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童安荣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肾衰皮肤瘙痒经验

张婷婷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 皮肤瘙痒, 经验
摘要: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由多种肾脏疾病引起的的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下降,致使出现血尿素氮、肌酐升高和肾小球硬化等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皮肤瘙痒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较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童安荣主任医师从事肾脏病研究30余年,在中医治疗慢性肾衰及其并发症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从脾肾及瘀血论治慢性肾衰皮肤瘙痒,同时兼以安神,采用健脾补肾、活血化瘀的方法,在治疗慢性肾衰皮肤瘙痒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从中医学对慢性肾衰皮肤瘙瘁的认识及其与脾肾的关系进行论述,总结导师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皮肤瘙痒的临证经验,以飨读者.
亚太传统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六神曲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目的:以生物活性为指标,研究六神曲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以淀粉酶活性和出膏率为指标,考察提取工艺参数;以淀粉酶活性为指标,考察浓缩工艺;以干膏粉淀粉酶活性和含水量为指标,考察喷雾干燥工艺;以颗粒的性状和得率为指标,考察干法制粒工艺.结果:六神曲配方颗粒的佳制备工艺为六神曲饮片40℃水浴提取3次,每次1h,加10倍量饮用水;5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08(50℃),经喷雾干燥制成干膏粉,加适量辅料混匀后进行干法制粒制成颗粒.结论:通过3批验证工艺,验证所得颗粒淀粉酶活性为55.37U(RSD=3.85%,n=3),表明该工艺稳定可行.

    作者:刘冲;刘荫贞;乐智勇;林伟雄;梁生旺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女金丹治疗月经稀发验案1例

    月经后期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病机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损伤,导致胞宫失于藏泻,治疗原则为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痰者化之,滞者行之,调理充任,疏通胞脉以调经.女金丹方出自《韩氏医通》,明代《济阴纲目》又加予评释,是古代治疗女性月经不调、不孕症的名方.

    作者:关颖欣;李间清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激素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疗效评价

    目的:研究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激素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8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均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强的松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肺活量、肺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大通气量、动脉血氧分数,记录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经过治疗,患者肺活量、肺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大通气量、动脉血氧分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患者治疗后呼吸困难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强的松糖皮质激素可有效延缓肺纤维化程度,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程长浩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童安荣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肾衰皮肤瘙痒经验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由多种肾脏疾病引起的的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下降,致使出现血尿素氮、肌酐升高和肾小球硬化等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皮肤瘙痒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较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童安荣主任医师从事肾脏病研究30余年,在中医治疗慢性肾衰及其并发症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从脾肾及瘀血论治慢性肾衰皮肤瘙痒,同时兼以安神,采用健脾补肾、活血化瘀的方法,在治疗慢性肾衰皮肤瘙痒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从中医学对慢性肾衰皮肤瘙瘁的认识及其与脾肾的关系进行论述,总结导师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皮肤瘙痒的临证经验,以飨读者.

    作者:张婷婷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益养通络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益养通络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益养通络方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实施干预诊治,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神经病变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病变总分为(5.18±1.3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37±2.05)分(P<0.05).结论:益养通络方具有益气活血通络的功效,可改善微循环,促进神经组织的恢复,控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韩松林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真武益肾汤治疗肾阳虚型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真武益肾汤治疗肾阳虚型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肾阳虚型D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缬沙坦治疗,观察组加用真武益肾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肾阳虚型DN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给药前后患者24h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清除率、尿素氮等指标水平.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前,两组患者24h尿蛋白水平、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清除率、尿素氮等指标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周后,观察组患者24h尿蛋白水平、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清除率、尿素氮等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真武益肾汤治疗肾阳虚型DN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肾功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真刚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中医外治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研究概述

    变应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等原因,变应性鼻炎患者日益增多,西药虽能迅速缓解症状,但难治其根,且西药的副作用不可避免.中医外治法治疗变应性鼻炎取得重大进展,如穴位埋线、耳穴埋豆、敷贴等疗效显著.综述采用外治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以供临床参考.

    作者:向南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良附丸中药配方颗粒、饮片汤剂治疗胃脘痛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良附丸中药配方颗粒、饮片汤剂治疗胃脘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5例胃脘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多中心、随机、双盲和平行对照的原则,随机分为治疗组(n=56,良附丸中药配方颗粒治疗)、对照组(n=56,良附丸饮片汤剂治疗)、安慰剂组(n=53,安慰剂治疗),共治疗7天为1个疗程,观察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基本生命体征、临床症状、治疗效果和疗效指数.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59%、愈显率为48.15%,高于对照组88.89%、51.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附丸中药配方颗粒、传统中药饮片汤剂治疗胃脘痛疗效相当,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魏朝辉;吴向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针刺三间穴治疗落枕

    落枕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指急性单纯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症[1],中医学称之为“颈项伤筋”“项筋急”“失枕”.《素问·骨空论》日:“失枕,在肩横骨间,折使揄臂齐肘正,灸脊中.”本病好发于青壮年,均为急性发病,患者发病时常有颈部不适和疼痛,头部旋转困难,常歪向患侧,有时牵涉到肩部,以冬春两季多发.笔者在临床上采用针刺三间穴治疗落枕,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附病案2例,报道如下.

    作者:胡海娟;李静;杨雪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大孔树脂分离雷公藤甲素筛选

    目的:优选分离雷公藤甲素的佳大孔树脂类型.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雷公藤甲素含量,考察树脂的吸附、解吸性能.结果:HPD100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和解吸性能佳,其吸附率和解吸率均大于90%.结论:HPD100大孔吸附树脂适用于分离雷公藤甲素的分离.

    作者:秦翠林;鲍金洲;蔡林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榉树叶不同极性部位对酪氨酸酶活性抑制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榉树叶醇提物不同极性部位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系统溶剂法将榉树叶的乙醇提取物分成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5种溶剂提取物,分别检测各极性部位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结果:在各极性部位中,榉树叶乙酸乙酯部位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高,当终浓度为1.0mg/mL时,抑制率为59.11%,抑制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其IC50为0.72mg/mL.三氯甲烷、正丁醇部位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1.11mg/mL、1.12mg/mL.结论:榉树叶醇提物各极性部位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具有相应抑制作用.

    作者:张祺照;孙崇鲁;吴浩;张煜炯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中医药辨证分型治疗胃脘痛研究进展

    临床主要采用西医治疗胃脘痛,通过抑酸、杀菌等方法缓解病情,但疗效不佳,且副作用较大;中医药治疗胃脘痛历史悠久,效果良好,安全且副作用较低,受广大中医师及患者的认可.通过总结诸多文献关于中医药辨证分型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研究,归纳胃脘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分型施治要点,并对文献中的治疗方法及研究质量进行评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今后中医药治疗胃脘痛的前景及新药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作者:伍建新;甘海苹;吴红彦;甘培尚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HPLC法测定抗风湿镇痛类健康产品中非法添加吲哚美辛含量

    目的:建立测定抗风湿镇痛类健康产品中非法添加吲哚美辛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方法:选用InertSustain C18 (4.6mm×250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02mol·L-1乙酸铵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66nm,柱温为35℃.结果:吲哚美辛在1.010~202.1μg ·mL-1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 7,加样回收率为98.1%.13批供试品检测到非法添加吲哚美辛.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抗风湿镇痛类健康产品中非法添加吲哚美辛的含量测定.

    作者:魏志雄;刘丹丹;蓝明雄;王昆鹏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从温阳论治乳腺癌

    乳腺癌严重威胁着女性身心健康,现代医学对其主要采取对症治疗,但癌症患者机体耐受力差,预后较差.中医以多途径多靶点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乳腺癌,具有明显优势.通过对乳腺癌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阐述温阳法治疗乳腺癌的理论依据及临床体会.

    作者:张文娴;李澜;贾波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加味二陈汤治疗小儿痰湿蕴肺型感染后咳嗽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加味二陈汤治疗小儿痰湿蕴肺型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例小儿痰湿蕴肺型感染后咳嗽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加味二陈汤口服)和对照组(氨酚黄那敏颗粒+孟鲁司特钠片治疗)各10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咳嗽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咳嗽消失时间为(10.3±4.9)天,短于对照组的(15.6±5.3)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二陈汤治疗小儿痰湿蕴肺型感染后咳嗽疗效肯定,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徐永红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黄元御《四圣心源》论治泄利学说初探

    黄元御重视中气及阴阳升降,临证力主顾护中气及调整阴阳,对多种疾病论治都有独到的见解.对黄元御《四圣心源》所述泄利学说进行初探,总结其主要病机、治疗法则与遣方用药,为临床治疗泄利提供思路.

    作者:戚徐斌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案例报道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采用手术疗法治疗该病恢复时间较长,而且并不能完全解除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广泛使用,而中医推拿是祖国传统医学中具特色的疗法之一,其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疗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尚征宇;焦欣;彭坤;罗建;罗才贵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体会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具有和解少阳、重镇安神的功效,临床常应用此方治疗因气机不畅所致的抑郁、焦虑、失眠等疾病.临床实践表明,应用此方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常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作者:姜楠;孟湧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椎间盘丸联合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8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椎间盘丸口服联合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行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椎间盘丸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有效率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VAS评分和JOA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VAS评分和JOA评分方面,两组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患者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盘丸联合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优于单纯后路椎间融合术.

    作者:李阳阳;张海龙;陈江非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加减益脾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42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加减益脾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两组患者均在严格糖尿痛饮食的基础上,再经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在理想水平(约6.5~8.5mmol/L).观察组患者采用自拟加减益脾汤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莫沙必利胶囊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治愈5例(23.8%),好转8例(38.1%),未愈8例(38.1%),总有效率为61.9%;观察组中治愈17例(80.9%),好转3例(14.3%),未愈1例(4.8%),总有效率为95.2%,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减益脾汤具有益气滋脾、消食开胃、除满消胀的功效,能有效缓解糖尿病胃轻瘫的消化道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冯军;唐朝政 刊期: 2017年第08期

亚太传统医药杂志

亚太传统医药杂志

主管: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主办:中国民族医药学会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