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月玲;国敢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CD44v7/8基因的异常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1986~2000年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随机测定59例宫颈癌、18例尖锐湿疣和18例慢性宫颈炎组织中CD44v7/8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宫颈癌、尖锐湿疣及慢性宫颈炎3种疾病中CD44v7/8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6.27%、11.11%和11.11%,宫颈癌组的CD44v7/8表达分别高于慢性宫颈炎组及尖锐湿疣组,且差异非常显著(P<0.01).慢性宫颈炎组及尖锐湿疣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CD44v7/8蛋白的表达增强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和局部浸润转移有关.
作者:赵湘;魏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柯萨奇病毒B(coxsackie virus B,CVB)感染自1954年在美国纽约州柯萨奇镇发生及被报道以来, 除引起新生儿散发感染外也陆续在世界的某些地区发生了多次流行,主要侵犯免疫力低下的围生儿.
作者:李娟;魏秀清;魏克伦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同凝血成分构建的纤维蛋白支架能否有效封闭未足月胎膜早破的破口.方法 2003年6月至2003年11月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重庆市妇幼保健院24例妊娠31~36周胎膜早破的胎膜及羊水,设计胎膜破裂的体外实验模型和构建纤维蛋白支架的不同凝血成分配方,分为A、B、C、D、E 5组 ,对人工制造的标准胎膜破口进行封闭,记录每组羊水渗漏干净或停止渗漏的时间,取纤维蛋白凝块及周边胎膜组织,观察局部的组织学形态.结果各组时间分别为:A组15min,B组4983min,C组3007min,D组2614min,E组5200min;对照组(羊水)3min.破口处可见纤维蛋白凝块,纤维蛋白凝块与破裂的胎膜紧密相连,封闭胎膜破口.结论采用凝血成分体外构建的纤维蛋白支架可封闭胎膜破口,其中冷沉淀、凝血酶、抑肽酶、氯化钙4种成分是构建纤维蛋白支架的较好配方.
作者:漆洪波;李玮;孙江川;吴味辛;卞度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患者 41岁,住院号042686.以阴道不规则流血1个月,下腹痛10d,加重2d于2004年10月17日入院.查体:T 37.2℃,P 90 /min,BP 13.3/9.33kPa,无明显贫血貌,下腹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作者:刘月玲;国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人细小病毒B19(human parvorvirus B19,B19病毒)是1975年Cossart等在筛选献血员血清乙肝病毒抗原时偶然发现的.由于检出病毒之供血者的标号为B排19号,故命名为B19病毒.
作者:李春芳;苟文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患者28岁,住院号167623.因停经37+2周,阵发性腹痛2h于2001年6月11日急诊入院.
作者:张振华;刘佳;李艳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悬吊法与CO2气腹法腹腔镜(以下简称气腹法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手术的差别.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对67例肌壁间子宫肌瘤病人随机分为2组,分别进行悬吊法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36例)和气腹法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31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和病人住院时间.结果悬吊法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单个肌瘤平均切除时间、<6cm和≥6cm单个肌瘤切除的平均时间均优于气腹法腹腔镜组(P均<0.05),两组病人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悬吊法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较气腹法腹腔镜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操作简便,术后病人的恢复快且无气腹对机体的影响,是一种较好的治疗子宫肌瘤的技术.
作者:王萍;刘建华;李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我院采用腹腔镜辅助技术进行回肠代阴道成形术,共施术12例.与同期开腹回肠代阴道术术式进行比较,其效果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边爱平;任琛琛;赵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全世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者约20亿,其中慢性携带者约3.5亿.我国是乙肝高发区.40%~50%的慢性携带者是由母婴传播造成的.感染时年龄越小,变成慢性携带者的机率越高[1].因此,采取有效的阻断HBV母婴传播措施对于乙型肝炎的控制和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小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VVC),也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为仅次于细菌性阴道病的常见外阴阴道感染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在世界各地呈明显上升趋势.75%的育龄妇女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发病,40%~50%可重复感染(2~3次/年),不到5%的妇女可反复感染(每年发生≥4次).孕妇假丝酵母菌带菌阳性率为50.12%,有症状者占40.73%[1].2002~2003年北京妇产医院对513例孕妇检查发现:妊娠期阴道假丝酵母菌的阳性率为38.40%,VVC的发病率为18.71%.
作者:谷晔红;吴连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损伤与围生期感染的关系.方法 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沈阳市妇婴医院对49例早产儿行头颅超声检查,根据超声结果,分为脑损伤组(23例)和无脑损伤组(26例).分别取孕母胎盘做病理学检查并对出生早产儿测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作为感染的标志物,观察两组孕母绒毛膜羊膜炎和早产儿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孕母患绒毛膜羊膜炎和有感染的早产儿在脑损伤组分别高达60.86%和78.26%显著高于无脑损伤组的发生率(P<0.01和P<0.05).结论围生期发生感染的早产儿易发生脑损伤,应加强围生期相关感染指标的监测.
作者:高英;谷香珍;周卫卫;白桦;李文杰;张青梅;郭春艳;张允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患者30岁,孕2产1,住院号1450.以宫内孕40+5孕周,瘢痕子宫,产后1h胎盘未娩出,于2003年11月9日9时急诊入院.末次月经2003年2月7日,停经4个月余自觉胎动.孕期无阴道流血及腹痛史,未行产前检查.于11月8日晚有不规律宫缩,在农村由乡村接生员接产,于11月9日7时死产一女婴,胎儿体重3010g,死亡原因不明.产后脐带连于胎体,未见胎盘组织娩出,急诊入我院.入院后行B超及彩超检查均提示:产后子宫,宫腔内未见胎盘组织.患者曾于3年前足月因胎盘早剥行子宫下段剖宫产一女活婴.
作者:王粉素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从1983年首次报道儿童患艾滋病(AIDS)后,越来越多的婴儿和儿童被发现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并死于AIDS.据估计,2002年全世界大约有80万儿童被感染HIV,其中约80%为母婴垂直传播所致,其他20%可能来源于输血或血液制品.儿童感染HIV以及罹患AIDS已成为世界范围的社会健康问题,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一问题尤为突出,比如在东南亚地区,每年婴儿及儿童感染HIV的数量在迅速上升,而在发达国家,通过各种干预措施,能够将HIV母婴垂直传播的发生率从20%~40%降到1%~2%[1]. 这些干预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降低孕妇HIV病毒负荷量,常常通过应用抗逆转录病毒药治疗实现这一目的;其二是阻断出生时及出生后HIV母婴传播的途径,常常选择剖宫产以及人工喂养来达到这一目的.
作者:姚远;胡丽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MTX)不同治疗方案对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的疗效.方法 2001年1月至2004年4月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院对164例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病例进行分析,随机分成Ⅰ、Ⅱ、Ⅲ、Ⅳ 4组:Ⅰ组采用MTX50mg/m2加液体隔日静脉滴注3次,及四氢叶酸(C.F)隔日肌注3次;Ⅱ组采用MTX50mg/m2单次分臀肌注;Ⅲ、Ⅳ组分别同Ⅰ、Ⅱ组方案的同时均加用米非司酮150mg口服.结果Ⅰ组成功率为73.17% (30/41);Ⅱ组成功率92.68%(38/41);Ⅲ组成功率为75.61%(31/41);Ⅳ组成功率为87.80%(36/41);Ⅰ、Ⅱ组间及Ⅲ、Ⅳ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Ⅰ、Ⅲ组间及Ⅱ、Ⅳ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使用MTX50mg/m2单次肌注,较分次静脉滴注加C.F解救方案疗效好,而加用米非司酮方案并未增加疗效,相应地增加了药物的毒副反应.
作者:柳英兰;黄冰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本文通过测定母乳、静脉血和脐血中的免疫球蛋白的质量浓度,探讨其对指导母乳喂养的意义.
作者:刘敏;张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i,GBS)是围生期感染的首要病原菌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GBS感染是围生儿间接死因的第一位.而发展中国家,GBS的感染正在上升[1].因此,GBS在围生期母儿感染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必须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作者:贺晶;韩秀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IL-2、IL-6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中的作用.方法 2002年1月至2003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检测53例HBsAg阳性孕妇和13例正常妊娠孕妇及其新生儿的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和IL-2、IL-6.结果与正常妊娠孕妇比较,孕28~29周时HBsAg阳性孕妇其血IL-2水平明显降低,IL-6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使用HBIG行产前阻断治疗后,HBsAg阳性孕妇的IL-2水平上升、IL-6水平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HBsAg阳性孕妇未使用药物治疗组和正常妊娠组的IL-2、IL-6水平,孕28~29周和分娩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1).HBsAg阳性孕妇使用HBIG治疗组和未治疗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6.25%和28.6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HBsAg阳性孕妇的IL-2、IL-6水平失衡.产前应用HBIG可改善HBsAg阳性孕妇的IL-2、IL-6失衡状态,使其向Th1方向发展,这可能是HBIG阻断HBV宫内感染的机制之一.
作者:李小毛;李爱民;侯红瑛;谌小卫;尹玉竹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