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珍;舒雨雁;周元聪
利用心肌灌注模型模拟人体进行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观察移动对显像结果的影响,并与心肌灌注显像检查病人移动的影响作比较,发现移动对显像结果影响极大,且病人移动造成的影响远比模型实验复杂和显著.
作者:欧阳习;李小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鼻咽癌(NPC)骨转移诊断上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经临床诊断为NPC 679例进行了全身骨显像检查.其中82例同时行X线和CT检查. 结果经骨显像检查发现骨有转移者295例,骨显像阳性率43.4%.骨显像发现转移病灶189个,而同时X线检查仅为56个. 结论全身骨显像在诊断NPC骨转移灵敏度高于X线检查;骨显像阳性病例中骨痛有无各占半数,骨显像阴性病例中有16%伴有明显骨痛,NPC患者有无骨痛症状均应常规骨显像检查.
作者:任志刚;刘枫;刘淑华;刘致俊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初步评价FDG SPECT/CT符合线路同机图像融合在肿瘤诊断及复发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临床确诊的恶性肿瘤及恶性肿瘤治疗后怀疑复发或残留的患者53例(治疗前诊断8例、治疗后疑复发45例).经SPECT/CT同机联合扫描行FDG显像检查,用二次迭代法加衰减校正进行影像重建,与同期CT或(和)MR检查相比较.结果在治疗前诊断组中,8例恶性肿瘤患者FDG显像均呈阳性,CT(MR)亦全部发现病灶,但不能对病灶进行有效定性;在治疗(手术、放疗、化疗)后疑复发的45例患者中FDG与CT(MR)的假阳性、假阴性、真阳性、真阴性分别为0,4,32,9和3,7,29,6;FDG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9%、100%、100%、69.2%;而CT或(和)MR分别为80.6%、66.7%、90.6%、46.2%.同机融合由CT提供的详细解剖资料能准确定位恶性病灶.结论带有X线CT的符合线路的SPECT/CT同机融合FDG显像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核医学显像方法,尤其是对治疗后残余或复发的肿瘤,较CT(MR)及其它功能性检查图像等更具有较特异的定性和准确性定位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弘;蒋宁一;肖亦明;刘生;梁九根;卢献平;陈少雄;刘幸光;伦绮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广西眼镜王蛇毒杂合性酸性磷脂酶A2(APLA2)的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方法从广西眼镜王蛇毒腺中提取总RNA,根据种属关系接近的台湾眼镜蛇毒APLA2两端非翻译区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进行体外扩增,获得磷脂酶A2基因,克隆至pMD18-T载体,经测序筛选出APLA2-1,APLA2-2及一个新的酸性磷脂酶A2(命名为APLA2-3).根据测序结果确定了APLA2-3基因的全序列,并由此推导编码的氨基酸序列. 结果利用Antheprot 4.3c蛋白质序列分析软件包计算它的等电点为4.885,相对分子质量为16.543kD,并预测了它的二级结构和部分理化性质.同源性比较表明,APLA2-3的1~39位氨基酸残基序列与APLA2-2相同,其同源性为64%,而40~108位氨基酸残基序列与APLA2-1相同,其同源性为69%,109位氨基酸残基序列皆不同于这两种APLA2.结论 揭示了APLA2具有基因多样性,可能与物种进化和生物活性有关,并为进一步研究PLA2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提供更多的信息.
作者:林文珍;舒雨雁;庄茂辛;林政炯;吴祥甫;周元聪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998年起我院采用指动脉神经蒂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多种原因指端皮肤缺损29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外形及感觉功能恢复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关永祥;吴焯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下肢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严重地威胁病人的生命[1].我科近年来收治下肢静脉血栓20例,经有效的抗凝等治疗和全方位的整体护理,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秀梅;黄文辉;陶怡;陈晓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婴幼儿化脓性髋关节炎的治疗及预后. 方法分析了86例婴幼儿化脓性髋关节炎的诊治时间与并发症,患病年龄与病残率的关系. 结果诊治时间越早,病残率越低,发病年龄越早,病残率越高(p<0.05).不是所有的化脓性髋关节炎均需手术治疗. 结论婴幼儿化脓性髋关节炎应尽早诊断及治疗,才能减少并发症及病残率.认真详细体检及同位素扫描,能作出早期诊断.根据病情,可采用穿刺或切开引流冲洗,同时应用二联广谱抗菌素.
作者:周庆和;刘远忠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 磷脂酶A2的一般性质磷脂酶A2(PLA2,E.C.3.1.1.4) 专一催化3-Sn-甘油磷脂2位酰脂键的水解反应,生成1-酰基溶血磷脂和脂肪酸[1].它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尤其富含于哺乳动物胰脏的分泌液和蛇与昆虫的毒液中.
作者:林文珍;舒雨雁;周元聪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DC是功能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其首要的功能是诱导机体产生初次免疫应答.近年来由于在细胞活化中共刺激机制的阐明,免疫细胞与肿瘤细胞之间的信号转导及抗原呈递过程研究的深入,使得DC在肿瘤的生物治疗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综述了DC与肿瘤预后的关系,DC抗肿瘤机制,DC疫苗的制备以及DC疫苗的临床试验等方面.
作者:高秋;李锦添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一种全膀胱切除术尿道改道方法.方法对6例全膀胱切除患者行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结果随访2~18月,平均12个月,贮尿囊中平均容量380ml,内压力1.86~3.93kpa,平均2.45Kpa恢复完全自控排尿,无输尿管返流,血电解质和肾功能正常.结论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疗效可靠,术后患者生活质量高,原位自控排尿良好,并发症少,是一种理想的尿路分流术.
作者:利庆文;任宗良;吴国定;区向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孕妇产前一周内应用地塞米松(DXM)与早产儿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对453例早产儿中其母亲产前用DXM 240例为研究组(A),而无用DXM 213例为对照组(B),比较两组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及有关因素.结果①A组出现上消化道出血24.6%(59/240),B组为3.2%(7/21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②DXM的总用量≥40mg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机率与总量<40mg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③孕妇产前后应用DXM与早产儿临产的时间间隔<24小时早产儿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机率与时间间隔≥24小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①孕妇产前应用DXM与早产儿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密切;②DXM的用量≥40mg上消化道出血的机率较总量<40mg大;③用DXM与临产的时间间隔<24小时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较≥24小时者明显增高.
作者:杨秀芳;邓向红;陈简;李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糖尿病脑血管并发症的危害大.经颅多普勒(TCD)可对糖尿病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提供重要信息;与其他检测手段相比具有无创伤性、价廉、操作简便可动态检查或连续监测;是进行超早期诊断及治疗的佳选择.在诊断、治疗、预防、评估糖尿病脑血管病变中起关键作用.
作者:林达吉;冯烈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孙学东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CMBE译文组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是恶性细胞异常增殖和细胞凋亡异常的结果,虽存在着自发性凋亡,但肿瘤细胞的凋亡远不及其恶性增殖.肝癌瘤细胞的凋亡机制极为复杂.近年的研究提示,诱导肝癌肿瘤细胞凋亡是临床治疗的发展方向之一.
作者:陈胜利;张静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抗凝对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对46例透析患者随机分成普通肝素(UFH)组和LMWH组,比较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4个月、6个月的血甘油三酯(TG) 、总胆固醇(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 、载脂蛋白B(Apo-B).结果 LMWH组治疗后随时间延长,TG、TC、LDL-C、Apo-B逐渐下降,HDL-C、Apo-A1逐渐升高,而UFH组无类似变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以LMWH代替UFH抗凝可一定程度上改善透析患者的脂质代谢障碍,有助于降低心血管意外的危险性.
作者:沈文清;梁波;麦慈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新型抗蝰蛇毒血清对国产圆斑蝰蛇毒及缅甸蝰蛇毒的作用. 方法采用免疫电泳、SDS-聚丙烯酰胺电泳及动物实验等方法. 结果国产圆斑蝰蛇毒的LD50(腹腔注射)为0.306±0.003mg/kg,缅甸蝰蛇毒的LD50(腹腔注射)为0.290±0.003mg/kg.免疫电泳结果表明国产圆斑蝰蛇毒和缅甸蝰蛇毒均和新型抗蝰蛇毒血清产生明显的免疫沉淀线.体外中和实验表明抗蝰蛇毒血清对国产圆斑蝰蛇毒的中和抗体效价为2750μg/ml(约450LD50), 对缅甸蝰蛇毒的中和抗体效价为2490μg/ml(约430LD50).体内保护实验表明给予0.05ml抗蝰蛇毒血清可抵御254μg(约41.5LD50)国产圆斑蝰蛇毒或116μg(约20LD50)缅甸蝰蛇毒的攻击,使小鼠全部存活. 结论新型抗蝰蛇毒血清对国产圆斑蝰蛇毒及缅甸蝰蛇毒的中和抗体效价均较高,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丽;余清声;张曼;张梅;侯力强;朱柳;钟满森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