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肺栓塞

张美德

关键词: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中心静脉插管, 循环血液, 脑积水分流术, 心脏疾病, 危险因素, 肺栓塞, 流动阻塞, 肿瘤, 血管, 休克, 物质, 卧床, 文献, 脱水, 损伤, 手术, 感染, 肥胖, 成人
摘要: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液流动阻塞血管管腔,这种现象称为栓塞(embolism).文献报道[1]肺栓塞(PE)病因和诱因:成人的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为主要危险因素.小儿则以中心静脉插管,长期卧床,心脏疾病,脑积水分流术,损伤、肿瘤、手术、感染、脱水、休克、肥胖等常见.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相关文献
  • 颅脑损伤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液体疗法的护理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HNDC)是一种继发于重型颅脑损伤等疾患的并发症.纠正高渗透压状态关键是液体疗法.本文对颅脑损伤并发HNDC 8例患者用液体疗法护理体会,认为静脉内输入低渗盐水可防止发生静脉内溶血及血压下降;胃管内注水结合静脉补给生理盐水有助于改善高渗状态,应用喂饲泵可以防止引起返流及胃潴留;使用小剂量胰岛素时可用微量泵持续静注,但需防止低血糖的发生.本组病人经过细致的观察和护理后本组病人血糖、血钠、血浆渗透压均控制在稳定水平.

    作者:刘励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QT离散度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高血压并左室肥厚与QT 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心室晚电位(Ventricular late potent ial, VLP)之间的联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08例高血压患者分为LVH组与非LVH组.均测QTd及VLP.LVH组接受比索洛尔治疗2个月,并比较治疗前后QTd及VLP情况.结果①LVH组与非LVH组VLP阳性检出率与QTd差异具有显著性;②LVH组治疗后VLP阳性检出率与QTd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 QTd及VLP可成为早期检测高血压并LVH患者重要指标,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预防严重心律失常事件发生.

    作者:梁利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Pilon骨折的治疗

    目的探讨胫骨Pilon 骨折的治疗方法、手术时机及治疗效果.方法随访胫骨Pilon骨折46例,平均随访18.2个月.骨折根据Ruedi和Allgower分型,Ⅱ型27例,Ⅲ型19例.跟骨牵引结合小夹板外固定9例,切开复位内固定21例,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16例.结果按Mazur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评分:优11例,良22例,可8例,差5例;优良率为71.7%.结论应根据骨折的类型和局部的软组织条件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复位的质量、软组织损伤的程度、手术时机的选择以及早期的康复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莫茅;叶劲;邓永高;胡万钧;廖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肺动脉栓塞影像学诊断进展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及时正确的诊断是积极治疗的基础.一直以来,X线肺动脉造影由于属创伤性检查,其应用受到限制.随着影像技术及诊断的发展,学者们探索出多种PE无创性检查方法,包括核素、CT、MR等,本文将对这些检查手段的研究进展及各自特点作一综述.

    作者:梁治平;步军;曾旭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细胞信号转导、细胞膜离子通道与疾病(6)

    细胞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研究是当前细胞生命活动研究的重要课题,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多样性、细胞内、胞浆、胞核和跨膜等过程,有不同的信息分子转导.细胞信号转导的结构、功能、途径的导常在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前列腺增生症并膀胱结石的腔内治疗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并膀胱结石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结合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62例BPH并膀胱结石患者.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处理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疗效满意.结论 TURP结合气压弹道碎石术是BPH并膀胱结石的一种微创、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曾昭昌;万跃平;刘卓文;王可兵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妊娠剧吐病人的心理护理

    分析了38例妊娠剧吐病人的心理护理情况.对患者的不良心理及其对妊娠剧吐的影响,采用了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结果表明,采取正确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不但密切了护患关系,而且增强了患者的治疗信心,从而使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心理护理是促使妊娠剧吐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保证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

    作者:石磊;李旭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氟喹诺酮体外诱导肺炎克雷伯菌外排蛋白表达差异的研究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体外诱导肺炎克雷伯菌外排蛋白表达的差异.方法取临床分离对喹诺酮敏感的肺炎克雷伯菌20株,分2组,每组10株,1组作对照组,观察组将应用不同浓度梯度环丙沙星逐级诱导,后成为耐药株,观察2组细菌在不同浓度抗生素应用后的差异,并比较观察组的10株敏感菌和诱导后耐药菌在应用外排泵抑制剂前后低抑菌浓度(MIC)及SDS-PAGE电泳外排泵膜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环丙沙星从小至大剂量体外诱导出高度耐药株的出现,其53KDa外膜蛋白TolC表达增多.应用外排泵抑制剂利血平后,70%诱导耐药菌MIC有明显下降.结论喹诺酮体外诱导可使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出现,TolC表达增多表明外排泵在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外排泵抑制剂的应用对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有一定的遏制作用.

    作者:韩菊梅;叶晓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高血压人群氧化应激水平研究

    目的探讨高血压人群氧化应激状况,以期为临床高血压病人抗氧化治疗提供理论研究基础.结果在高血压人群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低于非高血压人群,而MDA含量高于非高血压人群,且差异具有显著性,而作为主要抗氧化因素的SOD和VitE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高血压病人处于高氧化应激水平,临床应用抗氧化药物治疗高血压可能有一定疗效.

    作者:刘录山;匡希斌;危当恒;王佐;唐朝克;任重;万载阳;杨保堂;银兴锋;易光辉;王贵学;杨永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与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及肿瘤坏死因子α-308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及肿瘤坏死因子α-308 基因多态性与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的关系.方法用放免法测定50例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TNF水平, 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TNF-α-308 基因片段,NcoI内切酶进行限制性酶切反应.结果 5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及50例正常对照TNF-α-308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而血浆中TNF水平,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炎性反应在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病程中有重要作用,TNFα-308基因多态性与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无关联.

    作者:周芸;李锦玉;宋禄茵;周明;陈盛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皮维碘软膏治疗婴幼儿尿布皮炎疗效与护理

    目的探讨10%皮维碘软膏治疗婴幼儿中、重度尿布皮炎的疗效.方法对62例婴幼儿中、重度尿布皮炎进行分组治疗、观察.结果显效率及10日治愈率皮维碘软膏治疗组优于MEBO对照组.结论皮维碘软膏对尿布皮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刘妙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新生儿休克时血清磷脂酶A2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新生儿休克时血清磷脂酶A2(PLA2)的水平变化及其在休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16例新生儿休克患儿[6例单器官衰竭(SOF)和10例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的PLA2水平及测量血小板计数、动脉血氧、乳酸,同期测量20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结果休克组新生儿PLA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SOF组PLA2水平明显高于SOF组(p<0.01).结论血清PLA2与新生儿休克的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对评估新生儿休克的预后和转归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李伟强;黄小红;黄灼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利用ELISA技术检测尘螨变应原的生物活性

    目的分析尘螨变应原溶液中抗原含量与ELISA结果的关系,探索利用ELISA技术分析变应原生物活性的方法.方法采用ELISA技术对变应原的生物活性进行动态分析, 利用Excel软件分析抗原浓度与变应原活性的关系.结果当抗原含量在一定范围时,抗原含量与ELISA结果成正相关,利用双对数曲线分析抗原浓度与ELISA结果的关系,既能反映变应原的相对含量和活性,又能预测不同变应原溶液中变应原组成成分的差异.结论该方法可以用来比较尘螨变应原溶液的生物活性.

    作者:李文;赵绮华;王锡忠;赖荷;刘永平;陈丽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颅脑损伤150例EEG分析

    目的观察颅脑损伤患者的脑波改变,探讨脑电图(EEG)与颅脑损伤的关系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应用EEG对150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描记,脑震荡患者每人EEG描记总次数为3次,脑挫裂伤患者每人EEG描记总次数为4次,分析其结果.结果 150例颅脑损伤患者中,脑震荡109例,EEG异常46例,脑挫裂伤41例,EEG均异常,EEG的改变与大脑皮层损伤的实际情况相平行,脑损伤越重,EEG异常率越高.小儿EEG异常程度与临床表现不成比例,且EEG异常率明显高于成人.结论 EEG可客观反映颅脑损伤的程度及病情变化,为临床指导治疗及估计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闫丽红;欧阳迪茵;孟兵;黄先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氟马西尼拮抗咪达唑仑镇静效应时脑电双频指数的变化

    目的观察氟马西尼拮抗咪达唑仑镇静效应时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并探讨氟马西尼的合理用量.方法 ASA Ⅰ或Ⅱ级成年手术患者48例,椎管内联合麻醉效果确切.手术开始时静脉持续输注咪达唑仑,保持BIS值在50~55.手术结束时按停止输注咪达唑仑后的处理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4组,每组12例.Ⅰ组不用氟马西尼;Ⅱ、Ⅲ、Ⅳ组分别静脉注射氟马西尼首量0.1、0.2、0.3mg,根据OAA/S评分结果每隔1min追加氟马西尼0.1mg,直至OAA/S评分达4分.记录应用氟马西尼首量后1、2、3、5、10、15和20 min时的BIS值和OAA/S评分.结果手术结束停止输注咪达唑仑时四组患者的BIS值保持在50~55之间,所有患者OAA/S评分均为1分.Ⅰ组停用咪达唑仑后15~20min BIS值上升到60以上,OAA/S评估达到3分.Ⅱ组给予氟马西尼后1min时,BIS均值上升到58,OAA/S评估已达到3分.Ⅲ组和Ⅳ组给予氟马西尼后1~2min时,BIS均值已超过65,OAA/S评估达到4分,恢复速度比Ⅱ组明显快(p<0.05).Ⅱ组75%的患者需追加两次氟马西尼后,BIS值和OAA/S评分才迅速恢复.结论氟马西尼能有效地拮抗咪达唑仑的镇静效应,首量0.3mg能获得迅速和完善的镇静拮抗效果.

    作者:赵子良;叶靖;董庆龙;欧阳葆怡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肺VATS术后近期出血再手术原因分析

    目的对肺部(VATS)手术后近期出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处理方案.方法肺部手术242例,其中手术后近期出血8例.结果对手术后再次出血者,均经再次剖胸手术,止血效果均良好,无手术死亡,术后恢复顺利.结论要避免VATS术后大出血,在术中严格按照常规操作,使用器械要正确、规范,并且根据VATS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重点区域检查.发现活动性出血及时早期手术处理

    作者:李国鹏;吴俊峰;段俊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脑震荡证实为颅内血肿或轻度脑挫裂伤CT动态观察

    目的探讨脑震荡经CT证实为颅内血肿或轻度脑挫裂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分析91例脑震荡经CT证实为颅内血肿或轻度脑挫裂伤的临床表现及CT扫描发现.结果 91例脑震荡经CT证实为颅内血肿或轻度脑挫裂伤的病例,全部治愈,无致残及死亡病例.结论按诊断标准诊断为脑震荡的部分病例,在不同时间窗经CT扫描发现为颅内血肿或轻度脑挫裂伤.本组中治疗后3~14d经CT发现异常的占81.3%.对该类病例,宜动态CT扫描,以降低误诊率,使患者能及时得到治疗.

    作者:林林辉;林海林;陈伟民;陈少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硬化后脾脏增大的研究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ADC值在正常脾脏与肝硬化后脾肿大间的差异.方法对12例正常志愿者及20例肝硬化脾肿大者行常规MRI平扫及扩散加权成像检查.结果正常脾脏平均ADC值为1.45×10-3mm2/s,肿大脾平均ADC值为1.49×10-3mm2/s.结论正常脾脏与肝硬化后脾肿大的ADC值间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刘玉品;凌毅泰;刘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Nucleofection转染过程对Jurkat细胞BCL11b水平的影响

    目的了解核转染(Nucleofection)过程对Jurkat细胞中BCL11b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情况.方法利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分析经不同程序Nucleofection过程和不同时间培养的Jurkat细胞的BCL11b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经Nucleofector的C-16、S-18和G-10+siRNA程序处理后,C-16与S-18组细胞培养2h的BCL11b水平明显升高(p<0.05),C-16、S-18和G-10+siRNA三组细胞培养10h后BCL11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C-16和S-18组细胞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在2~24h之间),BCL11b水平降低(p<0.05),而在G-10+siRNA处理组,直到培养48h BCL11b水平才有所下降.结论 Nucleofection处理过程对Jurkat细胞BCL11b表达有一定的影响,但有一定的时效性.

    作者:李扬秋;杨力建;陈少华;陈青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Ficoll分离和MACs分选对T细胞BCL11b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了解Ficoll分离和MACs分选过程对T细胞中BCL11b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情况.方法利用Ficoll 分离3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一步经MACs负性分选CD3+T细胞.分别收集培养0、6和20h的PBMC和CD3+T细胞,利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样本中BCL11b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经Ficoll分离的PBMC和MACs分选后CD3+T细胞在3个时间点BCL11b的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CD3+T细胞%标化后,各组BCL11b表达水平也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Ficoll分离和MACs负性分选过程不影响T细胞中BCL11b表达水平,提示其不会影响T细胞的活化.

    作者:李扬秋;杨力建;陈少华;陈青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主管: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