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狭窄现状

黄平;黄晓玲;舒兆秋;朱国英

关键词: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术治疗, 儿童, 川崎病, 冠状动脉狭窄, 缺血性心脏病, 远期并发症, 冠心病患者, 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 心绞痛, 试用, 猝死, 成人
摘要:冠状动脉狭窄为川崎病(KD)远期并发症,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广泛地用于治疗成人冠心病患者,现已少量地试用于治疗儿童KD所致冠状动脉狭窄.本文对PTCA治疗儿童KD所致冠状动脉狭窄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相关文献
  • 纳洛酮治疗小儿致死量氯丙嗪中毒1例

    患儿男,3岁.于2000年8月22日误服氯丙嗪14片(350mg)后6h入院.体检:体温35.6℃,体重14kg,血压9.5/5.5kPa,意识不清,呼吸表浅,四肢末梢发凉,脉细弱,双瞳孔缩小、等大等圆,光反应迟钝,皮肤无出血、无黄疸及皮疹,颈软,心率100/min,心音低钝、律整,无杂音,双肺听诊正常,腹部平坦,四肢肌肉无震颤,生理反射弱.

    作者:刘立强;徐瑞丽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肾病综合征患儿细胞免疫和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S)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和IL-1、IL-6、IL-8及TNFα与NS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对23例NS患儿在活动期和缓解期(21例)以及20例正常儿童外周血T细胞亚群以及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诱生IL-1、IL-6、IL-8、TNFα水平进行测定.结果NS活动期血清和PBMC上清液IL-1、IL-6、IL-8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IL-6和TNFα增高显著,缓解期上述细胞因子仍高于对照组.外周血总CD3+、CD4+、CD4+/CD8+细胞比值、CD(16+56)+细胞均降低,CD8+细胞增高.相关分析发现NS活动期IL-1、IL-6、IL-8和TNFα与CD3+、CD4+、CD4+/CD8+和CD(16+56)+细胞呈负相关,与CD8+细胞呈正相关.结论NS患儿在活动期多种细胞因子失调,T细胞亚群的比例结构发生变化,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及细胞因子网络失调在NS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于力;卓美瑛;杨小苏;翁志媛;张又祥;钟志敏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各期的临床处理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的临床危重症,可进展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多脏器衰竭(MOSF).目前对SIRS、MODS与MOSF的治疗还在不断探索,临床仍以对症处理为主;治疗的关键是防止、处理休克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以及早期干预脏器功能障碍

    作者:朱建幸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梅毒致先天性肾病1例

    患儿女,49天.因腹胀、水肿20天,于1999年11月5日入院.系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出生体重2800g ,母乳喂养.生后10天发现面部及四肢出现皮疹,口周皮肤放射状皲裂,臀部可见多个约1cm×1cm环形红斑,高出皮面,表面湿润、糜烂,于生后1个月痊愈.入院前20天出现腹胀、水肿,当地医院给予对症治疗无效.否认遗传病史.

    作者:何书霞;刘淑娟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先天性心脏病与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关系分析

    我们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巢式PCR)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探讨人类细小病毒B 19(HPVB 19)与先天性心脏病(CHD)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作者:吕兴;蔡定邦;陈享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狭窄现状

    冠状动脉狭窄为川崎病(KD)远期并发症,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广泛地用于治疗成人冠心病患者,现已少量地试用于治疗儿童KD所致冠状动脉狭窄.本文对PTCA治疗儿童KD所致冠状动脉狭窄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黄平;黄晓玲;舒兆秋;朱国英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维生素A对早产儿免疫功能影响的观察

    目的观察维生素A对早产儿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早产儿维生素A治疗观察组、早产儿对照组各10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动态变化,并与8例足月儿比较.结果早产儿每日服用维生素A 1500IU 2周后,总T细胞、T辅助细胞及CD8+T细胞分别从(80.40±5.28)、(61.80±5.75)、(21.60±5.10)%下降到(63.80±6.30)、(48.00±4.57)、(17.60±4.25)%,而总B细胞及NK细胞分别从(10.40±4.84)、(5.60±4.90)%上升到(17.80±8.04)、(18.20±7.07)%,与早产儿对照组有明显区别,高于足月儿水平.结论维生素A的短期治疗能促进早产儿的免疫功能成熟.

    作者:黄曼丽;钱燕;黄小霞;江松福;吴建波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小儿病毒感染及抗病毒治疗小儿常见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及评价

    1病毒感染与病毒性疾病病毒侵入人体的组织细胞内,借助宿主的细胞环境进行复制增殖,产生子代病毒,是谓病毒感染(viral infection).从病毒学来看,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完成复制过程,产生子代病毒,此时病毒处于活动状态,称作产毒性感染(productiveinfection);病毒在复制过程中,中途停止,成为不完整的病毒颗粒、或仅有病毒的DNA存在于细胞内、或与宿主细胞的DNA整合在一起,称为潜伏性或非产毒性感染(latent or non-productive infection).再从临床学来看,病毒侵犯宿主组织细胞,引起病变,临床上见到相应的症状、体征和功能损害的实验室依据,称为病毒性疾病,否则只能称作病毒感染.

    作者:董永绥;方峰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小儿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与评价

    病毒性肝炎近几年的研究有许多进展,如肝炎病毒病原体的发现、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病毒变异的研究和预防策略等,但在治疗方面尚无重大突破.

    作者:朱启殚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儿童慢性咳嗽与鼻窦炎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咳嗽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方法对咳嗽时间1个月以上的106例2~14岁儿童作临床观察,根据鼻窦片、胸片、螨尘皮试、支气管扩张试验及疗效,将其分为鼻窦炎组21例,鼻窦炎合并咳嗽变异性哮喘(CVA)21例,CVA或哮喘44例,支气管炎等20例.同时做诱导痰细胞学检查.结果慢性咳嗽儿童中39.6%(42/106)有慢性鼻窦炎;鼻窦炎合并CVA组与CVA或哮喘组相似,螨皮试阳性率和支气管扩张试验的阳性率均达40%左右,诱导痰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含量增高,与单纯鼻窦炎组显著不同.结论上下呼吸道是一个整体,对儿童慢性咳嗽应注意鼻窦炎的伴发,而过敏原皮试阳性、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及诱导痰嗜酸粒细胞和(或)肥大细胞增多是CVA或哮喘的有力证据.

    作者:陈小友;顾伟中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川崎病患儿血清多种病毒抗体IgM检测及分析

    临床资料:收集我院1998年10月至1999年12月的98例住院川崎病(KD)患儿,男62例,女36例,年龄6.1个月至7.2岁,诊断标准符合日本KD研究委员会第四次修订标准.100例同期住院非感染疾病患儿(癫 25例、疝35例、隐睾11例、先心病19例、低钙惊厥10例)作为对照,男58例、女42例,年龄7个月至6.5岁.

    作者:杨锡强;刘瑜;魏钰书;皮光环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健康学龄儿童平板运动时心率、血压变化及耐量测定

    目的观测6.0~11.5岁健康儿童活动平板试验时的心率、血压变化及活动耐量.方法运用活动平板机按照改良Bruce方案对276名健康学龄儿童进行极量活动平板试验.结果极量心率为静息时的2.2~2.3倍,增加120/min,其间有2个高峰,分别为开始运动后的前3min(增加40/min)及从走动转而开始跑动时(增加30/min),恢复期心率以停止运动后第1min减慢明显(减慢60/min),但只有25.6%的儿童在停止运动10min后完全恢复.运动时血压升高,以收缩压增高为主,极量时收缩压升高约3.5kPa,舒张压增高1.1kPa,停止运动4min基本恢复正常.8.0~11.5岁组男性较女性运动时间长;6.0~11.5岁男性儿童运动耐受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延长,而女性儿童则增高不明显.运动耐受时间与锻炼状态相关.结论运动时极量心率、血压与运动耐受时间在不同年龄组有不同的变化,运动耐受时间(运动耐量)受年龄、性别、体重、锻炼程度影响.

    作者:陆国平;刘豫阳;盛锋;徐素梅;庞玉生;陆颖;范文才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小儿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临床诊断与分析

    目的探讨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临床诊断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病史资料并经手术治疗的小儿先天性冠状动脉瘘21例.结果21例中右冠状动脉瘘15例占71.4%,左冠状动脉瘘6例占28.6%,19例引流到右心系统占90.5%,2例引流到左心系统占9.5%;合并其他畸形3例占14.3%.结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重要的临床诊断特征是心前区异常位置的连续性杂音,杂音的性质与分流部位、压力相关.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和升主动脉或冠状动脉造影能够明确诊断,可显示迂曲扩张的冠状血管与其引流的心腔部位

    作者:朱鲜阳;韩秀敏;王琦光;金岩;张玉威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川崎病患儿丙种球蛋白治疗前后肌钙蛋白Ⅰ和C反应蛋白的变化

    一般资料:1998年1月至2000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50例川崎病(KD)患儿,诊断均符合1984年日本川崎病委员会制定标准.

    作者:陈其;张园海;褚茂平;吴蓉洲;陆文文;项如莲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

    新生儿黄疸是指未结合胆红素为主的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对个体的危害性受机体状态和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

    作者:丁国芳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表现为胸腔积液伴胸壁肿块的肺吸虫病1例

    患儿女,8岁.因发热,胸痛4个月,胸壁肿块15天于1999年9月30日入院.4个月前,患儿开始高热、胸痛伴气促、乏力,当地省人民医院诊断为多发性结核性浆膜炎,3次胸腔穿刺共抽出积液420mL,给予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治疗,效果欠佳,后改用雷米封、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四联亦无效.15天前发现胸壁肿块,局部注射雷米封2次至入院时未消失.发病前1个月曾在广东居住20天,食用大量煨蟹.

    作者:古家常;衣京梅;王航雁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儿科抗病毒中药的选用

    中药对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有其特点,临床上应用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将中医的辨证用药与现代研究结果相结合的用药方法,是提高疗效的保证.本文谈一谈儿科常见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中药选用

    作者:魏璐雪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儿肝纤维化血清标志检测及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的血清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5例5~6岁不同程度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儿及90例同龄健康儿童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进行HA、LN、PCⅢ、Ⅳ@C测定.结果慢性肝炎轻度组除HA较对照组增高外(P<0.05),其它3项标志没有差异(P>0.05).而慢性肝炎中度、重度及肝硬化组4项标志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HA、LN、PCⅢ、Ⅳ@C水平与儿童慢性肝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4项标志联合检测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早期发现和肝硬化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江冬梅;刘峰;孙敏;张新麟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幼年型类风湿病患儿的远期随访与分析

    目的探讨幼年型类风湿病患儿的远期预后.方法对65例幼年型类风湿病患儿进行门诊、信函或电话随访,随访时间为8~122个月,以了解患儿关节的改变及生活质量的情况.结果 65例患儿的分型情况:全身型44例;多关节型16例,其中类风湿因子阳性5例,阴性1l例;少关节型5例,为类风湿因子阴性.本组死亡2例为全身型,死因分别为化脓性脑膜炎和双侧大叶性肺炎.治疗中,自行加减药物、未正规抗类风湿治疗者占60%(39/65).35例患儿能正常生活学习.主要并发症:①关节畸形18例,出现于病程的5~48个月;常见的畸形关节为膝关节、踝关节.②生长发育迟缓36例,患儿出现程度不一的骨质疏松和身高不增.结论幼年类风湿病的预后与成人类风湿病相比并不乐观,早期正规抗类风湿治疗是延缓关节畸形发生的关键,同时要加强对患儿生长发育的监控和干预,指导家长用药.

    作者:刘瀚晻;王美若;王泽蓉;华益民;周同甫;金仲和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思密达防治红霉素胃肠道副反应38例临床观察

    一般资料:1998年1月至1999年6月我院门诊及病房共收治输注红霉素的患儿76例,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龄8~12岁.根据就诊时的门诊号或住院号奇、偶不同分为两组,选取奇数号38例作为观察组,偶数号38例作为对照组.76例中支原体肺炎30例、支气管炎l4例、上呼吸道感染14例、化脓性扁桃体炎8例、急性淋巴结炎6例、急性喉炎4例,两组病种分布相似.另选择门诊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年龄在8~12岁的患儿31例作为正常组.3组均无急、慢性胃肠疾病史,可排除胃肠疾病对胃电节律的影响.

    作者:阮仙利;林金仙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