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牵引、针刺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观察

杨启光

关键词:针刺, 牵引,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研究牵引、针刺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使用牵引疗法,标记为对照组;另外3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标记为实验组,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16;P<0.05);实验组患者的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引、针刺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确切,起效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亚太传统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过岗龙片薄层色谱鉴别

    目的:建立过岗龙片的薄层鉴别方法.方法:以3',4 7,5',5,7-五甲氧基黄酮和3',4'-亚甲二氧基-5,,5,6,7-四甲氧基黄酮为对照品,对过岗龙片进行薄层鉴别,并考察不同展开系统、不同点样量、不同薄层板、薄层板不同厚度、不同检视方式、不同CMC-Na浓度、不同温度、不同湿度对过岗龙片薄层色谱的影响.结果:以3,,4,,5,,5,7-五甲氧基黄酮和3',4'-亚甲二氧基-5',5,6,7-四甲氧基黄酮为对照品,石油醚-乙酸乙酯(2:5)为展开系统,过岗龙片薄层鉴别特征明显,专属性强.结论:该方法可行性好,可作为过岗龙片的薄层鉴别方法.

    作者:赵永恒;王嵩;周毅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治疗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尼美舒利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痛阈值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相较治疗前,治疗第1、2、3个疗程后痛阈值均有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痛阈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显著,能降低疼痛,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王春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头缺血性坏死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法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效果,以供临床工作参考.方法:选择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均接受中心减压结合植骨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鹿瓜多肽、丹参注射液等静脉注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汤剂口服.治疗后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和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对比发现,所有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提高,观察组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叉(P<0.05).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肺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56例老年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养阴润肺解毒方配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肺炎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能有效促进患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寇顺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朱西杰教授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探析

    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是指胃黏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后导致黏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黏膜肌层增厚的病理改变.朱西杰教授结合临床20余年的研究,对萎缩性胃炎提出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方案,结合发病时间以及病势情况将萎缩性胃炎分为四期,分期采用针对性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笔者有幸跟随导师学习,现将其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作一总结,以飨读者.

    作者:王儒;朱西杰;王延丽;蔡根深;李美丽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谈古方都梁丸之临床今用

    目的:探讨古方都梁丸加减对鼻渊-鼻窦炎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古方都梁丸加黄芪制成“散剂”,按疗程应用或配合辨证用药,治疗鼻渊-急慢性鼻窦炎.结果:选取2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经2~3个疗程的治疗,均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结论:古方都梁丸(制成散荆),未见毒副作用,药物专一,配制容易,药效确切,经临床反复验治,对鼻渊(慢性鼻窦炎)颇有疗效.

    作者:黄建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中医手法康复护理中风早期瘫痪肢体53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中医手法康复护理中风早期肢体瘫痪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3例中风早期患者随机分为中医手法组33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进行中医康复护理和常规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上下肢肌力、MA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经过治疗,中医治疗组的上下肢肌力、MA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中医手法组的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手法康复护理对中风早期瘫痪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彭纯林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康妇消炎栓联合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康妇消炎栓联合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康妇消炎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67%,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1.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妇消炎栓配合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显著,是一种有效、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芝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四逆散煎剂对小鼠肠道菌群失调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四逆散煎剂体外抗菌能力以及其对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方法:通过打孔法研究四逆散煎剂的体外抗菌作用;应用林可霉素灌胃制备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然后以四逆散煎剂进行治疗,同时设阳性对照组以及正常对照组,于给药7天后处死小鼠,取新鲜粪便检测肠道正常菌群(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变化.结果:大部分菌种的培养基平板上,从500rng/mL这个浓度开始产生了抑菌圈;用四逆散煎剂持续6天治疗后,小鼠肠道的有益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明显提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四逆散煎剂具有抗菌作用,四逆散煎剂能够促进肠道有益菌的生长,促进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增殖,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

    作者:王艳;司徒秋娴;杨静;李培森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八珍药膳在桡骨远端骨折康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观察八珍药膳在桡骨远端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桡骨远端骨折后期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钙尔奇D联合八珍药膳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钙尔奇D.观察两组治疗后骨痂形成情况、腕关节功能评定及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等指标.结果:治疗组骨痂形成情况、腕关节功能评定、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均无肝肾功能、血常规及尿常规异常.结论:八珍药膳在桡骨远端骨折康复中能有效促进骨折愈合,缩短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临床疗效安全可靠.

    作者:游纯秋;陈贺;陈丽卿;谈吉;林小妹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头穴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度儿童自闭症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头穴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度儿童自闭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4例中度自闭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单纯康复训练,观察组联合使用头穴针刺及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自闭量表评分(CARS)差异.结果:两组患儿接受不同的治疗后CARS评分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患儿的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头穴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结论:头穴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治疗自闭症患儿,降低自闭量表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熊宇航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温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中风后肢体痉挛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76例脑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两组均行神经内科常规康复法及温针灸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湿热敷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5天后.两组患者的肢体痉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0天后,两组患者的肢体痉挛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0天后,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中风后肢体痉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许晓斌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瑶药透骨消痛膏皮肤刺激性实验研究

    目的:考察瑶药透骨消痛膏经皮给药的安全性.方法:将透骨消痛膏贴敷于家兔背部完整或破损脱毛区,通过单次和多次皮肤刺激性试验,观察其产生的皮肤刺激性,并对刺激强度进行评价.结果:透骨消痛膏对完整家兔皮肤存在轻度刺激性,除去膏药后,皮肤很快结痂并恢复正常.结论:透骨消痛膏的刺激性属于药物对人体病患处的排毒反应,将患处局部寒、湿、毒从皮肤排泄出来,可视为一种治疗作用.

    作者:黄锦威;吴其当;黎丽;诸香明;林国彪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灌肠疗法研究中小鼠灌肠器的制作与应用

    灌肠是治疗肠道疾病的常用方法,口服用药因药物容易受胃液的酸性环境影响,在小肠容易被吸收,在肠道病变组织发挥有效作用的量很少,肠内直接给药是通过给药方式的改变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目前有众多学者通过小鼠灌肠实验研究来证实特定药物对肠道疾病的疗效,因此适合小鼠灌肠所用的简易灌肠器尤为重要,而目前尚无专用器械.经实验中不断摸索,制作出适用于小鼠灌肠的灌肠器,该装置用于小鼠灌肠,具有制作简单,使用方便,适合SPF环境的特点,现为大家介绍其制作和使用方法,以供小鼠灌肠的实验研究.

    作者:广布加甫·藏登;布图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痔瘘洗液质量稳定性试验研究

    目的:通过对痔瘘洗液稳定性考察,评价药品质量,为建立药品有效期和贮存条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方法,考察不同批号的样品,测试在不同试验条件下样品的性状、鉴别、含量及微生物的变化,对痔瘘洗液进行质量稳定性试验.结果:三批中试样品,通过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分别对其定期取样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本制剂质量标准草案.结论:三批中试样品,按市售包装,在规定的贮存条件下留样考察,各项指标未见明显变化,其制剂质量稳定.

    作者:陈展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加减苦参汤熏洗对混合痔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加减苦参汤熏洗对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混合痔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5例,治疗组采用加减苦参汤熏洗,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熏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疼痛、出血、水肿、排便及渗液情况.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均痊愈,治疗组术后切口疼痛消退时间为(3.21±1.13)天,对照组为(5.10±1.50)天;治疗组水肿(剔除无水肿者)消退时间为(4.26±1.23)天,对照组为(6.03±2.15)天;治疗组出血(2.41±0.87)天后停止,对照组出血(5.52±1.83)天后停止,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减苦参汤熏洗能够减少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谢建国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生脉注射液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56例小儿秋季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照编号数字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8例.对照组口服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儿显效54例,有效6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4.5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几腹泻控制时间、脱水症状改善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可快速缓解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温健中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六味地黄汤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六味地黄汤是传统中医中治疗肝肾阴虚证的经典名方,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其具有广泛的药理学功能.对近年来六味地黄汤临床前药理学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其在临床上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依据.

    作者:曲站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某院2012年22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分析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及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我院ADR报告223例,分别从患者年龄、ADR表现、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关联性评价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3例ADR报告涉及71种药品.其中,抗菌药物有32个品种,ADR 148例,占总例数的66.37%;其次为中药注射剂,有10个品种,ADR 28例,占12.56%.引起皮肤及附件损害的ADR多(148例),占总例数的66.37%;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37例),占总例数的16.59%.小于9岁的患者发生ADR的比例高(105例,占47.09%);其次为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29例,占13.01%).结论:在婴幼儿及老年患者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其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石素平;廖佑荣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70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采用中医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西医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1.4%)显著高于对照组(74.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优于西医.结论: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邓宝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亚太传统医药杂志

亚太传统医药杂志

主管: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主办:中国民族医药学会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