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茜;陆炯;孟逸芳;陶建军;顾正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预成形钛网在眼眶复合性骨折整体修复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复合性眼眶骨折患者15例15只眼,分成两组:A组:5例患者术中应用眶缘型HA复合材料修复眶缘,板状HA复合材料修复眶壁.B组:10例患者术中植入计算机辅助设计预成形钛网,同时修复眶壁及眶缘,行眼眶整体修复.术后2周、3个月、6个月复查,观察两组眼球突出度、眶容积、复视改善情况,评价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钛网修复复合性眼眶骨折的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眼球内陷矫正率:2周:A组60%,B组80%;3个月和6个月基本相同:A组40%,B组70%;术后眶容积扩大量明显缩小,A组平均缩小3.1 ml,B组缩小3.7 ml;复视矫正情况:2周治愈率:A组:20%,B组:50%,3个月:A组40%,B组:60%,6个月:A组40%,B组:70%.术后无视力下降,未发生植入材料移位、排异、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应用计算机辅助预成形钛网整体修复眼眶复合性骨折可以更加精确的修复眼眶,提高眼球内陷和复视的治愈率.
作者:任彦新;马景学;卫玉彩;高彦军;高国栋;耿玉欣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作为一种矫正近视性屈光不正的手术,治疗效果显著,特别是保留了角膜上皮和前弹力层的完整性,更符合角膜的生理.由于它对角膜损伤小、炎症反应轻、术后视力恢复快且稳定、并发症少等优点,已成为当今屈光手术中的主流手术,它具有良好的有效性、预测性、安全性,但是临床实践中也有部分近视患者在LASIK术后出现了屈光回退,影响了手术的长期效果.文中将对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机制及其相关因素作一综述.
作者:吴和芬;付玲玲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全光学面衍射型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MIOL)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 将56例(82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患者分为两组:多焦点组(MIOL组):26例(36只眼)植入衍射型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TecnisZMA00;单焦点组(SIOL组):30例(46只眼)植入非球面单焦点人工晶状体Tecnis ZA9003.术后随访3月,测量裸眼远、中、近视力、佳矫正远视力及佳矫正远视力下中、近视力、术后并发症、对比敏感度、焦点深度并进行问卷调查比较脱镜率、满意度及视觉不良症状.结果 (1)术后3月,MIOL组裸眼近视力及佳矫正远视力下近视力优于SI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裸眼远视力、佳矫正远视力、裸眼中间视力及矫正远视力下中间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月,MIOL组对比敏感度在暗光条件空间频率3 cpd低于SI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1),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3) MIOL组和SIOL组焦点深度范围分别为(+1.5~-3.5)D和(+1.0~1.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MIOL组脱镜率为88.9%,而SI-OL组为27.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程视力满意度,MIOL组80.6% (29/36)与SI-OL组19.6% (9/4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少数患者诉轻度光晕、眩光现象,MIOL和SIOL组分别为27.8% (10/36)和23.9% (11/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诉这种现象对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结论 Tecnis ZMA00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可提供良好的全程视力、尤其是近视力,具有较高的拟调节力及脱镜率,有效地提高了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作者:王蒙蒙;张凤妍;崔琨明;高航;任师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诊断外伤性脉络膜破裂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25只眼)外伤性脉络膜破裂患者临床资料.25例(25只眼)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吲哚青绿造影检查.结果 FFA:12只眼(48%)造影早期条形、弧形透见荧光或弱荧光,晚期弱荧光或着染;3只眼(12%)视网膜出血灶内或边界处荧光着染;10只眼仅见出血遮蔽,无其他荧光.ICGA检查:25只眼(100%)均可见脉络膜破裂灶,不受出血影响.结论 FFA联合ICGA检查诊断外伤性脉络膜破裂可以互补不足.ICGA检查不受眼底出血影响,可以清楚显示破裂灶.
作者:王琦;顾莉莉;吴栋;王彦荣;高小燕;高路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角膜塑形镜矫治近视过程中角膜前后表面形态、厚度、前房深度及眼轴长度的变化情况,探讨过夜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引起近视屈光度下降时眼球形状变化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33例中低度近视受试者[等效球镜(-3.10±1.10) D]采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随访一个月,记录戴镜前、戴镜后1天、1周、1月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以及残留屈光度数,用Pentacam测量角膜前后表面形态、角膜厚度(CT),IOL-master测量眼轴(AL)和前房(ACD).根据Munnerlyn公式计算角膜中央3 mm矢高(SH)变化.计算眼部各参数的变化量,分析角膜塑形术后各参数变化量所占眼部整体变化量的比例.结果 戴镜1d后,近视屈光度为(1.08±1.00)D(P <0.000),戴镜后1周和1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月后角膜前表面曲率从(43.50±1.31)D到(42.15±1.45)D(P <0.01),后表面曲率从(-6.26±0.24)D到(-6.28±0.22)D(P <0.001).AL平均缩短0.04±0.04 mm (P<0.000).ACD缩短在戴镜1周后有统计学意义(P =0.013).CT没有明显的变化.变化量中,△ACD大,分别为眼轴整体变化量的92%,124%,98%(1d,1周,1月).结论 角膜塑形镜降低近视屈光度主要发生在术后1周内,1周后视力达稳定,角膜前表面变平坦为主要因素.配戴一个月后眼轴长度变短,主要是由于角膜塑形的变化引起前房深度变化引起.角膜塑形镜降低近视屈光度的机制可能还存在角膜的整体弯曲后退.
作者:刘然;毛欣杰;瞿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联合眼外肌缩短术在治疗无中间带型先天性眼球震颤的疗效.方法 对42例无中间带型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施行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联合眼外肌缩短术,通过比较患者术前术后视力、对比敏感度双眼视功能等指标,以及术后患者主观视物的清晰度改善情况,综合评价该手术在治疗无中间带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中的安全性及其效果.结果 共有39例患者(92.8%)对手术效果满意,术后6个月时视力提高≥2行者有12例(28.6%),但术后所有患者双眼视功能及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上均有提高.结论 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联合眼外肌缩短术在治疗无中间带型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方面是安全有效的.对比敏感度检查可用于评价眼球震颤手术的效果.
作者:布娟;司山成;杜伟;庞宏蕾;林淑芳;王乐今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曲安奈德(TA)球筋膜下(Tenon囊)注射联合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Vogt-小柳-原田氏病(VKH)的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于2010年5月至2011年10月在眼科门诊就诊的Vogt-小柳-原田病患者23例46只眼,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2只眼)单纯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24只眼)糖皮质激素联合曲安奈德球筋膜下注射治疗.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常规检查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眼前节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后不同时期,观察组视力提高水平均较对照组高;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荧光血管造影图像的比较,观察组有效率(91.6%)高于对照组(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008,P=0.021).治疗后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厚度,观察组为(151±53) μm,对照组为(283±67) μm,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00).患者视力和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进行相关性分析(r=-0.897,P=0.000);视力水平和神经上皮层厚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全身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曲安奈德球筋膜下注射可以促进黄斑区视网膜下积液迅速吸收,恢复视功能,缩短治疗时间.
作者:杨世琳;郭莹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spectral-domain OCT,SD-OCT)和传统泪液评估指标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透明角膜切口大小对白内障术后泪液功能影响的差异.方法 将44只眼分为A、B两组,A组(21只眼)行3.0 mm常规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手术,B组(23只眼)行1.8 mm微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手术.使用SD-OCT和泪膜破裂时间(t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T-Ⅱ)、干眼症状评分(Sx)比较两组手术前和手术后1天、1周、1月及3月泪新月及其他泪液指标的变化,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A组下泪新月面积(LTMA)、总泪新月面积(TTMA)在术后1d和1周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P <0.05); Sx在术后1天、1周要高于术前(P<0.05),tBUT、ST-Ⅱ在术后1周要明显低于术前(P<0.05).B组,Sx在术后1d和1周评分要高于术前(P<0.05),其余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B组术后1d的TTMA高于A组(P<0.05);在术后1周,TTMA、LTMA、tBUT、ST-Ⅱ的结果B组要高于A组(P<0.05),Sx B组低于A组(P<0.05):术后1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TMA及TTMA与tBUT、ST-Ⅱ有良好的正相关性(P<0.05),与Sx有良好的负相关性(P<0.05).结论 1.8 mm微透明角膜切口对泪液的影响要小于3.0 mm常规透明角膜切口.
作者:朱秋健;陈鼎;李瑾;瞿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分别使用框架眼镜和软性角膜接触镜(SCL)两种方式矫正时近视患者调节参数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2年3~6月在天津眼科医院取30例有过SCL配戴经历的近视患者作为受试者,在屈光完全矫正的基础上分别测量两种矫正方式下单眼和双眼的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和调节反应值.结果 框架眼镜矫正时单眼调节幅度明显大于SCL矫正时单眼调节幅度,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MEM法和FCC法测得的SCL矫正时单眼的调节滞后量均明显大于框架眼镜矫正时单眼的调节滞后量,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MEM法和FCC法测得的SCL矫正时双眼的调节滞后量均大于框架眼镜矫正时双眼的调节滞后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矫正方式对近视患者的单眼和双眼调节因素存在影响,使用SCL矫正时近视眼表现出较大的调节滞后.
作者:徐统帅;赵堪兴;王婷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3~16岁少年儿童屈光特征,斜视弱视及近视的致病因素.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1年8月在庆阳市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少年儿童(年龄3~16岁),采用屈光检测仪及客观验光检测其屈光度数,同时采用角膜映光法、遮盖去遮盖法、交替遮盖法测定眼位,确定其屈光状态.结果 筛查出5174人少年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屈光不正,或伴有斜视弱视.其中单纯近视2396人、远视1360人,复性屈光不正1418人.有134人同时伴有弱视,所占比例为2.6%.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55人,屈光参差性弱视46人,斜视性弱视33人.各年龄段弱视屈光状态比较:7~12岁学龄儿童与13~16岁少年弱视的屈光状态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岁学龄前儿童与7~12岁学龄儿童及13~16岁少年弱视的屈光状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少年儿童弱视发病人群及屈光特征为:(1) 3~6岁儿童弱视主要表现为屈光参差性和斜视性弱视.(2) 7~16岁少年儿童弱视主要表现为屈光不正性弱视.(3) 3~16岁屈光不正少年儿童中弱视的患病率为2.6%.根据少年儿童的屈光特征及早采取近视预防、矫正、弱视训练等干预措施,降低近视和弱视发病率.
作者:齐翠萍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Pranoprofen胶囊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术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cGVHD)引起的中重度干眼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对2007年3月至2012年7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16例(32只眼)HSCT术后cGVHD引起的中重度干眼症患者按不平衡指数随机分为两组:Pranoprofen胶囊A组(8例16只眼)和维生素C胶囊B组(8例16只眼).两组均加用羟糖甘滴眼液+氟美瞳眼液滴眼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7、28 d各时间点检测并评定患者干眼主观症状、OSDI、泪膜四项,治疗前后及两组间均进行方差分析和样本均数或中位数差值分析.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症状、检测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92(视疲劳)、0.98(干涩感)、1.12(异物感)、1.62(烧灼感)、0.86(畏光)、0.46(疼痛)、1.06(眼红)、0.868(视力)、0.924 (OSDI)、0.532(BUT)、0.619(泪河高度)、0.584 (SIT)、0.882 (FL),均为P>0.05].治疗28d后,Pranoprofen胶囊A组的均数差值[1.24(干涩感)、1.82(异物感)、1.32(烧灼感)、1.53(疼痛)、1.54(眼红)],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13.2(干涩感)、15.6(异物感)、20.4(烧灼感)、19.6(疼痛)、11.2(眼红),均为P <0.05];视力、OSDI及FL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FA视力=9.65,FAOSDI=12.26,FAFL=10.86;P均<0.05).安慰剂组治疗28d后的均数差值[0.62(视疲劳)、0.48(干涩感)、0.62(异物感)、0.48(烧灼感)、0.92(畏光)、0.49(眼红)],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2.58(视疲劳)、1.58(干涩感)、1.62(异物感)、2.32(烧灼感)、3.32(畏光)、2.64(眼红),均为P>0.05],OSDI及泪膜四项较治疗前也未见明显好转(FBosDI=2.98,FBBUT=1.06)均有统计学意义[(FosDI=18.245,FFL=-12.138,P均<0.05)].结论 Pranoprofen胶囊可明显减轻HSCT术后cGVHD引起的中重度干眼症患者的部分症状和体征,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邵毅;余瑶;裴重刚;童桂芳;周琼;贺鹏;高桂平;涂萍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引起的视力受损是现成年人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升高,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都致力于研究其治疗方法.其中球内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贝伐单抗(Bevacizumab)、激光治疗及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都为研究的热点.基于当前的文献报道,文中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治疗进行综述及展望.
作者:王星力;黄韵洁;陈晓隆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无锡市50岁及以上老年人高度近视眼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患病率及其视力损伤情况.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0年1月至12月对无锡市滨湖区抽取了28个调查点、6150名50岁及以上人群进行现场调查.现场调查内容为问卷调查及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屈光度、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检查等.屈光不正用等效球镜度数(SE)表示.若受检者SE<-6.00 D,眼底表现有后巩膜葡萄肿、漆纹样裂纹、Fuchs斑、近视弧形斑等近视性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病灶则诊断为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按照WHO视力损伤分级:佳矫正视力≥0.05但<0.3为低视力,佳矫正视力<0.05为盲.结果 受检者中,高度近视眼227例,占3.69%.其中,162例表现高度近视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占71.37%.性别、有无高度近视家族史、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0,136.99,4.99,13.7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无高度近视眼家族史及饮酒是影响高度近视眼的因素,前者为危险因素,后者可能为保护因素.受检者中,双眼盲47例,单眼盲201例,双眼低视力84例,单眼低视力214例.162例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患者中,77例存在明显的视力损伤,占47.53%,其中双眼盲、单眼盲、双眼低视力、单眼低视力的患者分别为3例、20例、16例和38例,分别占总受检人群中视力损伤者的6.38%,9.95%,19.05%,17.76%.结论 无锡市50岁及以上老年人高度近视眼的患病率较高.高度近视眼家族史是影响高度近视眼重要危险因素,而饮酒可能为其保护因素.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引起的视力损伤不容忽视.
作者:栾兰;姚勇;傅东红;朱靖;谢田华;殷丽;邵珺;储兆冬;禹倩倩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渐进多焦点眼镜联合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对减缓青少年中低度近视进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在嵊州市医院眼科诊治的156例中低度近视青少年(8~16周岁)按检查时间随机分成4组,A组为单焦点镜片组;B组为单焦点镜片联合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组;C组为渐进多焦点组;D组为渐进多焦点联合消旋山莨菪碱组.于配镜后6月、12月、18月复查屈光度、眼压、眼球前后径、角膜曲率、水平隐斜度,记录患者治疗感受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8个月,各组近视屈光度、眼球前后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各组治疗前后眼压、角膜平均曲率、水平隐斜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渐进多焦点眼镜联合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组青少年近视屈光度及眼球前后径的增长值不但小于单焦点镜片组,而且小于单用渐进多焦点眼镜组和单焦点镜片联合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见相关治疗不良反应.结论 渐进多焦点眼镜联合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能安全有效地减缓大多数青少年中低度近视的进展.
作者:陈炜江;杨亚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眼部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以免误诊误治.方法 经脑系外科确诊并住院治疗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20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因出现眼部症状首诊眼科.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40±1.9)岁.所有患者均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照像检查以及复视、眼球突出度、眼眶颞部听诊、眼肌运动检查和非接触眼压检查.明确诊断后均行血管内栓塞手术.结果 20例患者均为双眼病变,主述有视力下降14例(28只眼),占70%;复视8例(16只眼),占40%;球结膜充血水肿13例(26只眼),占65%;眼球突出10例(20只眼),占50%,眼眶颞部听诊有杂音6例(12只眼),占30%;眼肌麻痹12例(24只眼),占60%;眼底改变11例(22只眼),占55%.眼压23~32 mm Hg 7例(14只眼),占35%.手术后患者主述症状均消失.结论 对不明原因的视力下降、眼红并突出、眼肌麻痹或伴青光眼患者应高度怀疑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并首选DSA检查和血管内栓塞术.
作者:匡丽晖;张昊;全伟;张跃红;张柳;冷云霞;金敏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百草枯致急性重度化学性眼外伤的临床特征及应用全眼表羊膜移植手术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8月于山东省眼科医院就诊的8例(8只眼)百草枯致化学性眼外伤的患者并详细询问病史;利用裂隙灯观察患眼睑缘、结膜及角膜的损伤特征;对上述患者给予全眼表(包括睑结膜、球结膜、穹窿结膜和角膜)羊膜移植术,术后全身及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3天;记录手术后视力、眼表恢复情况及泪液.结果 损伤特征:(1)睑缘水肿、充血,睑板腺口模糊不清.(2)睑球结膜重度充血、水肿,全结膜(包括睑结膜、球结膜及穹窿结膜)均可见灰白色伪膜被覆,去除伪膜后可见大片鲜红色出血创面,2例病史大于10 d患者伪膜均有不同程度脱落,自穹窿部开始逐渐发生睑球结膜粘连.(3)角膜弥漫水肿、雾状混浊,严重者可伴有角膜上皮缺损.治疗后8例患者视力均恢复至受伤前水平.羊膜组织术后7~14 d自行溶解吸收或脱落,无睑球粘连,结膜组织光滑,平整,角膜恢复透明,上皮缺损愈合,荧光素染色阴性,随访至术后3月未发生睑球结膜粘连.睑缘留有大量瘢痕,睑板腺口阻塞,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泪液分泌量减少.结论 百草枯致化学性眼外伤急性期以全结膜伪膜为主要临床特征,可造成严重的眼表损害,及时行全眼表羊膜移植术可有效减少睑球粘连等并发症.
作者:梁长森;王婷;史伟云;李素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新鲜羊膜与生物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按常规方法切除胬肉组织,共60只眼,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新鲜羊膜移植(A组)和生物羊膜移植(B组)治疗.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随访,观察并比较2组视力、植片成活、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角膜上皮平均于(6.19±0.65)天愈合,B组术后角膜上皮平均于(6.22±0.63)天愈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眼复发,复发率为3.33%,B组术后2眼复发,复发率为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鲜羊膜与生物羊膜均可有效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二者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武劲圆;孙丰源;唐东润;张蕊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评估近视眼患者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的发生情况.方法 临床病例自身对照研究.对2009年9月25日至12月31日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入院患者37例(73只眼)行LASIK矫治近视和近视散光,采用OCT及眼部B超检查,观察其术前与术后第10天、第1、第3个月的PVD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随访中没有发现新发生的PVD及原有PVD的扩大,未观察到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视网膜裂孔等眼后段并发症.结论 LASIK手术不会明显导致PVD.LASIK手术前后用OCT动态监测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有助于及时发现PVD及其他病变的发生发展.
作者:黄松杰;钟敬祥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上睑下垂手术失败后,再次手术矫正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在局部麻醉下采用额肌SMAS瓣悬吊术对28例32只眼术前检查额肌功能正常的复发性上睑下垂患者进行再次手术矫正,利用额肌SMAS瓣的提上睑作用,恢复上眼睑的正常功能.结果 患者28例32只眼,手术均采用额肌SMAS瓣悬吊术,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6个月,睑缘弧度无畸形,双重睑自然,睁眼时上睑缘位于角膜上缘下1~2 mm或与健眼基本对称,无上睑下垂复发.结论 上睑下垂手术失败后,眼睑局部手术造成的瘢痕粘连严重,再次手术矫正比较复杂,有一定难度,若患者术前检查额肌功能正常,采用额肌SMAS瓣悬吊术进行再次手术矫正,是一种可行的术式.
作者:曹余亮;王志强;黄冶飞;刘德全;孟庆红;李晓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采用标准矢量分析法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对散光的矫正效果,并对影响散光矫正效果的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在郑州人民医院眼科选取行Epi-LASIK术矫正近视散光的68只眼,分为中低度散光组(0.00~-2.00 D)和高度散光组(-2.25~-4.00 D),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美国国家标准委员会推荐使用的标准矢量分析法对手术前后散光的相关指标进行运算和评估.结果 矫正率(CR)与预期屈光矫正量的绝对值(| IRC|)呈正相关(r=0.82,P<0.05),误差率(ER)与| IRC|呈负相关(r=-0.61,P<0.05),角度误差的绝对值(|EA|)与| IRC|呈负相关(r=-0.74,P<0.05),中低度散光的矢量误差的绝对值(|EV|)小于高度散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低度散光的大小误差(EM)为-0.12±0.15,高度散光组EM为-0.14±0.42.结论 Epi-LASIK术对散光的矫正效果与散光轴向矫正的准确性关系密切,且应选择根据主觉验光时实际的顶点距换算出的角膜平面的散光度值作为手术矫正散光的参数.
作者:王树林;刘平;王新;马蕊 刊期: 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