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ELLP综合征1例

伍宏;宋月鸿

关键词:双下肢水肿, 腹部疼痛, 住院, 头晕, 妊娠, 呕吐, 间隔, 患者, 恶心, 抽搐
摘要:患者29岁,住院号22289,孕2产1.妊娠33周,1个月前双下肢水肿,1周前自觉头晕,9h前出现上腹部疼痛,继之出现抽搐,共2次,间隔30min,伴有恶心、呕吐.于2002年2月10日入院.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相关文献
  • 医源性早产10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降低早产儿的死亡率.方法回顾分析108例医源性早产的原因,比较不同干预措施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结果重度妊高征和妊娠合并心脏病为引起医源性早产的常见原因.在有规律产前检查的病例中,新生儿死亡率明显降低.有计划地在孕30周后羊膜腔内应用促胎肺成熟药物,产后加强新生儿护理,可降低早产儿并发症和死亡率.结论对于不可避免的医源性早产,规律的产前检查和适当的诊治能够取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作者:吴震溟;林建华;汤希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早产儿的喂养

    随着早产儿存活率的上升,早产儿的喂养问题日益突出.如何给早产儿提供全面合理的营养一直困扰着产儿科医生.以下就近年来早产儿的喂养临床研究及实践作以概述.

    作者:苟文丽;王秀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中重度妊高征患者血浆NO ET MDA水平及SOD活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NO、ET和脂质过氧化在妊高征中的作用.方法对23例中、重度妊高征患者血浆中NO的稳定代谢产物亚硝酸盐/硝酸盐(NO-2/NO-3)、ET-1、MDA水平及SOD活性进行测定.结果中、重度妊高征组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各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妊高征患者NO/ET值与SOD/MDA值呈显著正相关(r=0.8950,P<0.01);而MAP与NO/ET值呈显著负相关(r=-0.8447,P<0.01).结论妊高征发生可能与脂质过氧化损伤所引起的NO/ET比例失调有关.

    作者:金红;韩洪健;金延泽;朴贞姬;花玉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妊高征红细胞免疫功能及红细胞膜脂质成分变化的研究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PIH)的病因至今不甚明了.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妊高征的发生与自身免疫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有关,如全血粘度增加,血液的流动性状及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等,均能导致子宫-胎盘灌注不足,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本文对22例正常妊娠及36例不同程度的妊高征患者红细胞膜脂质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检测了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目的在于了解妊高征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的基础、红细胞膜脂质成分的变化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与妊高征发生之间的关系.

    作者:李杭生;卫朝霞;郑惠良;杨莹;任芬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早产的定义及诊断

    迄今为止,早产仍是困扰产科医生的围生期并发症之一.早产儿由于器官功能不成熟和免疫功能不完善,产生许多并发症而生存率低下.近来报道,在西方发达国家早产儿死亡率为5.0/1000~9.0/1000[1],而发展中国家与之相比则更高,国内报道为12.7%~20.8%.虽然随着现代新生儿抢救及护理技术的提高,早产儿死亡率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1920~1930年其死亡率为60.0/1000,60年代降至40.0/1000,70年代降至25.0/1000,1980年降至13.0/1000),但早产仍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生命安全.有报道75%~80%的围生儿死亡与早产有关[2],比足月产儿高11~16倍.存活的早产儿常合并严重的疾病,如:呼吸窘迫综合征、坏死性肠炎、颅脑发育异常、视力或听力缺陷等,对妇女及家庭乃至社会的负担都是巨大的.因此,认识早产的特征,对其作出早期诊断并及时防治,将降低围生儿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以提高围生医学的质量.

    作者:金镇;王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后穹窿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大出血3例分析

    1 临床资料3例患者中,例1因可疑绒癌阴道转移急诊入院,例2外院也经输血等抢救后,由于出血原因诊断不清而转入我院,例3外院经输血400mL等抢救,诊为绒癌阴道转移,并用5-氟脲嘧啶及消瘤芥等化疗4天后转入我院.

    作者:卢丹;崔桂芬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早产的原因及高危因素

    早产是围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复杂而又常见的妊娠并发症,根据1961年世界卫生组织倡议凡妊娠满28周(孕196天)至37周(259天)间分娩者定为早产(premature delivery,PTD)[1].早产儿由于身体各器官存在不同程度的未成熟,致使死亡率升高[2],尤其是肺不成熟、肺发育不良,其死亡率可高达25‰~110‰.早期婴儿的死亡率中75%与早产有关,死于新生儿期者15%为早产儿,尚有8%的早产儿虽然存活,但可遗留下智力障碍或神经系统后遗症.尽管围生医学研究不断深入,但早产儿的发生率仍徘徊于5%~15%之间[1,2].

    作者:姚天一;张志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尿β-HCG结合平均动脉压预测妊高征

    目的测定孕中期尿β-HCG水平结合平均动脉压(mABP)预测妊高征的发生,寻求一种简便、易行并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预测方法.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尿、血β-HCG值,同时测量平均动脉压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发现妊高征孕妇16~20周尿β-HCG值[(433.58±40.78)μg/L]明显高于未发生妊高征者[(218.46±24.58)μg/L],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5);尿β-HCG值>433.58μg/L时,妊高征发生率明显增加;以尿β-HCG值>433.58μg/L,血β-HCG>43.81μg/L,mABP≥12kPa为临界值,其阳性预测值和灵敏度分别为42.9%和60.0%.结论孕中期尿β-HCG水平结合平均动脉压可预测妊高征的发生,预测价值高于单项预测指标.

    作者:李雪兰;李春芳;苟文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在人早孕期绒毛和蜕膜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在人早孕期绒毛和蜕膜中的表达及IGF-Ⅱ与ER、PR表达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SP免疫组化法测定IGF-Ⅱ、ER、PR在人早孕期绒毛、蜕膜中的表达,并用组织学积分法进行半定量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 IGF-Ⅱ在绒毛细胞滋养细胞、合体滋养细胞和蜕膜间质细胞中均有表达,绒毛中的表达高于蜕膜.蜕膜中ER、PR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而IGF-Ⅱ与ER、PR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推测IGF-Ⅱ与促进母体蜕膜和胚胎的生长发育有关,ER、PR的平衡有利于早孕期蜕膜的正常发育.

    作者:徐向荣;周馥贞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分娩动因的研究进展

    1 内分泌调控学说多年来,分娩发动的内分泌调控学说一直占主要地位.大量研究表明:分娩发动是由于子宫平滑肌由非活跃状态进入活跃状态的过程,受多种内分泌激素的调控.其终结果引起子宫体肌收缩及宫颈扩张,从而发动分娩.

    作者:邱红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早产的预测

    早产往往是隐藏在后面的病理情况的具体表现,如果只是用传统的方法(临床表现或胎心监护仪记录子宫收缩)来预测是否会发生早产,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比较差,不利于临床处理.近几年的研究显示,通过超声检查了解宫颈管的长度,以及测定某些生化指标的变化,都可以从某种程度上预测早产的发生,为临床的及时和正确处理提供比较可靠的证据.虽然这些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有所提高,但是结果仍然不太令人满意,主要原因是造成早产的原因比较多,而且机制也各不相同.因此,试图用一种方法来预测所有的早产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做法.

    作者:段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胎肺成熟机制及促胎肺成熟的治疗

    早产是导致围生期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生率约为10%,占围生儿死亡(除外胎儿畸形)的3/4.存活的早产儿中,合并症极多,其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是早产儿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其病因主要是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缺乏.自1972年Liggins和Howie首次报道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能促进胎肺成熟,减少NRDS及围生儿死亡,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早产的治疗中.

    作者:杨慧霞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早产主要因素及对早产儿的影响(附28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早产主要因素及对早产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85例早产的主要高危因素,将其分为阴式分娩组和剖宫产组,对不同原因所致早产儿的预后作分析比较.结果胎膜早破、多胎妊娠及妊高征是引起早产的主要因素;胎龄小死亡率明显增高,特别是胎龄<32周者;剖宫产组和阴式分娩组中早产儿的存活率及发病率(尤其是颅内出血)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产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窒息及颅内出血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早产不是剖宫产的禁忌证.

    作者:王伟;金镇;毛健;徐刚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钙离子拮抗剂治疗早产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钙离子拮抗剂在早产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对心痛定治疗组(31例)及安宝对照组(30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心痛定组及安宝组治疗后显效时间分别为(39.14±18.76)min及(36.50±17.53)min;保胎成功率分别为70.97%(22/31例)及76.67%(23/30例),两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新生儿分娩时孕周、体重、Apgar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心痛定组在给药90min后心率明显增加,安宝组在给药后心率立即明显增加,与心痛定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01).两组不良反应分别为8例(25.8%)和26例(86.7%),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痛定治疗早产与安宝作用相同,且不良反应轻微,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可作为一线保胎药物应用.

    作者:范玲;吴连芳;黄醒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双胎一胎儿畸形1例

    患者24岁,住院号16131.末次月经2000年5月15日,预产期2001年2月22日,无早孕反应,未患流感等疾病,停经4个月自感胎动.停经32周复查B超提示:双胎,一胎死宫内,停经34+5周,来我院就诊,复查B超所见:除一正常活胎外,羊膜囊内见18cm×12cm×7cm的实质性回声,其内见长13cm的串珠样回声,提示:双胎、一头位、活胎,一畸形胎.于1月19日(妊娠35+3周)2时在家阴道流液,4时规律腹阵痛,5时入院.入院查体:宫高35cm,腹围96cm,一儿头下方,胎心率144/min,另一胎未触清,未闻及胎心,宫缩规律.内诊:宫口开大2.5cm,先露儿头S-4.

    作者:曲克力;徐秀莲;张允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催产素受体拮抗剂治疗早产的研究进展

    目前治疗早产抑制宫缩的药物已不少,如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硫酸镁、前列腺素抑制剂等,然而在有效性与安全性方面尚未令人满意.近年来,一种抑制宫缩的新药--催产素受体拮抗剂(Atosiban)已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并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副反应较少的、具有广泛临床应用前景的治疗早产药物.

    作者:李小毛;张宇;尹玉竹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宫颈分泌物检测胎儿纤维连接蛋白预测早产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检测先兆早产孕妇宫颈分泌物中胎儿纤维连接蛋白(fFN)在预测先兆早产的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86例先兆早产孕妇宫颈分泌物中的fFN水平,fFN>50μg/L为阳性组,反之为阴性组,比较两组临产时孕周的长短以及早产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宫颈分泌物fFN阳性者临产时孕周明显短于阴性组(P<0.01),而且80.6%发生早产,敏感性为88.5%,特异性为48.0%.结论孕妇宫颈分泌物fFN阳性,是预测先兆早产及保胎治疗时间长短的敏感、可靠指标.

    作者:王志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早产的药物治疗及评价

    1 抑制早产治疗的禁忌证在以下情况不应进行宫缩抑制治疗:①胎儿已死;②胎儿有影响生存的重大畸形;③宫内感染;④孕妇有严重的妊娠合并症,需要及早分娩时;⑤胎儿可存活.

    作者:龚晓明;盖铭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妇产科医源性输尿管损伤106例临床分析

    妇产科手术是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则预后良好.否则会引起尿外渗,腹、盆腔感染,肾功能损害,严重者危及生命[1].本文对合肥地区1981年1月至2001年12月因妇产科手术所致输尿管损伤10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舒启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早产的预防

    早产是围生儿发病、死亡和远期致残的主要原因.发病率为5%~15%,75%的围生儿死亡与早产引起的围生期窒息和颅内出血有关.对早产的预测和预防已成为围生医学的重要课题.

    作者:王欣;黄醒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