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苏莹
在男性不育患者中,少、弱、畸形精子以及不液化精液、精子抗体阳性等因素所占比例为76.8%.我院从1997年8月至1999年12月中,对药物未能治愈的这部分患者采用体外处理和上游技术相结合,然后行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以提高妊娠率,取得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作者:李肖甫;程国梅;唐琳;郭瑞莹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水平对卵巢化疗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以TRAP-PCR-ELISA法检测卵巢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以MTT法检测卵巢癌细胞对CDDP、ADM敏感.结果22例卵巢癌组织中,端粒酶阴性者3例(13.64%),阳性者19例(86.36%).8例端粒酶活性高于2U者,PAC方案化疗有效者5例(62.5%),11例端粒酶活性低于2U者,化疗均有效(100%).端粒酶活性高于2U者,进展与复发或死亡5例(62.5%),而端粒酶活性低于2U者仅1例出现复发,无死亡.结论随着端粒酶活性增高,卵巢癌对CDDP、ADM敏感性下降.
作者:糜若然;瞿全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妊高征患者血浆内源性一氧化碳(CO)与内皮素(ET-1)浓度的变化.方法采用Chalmers联二亚硫酸盐还原法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61例妊高征患者、20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及20例健康非孕妇女(对照组)的血浆CO与ET-1浓度.结果正常妊娠组血浆CO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重度妊高征患者血浆CO浓度显著低于正常妊娠组(P<0.01);正常妊娠组血浆ET-1浓度较对照组降低,妊高征各组血浆ET-1浓度显著升高,且随病情程度加重而显著增加(P均<0.05);妊高征各组血浆CO与ET-1浓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内源性CO可能在妊高征发病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及病理意义;内源性CO与ET-1在妊高征发病中起相互拮抗作用.
作者:韦德华;廖予妹;耿正惠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15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结果,术前诊断性刮宫结合宫颈赘生物活检确诊率为66.7%(6/9);临床分期为Ⅰ期11例,Ⅱ期2例,Ⅲ期1例,Ⅳ期1例;行全子宫(含次广泛)及双侧附件切除术8例,行全子宫切除或全子宫及单侧附件切除术6例,行宫颈赘生物摘除术1例;术后11例全身化疗,3例辅以盆腔放疗;随诊2例死亡,13例已存活7~21年.结论对此类患者,术前诊断性刮宫是必要的.疑有恶性应送冰冻病理检查;以采用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辅以化疗者疗效好.
作者:李军;邓小虹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双胎妊娠的孕妇并发症多,新生儿窒息、病死率高.积极防治妊娠期各种并发症,选择有利分娩的时机及方式对提高双胎围生儿存活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116例双胎妊娠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肖勇;林静吟;韩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患者21岁,住院号101575.因停经53天,不规则阴道流血2周,腹痛1天,于1998年12月31日急诊入院.平素月经正常,末次月经1998年11月8日. 查体:左下腹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妇科检查:后穹窿饱满,无宫颈举摇痛,子宫前位,宫体狭长、偏小且偏向右侧方,似单角子宫;左下腹因肌紧张,附件区扪不清楚.后穹窿穿刺抽出2mL不凝血,尿HCG阳性.拟诊:
作者:马兰;苏莹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母儿血型不合引起的围生儿溶血病是妊娠同种免疫病之一,其中以ABO及Rh血型系统为多见.在20世纪初就有学者如Dienst在1905年,Mc Quarrie在1923年,Qttenburg在1923年提出,妊娠期母体和胎儿的某些疾病可能是母-胎间血型不合造成的.随着免疫学的进展,对母儿血型不合的围生儿溶血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作者:黄醒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是导致头位难产的重要原因之一.适时采用手法旋转,可缩短产程,减少产妇痛苦,降低剖宫产率.本文对持续性枕横位及持续性枕后位的产妇在不同时期施行徒手旋转胎头纠正胎方位,使难产转为顺产,取得了不同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作者:邱要儿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母儿血型不合是孕妇与胎儿的血型不同,母体产生同族血型免疫性疾病.母体内的免疫性抗体再随胎盘血循环进入胎体内,造成胎儿红细胞破坏、贫血和高胆红素血症.可发生胎芽停育、胎儿畸形、流产、早产、死胎和新生儿溶血病.严重者胆红素结合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基底神经节,引起新生儿核黄疸症(胆红素脑病)或死亡.偶尔幸存,也常有智力低下、神经系统及运动障碍等后遗症.现将我们对母儿血型不合的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刘海棠;米延;刘凤华;孙秀丽;刘杰;赵素珍;王淑荣;徐春岚;卢艳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评估妇科疾病行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对35例妇科患者实施介入治疗,统计手术时间,观察侧支循环的建立,栓塞术后病理变化及监测术中患者所受X线辐射量.结果①手术时间:平均(40.3±6.1)min;②病理检查:部分病例子宫内膜(2/15)、子宫浅肌层(12/15)出现少量的坏死;③患者术中所受X线辐射剂量:骶尾部皮肤处32.88cGy、卵巢16.64cGy、肾上腺腰部皮肤投影处12.44cGy,均在正常安全剂量范围内;④侧支循环:经卵巢DSA造影及三维彩超证实术后卵巢动脉向子宫体提供少量的血流.结论对妇科疾病实施介入治疗是安全的.
作者:刘萍;陈春林;梁立治;马奔;刘佩鸣 刊期: 2001年第10期
1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我院1997年8月至2000年8月收治子宫内膜癌37例,均无使用激素史,并经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癌,年龄46~68岁,平均(51.6±3.8)岁.患者临床分期均在Ⅱb以内,无内科合并症及手术禁忌证.临床分期及手术病理分期分别采用1982年及1989年FIGO分期法.
作者:陈文妹;刘恩令;才艳玲;许玉珍;刘东满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一次性小剂量米非司酮25mg用于紧急避孕的效果及可接受性.方法征集无保护性交或避孕措施失败后72小时内来院就诊的健康妇女100例,单次口服米非司酮25mg,服药后按时随访并观察药物副反应及下次月经情况,保证月经复潮前禁欲或采用避孕套避孕.结果根据Dixon方法计算,预期妊娠数为8.845,实际妊娠数为2例,避孕有效率为77.4%.实际妊娠与预期妊娠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用于紧急避孕是非常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晓艳;胡伦颖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输卵管妊娠保守性手术及不同手术方式的近期效果及妊娠结局.方法对96例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中的77例行输卵管线型切开术,19例行输卵管伞端胚囊挤出术.绒毛种植部位注射甲氨蝶呤20~30rng.结果2.4%的患者发生持续性异位妊娠,均为行伞端挤出术患者.宫内妊娠率为41.5%,重复异位妊娠率为25.6%.对侧输卵管正常者,宫内妊娠率及重复异位妊娠率分别为70.5%和22.8%;当对侧输卵管异常或已被切除者,宫内妊娠率及重复异位妊娠率为7.9%和28.8%.结论绒毛种植部位注射甲氨蝶呤可降低持续性异位妊娠率,而伞端绒毛挤出术后发生持续性异位妊娠的可能性较大,应尽量避免.
作者:缪敏芳;洪丽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患者27岁,孕l产0妊娠31+5周,住院号11692.因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心脏部分从腹腔膨出,于1999年6月17日入院要求引产.患者末次月经1998年11月9日,月经规律,停经30余天出现恶心、不适,停经4个月自觉胎动.
作者:张允洛;肖力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患者26岁,住院号244576.因停经40周于1999年5月1日入院待娩.该产妇有先天性骶尾部畸胎瘤病史,出生时骶尾部有一核桃大肿块,2岁时肿块如鸡卵大,行手术切除,肿块约500g.术后病理报告(病理号75121):畸胎瘤.
作者:毛旭华;王舜华;唐淑珍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前子宫良性病变需全子宫切除术术式仍以经腹手术为主.常用的经典式全子宫切除术使盆底结构变化大、阴道短缩,并时而并发膀胱、直肠脱出,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996年初我们对一些盆腔粘连重的患者施行了传统的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经数例实践证明,钝性分离宫颈筋膜易出血、损伤大、损伤复杂.于是我们参考相关资料,在筋膜内全子宫切除的基础上,改钝性分离为电刀旋切子宫,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秀云;高欲静;陈淑清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孕妇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对产程的影响.方法 35例使用PCEA(A组),40例为对照组(B组);测定两组母血、脐血和羊水中前列腺素E2(PGF2)浓度;观察产痛程度、产程进展.结果用药后两组产痛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内、组间母血、脐血和羊水中PGE2、活跃期与第三产程时间及剖宫产率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第二产程时间、阴道手术助产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CEA镇痛效果好,对母儿均无明显影响,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皮回春;刘锦芝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对母儿血型不合溶血病或其他原因所致之严重高胆红素血症达到换血水平或出现胆红素脑病的前兆,以及胎儿水肿伴严重贫血时,换血疗法是目前唯一的有效抢救手段.此外,还用于治疗多种危重新生儿疾病.对溶血病换血可及时移去抗体和致敏的或有酶缺陷的红细胞,减轻溶血,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防止胆红素脑病,同时纠正贫血,防止心力衰竭,其效果立竿见影.但换血有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故应严格掌握指征.近年来,由于产前处理、光疗和药物治疗的进展,需换血者明显减少,但对以上方法难以控制的危重病例,仍不失为防止胆红素脑病、救命防残的后一招.本文重点介绍新生儿快速连续同步换血法及其在母儿血型合溶血病时的应用.
作者:陈自励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重症母儿血型不合溶血病的孕期监测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428例重症母儿血型不合溶血病的产科临床资料.结果428例孕妇,治疗前获存活儿158个,经孕期和新生儿期监测和治疗后获存活儿416个.结论对于高危人群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加强孕期及新生儿期监测及处理,可明显改善围生儿结局.
作者:陈延琴;王谢桐;徐群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对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分析,寻求对妊高征的病情预测和早期诊治的措施.方法将68例妊高征孕妇与正常妊娠60例及非孕育龄妇女65例作对照,分析三组之间四项参数的变化.结果妊高征孕妇与正常妊娠组及非孕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妊高征孕妇产后各参数值与产前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常规血小板四项参数的测定,对评价血小板凝血功能及预测妊高征病情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万波;甘玉杰;王冬娥 刊期: 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