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循证护理在预防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导管堵塞的临床观察

陈红梅;金思佚;陈丽

关键词:肿瘤患者, PICC置管, 导管堵塞, 循证护理
摘要: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在预防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后堵塞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因肿瘤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干预,通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后导管堵塞率、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护理满意度率这5个指标作为评价,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实施循证护理的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与护理满意度率优于对照组,而导管堵塞率、并发症发生率和非计划拔管率则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循证护理为临床护理和科研提供了真实有效的依据,应用于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后堵塞率有明显降低,取得良好护理效果,具有推广意义.
数理医药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对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血流动力学的 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对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某院76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观察组在全麻诱导前10min采用右美托咪定(0.3μg·kg-1·h-1)行持续静脉微量泵入,对照组采用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等量于观察组),观察两组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两组在T0及T1时的HR、DBP、SBP相似(P>0.05),但T2、T3、T4及T5时的HR、DBP、SBP相比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可对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插管及拔管等应激反应给予抑制,能够提供一定镇静作用,可稳定血流动力学,提升手术麻醉安全性.

    作者:毛乐成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有创与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重度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对比

    目的:探析有创与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重度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辅助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某院收治的重度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00例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有创组和无创组.有创组患者行有创机械通气,无创组患者行无创机械通气,观测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平均压的变化等,记录对比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成功率等指标,以评估两种通气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机械通气2h、4h、24h后,PaCO 2较上机前显著降低(P<0.05),PaO 2较上机前显著升高(P<0.05);有创组机械通气时间[(8±4),d]显著少于无创组[(10±3),d](P<0.05),治疗成功率显著高于无创组;无创组死亡率显著高于有创组(P<0.05).结论:有创机械通气相较于无创机械通气有效性更高,致死率显著低于无创机械通气.建议结合患者的临床实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

    作者:陈春敏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综合护理干预在提高ICU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效果及改善预后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提高重症监护病房(ICU)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效果及改善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将2014年6月~2017年4月在某院治疗的60例ICU感染性休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两组,30例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30例予以综合护理干预(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干预前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研究组临床有效率86.66%显著高于对照组63.33%(P<0.05);干预前两组血清CRP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血清CRP水平均呈降低趋势,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ICU感染性休克患者护理中选择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降低患者的血清CRP水平,改善预后.

    作者:马仁维;彭海菁;王凌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基于数学模型的医患问题研究

    医患问题是社会话题的热点之一,解决医患问题、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一方面以数学方法研究医患问题中潜在的利益纠纷,从理论上解析由利益矛盾激化医患冲突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在医患博弈的研究基础上,依托委托代理理论建立医患的委托代理模型,设计激励机制,为鼓励医生道德行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出建议.

    作者:吕俊兴;Y.Andrew;吕英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氧驱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疗效 及对肺功能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氧驱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疗效及对肺功能的影响分析.方法:采用历史性回顾方法,选取某院自2016年11月~2017年3月以来收治的40例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患儿,按照治疗策略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20例博利康尼雾化器给药吸入治疗,给予观察组20例普米克令舒(布地奈德)氧驱雾化吸入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肺功能影响.结果:对照组患儿的临床疗效65.00%(13/20)明显少于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疗效90.00%(18/20),两组数据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潮气量(VT)、补吸气量(IRV)、深吸气量(IC)、肺活量(VC)、肺总量(TLC)与观察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米克令舒在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儿的肺功能,减少患儿的疾病进展,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作者:卢福喜;余珊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清开灵与青霉素联合静滴致不良反应的相关研究

    目的:分析清开灵与青霉素联合静滴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探讨相应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0年5月~2015年5月因清开灵与青霉素联合静滴所致的50例不良反应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不良反应类型及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结果:50例患者中过敏反应发生率70%、肠胃反应发生率20%、神经系统反应发生率10%,三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因包括个体因素、药理作用、药物杂质.结论:清开灵与青霉素联合静滴致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仔细询问患者既往过敏史并做好过敏试验、重视个体因素以及强化基础护理将有助于降低清开灵与青霉素联合静滴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应予以重点关注.

    作者:白丽红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不同频率电刺激膈肌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电刺激膈肌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变化.方法:选择住院患者96例,随机分为3组:40V组、60V组及100V组.(1)3组患者病情缓解1周后,停止所有治疗包括氧疗,采用膈肌起博器治疗,每组均30min/次,2次/日,14d为1个疗程;(2)采用黄嘌吟氧化酶法测定,清晨空腹采血4ml送检,红细胞滤过指数(FI)采用核孔滤膜法,采血后即刻测定FI和37℃温孵化24h后测定FI指标;(3)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Fisher's LSD法(α=0.05).结果:(1)40V组及60V组:治疗后血清SOD活力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红细胞滤过指数(FI)有显著性下降(P<0.01);(2)100V组治疗前后相近(P>0.05);(3)血清SOD活力及红细胞滤过指数(FI)治疗前3组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40V组及60V组明显高于100V组.结论:100V组结果表明较大频率脉冲幅度刺激膈肌神经,不能增强膈肌运动,亦不能提高血浆SOD浓度,反而会加重膈肌疲劳和呼吸功能障碍.因此,选择低频及超低频电刺激方法对恢复膈肌疲劳性呼吸功能障碍患者很重要.

    作者:毛艳;王倩;张辉;杜鹏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BiPAP呼吸机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BiPAP呼吸机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12月来某院诊治的AECOPD并伴有Ⅱ型呼吸衰竭患者35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7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BiPAP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BiPAP呼吸机通气,分析对比两组的生理指标和血气分析结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的呼吸频率和心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BiPAP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iPAP治疗组的PO 2和pH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CO 2相当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BiPAP无创呼吸机应用于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作者:周玉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精细化优质护理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 护理效果

    目的:研究并探讨精细化优质护理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0月期间某院ICU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单盲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实施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此过程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精细化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4h、72h的血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相比于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两组家属护理后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等负性情绪指标均较护理前明显降低(P<0.05);而在护理后,观察组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接受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过程中实施精细化优质护理,可有效促使患者的血压恢复,还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并缓解其负性情绪.

    作者:邓桂洪;冯奕斌;苏敏仪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探讨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甲状腺癌的安全性

    目的:分析在甲状腺癌的治疗中实施甲状腺全切术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某院接收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观察组实施甲状腺全切术治疗,对照组实施双叶手术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的几率.结果:观察组甲状腺功能减退、手足麻木并发症发生的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为期6个月的随访中,观察组复发率为0,明显比对照组的8.6%低,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两组喉返神经并发症发生的几率、生存率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在甲状腺癌症的治疗中,虽然容易发生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并发症,但对病灶的清除率高,能够降低并发症,在严格各项手术操作的情况下,安全性较高.

    作者:许杰艺;卢雄伟;黎亮;赖建国;许瑞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综合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分析

    目的:讨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综合康复护理的效果,以便临床工作的更好开展.方法:选择某社区医院2015年9月~2016年8月接收并进行治疗的62例患者作为本次相关研究的对象,将其根据综合干预治疗和常规治疗的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的的肺功能变化及COPD急性发作次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肺功能情况差异显著,治疗组肺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COPD急性发作次数差异明显,治疗组为(0.62±0.88)次,对照组为(1.87±1.23)次,治疗组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叶银烛;陈春兰;邓丽;张慕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12~18岁青少年血尿酸水平调查及区域性差异分析

    目的:调查惠州市12~18岁青少年血尿酸水平,了解12~18岁青少年高尿酸血症发病率,分析青少年尿酸升高与地域性饮食习惯差异的关系.方法:对惠州市10446名12~18岁健康青少年血尿酸(Uric acid,UA)水平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1)男性青少年人群血尿酸平均为407.1μmol/L,高尿酸血症44.6%;女性青少年人群血尿酸平均水平289.2μmol/L,高尿酸血症23.6%;(2)惠州市12~18岁的青少年人群血尿酸水平呈现沿海片区高于内地片区的趋势;(3)18名青少年血尿酸平均水平从健康指导前的516umol/L降低到1年后的383umol/L,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1)惠州市12~18岁的青少年人群高尿酸血症(HUA)呈现高流行;(2)惠州市青少年血尿酸水平沿海片区升高趋势明显;(3)青少年高尿酸血症的循证医学干预初步效果比较明显.

    作者:余进胜;张丽科;陈旭华;钟继生;黄玉霞;王永良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依那普利叶酸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在H型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中的防治效果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叶酸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在H型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0例H型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依那普利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观察组则予依那普利叶酸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血压、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变化;随访2年,记录两组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血压值、同型半胱氨酸、血管内皮素-1、血脂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2年内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普利叶酸片与阿托伐他汀钙在H型高血压并冠心病中能起到有效防治作用,显著降低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及血脂,改善了血管内皮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许三雄;程蕾群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分布 和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分布.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在某院就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0例,60例均进行了机械通气处理,对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的分布情况.结果:60例患者中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症的有38例,治愈患者有10例,好转的有18例,病死患者10例;未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者有22例,死亡1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者病死率要高于未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者,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常见的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两种.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机械通气后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机率较高,病死率高,需要采取相对性的措施进行预防及控制,对肺炎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观察诊断,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控制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海斌;刘宇智;金宁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第二产程中采取自由体位对分娩效果影响分析

    目的:探析第二产程中采取自由体位对分娩效果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6年11月某院产科112例产妇随机分组,各56例.在第二产程,对照组产妇行常规仰卧截石位,观察组产妇行自由体位,对两组分娩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妇的顺产率、第二产程时间、产后2h出血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第二产程中采用自由体位干预,可提高顺产成功率,缩短产程,提升产妇及新生儿的身体质量,具备积极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作者:许佩杏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早期先兆流产患者行雌激素、孕激素联合治疗的有效性

    目的:研究早期先兆流产患者行雌激素、孕激素联合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某院2015年7月~2016年8月收治的早期先兆流产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独孕激素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雌激素、孕激素联合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成功保胎率为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E2、P水平越高,保胎成功率也会相应的越高.结论:早期先兆流产患者行雌激素、孕激素联合治疗的有效性显著,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陈翠静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提高助产士岗前培训效果的教学模式探讨

    目的:探讨分析岗前培训对助产士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某院实习和新上岗的20名助产士,通过对其实施科学有效的岗前培训教学方法,强化培训助产士.结果:助产士经岗前培训后,理论知识评分(91.78±2.32)分、操作技能评分(90.32±2.87)分较培训前明显提高(P<0.05),取得母婴保健资格证书19名,合格率95.00%,14名助产士成为科室技术骨干.结论:经岗前强化培训教学后,提高了新助产士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高尚的道德品德及创新意识,使其达到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所需的要求,为今后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田玉清;臧玲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及其干预策略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干预策略的制定.方法:将90例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产妇列为观察组,同时选取90例列为对照组,分析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的因素结果,分析实施干预后的满意度.结果: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跟手术时间、切口方法、高频电刀温度等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观察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有很多,需要针对不良原因实施干预措施,可以提升产妇的满意度,改善产妇的生存质量.

    作者:沙芝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三通管联合负压吸引装置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洗胃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三通管联合负压吸引装置在急性有机磷中毒洗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N3ICU于2015年1月~2016年12月因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60例,按Excel表随机分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三通管联合负压吸引装置进行洗胃,对照组采用洗胃机洗胃,观察两组清除毒物有效率、不良反应及每位病人每次洗胃所需时间.结果:两组清除毒物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洗胃所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通管联合负压吸引装置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洗胃既可同洗胃机取得同样的洗胃效果,又可减少护士操作时间和减轻护理工作量.

    作者:王花萍;赖玲治;庄月娥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家庭预防和保健对小儿哮喘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对家庭预防与保健应用于小儿哮喘中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哮喘患儿162例进行研究,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的81例纳入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家庭预防与保健的81例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后气道功能指标、再次住院率等.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各项通气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再次住院率2.46%(2/81)低于对照组12.35%(10/81),两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哮喘患儿治疗中,家庭预防与保健的应用,对患儿通气功能的改善以及哮喘发作次数的控制,可起到积极作用,应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

    作者:刘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数理医药学杂志

数理医药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教育厅

主办:武汉大学,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医药数学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