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岚
Chilaiditi综合征,又称间位结肠综合征,是指肝和右侧横膈之间嵌入了一部分肠管,同时有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时被称为Chilaiditi综合征[1].在儿科报道较少,现报告一例.患儿,女,50 d,以“呕吐伴阵发性哭闹半个月”为主诉入院.既往史:体健,无传染病及手术外伤史,个人史:第2胎第2产,37+2周自然分娩,出生体重2kg.母乳喂养,胎盘脐带羊水正常.有一个哥哥5岁,体健.母亲对阿莫西林口服过敏.现病史:患儿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非喷射性呕吐,为奶汁,每日2~3次左右,无咖啡样物及血性物,伴有阵发性哭闹,每次发作1h左右,自行缓解,多于夜间发作,每周发作3~4次,大便每周1~2次,便干结,无血便.有食欲下降,无发热,无抽搐,曾被诊断为胃食道反流,给予体位疗法,无好转,门诊以“呕吐待查”收入院.
作者:雷小雨;黄燕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多乐氟对儿童正畸牙齿托槽周围釉质脱矿的影响,为临床正畸治疗中应用多乐氟预防釉质脱矿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对象为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沈阳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的患儿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12 ~ 14岁.样本均需拔除四颗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器行固定矫正治疗.根据世界牙科联盟临床牙位的记录法,将每个患儿四个区域内第一前磨牙分组后进行试验.在第一前磨牙的颊面分别涂布护牙素、0.1%氟保护漆、多乐氟及生理盐水.将涂布多乐氟者作为试验组,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组,氟保护漆及护牙素为阳性对照组,每组30颗.正畸矫治3个月后观察牙齿的脱矿程度,同时将第一前磨牙拔除后,采用激光荧光诊断仪分别对不同区域的牙面釉质脱矿程度进行定量诊断.结果 各组脱矿率:试验组为10.0%,护牙素组为13.3%,0.1%氟保护漆组为23.3%,生理盐水组为53.3%.脱矿率多乐氟组与0.1%氟保护漆组及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护牙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粘接前,四组间DIAGNOdent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粘接后、1个月后、3个月后,多乐氟组和护牙素组DIAGNOdent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0.1%氟保护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多乐氟预防牙齿脱矿的效果高于氟保护漆及生理盐水.多乐氟能有效地减少及预防正畸治疗中牙齿釉质的脱矿情况.
作者:朱吉坤;张桂荣;郭艳明;李济强;刘继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基因拷贝数变异是指与参考基因组相比,长度在1 kb以上的DNA片段缺失、插入、重复和复杂多位点的变异.基因拷贝数变异存在于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基因组中,与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在内的一系列复杂遗传性疾病相关.基因拷贝数变异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该文就基因拷贝数变异的概念、检测方法、在先天性心脏病领域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佼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小儿骶管应用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对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2~6岁择期行下腹部、会阴和下肢手术60例患儿.随机分成左旋布比卡因组(Ⅰ组)和左旋布比卡因复合不同浓度舒芬太尼组(Ⅱ组)和(Ⅲ组),每组20例.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麻醉诱导均采用静脉注射氯胺酮1 mg/kg,异丙酚2 mg/kg,置人喉罩进行机械通气.然后行骶管穿刺,成功后Ⅰ组注入0.25%左旋布比卡因,Ⅱ组注入0.25%左旋布比卡因与舒芬太尼0.5μg/ml混合液,Ⅲ组注入0.25%左旋布比卡因与舒芬太尼1.0 μg/ml混合液,三组均按l ml/kg缓慢注入.分别于术后2、4、8、12、16、24h观察镇痛效果,记录镇痛评分、镇痛时间、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4、8、12 h镇痛评分Ⅱ组和Ⅲ组明显低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h镇痛评分Ⅲ组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16、24h的镇痛评分三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和Ⅲ组的镇痛时间明显长于Ⅰ组(P<0.05),Ⅲ组比Ⅱ组的镇痛时间明显延长(P<0.05),三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术后均无呼吸抑制.Ⅱ和Ⅲ组各有1例患儿在术后出现面部皮肤瘙痒及1例患儿出现运动阻滞,术后约3h运动功能完全恢复,Ⅲ组有l例患儿在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结论 0.25%左旋布比卡因复合0.5 μg/ml及1.0μg/ml舒芬太尼均可安全应用于小儿骶管麻醉及术后镇痛,且可增强术后镇痛效果,延长左旋布比卡因镇痛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少,而复合1.0μg/ml舒芬太尼组的术后镇痛效果更好.
作者:沈洁;李妍;尹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动态测定早产儿生后2周内粪便钙卫蛋白(fecal calprotectin,FC)水平,分析影响FC分泌的临床因素,探讨其在评价早产儿胃肠功能的价值.方法 2012年5~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l 200g的早产儿47例,根据生后第7d的喂养情况分成喂养耐受组29例及喂养不耐受组18例.收集生后第1次胎便、第7d及第14 d后一次粪便(以下依次简称为FC1、FC2和FC3)50~100 mg.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测定FC水平.结果 47例早产儿FC3水平明显高于FC1和FC2水平(P<0.05);FC1与FC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分娩前有产前感染的早产儿FC1水平明显高于无产前感染者(P<0.05).FC2水平与生后抗生素使用时间(d)呈显著负相关(r =-0.325,P<0.05).喂养不耐受组FC2水平明显低于喂养耐受组(P<0.05).喂养耐受组FC2、喂养不耐受组FC3水平分别与第7d和第14 d的肠道喂养量呈显著正相关(r =0.433,0.479,P<0.05).结论 产前感染及生后肠道喂养可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分泌FC,生后早期FC水平可反映早产儿早期胃肠道喂养情况,可作为评价早产儿生后早期消化道功能的无创性生物学指标.
作者:王恋;李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水合氯醛联合对乙酰氨基酚灌肠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高热惊厥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5例)采用地西泮肌肉注射治疗,观察组(35例)采用水合氯醛和对乙酰氨基酚联合灌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惊厥停止、体温降低1℃及住院治疗时间.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3%)明显高于对照组(80.0%)(P<0.05).观察组患儿惊厥停止、体温降低1℃及住院治疗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水合氯醛联合对乙酰氨基酚灌肠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可迅速改善惊厥和高热等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晓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肠紧密连接相关蛋白表达的改变影响着肠黏膜的屏障功能,是参与炎症性肠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有研究借助不同的技术检测出炎症性肠病中肠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但导致其改变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探讨肠紧密连接蛋白改变的相关可能性机制有利于了解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改善肠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成为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策略之一,其中一些药物已被证实有良好治疗效果.
作者:胡红卫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心肌致密化不全是一种与基因相关的遗传性心肌病,以心室内异常粗大的肌小梁和交错的深隐窝为特征.心肌致密化不全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心肌致密化不全临床少见,预后较差.该文就儿童心肌致密化不全的临床表现及预后进行阐述,加深对儿童心肌致密化不全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儿生存期.
作者:陈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早期微量喂养深度水解蛋白配方、早产儿配方奶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的胃肠耐受、生长发育的影响,为VLBW的早期胃肠喂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出生体重≤l 500g的126例早产儿分成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3例).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早期微量喂养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对照组早期微量喂养早产儿配方奶,对两组患儿的胃肠耐受、并发症及生长发育进行监测.结果 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日、达全肠道喂养日龄、住院天数、出院时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喂养消化不良性腹泻发生率分别为12.81 d、25.76 d、37.95 d、23.8%、14.3%、6.3%、3.2%,对照组以上指标分别为16.02 d、27.75 d、45.49 d、42.9%、30.2%、19.0%、1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积极进行早期微量喂养深度水解蛋白,可以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并发症的发生率,对近期生长发育有良好促进作用,适合临床使用.
作者:饶红萍;周玉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往往伴有饮食行为的异常,对此进行的实验也包含多种混杂因素的干扰,因其发生机制不明,临床表现呈多样化,治疗这种异常饮食行为的疗效也不尽相同.该文就近年来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饮食异常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陈亦乔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随着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在儿童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应用,其药物疗效的个体差异及相关影响因素备受关注.目前此方面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尚处于开展阶段,已有的研究结果仍存在颇多争议.该文主要对影响孟鲁司特疗效的相关因素,包括患儿个体特征、体重指数、吸烟环境暴露及遗传变异等进行综述,旨在对孟鲁司特用药的选择提供相关参考因素,促进药物治疗个体化,提高药物疗效,达到哮喘理想控制.
作者:王兰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负压性肺水肿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也容易被忽视,其发生源自上气道梗阻造成的胸内负压变化的绝对值加大,从而造成相应的呼吸生理、血流动力学改变,常见的原因包括喉炎、百日咳、气管异物、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因此熟悉负压性肺水肿的常见诱因,及时进行相关治疗,是救治的关键.
作者:徐勇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感染休克的患儿首次就诊并非都能在大医院PICU中住院治疗,而且在病理生理上儿童感染性休克和成人的感染性休克并不一致.因此,每个医生(包括内科、儿科)都有可能面对处于急诊状态下感染休克的患儿,正确认识理解儿童感染性休克的特点并熟悉其主要的治疗原则及措施显得尤其重要.
作者:许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儿童暴发性心肌炎起病急、病情严重、进展迅速,常有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发生,容易导致急性期死亡.部分患儿以呼吸急促、发绀等呼吸道症状或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起病,容易延误诊断.发病早期及时识别并给予恰当治疗可降低病死率.该文同时介绍暴发性心肌炎血流动力学监测、体外膜肺、临时心脏起搏器等在救治中应用近况.
作者:崔云;张育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儿,男,4岁4个月,入院前2月曾因“尿频、尿急、尿痛”,于当地查血常规示:WBC 59.57×109/L,N 81.0%,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 0%,行膀胱镜检查示“尿道口狭窄、膀胱炎”,先后静脉点滴“青霉素及头孢类抗生素”40余天,临床症状消失,而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无明显下降,遂出院观察.入院前12 d于当地复查血常规示WBC 74.6×109/L,N 76.4%,EOS计数不详(家长口述,未见报告单),腹部超声示有积液,住院静脉点滴“头孢他啶”1周,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腹腔积液原因待查”.人院前5天查血常规示WBC 45.88×109/L,EOS30.92×109/L.入院前3d无诱因出现发热,热峰为39.7℃.
作者:刘彩虹;张艳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分析儿童一过性意识丧失(transient loss of consciousness,TLOC)的基础疾病谱.方法 研究对象为1999年8月至2013年4月在北京、湖南、湖北、上海四地儿科晕厥门诊就诊或住院的1203例TLOC患儿,其中男559例,女644例,年龄2~18岁,平均(11.5±3.2)岁,从病因学角度分析,得出儿童晕厥的基础疾病谱.结果 1203例TLOC患儿中,l 125例为晕厥患儿,占所有患儿的93.5%,78例为非晕厥患儿.在晕厥患儿中,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常见,共409例,占34.1%,其中VVS-血管抑制型(VVS-vasoinhibitory,VVS-Ⅵ)234例,是VVS常见的血流动力学类型,其次为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cope,rOTS),共346例(28.8%),直立性高血压(orthostatic hypertension,OHT)24例,占2.0%.结论 晕厥是引起儿童TLOC常见的原因,而VVS是引起晕厥常见的病因,VVS-血管抑制型是VVS常见的血流动力学类型,OHT可以导致儿童晕厥.
作者:杨锦艳;王成;田宏;王宏伟;廖莹;陈丽;张凤文;王瑜丽;刘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efects,CHD)是导致新生儿和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新生儿期及时发现和诊断CHD是降低死亡和减少并发症的重点,筛查新生儿CHD的方法包括产前心脏超声、体格检查、监测上下肢的血氧饱和度等.该文系统地介绍近年来国际上新生儿CHD筛查的方法和进展,提出需要更好地建立将产前胎儿超声检查、出生后体格检查以及血氧饱和度筛查相结合的科学有效的CHD筛查方案.
作者:胡晓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第一次查房主治医师查房,入院后第2天.住院医师汇报病史:患儿,女,26 d,因“发现皮肤黄染、便血1周,加重3d”入院.入院前1周患儿出现皮肤黄染,大便带血丝,人院前3天便血加重,出现暗红色血凝块,3~4次/d,伴奶量下降、呕吐及哭吵.当地医院血常规提示“贫血、血小板降低”,转我院,急诊科以“便血;贫血;血小板减少;病理性黄疸”收治入院.患儿系第3胎,第2产,孕37+3周,剖宫产娩出,出生体重2 400 g.
作者:夏斌;熊涛;杨荣;陈大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1型糖尿病作为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的主要类型,近20年来发病率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引起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流行病学、治疗和管理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对比国内外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学研究进展,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儿童糖尿病研究方面与世界研究方面的差距,从而为我国以后的研究指明方向.
作者:吕文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例1 患儿,男,第4胎第4产,生后5d,因“孕36周早产、进奶欠佳1d”人院.患儿在当地医院自然分娩,出生体重2 550 g,生后哭声可,Apgar评分不详.生后约3h开始配方奶喂养,吸吮好.生后第4d无明确诱因出现吃奶差,反应欠佳,无烦躁、哭闹等症状.未予特殊治疗,来院就诊时门诊以“上呼吸道感染”收住院.患儿有三个姐姐,均身体健康.否认家族中有遗传病史.入院查体:T36.5℃,P130次/分,R50次/分,BP 72/28 mmHg(1mmHg=0.133 kPa),体重2 600 g,发育幼稚,精神反应欠佳,全身皮肤微黄,头颅无畸形,五官端正,前囟平软,口唇红润.颈软,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
作者:徐瑞峰;吴珠明;王卫凯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