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华;鲁海燕;巴福荣;崔英慧;刘海虹;苗景特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癌中可溶性CD44标准型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酶免疫化学发光方法,检测41例卵巢上皮性癌、37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及30例正常妇女血清及腹水中可溶性CD44标准型、CA12 5水平,比较术前术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卵巢上皮性癌患者血清可溶性CD44标准型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1),正常对照组与良性组比较无差异(P>0.05);卵巢上皮性癌患者血清及腹水可溶性CD44标准型水平呈正相关;手术切除肿瘤后,血清可溶性CD44标准型水平明显下降(P<0. 01),复发前再次升高;血清可溶性CD44标准型与CA125呈正相关,与临床分期、病理学类型、组织学分级、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无关;多因素生存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血清可溶性CD 44标准型和CA125水平与存活率相关(P<0.05).结论血清可溶性CD44标准型对鉴别卵巢肿瘤的良恶性,早期发现肿瘤复发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朱颖军;高企贤;曲芃芃;郭成秀;王仲兰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患者30岁,住院号:023198,未婚.因左下腹胀痛阵发性加重5天,伴恶心、呕吐,于1 992年2月27日入院.既往月经规律.无经常性齿龈出血,皮下瘀血,瘀斑史.
作者:王才智;何玉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侵袭性血管粘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a,AA),又称血管粘液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本院自1995~1999年共收治4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彦;张颖;钱和年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六项免疫指标在妇科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皮肤OT试验(OT皮试)、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3H-TdR掺入法) 、间接免疫荧光法测T淋巴细胞亚群、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 (TNF)、可溶性白细胞介素Ⅱ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 2 receptor,SIL-2R)水平、放射免疫分析(RIA)法测定血清中β2-微球蛋白(β2-m)含量共六项免疫指标,对70例妇科良性肿瘤、74例恶性肿瘤病人的免疫状态进行检测,用50例健康妇女作对照.用多元分析法对六项指标的相关性及对妇科肿瘤的诊断性能加以评估.结果六项指标显示妇科良性肿瘤病人免疫功能正常,恶性肿瘤病人免疫功能下降,且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六项指标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其复相关系数r=0.9638,对恶性肿瘤诊断性能好的是测血清SIL-2R水平,其它依次是:TNF浓度、T淋巴细胞亚群、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刺激指数(SI)、β2-m含量、OT皮试.结论六项指标均可单独反映妇科肿瘤病人的免疫状态,有助于鉴别肿瘤性质、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其中以测血清SI L-2R水平诊断性能好.
作者:赵淑华;韩丽英;王慧君;李荷莲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研究p16和细胞周期素D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42例子宫内膜癌中p16、细胞周期素D1的表达.结果 42例子宫内膜癌中20例p16表达阳性,占47.6% , p16与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分级、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有关(P< 0.05);17例子宫内膜癌细胞周期素D1表达阳性,占40.5%,细胞周期素D1与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 0.05);p16、细胞周期素D1协同表达15例,均为晚期或低分化癌.结论 p16、细胞周期素D 1作为细胞周期调节因子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其协同作用促进子宫内膜癌的发展、且预后不良.
作者:韦淑琴;邹丽红;孙云桥;刘海棠;张英蕾;郑建华;黄曼婷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 病例简介患者40岁,孕3产1,住院号:114919,因突发下腹痛半天于1998年10月15日急诊入院.患者半天前翻身后突发下腹痛,为左下腹持续性疼痛,无恶心、呕吐,无阴道流血,无发热.因疼痛进行性加重来院.既往月经规律,末次月经1998年9月30日,14年前行剖宫产术.
作者:董艳双;申健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被激活后产生的一类能介导和调节免疫及炎症效应的小分子多肽 ,分子质量为60000u,具很强的生物学活性.细胞因子可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并且,生殖系统中的一些细胞成分及胚胎本身也可调节免疫细胞合成和分泌细胞因子,其中生长因子,包括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T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EGF)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等.通过内分泌、自分泌、旁分泌等多种形式,影响细胞生长、分化调控,近年来成为妇科肿瘤的研究热点.
作者:李宁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人宫颈中bcl-2基因表达的改变与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49例宫颈组织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该基因改变的临床意义.结果宫颈癌中bcl-2基因蛋白表达(55. 2 9%)显著高于宫颈正常和炎症组织(18.75%)(P<0.01),其中0期(3/3)、Ⅰ期 (84.62%)、Ⅱ期(74.51%)显著高于Ⅲ期(28.57%)(P<0.01).bcl-2蛋白表达与宫颈癌组织分化程度和存活率呈正相关.结论 bcl-2基因的变化在宫颈癌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过度表达提示较好的临床行为和预后.
作者:齐荣义;王慧;栾梅;曾健;糜若然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患者55岁,住院号980144.因子宫内膜癌(Ⅰa期),于1998年3月17日入院.术前各项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均正常.3月26日拟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扩大子宫全切除术,因术中患者出现中枢性膈肌痉挛,改为子宫全切术及双附件切除术.
作者:毕丽华;林海龙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我院自1991年开始试行无气腹情况下直接插入穿刺套管针置入腹腔镜,观察无误后再充入二氧化碳气体实施手术,即后充气法腹腔镜术.实施手术664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作者:张文华;鲁海燕;巴福荣;崔英慧;刘海虹;苗景特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全子宫切除术(全切)是治疗多种妇科良性疾病的重要方式,它能预防宫颈癌的发生.近年发现全切术后合并症较多,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宫颈损伤范围大.为此,我们选择了一种新术式--旋切颈管内膜式子宫切除术,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丽珍;黄沁松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CISH)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对此加以改良,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权辉;方玲;刘晓珊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宫颈分泌物细胞因子(IL-1β和IL-6)含量与细菌性阴道病( BV)、早产的关系.方法选择孕32~34周无宫缩而胎膜完整的有BV孕妇27 例和无BV孕妇30例,以及胎膜完整的未足月临产孕妇25例和足月临产孕妇26例,进行宫颈分泌物取样,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宫颈分泌物IL-1β、IL-6的含量.结果宫颈分泌物IL-1β的含量在BV组和未足月临产组均高于无BV组(P<0.05),而未足月临产组与足月临产组间无差异(P>0.05);宫颈分泌物 IL -6的含量各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宫颈分泌物IL-1β含量的升高与BV及早产有关,可能在BV引起的早产中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尹玉竹;李小毛;李国梁;刘秀琴;侯红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患者24岁,住院号264584,孕1产0.因停经35周,反复无痛性阴道流血2个月,于1997 年 2月23日入院.末次月经1996年6月23日,预产期1997年3月30日.
作者:梁小勤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根据雄激素的抗生育作用,我们用甲基睾丸素(甲睾)治疗顽固性药物流产(药流)后出血 ,并与常规方法作自身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段云葵;闫素文;吴海燕;韩阳;邸继红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人们一向认为激素只有来自具有内分泌功能的腺体细胞所分泌.近年来研究发现,某些非内分泌器官的肿瘤可能分泌激素,或虽属内分泌肿瘤,却产生某些不相干的激素,从而改变了激素只能由内分泌器官所产生的传统观念.
作者:汤春生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清CA125半衰期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预后价值.[ HTH 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在化疗过程中血清CA125半衰期值(t1/2)与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血清CA125半衰期值(t 1/2)≤20天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6个月,t1/2>20天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0个月,两者存活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01),经过2年以上随访,t1/2 ≤ 20天组中完全缓解率为84.2%.t1/2>20天组中完全缓解率为27.3%,两者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多因素生存分析表明:CA125半衰期和细胞分级、残余瘤灶大小均是独立的预后因素 .结论 CA125半衰期可作为一反映化疗敏感性的临床指标,有较好的早期预测疗效价值,是一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李静;漆秀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患者31岁,住院号0139030,孕2产1.因阴道流血4天,突发下腹胀痛进行性加重34小时 ,于1999年8月9日22时30分急诊入院.平时月经规律,末次月经1999年8月6日,月经量较前略少.
作者:孙杰;曹彦敏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老年妇科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及护理有其特殊性,本文就12例老年妇科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马元兰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患者42岁,孕5产1,住院号25327.因阴道不规则出血半年,于1997年5月27日就诊.近 1 周出血量明显增多,多于月经量,并伴血块及肉样组织物排出,无腹痛.既往月经规律,后一次人流为5年前,并同时置宫内节育器.
作者:曾孟兰;沈华;袁淑珍 刊期: 200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