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胎儿猝死的研究进展

曹云霞;孙美果

关键词:胎儿猝死, 围生儿死亡, 胎死宫内, 预防和治疗, 住院分娩, 死亡时间, 死胎, 尸体解剖, 发达国家, 发病机制, 产前, 产科检查, 死亡者, 病因学, 死因, 解释, 国内, 概念
摘要:有关胎儿猝死(sudden intrauterine fetal death)国内尚无公认的统一的定义,有关报道大多把胎儿猝死的概念限定为孕35周后,在院常规产科检查及住院分娩,胎儿死亡时间明确且自然突然死亡者[1];国外对胎儿猝死孕周和内容尚未见明确的定义,多归为死胎和死产(stillbirth)一类,而不明原因的胎儿猝死的报道较多.Froen等[2]将不明原因的胎儿猝死(sudden intrauterine unexplained death,SIUD)定义为:指产前胎死宫内(antepartum fetal death,APFD),尸体解剖不能解释死因,约占死胎的20%~30%.胎儿猝死是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发达国家产前胎死宫内可占围生儿死亡的70%以上.本文就胎儿猝死的病因学、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作一综述.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相关文献
  • 水针镇痛分娩163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水针注射达到分娩镇痛效果.方法按疼痛部位分腹部63例、腰部55例、腰腹部45例共163例为观察组;对照组90例,不予水针注射.观察水针镇痛效果及二组产程、分娩方式、产时出血量及新生儿Agpar评分.结果水针镇痛效果显效率分别为8%、15%、13%;有效率分别为92%,85%,87%;对照组产痛明显,产程、产时失血量较观察组长、多(P<0.01);对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无差异(P>0.05).结论水针镇痛分娩效果可靠,方法简单易行,对母婴无影响,可普及推广.

    作者:姚天一;康国洪;陈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妇科腹腔镜手术治疗良性卵巢肿瘤333例临床分析

    妇科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近年来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几乎包括了所有妇科疾病.我院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良性卵巢肿瘤333例,取得较满意结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付强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卵巢肿瘤剔除术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卵巢反应性影响

    目的探讨卵巢肿瘤剔除后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因卵巢肿瘤行剔除术的患者为实验组,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在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卵巢对控制性超排卵的反应进行研究.结果卵巢肿瘤行剔除术的患者卵巢大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窦卵泡数,HCG日直径≥14mm,<14mm的卵泡数,回卵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促性腺激素用量明显多于对照组,用药天数无明显差异;患者手术侧卵巢与未手术侧相比,卵巢明显小于未手术侧,窦卵泡数,HCG注射日直径≥14mm,<14mm的卵泡数均明显少于未手术侧;手术患者健侧卵巢与对照组对应卵巢相比,卵巢虽小,但无显著性差异,窦卵泡数,HCG注射日直径≥14mm的卵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卵巢肿瘤剔除术影响卵巢功能,减低卵巢储备能力.

    作者:张金玉;李文玲;郭新宇;邢福琪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轮廓胎盘合并胎盘早剥致大出血1例

    患者27岁,住院号138313,孕2产0.因孕33周无痛性阴道流血2小时,量中等,于2000年1月25日入院.患者孕4个多月感胎动,孕期在外地检查4次,未发现异常.近一个月诉胎动频繁,无腹痛、外伤史,否认心肝肾疾患.1997年4月行人工流产1次.

    作者:王军青;吴永香;邓瑞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改良脐带还纳术的临床应用

    脐带脱垂为产科急症之一,是分娩期突发的并发症,易导致严重的胎儿窘迫,胎儿和新生儿死亡率高达20%~30%.但由于脐带还纳术成功率低,对此术的应用仍有争议.笔者在工作期间,通过改良的脐带还纳术,显著提高了脐带脱垂的抢救成功率,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静怡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重度妊高征并发双眼皮质盲1例

    患者25岁,住院号67644.末次月经2000年6月12日,预产期2001年3月19日.孕期无定期产检.2月15日于本院产检,BP 16.8/13.1kPa,予心痛定片10mg一日三次舌下含,并嘱2天后复查.3月10日孕38+4周双下肢水肿逐至小腿,3月13日晚有头痛,无眼花及视物不清,次日上午10时双目失明,头痛无加剧,无恶心呕吐,于12时急诊抬入院.拟诊:G2P0孕39+2周头位活胎,重度妊高征,双目失明原因待查.

    作者:袁文勤;陈碧雄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胎儿猝死的研究进展

    有关胎儿猝死(sudden intrauterine fetal death)国内尚无公认的统一的定义,有关报道大多把胎儿猝死的概念限定为孕35周后,在院常规产科检查及住院分娩,胎儿死亡时间明确且自然突然死亡者[1];国外对胎儿猝死孕周和内容尚未见明确的定义,多归为死胎和死产(stillbirth)一类,而不明原因的胎儿猝死的报道较多.Froen等[2]将不明原因的胎儿猝死(sudden intrauterine unexplained death,SIUD)定义为:指产前胎死宫内(antepartum fetal death,APFD),尸体解剖不能解释死因,约占死胎的20%~30%.胎儿猝死是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发达国家产前胎死宫内可占围生儿死亡的70%以上.本文就胎儿猝死的病因学、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作一综述.

    作者:曹云霞;孙美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两次剖宫产术中均发生羊水栓塞1例

    患者34岁,因40周妊娠、G3P2、A0L1、LOA、疤痕子宫于2001年7月10日入院.孕妇第1胎10年前足月顺产.第2胎因引产失败在当地医院行剖宫产术,术中发生羊水栓塞.复习当地医院病历:40+2周妊娠于1998年5月6日入县医院计划分娩.给予缩宫素静脉点滴引产失败后行剖宫产术.胎儿胎盘娩出后,产妇突然发生呛咳,随即昏迷,血压8/4kPa、心率110/min.立即给予正压吸氧,地塞米松、阿托品及罂粟碱治疗,10分钟后血压升至10/6kPa,宫缩尚可,但胎盘剥离面出血且血液不凝,查3P及乙醇凝胶试验阳性,快速输入新鲜血,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中失血约2400mL,术中及术后输血2000mL.术后对症治疗,7天拆线切口甲级愈合出院.婴儿两年后因煤气中毒死亡.

    作者:徐春芳;王谢桐;陈延琴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宫腔填塞纱条治疗剖宫产术中止血困难13例分析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住院分娩4631 例,其中剖宫产2130例,13例剖宫产术中止血困难采用纱条填塞宫腔止血.年龄18~35岁,孕周35~41周,初产妇10例,经产妇3例,有流产或人流史11例.

    作者:赵芬;魏桂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心肺脑复苏

    凡是针对心肺循环骤停(cardiopulmonary arrest)所采取的一切措施,称为心肺脑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若心跳呼吸停止,重要脏器的供氧、供血也随而停止,应立刻采取复苏术,使之起死回生.用现代的新涵义而言,复苏术包括保持心肺及脑的供血,恢复原来呼吸循环及脑功能的各种措施[1].复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期复苏,其心肺复苏术(CPR)的目的是为继续进行第二阶段复苏而进行,第二阶段:后期复苏,其复苏是用人工的手段使心肺功能恢复,建立循环呼吸.第三阶段:复苏后治疗,其复苏是待循环功能恢复到某种程度后转入脑复苏和集中治疗,进入重症监测治疗,维持和恢复心肺脑功能至正常.

    作者:严相默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KiSS-1基因在孕早期绒毛组织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早孕绒毛中KiSS-1基因mRNA的表达及定位,探讨其与滋养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对 100例(分为8个孕周组)正常早孕绒毛组织中KiSS-1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采用原位杂交方法进行其组织学定位.结果在整个孕早期绒毛组织中均有KiSS-1基因表达,孕5周时表达低,至9~12周达高峰.KiSS-1mRNA表达与妊娠天数呈直线正相关.原位杂交法检测结果提示孕早期KiSS-1mRNA在滋养细胞胞浆中的表达随孕周增加而增强.结论 KiSS-1基因在滋养细胞表达随孕周增长而增加,提示该基因在调控早孕滋养细胞的浸润行为中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乔宠;林其德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婴儿猝死综合征

    婴儿猝死综合征(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SIDS)系指外表似乎健康的婴儿突然意外死亡.1969年第2次国际SIDS会议规定其定义为:婴儿突然意外死亡,虽经尸检亦未能确定致死原因者称SIDS.因病史中难以预料,病理检查又缺乏特异性改变,故统称为婴儿猝死综合征,也常常称为摇篮死亡(cot death,crib death).新生儿猝死(sudden death in newborn,SDN)与SIDS表现极为相似,但两者间关系一直未定,以往欧美国家SIDS都是从生后28天算起,但近来已有从生后7天开始统计的倾向.迄今为止,SIDS的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等尚不十分清楚,且该病涉及临床、病理、生理、法医等多个领域,故仍将其归为分类不明的疾病.现就SIDS的发病相关因素及治疗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唐良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纵隔子宫两侧同时妊娠1例

    患者38岁,住院号42848.因停经44天来院查尿HCG阳性,确诊早孕.于1999年12月3日在妇科门诊行人流术,术程顺利.术中探测宫腔8~10cm,刮出绒毛组织约20g.术后5天患者出现明显恶心、呕吐,化验肝功正常.术后1个月来我院复诊,妇科检查发现子宫增大可触及一拳头大小,右侧宫角突出,质软,无压痛,B超显示:宫内可见成型胎儿,双顶径15mm,可见胎动、胎心,偏左宫角可见22mm×16mm近似强回声.故于2000年1月5日再次在门诊行清宫术,刮出少许残留胚胎组织,病检回报:残留绒毛组织.在B超下行宫腔探测术:探针无法进入.

    作者:吴婵玉;梁新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电解质紊乱致妇产科疾病的猝死与死亡

    电解质紊乱在妇产科疾病中并不罕见,它可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从而干扰原发病的处理并影响预后,严重的低钠、低钾、高钠和高钾血症等还可导致患者的死亡.临床医生正确认识并积极处理电解质紊乱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丁晓曼;郎景和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剖宫产术后慢性尿潴留致急性肾功衰竭1例

    患者 31岁,住院号322736.因妊娠39+2周,孕2产0头位,伴上呼吸道感染于 2001年11月2日入院.住院后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于2001年11月8日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顺利.术后留置导尿管24h,拔尿管后自行排尿但欠通畅.术后第3天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症状,因患者以往有泌尿系感染史,故给予吡哌酸口服预防感染.第4天,患者坐立不安,肾区扣击痛,急查尿常规:RBC 1~2个/HP.每次排出尿量少,但自觉尿液能排空.为预防尿潴留准备插尿管,遭到患者拒绝.术后第5天,尿频、尿急症状减轻,烦躁不安,仍每次排尿量少,查体:膀胱平脐,双肾区扣击痛明显加重,B超检查:膀胱充盈过度;双肾积水.立即行导尿,首次导出尿液 1000mL,(以后 10h内累积导出共10000mL).并做尿常规检查:WBC 1 ~ 2个/HP;RBC 5/HP.血Cr 478mmol/L,BUN 16.34mmol/L.诊断:剖宫产术后慢性尿潴留;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后性).处理:继续抗炎治疗,氨苄青霉素4.0 每日两次静滴;记24小时尿量,并留置尿管3天,2h开放一次2天;保肾治疗:肾衰宁4粒每日3次口服;5%葡萄糖注射夜250mL加多巴胺20mg缓慢静点.经治疗患者很快度过少尿期、多尿期.复查B超、尿常规及肾功能检查均恢复正常.于2001年11月 29日痊愈出院,出院后随访均正常.

    作者:张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阴道粘膜瓣翻转修补术修补尿道部分缺损

    尿道部分缺损多由外伤或手术中损伤引起,形成尿道阴道瘘,由于尿道组织薄弱,一旦缺损,可利用的组织少,手术修补难度大,成功率远远低于膀胱阴道瘘,且易形成尿道狭窄.对此,我们采用阴道粘膜瓣翻转术修补部分尿道缺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武亮;郑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全子宫切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分析

    患者52岁,病志号29712,因绝经两年,发现盆腔肿物1年半,于2000年5月15日入院.既往健康,孕6产3流3 .入院时查体:T 36.8℃,BP 14/9kPa,P 89/min,无贫血貌,心肺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水肿.妇科检查:宫颈Ⅰ度糜烂,子宫如新生儿头大,质地硬,无压痛,表面光滑,活动好.B超提示:子宫大小为12.2cm×11.1cm×8.1cm,子宫内膜增厚1.2cm,凝血酶原时间6s(对照12s),纤维蛋白原2.85g/L,血型B型,宫颈刮片巴氏Ⅱ级.诊断:子宫肌瘤 .于入院第3日,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术中见:子宫新生儿头大,质稍硬,后壁小肌瘤结节3个,双侧输卵管积水,两侧卵巢萎缩,术中冰冻病理回报为:内膜间质细胞肉瘤,遂行全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手术顺利,出血300mL,未输血.术后抗炎等对症治疗,并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3天,术后无高热,第4日排尿后左下肢肿胀疼痛,浅表静脉曲张,经血管外科会诊,诊断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髂股静脉),给予维脑路通、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每3天采用三管法测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定量、凝血酶原时间,绝对卧床,治疗明显好转,治疗12天后停药,停药半个月,活动后再次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重复治疗1周,症状消退,治愈出院,出院诊断:子宫肉瘤,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梁桂云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止痒消白液治疗外阴瘙痒症疗效观察

    外阴瘙痒症是妇科常见及多发顽症.为攻克这一难题,我院依据中医理论,参考民间秘方,按辨证施治原则,研制了主治外阴瘙痒的新药--止痒消白液,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曹丽波;林小满;姚君;梁爽;孙丽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肿瘤相关粘蛋白MUC1及其同种型MUC1/Y与卵巢上皮性肿瘤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粘蛋白MUC1及其同种型 MUC1/Y粘蛋白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变化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对72例卵巢上皮性、浆液性和粘液性肿瘤组织和8例正常卵巢组织 MUC1和MUC1/Y粘蛋白进行检测.结果 MUC1在卵巢癌中的表达率(80%)高于良性上皮性肿瘤(45%)和正常卵巢组织(37.5%), P<0.005.MUC1/Y仅在卵巢癌中表达,二者高表达,与卵巢癌的恶性程度高、组织分化差、癌瘤播散及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 MUC1、MUC1/Y作为一种新型的肿瘤标志物,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刘颖;史惠蓉;魏丽惠;李春海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岩藻糖基抗原在宫颈鳞癌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人宫颈鳞癌组织的岩藻糖基(fucose,Fuc)化的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1992年1月至1996年12月采用凝集素组织化学染色技术,以能与糖链α-Fuc特异性结合的生物素标记的荆豆凝集素(biotinylated ulex europeaus agglutinin,BUEA)检测了100例宫颈鳞癌、150例宫颈不典型增生及50例正常宫颈组织的Fuc表达,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其表达水平.结果 Fuc在非癌组织中无表达,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6%,Fuc在细胞分化程度低、临床分期晚、有转移、复发及预后差的患者中的显著高表达(P<0.01或P<0.05).结论 Fuc的表达可作为反映宫颈癌恶性潜能和患者预后的一项新的指标.

    作者:黄凤英;袁建寰;陈惠祯;熊艳;李玉春;纪燕琴;刘惠芬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