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肿瘤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是利用光敏剂分子接受光照后产生多种活性氧物质(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使细胞结构和功能受到损伤,而导致细胞凋亡的一种独特的肿瘤治疗方法,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对近几年有关PDT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性介绍.
作者:孟斌;温博贵;李冠武;沈忠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吴祖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QO1)是真核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类黄素蛋白酶,它专性催化胞内双电子还原反应,能够解除醌类物质对细胞的毒害,从而起到保护细胞的作用.同时,它又能活化一些醌类抗肿瘤药物.本文综述了NQO1的基因结构、多态性、功能和活性调节,以及它在胞内氧化还原环境和肿瘤治疗中的地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夏小俊;金中初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花生四稀酸(arachidonic acid, AA)以酯化形式存在膜磷脂中,细胞兴奋时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可引起游离AA释放,并迅速代谢为具有生物活性的炎症物质,参与细胞免疫和炎症反应.目前大量研究表明,AA本身还直接参与细胞内生物功能的调节,包括影响酶功能,调控各种离子通道,尤其是直接导致细胞内钙信号转导,成为细胞膜受体兴奋-细胞内生物反应偶联的第二信使.但AA的作用机制及其生理和病理生理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罗大力;张幼怡;韩启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毒蕈碱样乙酰胆碱受体(MAChRs)是G蛋白偶联受体(GPCRs)超家族中的一员,具有该家族特征性的结构和信号转导方式.GTP结合蛋白(G proteins)是一类具有GTP酶活性的蛋白质,由α、β、γ三个亚基构成.其中α亚基结合GDP或GTP,分别代表G蛋白的非活化和活化状态.M受体与Gi/Go或Gq/11间的作用机制仍在探讨中,但基本过程与Gs介导的信号转导模式相似.激动剂持续作用后,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和阻滞蛋白介导受体脱敏和内吞.
作者:王昊;郭政东;李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随着非线性动力学的发展,发现神经的不规则电活动具有确定性混沌特性.混沌广泛地存在于神经系统,神经元的混沌电活动对神经元的生理功能必不可少,脑电的混沌活动特性与大脑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在大脑正常状态下脑电混沌活动的维数、李雅普指数、复杂度等指标较高;而在脑功能受损的病理状态下,上述混沌指标降低.混沌在神经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杨红军;胡三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近年,慢性病毒性肝炎研究领域有较大进展,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虽然有了应用广泛、历史较久、且效果较好的疫苗,但迄今仍是世界范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诱因.传染途径可经产道、性接触和非肠道途径(包括静脉吸毒、血制品等).成年病人少有变慢性,但一岁以下患儿90%变成慢性肝炎.慢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可以是轻微的炎症重到晚期肝硬化,程度不等.α干扰素(IFNα)是治疗活动性肝炎的主宰药物,单核苷酸类药物(lamivudine和adefovir)也具有同样的疗效.晚期肝病和肝癌患者可进行肝移植,但常伴发移植物的感染.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新型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可降低移植物感染的严重性.丙型肝炎病毒(HCV)在20世纪后期感染了大约1%的世界人口.这种RNA病毒非经口传播,绝大多数病人变成慢性肝炎,约20%逐渐演变成肝硬化或肝癌.用IFNα和病毒唑(Ribavirin)联合治疗,约40%病人的病理表现有所改善.肝移植对某些病例是适宜的,但移植物感染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新发现的庚型肝炎病毒(HGV) 和TT病毒目前认为并不引起严重的肝损害.
作者:丁桂凤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21世纪,科学家面临着从基因组到蛋白质组的转变,蛋白质组学是基因组和药物发现之间的桥梁.药物蛋白质组学研究不仅有助于发现治疗的可能靶点,也将明显提高药物发现的效率.药物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在临床前包括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和发现针对所有靶点的全部化合物,在临床研究方面应包括药物作用的特异蛋白作为诊断和治疗的标志,或以蛋白质谱的差异来分类患者.本文主要综述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药物靶点的发现和确认,以及药物发现过程中有关的技术和研究进展.
作者:李学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录一、重力生理学的诞生与发展二、重力生理效应的外因与内因(一)引力(重力)的本质(二)广义的重量概念(三)重力生理效应的内因三、失重的主要生理影响及其研究现状(一)地面模拟研究的方法及其意义(二)循环与体液调节
作者:张立藩;孟庆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