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莺;朱依纯;姚泰
心肌炎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有证据表明心肌炎终发展成扩张性心肌病,是发达国家主要致死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细胞因子在心肌炎和心肌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心力衰竭病人血循环中细胞因子水平较正常人高.已证明多种细胞因子能在体内外抑制心肌收缩.细胞因子由活化的免疫细胞产生,它可诱生NO合酶,继而产生NO.已证明 NO既有利又有害,关键在于产生NO量的多少,NO能抑制病毒复制,而保护心脏抗柯萨奇B病毒感染.无论是病毒感染对心脏的直接作用,还是免疫应答的利弊平衡,对此两者分子机制的了解都将是掌握人类心肌炎发病的关键.
作者:丁桂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药理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将成为后基因组时代药理学研究的新领域.与此相应,高通量筛选(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HTS)、in silico研究以及多种功能可视化技术已开始成为药理学研究的新方法.本文同时介绍上述新思路与新方法应用于药效学、药动学研究的某些进展.
作者:魏尔清;沈建中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acid,PNA)是一类DNA结构类似物,能与DNA和RNA特异性杂交.它通过与DNA结合而抑制基因转录,通过与mRNA结合而阻止蛋白质的合成;同时,PNA不易被核酸酶和蛋白酶降解.所有这些显示出其作为反基因药物和反义药物的良好应用前景.
作者:张艳;何凤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前认为,抑郁症的发病主要与单胺类递质有关.单胺类递质受体系统在抑郁症的发病及治疗过程中会发生明显变化.本文综述了5-羟色胺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和多巴胺受体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所起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霄飞;王雪琦;何成;路长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多肽类生长因子是前列腺生长及功能的正向及负向调节因子.这些生长因子中,表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α,成纤维生长因子家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家族是主要的促生长因子,而转化生长因子β是唯一的负向生长调节因子.前列腺病理情况下,这些生长因子的表达和分泌方式发生改变.
作者:武淑芳;屠曾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植物性雌激素(phytoestrogen)是一类天然存在于植物中、与雌激素结构近似的生物活性物质.本文介绍了它的来源和种类,阐述了其对心脏功能、心肌电生理和血管的效应.植物性雌激素具有舒张冠脉、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保护作用,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
作者:马韬;何瑞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生长素(ghrelin)是一种新发现的含有28个氨基酸的多肽,1999年日本科学家Kojima先在小鼠和人胃内分泌细胞中发现.近又在人的下丘脑和脑干发现一种孤立的G蛋白偶联受体--促生长激素分泌受体(GHS-Rs),是其特异性受体,当生长素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会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如刺激垂体前叶释放生长激素,增加食欲,调节能量平衡,促进胃酸分泌.抗生长素免疫球蛋白G可明显抑制食欲.神经肽Y(NPY)及刺鼠肽基因相关蛋白(AGRP)的抗体或拮抗剂可阻断生长素的增食欲作用,生长素可使NPY基因表达增高并阻断瘦素引起的降低食欲作用.禁食、低血糖和瘦素能使生长素在胃内表达上调,它可能是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轴和调节能量平衡的神经内分泌调节之间的一个新的联结纽带,与肥胖等密切相关.
作者:臧贵明;唐朝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乔健天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延髓尾端有两个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区域.尾端腹外侧延髓除了作为外周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的中继站外,可能还有一压力感受器非依赖的,对头端腹外侧延髓的抑制作用.此外,尾端腹外侧延髓还提供一种非兴奋性氨基酸介导的兴奋冲动,影响头端腹外侧延髓.尾端加压区神经元是支持头端腹外侧延髓交感前运动神经元静息活性的主要突触来源,对维持血管张力起一定作用.
作者:王晶;潘敬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血红素加氧酶(HO)是降解血红素的微粒体酶系统,催化降解血红素生成一氧化碳(CO)、胆绿素和铁离子.同工酶HO-1和HO-2广泛分布于脑中,具有不同的调控机制,可能发挥着调节NO水平、抗氧化应激、参与神经元退行性变等重要作用.
作者:郭建增;周岐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中枢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缺血引起的脑损伤过程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本文主要就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从其对诱导粘附分子表达、激活内皮细胞产生多种活性物质、促进脑内兴奋性氨基酸和自由基等神经毒性物质的产生和释放等角度,简要概括其在缺血引起的脑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作者:陈蔚;邹长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性激素在神经系统的作用包括调节突触可塑性,参与脑的性别分化、衰老过程和神经损伤修复等.胶质细胞表达性激素受体,是性激素的靶细胞.性激素通过对胶质细胞的作用,再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胶质细胞成为性激素对神经系统作用的中间环节.
作者:李怡;娄淑杰;路长林;何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许多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产物与哺乳动物的生殖过程紧密相关.细胞凋亡在雄性缪勒氏管的正常退化、精子发生过程中正常精子的产生、卵泡闭锁、黄体退化、着床前胚胎发育、着床过程中滋养层侵入子宫内膜上皮、子宫内膜蜕膜退化及母体-胎儿免疫耐受等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石建军;杨增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新神经元在成年哺乳动物脑的特定区域出现,起源于海马齿状回和室下带的神经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可以分化成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采用双标技术可以检测新神经元的发生.神经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方向分化的潜能,受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调控.证据显示成年人脑海马齿状回的颗粒细胞产生新神经元,恒河猴的室下带产生新神经元,迁移到新皮质区分化为成熟神经元.人的神经干细胞已从胚胎前脑获得.缺血损伤可以激活齿状回的神经干细胞增殖.激活或移植神经干细胞对缺血损伤的脑组织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作者:廖维靖;范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脑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NS)内在数目占绝对优势的一类大胶质细胞,被认为在神经元的整个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参与星形胶质细胞调节神经元活动的主要功能分子,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作一简要回顾.
作者:莫永炎;姜勇;陈瑗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