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灸配合理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汤杰杰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 针灸, 理疗
摘要:目的:探究针灸联合物理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以6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使用理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理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疗法,观察评定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治愈十显效)为90.00%,对照组有效率为56.67%.两组患者综合有效率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运用针灸联合理疗方法治疗该病具有治愈率高、见效快、安全可靠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亚太传统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概况

    介绍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概况,展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系列中医药治疗方法,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

    作者:庞军;黄俊杰;金瑞勤;蒋政;唐宏亮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植物多糖研究进展

    植物多糖日益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广泛重视,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综述植物多糖的药理作用,包括抗肿瘤、抗病毒、降血糖、降血脂、免疫调节、抗氧化等,介绍了植物多糖的提取方法,并对其应用前景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作者:王章姐;郁万杨;张梦茹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温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中风后肢体痉挛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76例脑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两组均行神经内科常规康复法及温针灸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湿热敷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5天后.两组患者的肢体痉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0天后,两组患者的肢体痉挛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0天后,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中风后肢体痉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许晓斌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自制中药联合心理干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及生活质量评价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心理干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方法:70例SAP患者被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常规组34例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干预组36例患者接受中药联合心理干预治疗.结果:干预组腹压痛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恢复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组并发症少于常规组,干预组SAS、SD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1).结论:使用中药治疗SAP的同时对患者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可以增强SAP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同时缓解SAP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

    作者:陈刘庆;文驰;梁锦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小柴胡汤治疗肝脏疾病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

    常见肝脏疾病包括乙肝、甲肝、丙肝、肝硬化、脂肪化、肝癌、酒精肝等,由于肝脏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危害性极大的疾病,而且进展隐匿,容易被人忽视,应以积极预防为主.就国内近5年来小柴胡汤在肝病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小柴胡汤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谭志勇;刘云云;朱迪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10批不同栀子中两种主要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成分含量比较

    目的:对10批不同栀子中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的含量进行测定并比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gilent Eclipse XDB-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15:85),流速为1.0 mL· min-1,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38nm,同时检测2个主要成分(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的含量.结果:江西早期栀子中京尼平龙胆双糖苷含量较高,四川晚期栀子中栀子苷含量较高.结论:不同产地栀子中两种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含量有明显差别,说明栀子果实的生长地点、采摘时间对其中的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含量有较大影响.

    作者:王昕硕;李志雄;孙兆林;季宇彬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岗梅利咽汤结合耳穴贴压治疗慢性咽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岗梅利咽汤结合耳穴贴压治疗慢性咽炎的疗效.方法:将73例慢性咽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自拟岗梅利咽汤水煎服,取耳穴咽喉、神门、肺、脾、皮质下、内分泌为主穴,以王不留行籽胶布贴压.对照组口服克感利咽口服液治疗.经3周治疗后评定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9%,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岗梅利咽汤结合耳穴贴压对慢性咽炎有显著治疗作用.

    作者:何伟;石智斌;陈日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延胡索中延胡索乙素的提取工艺研究

    目的:对延胡索中延胡索乙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延胡索乙素的提取率为指标,考察乙醇浓度、溶剂用量、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乙醇浓度是影响提取率的主要因素,确定的佳工艺条件为:14倍量60%乙醇,70℃下提取1.5h,提取率达76.64%.结论:该工艺的提取率较高,结果可靠,评价指标可控,对规范延胡索乙素的提取工艺有一定借鉴意义.

    作者:曹德富;张圣贤;沈小琴;叶倩倩;杨双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灌肠疗法研究中小鼠灌肠器的制作与应用

    灌肠是治疗肠道疾病的常用方法,口服用药因药物容易受胃液的酸性环境影响,在小肠容易被吸收,在肠道病变组织发挥有效作用的量很少,肠内直接给药是通过给药方式的改变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目前有众多学者通过小鼠灌肠实验研究来证实特定药物对肠道疾病的疗效,因此适合小鼠灌肠所用的简易灌肠器尤为重要,而目前尚无专用器械.经实验中不断摸索,制作出适用于小鼠灌肠的灌肠器,该装置用于小鼠灌肠,具有制作简单,使用方便,适合SPF环境的特点,现为大家介绍其制作和使用方法,以供小鼠灌肠的实验研究.

    作者:广布加甫·藏登;布图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帕金森模型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明显的病理学特征和临床表现,主要病理特征为脑内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大量选择性丧失,主要临床表现为震颤麻痹、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等,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帕金森病药理模型的建立、评价指标的形成对帕金森病的研究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颜凡莉;陈明苍;季宇彬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头缺血性坏死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法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效果,以供临床工作参考.方法:选择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均接受中心减压结合植骨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鹿瓜多肽、丹参注射液等静脉注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汤剂口服.治疗后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和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对比发现,所有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提高,观察组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叉(P<0.05).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康复治疗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均常规使用内科药物治疗,其中两组分别于2天和14天后进行康复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Barthel指数.结果:早期康复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唐丽君;张金灿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治疗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尼美舒利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痛阈值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相较治疗前,治疗第1、2、3个疗程后痛阈值均有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痛阈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显著,能降低疼痛,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王春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对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将其分为2组,各60例,研究组给予帕利哌酮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培酮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和社会功能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研究组治疗后2周PANSS有非常显著的症状改善(P<0.05),此后的4、8、12周呈现递增的改善状态,比较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治疗后2周PANSS出现改善,此后自第4周开始,出现非常显著的改善,比较差异明显(P<0.05).两组间比较:研究组治疗后2、4、8、12周的PANSS变化均比对照组对症状的改善更显著,比较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治疗后到4周TESS评分高,自第6周开始有显著的下降,1个疗程结束后到达低值,对照组与研究组比较,TESS评分持续时间长,分数较高,比较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患者的社会功能状况进展比较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帕利哌酮能有效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等的恢复,临床疗效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段芙蓉;鲁晓亮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针刺、热敏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42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热敏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给予针刺、热敏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的针刺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治愈率为45.71%,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治愈率为21.42%,总有效率为88.10%,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热敏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学峤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临床分析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效果及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选取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6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3.33%,两组患者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有显著疗效,且疗程较短.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因此这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刘正立;吴加亮;尹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针灸综合治疗慢性腰腿痛69例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针灸综合治疗慢性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39例慢性腰腿痛患者,分为观察组(针灸综合治疗)69例和对照组(传统针灸治疗)70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综合治疗慢性腰腿痛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璧;蔡丽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基于四柱学理论的哮喘病机与防治原则研究

    目的:从四柱学角度研究哮喘病的病机及防治原则.方法:运用四柱学理论进行哮喘发病机理研究,包括从干支纪时、确定四柱、三元论事、确定日干旺衰、排大运流年、岁运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该例哮喘患者庚金受火克,子水受火冲为其基本病机.结论:该例哮喘患者符合传统四柱木弱之说,但庚金受克与传统旺金克弱木不同,还有待进一步调查分析,并可依据其四柱信息进行辨证防治.

    作者:张书河;郭爱银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19例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和研究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治疗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38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9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胰岛素强化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胰岛素强化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中药及针灸方法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15天后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的治疗方法应用于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治疗中,效果比较明显,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神经传导的速度,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促进轴突再生与髓鞘形成,对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有很好的逆转作用.

    作者:黄旺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9水平研究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9(IL-19)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22例为急性发作期,20例为缓解期)为研究对象,并以23例健康者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所有患者的外周血IL-19水平,同时测定其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l%),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性发作期组患者的外周血IL-19水平为(370.2±142.8)pg/mL,缓解期组为(403.9±160.6)pg/mL,均较对照组的(204.4±102.8)pg/mL明显增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急性发作期组外周血IL-19水平与缓解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外周血IL-19水平与FEV10无明显相关性(r=0.25,P>0.05).结论:IL-19可能是支气管哮喘有价值的临床标志,并参与了哮喘气道炎症的形成.

    作者:李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亚太传统医药杂志

亚太传统医药杂志

主管: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主办:中国民族医药学会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