全麻和昏迷合并气管切开的患者上胃管常有困难.我院近两年来开展了管中管法为气管插管全麻和昏迷合并气管切开的患者上胃管技术,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魏巍;叶珊芬;涂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1997~2004年武汉市丙型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武汉市从1997年开始有丙型肝炎分型报告,8年间全市共报告丙型肝炎病例1 485例,发病率在1.18/10万~6.67/10万,1997~2002年发病率较平稳,在1.72/10万以下,2003、2004年发病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其中2004年创历史高点6.67/10万.病毒性肝炎中丙型肝炎的构成比从1997年的1.4%上升至2004年的4.6%.没有暴发疫情报告.现对1997~2004年丙型肝炎疫情资料作一详细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余滨;高丽;陈载超;陈再芳;高秋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静注阿曲库铵后机械通气障碍的麻醉处理体会

    1998年3月,我院为1例患者行胃大部切除术中静注阿曲库铵后突遇机械通气障碍,行紧急处理后患者安全度过手术全过程且麻醉苏醒较满意.现将其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周海星;毕元香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硫酸镁在全凭静脉麻醉中减少麻醉药用量的观察

    目的 观察在全凭静脉麻醉中硫酸镁对麻醉剂和镇痛药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62例行腰椎间盘手术的患者分为两组.硫酸镁组(30例)在诱导麻醉前静注硫酸镁30 mg/kg,然后在手术期间以10 mg/(kg·h)静脉持续维持;对照组(32例)给予同样容量的生理盐水.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全身麻醉并记录用量.结果 硫酸镁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高镁血症征象.结论 应用硫酸镁可以明显减少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在全凭静脉麻醉中的用量.

    作者:杨悦;丰新民;毕好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乙酰半胱氨酸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梗面积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观察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后心梗面积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以穿线结扎左冠脉制备心肌I/R模型,36只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组,n=12)、I/R 组(n=12)和I/R + NAC治疗组(N组,n=12),检测各组心肌梗死范围、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活性、心肌丙二醛(MDA)含量.分别以HE染色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心肌凋亡细胞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结果 心肌I/R后心肌梗死范围明显,血浆CK-MB活性和MDA含量增高,心肌细胞坏死增多.NAC干预后心肌梗死范围缩小,CK-MB活性和MDA含量下降,心肌细胞坏死程度较轻.N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心肌组织中 Caspase-3 蛋白表达显著低于I/R组(P<0.01).结论 NAC可缩小大鼠I/R后心肌梗死范围,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

    作者:马利;姚尚龙;李克忠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术后椎间盘炎的诊疗现状

    术后椎间盘炎是由Turnbull于1953年第一次报道的,是一种少见的术后并发症,见于多种脊柱的侵入性操作中,发病率0.26%~4%.它在所有化脓性椎间盘炎中占30.1%,几乎在每一种侵入性脊柱操作中均有报道,老人和免疫功能低下及合并其它诸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更易出现.是脊柱病人术后腰背痛的重要原因.

    作者:张山锋;王体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乳化吸入麻醉药的研究进展

    乳化吸入麻醉药是指将液态吸入麻醉药溶解在脂肪乳中,通过腹腔注射或静脉输注而发挥麻醉作用.吸入麻醉药的吸收需经特殊的挥发罐、气管插管和使用呼吸机,而且有些吸入麻醉药在高浓度时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或者由于沸点过低而限制了吸入麻醉药的使用.

    作者:李进;丰新民;袁世荧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颈臂丛联合阻滞用于颈肩手术100例效果观察

    近年来,由于神经刺激仪的应用,颈肩手术的麻醉逐渐采用颈丛、臂丛联合麻醉取代了气管内麻醉.其准确、快捷、安全、有效的特点,深受欢迎.2005年1~8月,我院采用此法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绮妮;余海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痉挛型脑性瘫痪高危因素的分析

    目的 探讨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高危因素.方法对129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9例患儿中早产儿、窒息、黄疸分别占35.7%、33.3%、4.7%.早产是类型双瘫的主要高危因素,占43.5%;窒息是痉挛型四肢瘫的主要高危因素.结论 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高危因素与临床类型明显相关,高危因素中前两位是早产、窒息,黄疸是值得重视的高危因素之一.

    作者:熊学琴;刘智胜;胡家胜;黄星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研究进展

    创伤、感染、肿瘤及发育异常等原因所致的骨缺损一直是骨科领域的常见难题.治疗方法有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人工骨合成替代物等.自体骨移植愈合率高但供区有限;同种异体骨移植骨来源广泛却易致排斥反应;人工骨合成替代物来源广且容易塑形,但植入后可能引起感染、假体松动及异物反应等并发症[1].目前,利用组织工程技术来研制各种人工骨修复骨缺损已成为医学和生物材料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者:李文武;周必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C臂机在脊柱畸形患者椎管内麻醉中的应用

    对脊柱畸形患者行椎管麻醉以往凭经验穿刺,临床有一定的困难,且易刺破硬膜[1].随着C臂机介入技术的发展,在麻醉领域也运用越来越广泛[2].近3年来,我科将C臂机运用于脊柱畸形的椎管麻醉中,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余海;彭晓红;朱绮妮;秦汉;华雷;赵中保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老年人腹腔镜胆囊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CO2气腹对血流动力学和血浆心钠素(ANP)浓度的影响.方法 30例行LC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全麻组(A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B组),每组15例.在手术的不同阶段,抽取静脉血标本,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ANP的浓度,同时记录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和气道的压力.结果 麻醉插管后,两组ANP开始下降,气腹后10、30 min两组ANP浓度明显降低(P<0.05,P<0.01),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A、B两组气道压力较麻醉前均明显上升(P<0.01);气腹后10 min A组血压、心率较麻醉前明显增加(P<0.05),B组血压心率变化不明显.结论 老年人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下施行LC,能减轻术中的应激反应,稳定血流动力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圣平;邹时宏;甘孝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疗效观察

    年龄大于70岁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由于常合并有其它疾病,保守治疗并发症较多,死亡率较高.2001年10月~2005年10月,我院对21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了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孟庆华;鲍同柱;赵红卫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儿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药敏分析

    目的 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在儿童中的感染情况及特点.方法 对2004年因呼吸道感染住院的患儿采用一次性鼻导管深插气管负压吸取痰液,部分患儿采集咽拭子.结果 共检出产ESBLs菌447株(来自于429例患儿),占大肠埃希菌的59.8%.429例均为3岁内婴幼儿,其中婴儿274例(63.9%);同时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244例(56.9%),以支原体、衣原体和合胞病毒为主;115例(26.8%)原有基础性疾病;临床多使用过三代头孢菌素,病程长;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新、头孢噻肟耐药率分别为100%、99%、99%、99%、66%,含酶类阿莫西林/棒酸、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耐药率分别为10%、5%、8%、13%,亚胺培南100%敏感.结论 产ESBLs大肠埃希菌在小儿呼吸道感染中占重要地位,临床表现有其特点,一旦确诊首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作者:王莹;韩锋;胡红兵;陆小霞;胡艳;方玉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华中医学杂志

华中医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