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167例眼部表现临床分析

李尖

关键词:HIV感染, 眼部症状, 体征, 回顾分析
摘要:目的 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眼部病变表现的特点,以便及时发现,尽早治疗,减轻视功能的损害.方法 对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在尼日尔共和国三家医院167例HIV感染患者眼部病变、病程、症状、体征及全身情况作回顾分析.结果 167例患者以眼部病变首诊33例(19.76%);眼部病变表现为机会性感染和肉瘤形成.表现依次为视网膜炎86例(51.0%),葡萄膜炎46例(28.0%);带状疮疹32例(19.0%);神经系统病变19例(11.0%);Kaposi肉瘤15列(9.0%).视力损害低于正常98例(其中重度双眼盲17例、轻度19例;轻度单眼盲34例);≥0.3者69例.所有病例伴程度不等全身慢性消耗性症状,CD 4/CD 8比值下降146例,平均0.056(正常值1.75~2.10).结论HIV感染40%~92.3%可发生眼部病变,视力损害与视网膜/葡萄膜损害关系较大.鉴于HIV感染患者增加现状,其表现于眼部早期症状体征,应引起眼科医师高度重视,及早发现病变,及时治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获得性上睑下垂术式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病因和药物性治疗无效的老年获得性上睑下垂的手术方式,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对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间收治的56例(72只眼)老年获得性上睑下垂患者,进行个性化手术设计,其中,额肌瓣悬吊术8例(12只眼),提上睑肌缩短联合睑板切除术13例(16只眼),单纯提上睑肌缩短术30例(36只眼),提上睑肌腱膜折叠术5例(8只眼).结果 1只眼过矫,1只眼欠矫,3只眼回退,其余随访一年以上均疗效满意,外形美观,无并发症,满意率达93%.结论 依照老年获得性上睑下垂病因、年龄特点以及提上睑肌功能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式,能达到安全、可靠、满意的矫正效果.

    作者:周柳红;周世宏;黄再林;程亚中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抗氧化营养素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研究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55岁以上老年人低视力和致盲的首要原因,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缺乏可靠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大量研究显示抗氧化营养素有助于老年性黄斑变性的防治,此文就其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娟;姜永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CT显示双侧泪腺肿大的眼眶病分析

    目的 分析和探讨不同疾病所致双侧泪腺肿大的临床表现和影像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治疗的伴有双侧泪腺肿大的眼眶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不同眼眶疾病所表现的双侧泪腺肿大进行临床和影像分析.结果 共收治82例双侧泪腺肿大病例,依患病率高低依次为泪腺炎性假瘤,甲状腺相关眼病,泪腺脱垂伴肿大,非霍奇金淋巴瘤,良性淋巴上皮性病变,泪腺结核,转移性泪腺恶性肿瘤和白血病,泪腺结节病.不同疾病所致的双侧泪腺肿大各有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和影像特征.结论 导致双侧泪腺肿大的疾病主要为泪腺炎症性或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少数为原发性或转移性恶性肿瘤,除甲状腺相关眼病具有特征性眼征和影像学特点较易诊断外,其它伴有双侧泪腺肿大的眼眶病需要根据病史、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进行鉴别诊断.

    作者:高占国;刘立民;庄成明;高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特殊双路置管治疗难找断端的下泪小管断裂鼻泪管阻塞

    目的 介绍一种难找断端的下泪小管断裂合并鼻泪管阻塞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2007~2010年泪小管断裂合并鼻泪管阻塞患者12例,女2例,男10例,平均年龄41岁,使用记忆合金丝探针,通过自上下泪点向鼻腔留置双引线,然后以引线引导引线型硅管的手术方法实现双路置管,术后平均4月拔管,拔管后随访3~6月.记录手术时间,观察术后并发症及拔管后泪道通畅情况.结果 该方法成功实现双路置管及吻合下泪小管,手术时间短40 min,长1 h 20 min,平均55 min.2例术后1周上泪小点撕裂(未处理),1裂术后5d下泪点撕裂给予局部显微缝合.10例拔管后,溢泪消失,随访期内泪道冲洗通畅,1例通而不畅,溢泪症状缓解,1例冲洗不通伴溢泪.结论 结合特殊器械猪尾探针可以实现难以寻找断端的下泪小管断裂合并鼻泪管阻塞双路快速吻合,不影响外观,而且留管时间长,并发症少,方法简便实用.

    作者:田艳明;许正华;乔磊;闫希冬;郭宁;李鹏;薛峥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眼睑松弛症伴泪腺脱垂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眼睑松弛症合并泪腺脱垂的手术疗效.方法 采用双重睑切口的皮肤松弛矫正术联合泪腺复位固定术,对12例(24只眼)眼睑松弛症合伴泪腺脱垂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随访6月至6年,12例患者术后眼睑皮肤松弛均得到明显改善,泪腺脱垂,上睑下垂均得到满意矫正.结论 眼睑松弛症合并脱垂泪腺,采用双重睑切口的皮肤松弛矫正术联合泪腺复位固定术可有效改善其症状,实现患者美观与功能的双重疗效.

    作者:魏楠;于颖;李文君;王辉;孙丰源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早期眼动脉溶栓治疗前后视力改变

    目的 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早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治疗前后视力变化的临床研究.方法 收集2006年9月至2009年7月经确诊并在发病12h内进行溶栓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所有患者均记录年龄、性别、全身病史、发病至溶栓时间、眼底镜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术后48 h复查视力、眼底镜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后1月复查,记录视力及眼底检查,并进行对比.结果 24例患者发病至溶栓的平均时间(8.39±3.24)h,溶栓治疗前臂一视网膜动脉显影时间明显延长,平均(29.34±7.83)s,治疗48 h后眼底血管造影显示,臂一视网膜动脉充盈时间明显缩短,平均(15.48±4.33)s,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月,复查荧光血管造影,臂一视网膜动脉显影时间平均为(15.76±3.12)s,与治疗48 h对比无差异.发病时视力低于0.05患者20例占83.3%,0.05~0.1者4例占16.7%,治疗48 h后视力低于0.05患者7例29.2%,0.05~0.1,6例占25%,高于0.1者11例占45.8%,其中2例高于0.5,占8.3%;治疗前及治疗后48 h患眼视力获得提高的病人数量对比变化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月视力低于0.05患者5例占20.8%,0.05~0.1者6例占25%,超过0.1患者13例占54.2%,与治疗前患者视力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局部动脉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可及时有效恢复早期阻塞的视网膜神经组织的血流灌注,改善早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的视力,但此研究缺乏与传统治疗方法对照研究,同时该治疗方法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对比.

    作者:吴航;刘大川;张旭香;杨慧清;宫丽萍;李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观察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原发性闭角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同顾分析26例30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前房深度,房角及眼压的变化情况.术后随访12~ 24个月.结果 除1例有黄斑囊样变性,视力无提高外,其余患者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佳矫正视力达0.1~0.4者10只眼(33.3%),0.5~0.8者18只眼(60%),大于1.0者2只眼(6.7%).1只眼术后第一天出现暂时性眼压升高,给予降眼压治疗,3d后降至正常.1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因术前眼压高,术后炎症反应重,出现虹膜后粘连及房角广泛粘连,眼压升高,药物治疗眼压控制不理想,半年后行小梁切除术,眼压降至正常.2只眼术后需局部用1种降眼压药,其余患者不用任何药物眼压均在13~18 mm Hg之间.所有患者术后中央前房加深,由术前平均(1.65±0.36) mm增加到术后(2.57±0.46) mm,房角关闭或粘连不同程度开放.主要并发症有轻度角膜水肿及虹膜炎症反应.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够不同程度加深前房,开放房角,有效降低眼压,提高患者视力,是治疗原发性闭角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春玲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亮蓝与吲哚菁绿辅助内界膜染色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效果对比

    目的 比较亮蓝(BBG)与吲哚菁绿(ICG)辅助内界膜(ILM)染色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44例(46只眼)IMH,随机分为两组:20只眼使用0.25%BBG染色(BBG组);26只眼使用0.25%ICG染色(ICG组).比较两组术中染色效果、剥膜率,术后两组患者的裂孔闭合率、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3月时)等改变.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患病时间、术前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BBG或ICG使所有患眼ILM染色,均有效增加了ILM的可见度,染色率为100%.BBG将ILM染成淡蓝色,ICG将ILM染成淡绿色,但后者染色效果更清晰.两组均顺利剥除ILM,剥除率为100%.分析两组间的裂孔闭合率(P=0.926)和BCVA提高程度(t=-0.359,P=0.72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CVA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提高(t=-25.947,-16.595,P值均=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均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在特发性黄斑孔患者,0.25%BBG与0.25%ICG均使所有的ILM染色并剥离,染色率、剥膜率均为100%;两组术后裂孔闭合率、BCVA提高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曾宪果;杜利平;金学民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传统遮盖疗法治疗12~16岁屈光参差性弱视

    目的 探讨传统遮盖疗法对12~16岁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 41例12~16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男23例女18例,在适宜的屈光矫正基础上,传统的完全遮盖与精细作业相结合,每月随访视力变化,弱视眼视力不再继续提高后3月改为每天遮盖4~6 h.结果 全部41例患儿视力均有明显提高,治疗前弱视眼视力平均0.21,治疗后平均0.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提高4.1行,提高明显的2例从0.2提高至1.0,提高了8行,平均遮盖时间9.1月,其中遮盖开始后的前5个月视力提高为明显,随后进入平台期,遮盖至12月部分患儿的视力仍有提高.12岁组视力提高程度与15~16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3岁组和14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健眼视力无1例下降,无1例因遮盖发生外伤,2例遮盖开始后,发生遮盖区皮肤轻度瘙痒,此后自行缓解.全部患儿在家长和学校老师帮助下能完成课业任务,无1例退学.结论 年长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仍有治愈的可能,传统遮盖疗法效果较好.

    作者:朱德海;李璀胜;庞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选择

    目的 探讨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临床病例分析研究.对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唐山市眼科医院就诊的342例(351只眼),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术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手术资料分析.结果 351只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中,屈光度-6.00~-25.00 D,平均-13.17 D,黄斑白孔98只眼,占27.9%,伴有脉络膜脱离47只眼占13.4%,伴有后巩膜葡萄肿201只眼占57.3%,大面积后极部视网膜色素上皮或脉络膜萎缩199只眼占56.7%.手术方法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气体填充80只眼占22.8%,硅油填充271只眼占77.2%.一次性解剖复位率气体为92.5%,硅油为88.9%,二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55,P >0.05),351只眼中同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者165只眼占47.0%.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是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手术方式,由于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大多数为高度近视患者,且常伴有后巩膜葡萄肿、大面积后极部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和脉络膜萎缩,故硅油填充明显多于气体填充患者数量,同时联合白内障手术也是未来手术发展的趋势.

    作者:李跃;刘淑伟;李玉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白血病的眼底改变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克隆的白血病细胞可浸犯视网膜、视神经、脉络膜、虹膜、睫状体、巩膜、眼睑、眼眶等,但以视网膜病变多见.眼底损害有视乳头水肿、视网膜水肿、视网膜内出血(IRH)、白色中心出血(WCH)、棉絮状斑(CWS).此文概述眼底损害发病机制及其与血液参数(高白细胞计数,低血小板数和红细胞压积减低)的关系.

    作者:佟柏楠;肖骏;杨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脉络膜肿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脉络膜肿瘤的临床特征和核磁共振、超声波、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1CGA)等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经作者诊治住院的22例脉络膜肿瘤患者进行同顾性分析.全部病例行眼部B超和(或)彩色超声波检查,屈光间质透明者行FFA和ICGA检查;部分病例行双眼MRI或CT检查.所有原发性恶性肿瘤病例均行眼球摘除术;眼内转移癌患者治疗原发病,或加作眼局部外放射治疗;脉络膜m管瘤则经临床检查确诊后,行眼内激光或光动力治疗.结果 12例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外观和影像检查多表现为眼内棕黑色磨菇形或球形隆起肿物,MRI检查均特征性地表现为TlWI高信号,T2WI低信号.7例脉络膜海绵状血管瘤多表现为后极部扁平桔红色肿物,ICGA/FFA表现为早期即见强荧光,具有诊断性特征;MRI检查表现为T1WI低或中等信号,T2WI与玻璃体等信号或高信号,可被明显强化.3例脉络膜转移癌表现为后极部灰黄色扁平隆起肿物,均有原发肿瘤病史,其中1例为双眼发病.结论 屈光间质透明者,常规眼底检查即可基本明确脉络膜肿瘤的诊断.FFA/ICGA检查对明确脉络膜血管瘤意义重大.屈光间质混浊时,核磁共振和超声检查在脉络膜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晓鹏;颜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测正常人双眼深视杯一例

    患者女,43岁.因右眼反复出现短暂性黑矇三月余于2011年2月9日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查体:全身检查无异常.眼科检查:双眼视力均为1.0,双眼眼压正常,眼部超声多普勒检查无异常,双眼前节检查正常,双眼屈光间质清晰,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双眼视盘境界清楚,色泽正常,双眼杯、盘直径比约为0.3,视杯境界清楚,视网膜血管屈膝爬行而上,以右眼为甚,双眼黄斑中心凹光反射清(图1,2).Humphrey视野计750i检查双眼视野正常.采用Carl Zeiss Meditec公司生产的Cirrus HD-Model 4000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仪,进行双眼眼底频域OCT扫描,以视杯为中心,扫描视盘.扫描区域为6.0 mm×6.0 mm,扫描模式为512×128,扫描深度2 mm,轴向分辨率5μm,横向分辨率20μm.发现双眼视杯过深,采用软件自带diaper功能模块对视盘及视杯进行测量,双眼均取不同层面所测量的大值.视盘边界根据是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脉络模反射带在视盘周围的终点界定.视杯边界为RPE、脉络模反射带在视盘周围终点的连线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反光带之间的部分.视杯深度由视杯的上界到筛板顶部界定.

    作者:陆莹;赵菊莲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眼外伤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二期悬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析

    目的 探讨复杂眼外伤晶状体玻璃体术后二期悬吊人工晶状体植入睫状沟固定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36只眼复杂眼外伤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3~6个月者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 24个月.结果 36只眼均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所有患眼均达到或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并发症主要有玻璃体积血、高眼压、人工晶状体偏斜、残留硅油颗粒粘附人工晶状体、固定缝线暴露、侵蚀等.结论 晶状体和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囊膜眼二期悬吊人工晶状体植入睫状沟固定术安全可靠,是无晶状体眼屈光不正较好矫正方法.

    作者:张玉明;秦程;王芳芳;秦云峰;孙建国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压贴三棱镜在儿童共同性内斜视的应用

    目的 探讨压贴三棱镜在儿童共同性内斜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40例共同性内斜儿童进行了Fresnel压贴三棱镜验配,其中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16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11例,连性内斜视5例,微小角度性内斜视8例;根据有无弱视决定压贴眼别,根据斜视度数决定压贴度数带镜后每2个月复查一次;共观察3~6个月;结果 压贴三棱镜后3~6个月,视力增加18例,不变例,降低10例;斜视增加10例,不变15例,降低15例;双眼视功能恢复者32例(同视机);手术功率86.6%;结论 对儿童共同性内斜视病例配戴压贴三棱镜有利于视力及双眼视功能改善,并提高术成功率.

    作者:王平;王曦琅;何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光相干断层扫描研究

    目的 探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患眼远期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及其与视野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2007年8月至2009年8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21例单眼发病NAION患者42只眼(21只发病眼为实验组,21只对侧正常眼为对照组)进行了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并检查视野(visual field,VF)、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revers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等检查.结果 NAION患者RNFL厚度较对照组变薄,上半侧易受累,相应下方视野缺损多见,且视盘非病变区域的RNFL厚度也比正常对照组相应区域变薄.平均RNFL厚度与视野平均缺损有相关性(r=0.38,P <0.05).结论 NAION患者远期盘周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缺血区明显变薄,OCT检查非缺血区的RNFL厚度也变薄,提示NAION的RNFL丢失可能超过了视野检查的视野缺损的范围.NAION患眼盘周RNFL厚度与视野检查结果相关.

    作者:黄晓丽;武志峰;孟小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壳聚糖在眼表给药系统及眼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壳聚糖是一种带正电荷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地球蕴藏量十分丰富,具有优良的生物学特性,现已成为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它在眼科领域的研究也日益深入.此文将结合壳聚糖的生物学特性,就其在眼表给药系统及眼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邬桂玉;赵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前房穿刺术与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观察

    目的 评价前房穿刺术(ACP)与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LPI)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52例55只眼确诊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首次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ACP组26例27只眼和LPI组26例28只眼,观察治疗后眼压下降情况及眼压下降至21 mm Hg(l mm Hg=0.133 kPa)所用时间、房角开放情况和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0.5 h、lh、2h、3h、4h、6h、12 h眼压,ACP组分别为:(12.7±3.4) mm Hg、(13.6±5.8) mm Hg、(14.2±4.4) mm Hg、(19.6±5.2) mm Hg、(18.3±4.5) mm Hg、(19.7±3.1) mm Hg、(17.5±5.6) mm Hg.LPI组分别为(44.3±4.2) mm Hg、(35.6±4.7) mm Hg、(24.3±5.2) mm Hg、(21.2±4.3) mm Hg、(19.5±3.2)mm Hg、(20.1±2.7) mm Hg、(18.6±4.8)mm Hg.治疗后0.5 h、lh、2h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30.601,15.482,7.762;P<0.01).房角开放范围大于180°ACP组为81.5%,LPI组85.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59,P>0.05).主要并发症有前房内炎症反应和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无眼内感染和脉络膜下暴发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LPI降低AACG急性发作时眼内压所用时间长,前房内炎症反应较重;ACP能安全迅速降低眼压,操作简单可重复,无严重并发症,可作为首选治疗措施.

    作者:常新奇;孟海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视椎视杆细胞营养不良一例

    患者女,52岁.因双眼视力渐进下降三年余,于2011年1月20日来院就诊.患者自诉年轻时.有畏光症状,晚间视物较白天清晰.既往类风湿性关节炎十年,家族中无类似病史.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02,矫正无提高,左眼0.15,矫正无提高.眼压正常.裂隙灯检查:双眼眼前节正常.眼底检查:黄斑部出现金箔样反光,呈双侧对称性靶心样色素脱失(图1).色觉检查:全色盲.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黄斑部圆形强荧光背影,围绕着一个弱荧光中心,呈靶心样.晚期强荧光轻退.造影过程中无荧光素渗漏(图2).电生理检查:ERG示杆体细胞b波振幅轻度降低,锥体细胞b波振幅中度降低.多焦ERG(m-ERG)的反应密度在1-5环均有下降(图3).诊断:双眼视椎视杆细胞营养不良.

    作者:郭慧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成人睑缘部血管瘤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成人睑缘部血管瘤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瘤体局部注射平阳霉素+地塞米松治疗成人睑缘部血管瘤患者14例,男性6例,女性8例,观察注射后7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瘤体变化情况,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注射后第2天所有患者均出现注射部位肿胀,1~12个月随访观察,12例患者注射局部瘤体完全消失,皮肤未出现瘢痕及挛缩表现,2例患者注射后8个月局部瘤体复发,但较治疗前明显缩小.并予再次治疗后未再复发.结论 睑缘部血管瘤通过局部注射治疗可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避免了手术治疗对睑缘部生理结构的破坏.

    作者:于丰萁;镡鲁滨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