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
目的 评价上颌前方牵引矫治上颌骨发育不足所致的骨性Ⅲ类错(牙合)儿童鼻上颌复合体部软组织变化,为临床治疗上颌后缩的患者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上颌发育不足、骨性Ⅲ类错(牙合)患儿30例,男女各15例,年龄9 ~11(平均10.5)岁,均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或高峰期.采取上颌前方牵引矫形治疗,前方牵引时间6~8个月.试验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X线片,并测量各项鼻部形态及口颌部软组织侧面形态指标,综合分析矫治前后差异.结果 矫治前后鼻部软组织鼻根点距离(Ns-Y)、鼻尖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鼻中点距离(M-Y)增大(P<0.05),鼻尖点距离(Prn-Y)、鼻额角增大(P<0.01),鼻唇角减小(P<0.05).唇部及颏部软组织上唇凹点至Y轴的距离(As-Y)、上唇突点至Y轴的距离(UL-Y)、上唇凸距(UL-E)、上唇基角(S-Ns-Sn)均增大(P<0.01);下唇凸距(LL-E)、软组织颏前点距离(Pos-Y)均减小(P<0.05);矫治前后下唇凹点至Y轴的距离(Bs-Y)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上颌前方牵引不仅可以早期矫治上颌后缩Ⅲ类错(牙合)、改善上下颌骨不调关系,同时有助于鼻上颌复合体部软组织良好外形的形成.鼻部及上唇前移、颏部后移,使患儿侧貌突度更趋于协调美观.
作者:朱吉坤;张桂荣;郭艳明;李济强;刘继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缝隙连接是细胞膜上的一种特殊结构,是相邻细胞间唯一能直接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的特殊通道.其在神经元电活动的维持、神经元快速同步化、神经元的发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癫(癎)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复杂,至今仍尚未明确.有研究证实缝隙连接在癫(癎)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该文就缝隙连接的基本结构、分布与功能,以及缝隙连接与癫(癎)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杨加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儿合并真菌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学及预后不良因素.方法 收集2002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住院期间合并真菌血症的42例急性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真菌血症中,40例为念珠菌属(占95.2%).其中白色念珠菌(14.3%),近平滑念珠菌(占38.1%),热带念珠菌(占35.7%),光滑念珠菌(占2.4%),非白色念珠菌为主要病原体.治疗无效11例(占26.2%).多因素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缺乏>7d,抗生素使用时间>7d,既往有真菌感染与真菌血症预后不良相关.应用含有激素的化疗方案、合并其他脏器真菌感染、非白色念珠菌血症为真菌血症预后不良的风险因素.结论 念珠菌属为真菌血症的主要病原体,非白色念珠菌占优势.中性粒细胞缺乏>7d,抗生素使用时间>7d,既往有真菌感染与真菌血症的预后不良相关.
作者:姜锦;姚佳峰;李楠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常见的神经和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很多学者认为ADHD是癫(癎)常见的共患病,但是临床医师面对癫(癎)共患ADHD时常不能及早识别或正确评估该病.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及早发现癫(癎)共患ADHD,如何对其进行治疗,成为临床小儿神经科医师所要面对的难题.该文对国内外关于癫(癎)共患ADHD的近期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郭建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川崎病为累及冠状动脉在内的全身中小血管炎症,现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经标准治疗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但其中仍有10%~20%川崎病患儿对首剂丙种球蛋白无反应.该文对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危险因素及近几年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杨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治疗中,应用肌松剂维库溴铵消除人-机对抗,保持人机协调,实现机械通气的大治疗效应.方法 收集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本院17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17例患儿行机械通气过程中出现人-机对抗时(排除医源性因素,如痰液堵塞,气管插管扭曲或因体位不当等)静脉注射维库溴铵,首剂0.1mg/kg静脉注入后,如再次出现人-机对抗时可用微量泵持续静点,剂量为1 ~1.5 μg/(kg·min),观察其血气分析、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全部病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气分析、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参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顺利脱机,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维库溴铵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儿童重症手足口病,消除人机-对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金颖;邸顺祥;徐志英;闫秀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由多种细胞分泌,具有降解细胞外基质的作用.根据其底物的特异性,可将MMP分为5类:胶原酶、明胶酶、基质水解酶类、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类及其他.不同的种类分别有不同亚型.MMP参与肿瘤浸润与转移、血管新生、心血管疾病等病理生理过程.有大量研究发现MMP在血管炎症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周雪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儿童交替性偏瘫是一种以偏瘫发作、眼球异常运动、肌张力不全及认知损害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疾病,临床可分为3个阶段,以眼球异常运动、肌张力不全发作为主要表现的第一阶段、以瘫痪发作为突出表现的第二阶段和遗留不可逆认知损害的第三阶段.该病终的认知损害与早期偏瘫发作的出现时间有相关性.目前治疗主要包括:发作间期避免诱因、预防性给药,发作期镇静、缩短偏瘫发作的持续时间.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手段.新的研究发现该病为ATPlA3基因的新发突变所致.
作者:李珊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儿童性发育障碍是成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的一类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发病机制正被不断揭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被认为可以干扰正常性别分化过程,导致性发育障碍的产生.该文主要综述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干扰性别分化过程的机制,探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和儿童性发育障碍发病之间的关系.
作者:陈立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乳糖是哺乳动物乳汁中重要的营养成分,经乳糖酶分解吸收后参与机体组织细胞的生命活动,在人类健康和营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由于乳糖酶缺乏所导致的乳糖不耐受症状,在中国人群中发生率很高,因此限制了很大一部分国人对牛奶的摄入,而牛奶又是人类良好的优质蛋白、矿物质及维生素的天然来源,故乳糖酶缺乏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作者:张玉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病的上升趋势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儿童支气管哮喘,严重影响婴幼儿的生活质量.“卫生假说”的提出,提示了早期的微生物接触和刺激可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发育,早期微生物刺激的缺乏可导致以后对无害抗原的异常免疫应答.过敏患儿体内肠道菌群分布与健康儿童的差异也提示了肠道菌群与过敏性疾病发生的相关性.调节性T细胞数量或功能的异常是过敏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其确切的免疫机制尚在进一步研究中.同时,益生菌在防治哮喘等过敏性疾病中也显示出积极作用.关于过敏性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研究将对其防治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孙夏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新生儿肺动脉压力高于正常成年人,公认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新生儿肺血管阻力变化形成的.对这一时期肺动脉压力的定量评价中,心导管研究显示:生后lh平均肺动脉压力等于或者超过体循环压力,之后逐渐下降,下降明显的阶段发生在生后的24 h内,出生后3d,平均肺动脉压力小于体循环压力的一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这一下降过程的研究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而且通过三尖瓣反流和动脉导管得到的肺动脉压力的结果的可重复性佳.该文主要阐述心导管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后肺动脉压力的变化情况,以期为临床鉴别新生儿是否存在肺动脉高压提供依据.
作者:任思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随着辅助生育技术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发展,超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逐渐增加.由于超低出生体重儿肺发育不成熟,一些产前干预、复苏策略及产后的呼吸管理对于该类患儿长期存活及远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无创性呼吸支持策略可以减少机械通气产生的气压伤、容量伤及氧化应激损伤.吸入性NO、体外膜肺等呼吸支持策略还有待深入研究.
作者:黄文娣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该文回顾了雾化吸入高渗盐水及肾上腺素在临床上治疗患儿毛细支气管炎的应用.对在不同研究中使用雾化吸入高渗盐水及肾上腺素同其他雾化吸入药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证实雾化吸入高渗盐水及肾上腺素各自在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时,疗效显著,提示在小剂量高渗盐水及肾上腺素各自雾化吸入及联合使用对于临床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浩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维生素D缺乏和脓毒症是世界性的健康问题.维生素D的生物多效性提示其可能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脓毒症时,局部免疫反应以及全身炎症途径激活,可能成为维生素D治疗的靶点.临床研究发现呼吸道感染、危重症及脓毒症时伴维生素D缺乏.但是,脓毒症与维生素D缺乏因果关系尚不明确.
作者:钱素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细菌感染的种类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方法 对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于鞍山市中心医院NICU住院的903例患儿的各类送检标本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我院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310份标本培养共分离病原菌73株,总阳性率为23.5%.革兰阴性菌37株,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菌,阳性远高于肺炎克雷白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32株,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真菌4株,常见是白色假丝酵母菌.这些病原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未发现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菌株.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革兰阳性菌株.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情况要比金黄色葡萄球菌严重.结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是我院NICU中检出率高的病原菌,耐药性较严重.定期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及时了解细菌耐药变迁,有助于减少细菌耐药,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依据.
作者:杨显贵;袁野;李海燕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对比分析近5年《国际儿科学杂志》与《Pediatrics》综述研究热点问题,探讨其一致性及差异性.方法 收集2008年至2013年《国际儿科学杂志》所发表的综述的高频关键词与《Pediatrics》发表的综述的高频主题词,并通过书目共现分析系统进行词频统计及矩阵分析.结果 两本杂志综述的研究热点问题一致性体现在哮喘、新生儿疾病和肿瘤方面,不同之处在于《国际儿科学杂志》综述热点包括先天性心脏病、过敏性疾病和肾脏疾病,而《Pediatrics》的综述热点则包括肥胖、儿童健康关怀和儿童注意缺陷多动综合征方面.结论 通过共词分析方法,探析了《国际儿科学杂志》近5年综述研究的规律与热点及与国外优秀杂志的研究热点的差异性.
作者:苏晗;高飞;王晓茵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糖蛋白激素,早期在早产儿的研究中主要用于红细胞生成.现认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早产儿神经保护、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中也有一定的保护效应.
作者:齐俊冶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急性肾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病死率高.急性肾损伤导致的细胞增生、肥大或凋亡与细胞周期调控有关,其中细胞周期G1/S检测点和G2/M检测点是急性肾损伤细胞周期的关键调控靶点,而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在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但其确切调控机制尚不清楚,该文就急性肾损伤细胞周期调控机制进行简要概述.
作者:沈云琳;黄文彦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白血病的疗效已经取得了显著改善.但难治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50%左右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还有待提高.目前,针对白血病独特发病环节的靶向治疗成为研究热点,包括以细胞表面分子为靶点的抗体药物、以激酶为靶点的药物等.很多药物如伊马替尼、硼替佐米等因其较好的临床效果已被应用于临床.
作者:苏萌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