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硝酸甘油对妊高征母脐血血清NO2-/NO3-及围生儿预后的影响

徐洪斌;徐宏里;魏晓萍;杨斌

关键词:妊高征, 脐血管, 硝酸甘油, 一氧化氮
摘要:目的研究硝酸甘油对妊高征母、脐血清NO2 /NO3 及围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999~2000年晚期妊娠正常妇女(正常组Ⅰ组:12例),中、重度妊高征患者36例[妊高征组,其中单用硫酸镁(Mg)治疗Ⅱ组:12例;单用硝酸甘油(Ng)治疗Ⅲ组:12例;联合用药(Mg+Ng)治疗Ⅳ组:12例].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母、围生儿脐血清NO2 /NO3 ,并对围生儿预后进行评价.结果母血NO2 /NO3 浓度:产前PIH组低于Ⅰ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产后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脐静脉血各组NO2 /NO3 浓度均小于产前,但PIH组与Ⅰ组比较,脐血间差异小于母血间差异,用药后Ⅲ、Ⅳ组上升,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Ⅱ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围生儿预后不良者百分率,PIH 组比Ⅰ组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IH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硝酸甘油作为NO供体治疗妊高征时,能改变母、脐血NO含量,从而降低胎儿-胎盘循环阻力,可能对PIH引起的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UGR)有治疗作用.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相关文献
  • 白介素-1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着床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妇女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周期中血清及卵泡液中白介素-1α、β(IL-1α、IL-1β)水平变化规律及其与着床率的关系.方法选取2000年7月至9月南方医院生殖中心行IVF-ET患者36例.收集肌注HCG日、取卵日、胚胎移植日的血清和卵泡液,采用定量酶联免疫方法检测血清、卵泡液中IL-1α、IL-1β水平,利用放射免疫法测定IVF-ET过程中不同时段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孕酮(P)水平,按是否胚胎着床分组,对两组临床资料、激素和IL-1α、IL-1β水平进行回顾性相关分析.结果 IVF-ET中,着床组的卵泡液IL-1β水平明显高于非着床组(P<0.001),在HCG日或移植日,两组血清IL-1β浓度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卵泡液及HCG日血清IL-1β水平与卵细胞成熟度相关(r=0.74,P<0.01;r=0.81,P﹤0.01),HCG日血清IL-1β水平与血清E2正相关(r=0.83,P﹤0.01).血清及卵泡液IL-1α水平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0.05).结论 IL-1β与E2、卵细胞成熟度相关,血清IL-1β参与卵泡的生长发育,调控卵细胞成熟及内膜生长,参与IVF-ET胚胎着床过程,影响胚胎着床率.

    作者:王雪峰;陈士岭;邢福祺;苏桂栋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阴道炎的药物治疗

    阴道是经血的通道,阴道分娩时的产道,又是性交的场所,有其本身的生态系统,但外环境和相邻组织(膀胱和直肠)的改变可影响阴道环境.阴道的生态环境也与内分泌、病原体、免疫功能、妊娠、创伤、性生活、治疗等密切相关.

    作者:石一复;李娟清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妈富隆治疗青春期高雄激素血症30例分析

    我们应用妈富隆治疗青春期高雄激素血症30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陈海金;姜艳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多发性子宫血管平滑肌瘤伴巨大卵巢滤泡囊肿出血1例

    患者38岁,发现盆腔包块2年,增大较快2个月,于1998年10月19日入院.2年前B超发现患者右卵巢增大,大小约6cm × 4cm× 4cm.患者月经规律正常,无痛经.2个月前复查B超发现卵巢增大为12cm×8cm×6cm.患者曾于6年前因左卵巢浆液性囊腺瘤在本院行左卵巢肿瘤切除术.妇科检查:子宫前位,均匀增大,如孕3个月大小,稍软;子宫右后方触及约新生儿头大包块,境界不清,质软有囊性感,触痛(+),活动差;左附件区未及异常.B超提示:子宫多发性结节状占位伴右卵巢囊肿.经中药灌肠治疗1周后,盆腔包块境界变清,大小如前,触痛减轻.术前诊断为子宫肌瘤并卵巢巧克力囊肿.

    作者:胡晓玲;贺卫东;张海娥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乙型肝炎病毒父-婴传播途径的研究近况

    父-婴传播是垂直传播的方式之一.HBV男性感染者既可通过生殖细胞将病毒垂直传播给子代,也可经接触感染其配偶并继而由配偶再垂直传给子代,本文所述父-婴传播指前者,即男性感染者通过生殖细胞把病毒垂直传给子代.

    作者:苏桂栋;苏建新;王军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胎膜早破时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ROM)是指在临产前胎膜自然破裂,胎膜早破在足月前发生称为早产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PROM).PPROM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常不可避免地发展为早产.早产儿由于器官功能发育尚不成熟,死亡率较高,目前尚不能完全确定胎膜早破的原因,也没有更确切的方法预测胎膜早破,因此胎膜早破的治疗如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宫缩抑制、皮质类固醇激素应用等的指征及价值是临床关注的问题,目的是减少胎膜早破引起的母儿并发症.

    作者:陈廉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妇产科感染性疾病实验诊断进展

    多种病原体可引起妇产科感染,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正常寄生于生殖道的微生物,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局部微生态失衡时也致病,这在病原诊断时应引起重视.

    作者:吕时铭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妇产科手术创伤、术中出血,加之病人对手术恐惧产生的紧张情绪,术前后控制饮食等,使病人的抵抗力下降,成为易感染者,以致在正常状态下不足以致病的弱毒微生物亦可成为病原微生物.妇产科手术又常需持续留置导尿管、安置引流管(条)等,这些均增加了感染机会.为避免发生感染,术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甚为重要,围手术期合理地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降低术后感染率,也是十分必要的[1].这里仅讨论预防用药问题.

    作者:姜桦;曹斌融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妊娠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妊娠期母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时,如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既能有效治疗感染性疾病,又不致于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是每个临床医师都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每个临床医师既要掌握每类抗菌药物的抗菌原理、抗菌谱、药代动力学特点、用量、临床适应证、不良反应,又要掌握这些药物对胎儿有无影响及影响的程度、时期.已知药物致畸的危险时期为妊娠初3个月内,以后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是生长迟缓及造成功能低下[1].故孕妇患各种感染性疾病时,应选用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不良反应少的抗菌药物.

    作者:谭布珍;黄维新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晚期子宫内膜癌20例复发转移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晚期子宫内膜癌复发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8月至2001年5月间收治的20例晚期子宫内膜癌复发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与同期未复发患者进行比较.结果①60例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随访1~7年,发现复发转移20例,复发率33.3%,其中Ⅲ期13例,Ⅳ期7例;②复发转移首发部位:盆腹腔9例,肺转移8例,其他部位3例;③临床特征:Ⅲc和Ⅳ期复发率分别为40.9%和63.6%,显著高于Ⅲa(12.5%)(P<0.05);术后有残存病灶者复发率为72.7%,无残存者仅为24.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病理特征:复发率在侵肌≥1/2者为50.0%,侵肌<1/2者为18.7%,有宫旁受侵者为58.3%,而未受侵害者为2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癌的复发率(55.0%)显著高于中分化癌(25.0%)和高分化癌(20.0%)(P<0.05);而淋巴结有癌转移的复发率(46.2%)和无癌转移者(23.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复发与治疗方式:术后辅助化疗和放疗的复发率低(13.3%),其次为术后辅助化疗(31.8%).结论晚期子宫内膜癌复发率高,常见的复发转移部位为盆腹腔和肺,多数在2年内复发,复发转移高危因素有肿瘤分期、侵肌深度、肿瘤分化程度、宫旁受侵及有无残存病灶等.治疗应以手术为主,术后辅助化疗和放疗.

    作者:王建六;魏丽惠;薛凤霞;王志启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先天性宫颈闭锁10例临床分析

    先天性宫颈闭锁是较罕见的下生殖道发育畸形,临床上多为个案报道,常表现为原发闭经、周期性下腹痛,常因腹痛剧烈伴盆腔包块急诊入院.一般为单子宫,多数伴有阴道发育不全.对该病的处理目前还存在争议.本文总结了我院1990年1月至2001年12月间收治的10例先天性宫颈闭锁,探索其诊断和处理方法.

    作者:冯炜炜;曹斌融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致胎盘早剥1例

    患者 26岁,住院号:12424.因停经40周+3,G1P0,LSA,左骶前位,于2002年12月25日上午10时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7.0℃,脉搏80/min,呼吸19/min,血压14.7/9.3kPa(1kPa=7.5mmHg).产科检查:宫高33cm,腹围100cm,臀先露,胎心率136/min.入院诊断:宫内妊娠40周+3,G1P0,LSA,臀位(混合臀位).入院当日下午2点30分,无宫缩,未破膜,胎心144/min,NST反应型评10分,胎儿估重(3600±200)g,考虑到混合臀位、胎儿估重较大为手术指征,行剖宫产术.

    作者:郝丽兵;武永丽;安篆仙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孕妇与新生儿血清铅及其相关性研究

    为了解孕妇日常生活中铅暴露及对宫内胎儿有何影响, 我们对30例未婚女青年和60例孕妇血清及其新生儿脐血清铅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相互间关系进行了研究.

    作者:刘翠英;李静;范爱英;李文秀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硝酸甘油对妊高征母脐血血清NO2-/NO3-及围生儿预后的影响

    目的研究硝酸甘油对妊高征母、脐血清NO2 /NO3 及围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999~2000年晚期妊娠正常妇女(正常组Ⅰ组:12例),中、重度妊高征患者36例[妊高征组,其中单用硫酸镁(Mg)治疗Ⅱ组:12例;单用硝酸甘油(Ng)治疗Ⅲ组:12例;联合用药(Mg+Ng)治疗Ⅳ组:12例].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母、围生儿脐血清NO2 /NO3 ,并对围生儿预后进行评价.结果母血NO2 /NO3 浓度:产前PIH组低于Ⅰ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产后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脐静脉血各组NO2 /NO3 浓度均小于产前,但PIH组与Ⅰ组比较,脐血间差异小于母血间差异,用药后Ⅲ、Ⅳ组上升,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Ⅱ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围生儿预后不良者百分率,PIH 组比Ⅰ组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IH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硝酸甘油作为NO供体治疗妊高征时,能改变母、脐血NO含量,从而降低胎儿-胎盘循环阻力,可能对PIH引起的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UGR)有治疗作用.

    作者:徐洪斌;徐宏里;魏晓萍;杨斌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妇科腹部术后穴位按摩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探讨

    深静脉血栓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由于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致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亦升高,故对腹部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应给予高度重视,特别是高危患者采取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或减少深静脉血栓尤为重要.我们采用无创伤穴位按摩预防腹部术后深静脉血栓,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丽珍;陈珊;王帆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经腹小切口袋取附件囊肿86例分析

    附件囊肿是妇科常见的剖腹探查指征,我院2000年开始经腹小切口袋取囊肿,皮肤切口仅3~4cm,取得了良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建海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妊娠合并性传播疾病的药物治疗

    性传播疾病(STD)是一组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传染病.近年来STD在我国日益增多.妊娠期感染STD或STD妇女妊娠,不但对本人健康危害大,而且还可以传播给胎婴儿,危及下一代健康.目前,妊娠合并STD的诊断和处理,已成为产科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介绍的妊娠合并STD的药物治疗原则,主要参照了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2002年STD治疗指南[1].

    作者:杨慧霞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染色体臂间倒位致配偶习惯性流产1例

    患者男,27岁,其妻怀孕3次,第1、2、3胎孕60多天,均不明原因发生自然流产,孕期均无患病,无射线及有害物质接触,也无外伤,夫妻表型及智力正常,非近亲婚配,否认母亲有流产史.细胞遗传学检查:取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片,染色体G显带,分析30个中期分裂相,患者核型为:46,xy,inv(4)(p16q31.1)(pter→p16::q31.1→p16::q31.1→qter),其妻核型为46,xx.

    作者:时瑞兰;刘丽华;李红梅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重度妊高征并发肠系膜动脉栓塞1例

    孕妇30岁,住院号330835.因孕36周、孕2产1、右腹及腰背部疼痛、左下肢麻木伴呼吸困难22h于2002年12月6日入院.入院前2周曾发现血压高,未处理.19h前,因左下肢麻木、阵发性腹痛伴呼吸困难、呕吐3h于外院诊为重度妊高征(先兆子痫),给予硫酸镁等药物治疗.11h前腹痛加重,无阴道出血,无腹泻.B超见胎心由缓慢至停跳,未见胎盘早剥.9h前出现血压下降,低至70/30mmHg(1mmHg=0.133kPa),急入我院.查体:T37.9℃,P140/min,R40/min,BP14.7/8.7kPa,神清,表情淡漠,呼吸困难,有窘迫感,右肺底闻及哮鸣音.

    作者:徐春琳;张丽;张雅兰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抗生素在产褥感染的应用

    产褥感染是指分娩时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感染,引起局部和全身的炎性变化,发病率约为1.0%~7.2%[1],每年由产褥感染导致的产妇死亡占产妇死亡总数的8%[2].近20年来,随着新抗生素不断问世,产褥感染引起的产妇死亡也明显减少,但由于细菌耐药菌株的出现,在治疗中又增加了新的困难.迄今,产褥感染仍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

    作者:陈惠池;张惠丹 刊期: 2003年第09期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