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固定性内斜视手术治疗的体会

陈书扬;谢丽莲;朱俊东;武正清;李湘黔

关键词:内斜视, 斜视手术
摘要:目的 探讨固定性内斜视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内直肌断腱联合眼眶外侧缘带蒂骨膜固定眼球的手术方法治疗固定性内斜视.结果 术后随访3月至1年固定性内斜视得到矫正,眼位无回退.结论 利用患者自身骨膜行眶缘固定术,组织不会坏死,牵引作用确实,手术简便安全,手术成功率高.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治疗体会

    例1 马×× 女 34岁 左眼视力下降3d入院.右眼视力1.0(戴镜),左眼0.1(戴镜),右眼压15mmHg,左眼23mmHg.左眼角膜后羊脂样KP,玻璃体内可见炎症细胞,左眼底呈现大量霜样血管,右眼上方周边部可见霜血管及大片点片状出血.FFA提示,左眼底大量动脉及静脉闭塞,右眼上方周边部可见小片状无灌注.诊断为急性视网膜坏死.

    作者:李国栋;袁援生;李燕;蔡斌;程玉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颈动脉海绵窦瘘眼科误诊分析

    硬脑膜颈动脉海绵窦瘘即颈动脉与海绵窦的直接沟通[1].患者常因结膜充血及眼球突出首先就诊眼科.但由于接诊医师经验不足、检查不详细,极易误诊、漏诊并延误治疗,应引起眼科医生及相关科室临床医生的重视.

    作者:王娟;刘敏兰;刘成娥;冯雅莉;盛迅伦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离临床观察

    目的 评估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方法 从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行白内障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357例586只眼,平均随访35.6月(8~12月),术前平均眼轴长度为30.68 mm(26.11~35.17 mm).结果 15只眼(2.56%)术后并发视网膜脱离.术前39只眼(6.65%),术后64只眼(10.92%)行预防性光凝治疗,随访期间未见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 白内障手术会增加高度近视眼并发视网膜脱离的风险.白内障术前、术后预防性光凝对减少术后并发视网膜脱离有一定作用.

    作者:赵东升;祝肇荣;盛耀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病灶切除联合冷冻及羊膜移植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病灶切除联合冷冻及羊膜移植的方法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5月的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共12例(14只眼),病程为15 d至2年(平均3.5月).所有患者均行病灶切除联合冷冻及羊膜移植术,术后随访5~24个月,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溃疡愈合及羊膜组织转归,荧光素钠染色观察角膜上皮的愈合情况.同时观察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眼部疼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明显缓解,表层羊膜于3~7 d开始脱落或自溶吸收,内层羊膜与角膜组织牢固愈合.角膜溃疡在1~3周修复,角膜融解得到控制,角膜厚度增加.14只眼中首次手术9只眼治愈,3只眼好转,治愈及好转率为85.71%,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病灶切除联合冷冻及羊膜移植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是有效、安全的.

    作者:徐旭;高明宏;禹海;周润海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外伤性睫状体离断一例

    患者 女 47岁 于2007年2月26日被羽毛球击伤左眼2h住院.当时查视力手动/30cm,眼压12mmHg,前房积血Ⅲ度,仅上方1/3瞳孔可见,见闪(++),细胞(++).经双眼包扎,半卧位,止血,溶栓,激素治疗10 d,前房积血吸收,查裸眼视力0.1,-2.50DS×-1.75DC矫正视力0.6,眼压10mmHg,前房与对侧眼比较明显变浅,眼底未见异常.

    作者:孙宏忠;万生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儿童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治疗和预后,为临床围手术期处理提供参考.方法 对在1994年1月至2006年12月于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接受穿透性角膜移植具有完整随诊资料的儿童患者(年龄≤14岁)67例(80只眼)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时间6月至13年,平均2.7年.结果 44只眼(55.0%)发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免疫排斥反应41.3%,继发性青光眼10.0%,并发性白内障5.0%,缝线松脱3.8%,植片溃疡3.8%,虹膜前粘2.5%,植片哆开2.5%,植片上皮缺损2.5%,伤口漏水1.3%和视网膜脱离1.3%.及时针对不同病因治疗后18例植片恢复透明或部分透明,26例植片完全混浊.结论 儿童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是导致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免疫排斥反应是常见的并发症.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术后并发症对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李曼;史伟云;高彦;明春平;谢立信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121例多孔聚乙烯义眼座眶内植入的临床分析

    目的 评价高密度多孔聚乙烯义眼座(Medpor)HN内植入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3月至2006年3月期间眶内植入多孔聚乙烯义眼座121例,男性91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29岁(6~53岁).其中眼球摘除术后Ⅰ期植入20例,眼球内容剜除术后Ⅰ期植入54例,Ⅱ期植入47例.结果 随诊时间6~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121例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膜创口愈合好,义眼座无脱出,无暴露及感染.义眼座植入眼眶后活动度较好,所配带的义眼外观满意.结论 Medpor义眼座眶内植入可明显地矫正眼窝凹陷,可采用自体巩膜包裹或者直接眶内植入,术后义眼座活动度好,并发症少.是一种理想的眶内植入物材料.

    作者:黄丹平;卢蓉;杨华胜;曹乾忠;刘金陵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大视杯发生率探讨

    目的 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大视杯的发生率,对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 选择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04例208只眼,进行视盘眼底彩照,图像分析仪测定其C/D比值,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分组,C/D≤0.3组和C/D≥0.6组.比较两组间的眼压和视网膜循环时间之间的差异.结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C/D≤0.3的占51.92%;C/D≥0.6的占14.90%.C/D≤0.3组和C/D≥0.6组的眼压分别为(14.91±2.15)mmHg;(13.70±2.73)mmHg(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0.6组的视网膜循环时间为(2.69±1.58)S,较C/D≤0.3组(1.90+0.58)S明显延迟(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C/D比值大于0.6的比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造成C/D比值增加的因素考虑以视网膜缺血为主,而非眼压增高所致,说明视网膜血液循环障碍对C/D比值的扩大有一定影响.

    作者:李德姣;王宁利;陈术;李爱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糖尿病人与正常人搏动性眼血流量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搏动性眼血流量病变规律和特点.方法 糖尿病人40例.其中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BDR)和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各40只眼,应用POBF仪测量的脉搏周期内眼压变化值、平均眼压、心搏周期内眼内容积变化幅度(PuleeAmplitudeofVolumePV)等参数,并与年龄、性别、屈光度相匹配的正常人群作比较.结果 BDR组的POBF、PA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和P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DR组的POBF值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DR病人的POBF值在PDR、BDR病变阶段其搏动性眼血流的变化特点不同.PDR的POBF值增高而BDR的POBF值降低.

    作者:张铭志;傅智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固定性内斜视手术治疗的体会

    目的 探讨固定性内斜视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内直肌断腱联合眼眶外侧缘带蒂骨膜固定眼球的手术方法治疗固定性内斜视.结果 术后随访3月至1年固定性内斜视得到矫正,眼位无回退.结论 利用患者自身骨膜行眶缘固定术,组织不会坏死,牵引作用确实,手术简便安全,手术成功率高.

    作者:陈书扬;谢丽莲;朱俊东;武正清;李湘黔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一例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ircumscribed choroidal hemangioma,CCH)临床上不常见,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脉络膜良性肿瘤,占所有脉络膜血管瘤的50%[1].作者在临床发现1例予以报道.

    作者:邱新文;李定章;周朝晖;汤宪辉;王贞;陆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下斜肌缩短前转位加徙前矫正大度数垂直斜视效果观察

    目的 回顾性研究下斜肌缩短前转位加徙前的手术方式,对矫正原发或继发性的下斜肌亢进以及伴有或不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引起大度数垂直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收住院的年龄大于15岁的垂直斜视患者分组手术,A组垂直斜度15~20度,做下斜肌前转位手术;B组21~35度做下斜肌缩短前转位手术;C组36~45度做下斜肌缩短前转位加徙前手术;D组21~45度做下斜肌前转位手术.对术后效果总结分析.结果 垂直斜度大于20度的患者单纯做下斜肌前转位不能全部矫正,需二期手术矫正残余垂直斜视.手术矫正垂直斜视度数由高到低依次为:下斜肌缩短前转位加徙前>下斜肌缩短前转位>下斜肌前转位.差别有显著性.垂直斜视度数15~20度、21~35度、36~45度的患者分别行下斜肌前转位、下斜肌缩短前转位、下斜肌缩短前转位加徙前手术,一次手术正位率分别为:89.6%,88.5%,88.2%.不管下斜肌是否有亢进或亢进的程度如何,3种手术方式术后下斜肌均未出现明显运动不足.下斜肌缩短前转位加徙前和下斜肌缩短前转位手术后的患者出现轻度的上转不足现象,上转25度相对于正前方,双眼垂直度数差距增大平均4.6度、6.7度,对外观和各功能眼位影响相对较小.结论 下斜肌缩短前转位加徙前矫正大度数垂直斜视,效果肯定,无明显并发症.

    作者:戴鸿斌;龚淑贤;黄华林;喻长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视神经炎与多发性硬化临床关系的分析

    目的 对50例单一视神经炎患者进行头部MRI检查并跟踪随访观察,部分视神经炎患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CNS)其他部位病损,证实部分视神经炎可发展为临床确诊的多发性硬化(CDMS).方法 对50例视神经炎行头部MRI检查,采用自旋回波(SE),纵向射频重复时间为30~500ms,横向射频重复时间为80~2000ms,层厚5mm.全部患者进行了1年~10年的随访.结果 38%的视神经炎患者有脑MRI异常.显示视神经异常的5例,脑白质有异常改变的16例,脑MRI正常的31例.其中9例随访中证实发展为CDMs.MRI异常的19例12例发展为cDMs,发展为cDMs的总比例为(21/50)42%.结论 通过脑MRI检查及临床随访,证实部分视神经炎患者可以发展为CDMS.

    作者:钱志敏;金凤琴;周爱春;张艳梅;山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目的 评介有明显后葡萄肿的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力及解剖学结果.方法 自2001~2006年5例(5只眼)高度近视眼(≥-10D)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施行手术治疗,其中1只眼仅后极部有视网膜脱离,作了玻璃体六氟化硫(SF6)注入,4只眼作了深层玻璃体切除注入SF6或高黏度硅油.结果 后随访检查发现术眼视网膜全复位的解剖学成功率高,手术后视力也都有进步,并未发现有何严重的并发症发生,仅1只眼有一过性眼内压增高.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长效气体或高黏度硅油注入,可以使后葡萄肿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成功地复位,玻璃体内单纯注入膨胀性气体仅适用于治疗后极部存在的视网膜脱离.

    作者:黄红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眶蜂窝织炎并发中间葡萄球菌败血症一例

    杨×× 女 19岁 土家族因右眼肿痛3 d,左眼肿痛1 d于2007年11月4日入院.伴头痛心慌,并曾呕吐两次,在当地门诊部予阿奇霉素、双黄连、地塞米松静滴,阿昔洛韦等眼液局部滴眼,无缓解加重来诊.体检:神志清楚,言语清晰,自主体位,急性病容,颈胸部可见大片红色斑疹.

    作者:孙红晶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铜绿假单胞杆菌性角膜溃疡临床分析

    目的 对铜绿假单胞杆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方法探讨.方法 对从1984~2007年1月收治的20例铜绿单胞杆菌性角膜溃疡治疗分析.结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有些病人采用了全身应用抗菌药,但疗效不佳,而90年代后选用喹喏酮类及高浓度药物局部频繁滴眼,及近年改用妥布霉眼液获得了满意效果.结论 对于铜绿假单胞杆菌性角膜溃疡,早期及时诊断,积极治疗,重视局部用药,治疗效果理想.

    作者:周丽钧;黄又莉;曹建琴;黄旭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首诊于眼科类脂蛋白沉积症一例

    患者 女 18岁 主诉:双眼睑缘增生物成进行性生长10余年.患者在5岁时家长发现其双眼上睑缘出现米粒样增生物数个,以后逐渐缓慢生长,近来患者自觉双睑缘发痒而来就诊.眼部检查:双眼视力1.0,双眼上睑,围绕睫毛跟部成排分布透明样丘疹布满睑缘,下睑缘睫毛附近亦有数个透明样突起呈散在分布,眼部其他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白云潇;蔡向云;苏露琦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弃瓣与非弃瓣LASEK治疗近视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LASEK术中抛弃和非抛弃上皮瓣对治疗中高度近视效果的影响.方法 95例患者实施LASEK手术,术中随机去掉1只眼上皮瓣,为实验组,对侧眼保留上皮瓣作为对照组,根据上皮瓣的活性情况又分为两组,A组:活性瓣组50例,B组:失活瓣组45例:A组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数为(-5.25D±1.37D),角膜厚度为(477.5μm±13.6μm,B组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数为(-5.35D±1.36D)角膜厚度为(475.6μm±12.9μm.采用鹰视Allegrettowave 1009准分子激光机进行切削.术后随访6月,对术后不适症状、上皮愈合情况、haze程度、裸眼视力及屈光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活性瓣组,去瓣和非去瓣组不适症状及上皮愈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失瓣组haze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去瓣组,6月时裸眼视力及屈光度值无显著性差异:失瓣组,实验组上皮愈合时间较短于对照组,眼部刺激症状明显轻于对照组,haze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6m时裸眼视力及屈光度值无显著性差异;A、B两组比较,失活瓣较活性瓣组上皮愈合时间延长,眼部不适症状及haze发生率均较高,但裸眼视力及屈光度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LASEK术中活性上皮瓣对促进上皮愈合及减少haze发生起积极作用,而失活上皮瓣对上皮愈合及减少haze发生无明显积极作用,故术中尽量保持上皮瓣活性,如发现上皮瓣失活,可去除上皮瓣.

    作者:王保君;周玉兰;彭坤;千素兰;郑朝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次全视网膜光凝治疗中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次全视网膜光凝治疗中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中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42例(62只眼)进行次全视网膜光凝,对其中合并有临床意义黄斑水肿的22只眼同时进行局部光凝.光凝后平均随访20个月,对光凝前、后的视力变化及视网膜病变进展程度进行评价.结果 激光治疗后绝大多数病眼的视力得以维持或有所提高.合并黄斑水肿的22只眼中有21只眼(95.45%)视力得以维持或有所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在激光治疗后大部分病变表现稳定(87.10%),加重者仅为12.90%.结论 对中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早期进行次全视网膜光凝,对合并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者同时进行局部光凝,可使大多数病眼的视力得以维持或提高,并具有稳定视网膜病变进展的作用.

    作者:金庆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曲安奈德玻璃体注射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曲安奈德注射(intravitreal triamcinolone acetonide,IVTA)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继发的黄斑水肿的近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对30例(30只眼)CRVO继发的严重黄斑水肿患者,患眼行IVTA 4mg/0.1ml,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 d、3 d、1周、1个月、3个月时患者的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内炎性反应、晶体、眼底改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ttomography,OCT)测定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结果 30只眼中,有22只眼(73%)视力提高,3只眼(10%)视力不变,2只眼(7%)继发性青光眼,2只眼(7%)并发性白内障,1只眼(3%)视网膜脱离.LogMAR视力治疗前为0.78±0.50,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时分别为0.62±0.48,0.45±0.37,0.31±0.28.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治疗前为(589±132)μm,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时分别为:(341±122)μm;(201±61)μm;(162±41)μ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只眼中有5只眼(17%)治疗后暂时性眼压轻度升高,经局部药物短期治疗后恢复正常;2只眼(7%)继发性青光眼,给与小梁切除术治疗;2只眼(7%)并发性白内障;1只眼(3%)视网膜脱离,给与激光光凝治疗.结论 IVTA可以在短期内有效地治疗CRVO继发的黄斑水肿,但其并发症不容忽视.

    作者:李宇军;车廷华;霍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