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鸿斌;龚淑贤;黄华林;喻长泰
目的 评介有明显后葡萄肿的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力及解剖学结果.方法 自2001~2006年5例(5只眼)高度近视眼(≥-10D)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施行手术治疗,其中1只眼仅后极部有视网膜脱离,作了玻璃体六氟化硫(SF6)注入,4只眼作了深层玻璃体切除注入SF6或高黏度硅油.结果 后随访检查发现术眼视网膜全复位的解剖学成功率高,手术后视力也都有进步,并未发现有何严重的并发症发生,仅1只眼有一过性眼内压增高.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长效气体或高黏度硅油注入,可以使后葡萄肿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成功地复位,玻璃体内单纯注入膨胀性气体仅适用于治疗后极部存在的视网膜脱离.
作者:黄红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很多研究表明,在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导致的视网膜脱离方面,单纯注气与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相比,对病人的视力预后没有显著性差异[1].
作者:楚艳华;赵秉水;刘蓓;韩泉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合并有角膜瘢痕的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lens,IOL)屈光度精确的计算方法.方法 对行超声乳化术治疗的合并有角膜瘢痕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51例(51只眼)进行前瞻性研究.对于同一患者,收集其术前应用Orbscan-Ⅱ所测得的患眼5mm光学区角膜曲率值,并代入SRK/T公式计算得到的IOL屈光度为实验组;收集其术前用角膜曲率计测量的健眼角膜曲率值,并代入SRK/T公式计算所得到的IOL屈光度为对照组(术中按常规以此组结果植人IOL);收集其术后3个月行电脑和检影验光获得的患眼屈光状态,并折算为等效球镜值,以植人的IOL屈光度+等效球镜值×1.25得到的IOL屈光度为标准组.比较各组间IOL屈光度的差别.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IOL屈光度比较,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组与对照组IOL屈光度比较,两者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标准组IOL屈光度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合并有角膜瘢痕的外伤性白内障,应用Orbscan-Ⅱ测得的角膜曲率值计算IOL屈光度更接近患眼的屈光状态.
作者:郑广瑛;曾强;温成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大视杯的发生率,对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 选择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04例208只眼,进行视盘眼底彩照,图像分析仪测定其C/D比值,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分组,C/D≤0.3组和C/D≥0.6组.比较两组间的眼压和视网膜循环时间之间的差异.结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C/D≤0.3的占51.92%;C/D≥0.6的占14.90%.C/D≤0.3组和C/D≥0.6组的眼压分别为(14.91±2.15)mmHg;(13.70±2.73)mmHg(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0.6组的视网膜循环时间为(2.69±1.58)S,较C/D≤0.3组(1.90+0.58)S明显延迟(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C/D比值大于0.6的比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造成C/D比值增加的因素考虑以视网膜缺血为主,而非眼压增高所致,说明视网膜血液循环障碍对C/D比值的扩大有一定影响.
作者:李德姣;王宁利;陈术;李爱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回顾性研究下斜肌缩短前转位加徙前的手术方式,对矫正原发或继发性的下斜肌亢进以及伴有或不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引起大度数垂直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收住院的年龄大于15岁的垂直斜视患者分组手术,A组垂直斜度15~20度,做下斜肌前转位手术;B组21~35度做下斜肌缩短前转位手术;C组36~45度做下斜肌缩短前转位加徙前手术;D组21~45度做下斜肌前转位手术.对术后效果总结分析.结果 垂直斜度大于20度的患者单纯做下斜肌前转位不能全部矫正,需二期手术矫正残余垂直斜视.手术矫正垂直斜视度数由高到低依次为:下斜肌缩短前转位加徙前>下斜肌缩短前转位>下斜肌前转位.差别有显著性.垂直斜视度数15~20度、21~35度、36~45度的患者分别行下斜肌前转位、下斜肌缩短前转位、下斜肌缩短前转位加徙前手术,一次手术正位率分别为:89.6%,88.5%,88.2%.不管下斜肌是否有亢进或亢进的程度如何,3种手术方式术后下斜肌均未出现明显运动不足.下斜肌缩短前转位加徙前和下斜肌缩短前转位手术后的患者出现轻度的上转不足现象,上转25度相对于正前方,双眼垂直度数差距增大平均4.6度、6.7度,对外观和各功能眼位影响相对较小.结论 下斜肌缩短前转位加徙前矫正大度数垂直斜视,效果肯定,无明显并发症.
作者:戴鸿斌;龚淑贤;黄华林;喻长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Q值调整的个性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CAT)治疗中高度散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德国Wavelight公司的鹰视酷眼准分子激光系统,对36例(53只眼)中高度散光进行F-CAT手术治疗,术前等值柱镜度数-2.00~-6.00D,平均(-2.65±0.93)D.结果 术后12个月的平均裸眼视力为1.01±0.24,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矫正视力48只眼(90.6%).术后散光度较术前明显改善,除2只眼因角膜厚度所限,分别残留-1.5D、-1.75D散光,其余患者术后1年复查散光度均<1 D,且一直较为稳定.术前Q值介于-0.05~-0.50,其中Q1值-0.29±0.10,Q2值0.33±0.12.目标Q值-0.15~-0.45,平均-0.29±0.09.术后12月角膜中央30度范围内Q值与术前球镜和柱镜之和相关性较强 .结论 F-CAT治疗中高度散光安全有效,视觉质量较好.
作者:林文;易文殊;吴寒冰;蓝丹锋;林景明;童晨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在额肌筋膜瓣悬吊术中,行否睑轮匝肌桥瓣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分析2003~2006年接受手术治疗的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随机分为A组(术中做睑轮匝肌桥瓣)与B组(术中未做睑轮匝肌桥瓣),比较两组术后远期效果.结果 术后6个月比较,A组矫正满意42只眼,矫正良好7只眼,矫正不良2只眼;B组矫正满意51只眼,矫正良好6只眼,矫正不良0只眼,经Ridit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额肌筋膜瓣悬吊术中,睑轮匝肌桥瓣对手术效果并无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反因其术后较多的产生局部粘连,可能使额肌筋膜瓣的活动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不主张在该手术中采用睑轮匝肌桥瓣的做法.
作者:李谦益;伏冰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 女 18岁 主诉:双眼睑缘增生物成进行性生长10余年.患者在5岁时家长发现其双眼上睑缘出现米粒样增生物数个,以后逐渐缓慢生长,近来患者自觉双睑缘发痒而来就诊.眼部检查:双眼视力1.0,双眼上睑,围绕睫毛跟部成排分布透明样丘疹布满睑缘,下睑缘睫毛附近亦有数个透明样突起呈散在分布,眼部其他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白云潇;蔡向云;苏露琦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对铜绿假单胞杆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方法探讨.方法 对从1984~2007年1月收治的20例铜绿单胞杆菌性角膜溃疡治疗分析.结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有些病人采用了全身应用抗菌药,但疗效不佳,而90年代后选用喹喏酮类及高浓度药物局部频繁滴眼,及近年改用妥布霉眼液获得了满意效果.结论 对于铜绿假单胞杆菌性角膜溃疡,早期及时诊断,积极治疗,重视局部用药,治疗效果理想.
作者:周丽钧;黄又莉;曹建琴;黄旭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 女 47岁 于2007年2月26日被羽毛球击伤左眼2h住院.当时查视力手动/30cm,眼压12mmHg,前房积血Ⅲ度,仅上方1/3瞳孔可见,见闪(++),细胞(++).经双眼包扎,半卧位,止血,溶栓,激素治疗10 d,前房积血吸收,查裸眼视力0.1,-2.50DS×-1.75DC矫正视力0.6,眼压10mmHg,前房与对侧眼比较明显变浅,眼底未见异常.
作者:孙宏忠;万生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ircumscribed choroidal hemangioma,CCH)临床上不常见,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脉络膜良性肿瘤,占所有脉络膜血管瘤的50%[1].作者在临床发现1例予以报道.
作者:邱新文;李定章;周朝晖;汤宪辉;王贞;陆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对50例单一视神经炎患者进行头部MRI检查并跟踪随访观察,部分视神经炎患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CNS)其他部位病损,证实部分视神经炎可发展为临床确诊的多发性硬化(CDMS).方法 对50例视神经炎行头部MRI检查,采用自旋回波(SE),纵向射频重复时间为30~500ms,横向射频重复时间为80~2000ms,层厚5mm.全部患者进行了1年~10年的随访.结果 38%的视神经炎患者有脑MRI异常.显示视神经异常的5例,脑白质有异常改变的16例,脑MRI正常的31例.其中9例随访中证实发展为CDMs.MRI异常的19例12例发展为cDMs,发展为cDMs的总比例为(21/50)42%.结论 通过脑MRI检查及临床随访,证实部分视神经炎患者可以发展为CDMS.
作者:钱志敏;金凤琴;周爱春;张艳梅;山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搏动性眼血流量病变规律和特点.方法 糖尿病人40例.其中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BDR)和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各40只眼,应用POBF仪测量的脉搏周期内眼压变化值、平均眼压、心搏周期内眼内容积变化幅度(PuleeAmplitudeofVolumePV)等参数,并与年龄、性别、屈光度相匹配的正常人群作比较.结果 BDR组的POBF、PA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和P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DR组的POBF值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DR病人的POBF值在PDR、BDR病变阶段其搏动性眼血流的变化特点不同.PDR的POBF值增高而BDR的POBF值降低.
作者:张铭志;傅智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自然晶状体眼和4种不同材质人工晶状体眼的对比敏感度及波前像差,分析不同晶状体眼视觉质量的差别.方法 选取2004年10月到2005年10月期间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0例(57只眼)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4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植入ALCON SN60AT,ALCON MZ60BD,AMO SENSAR AR40e和Canon-Staar AQ-310NV.对照组为自然晶状体眼10例(15只眼).术后2个月回访病人,行对比敏感度和波前像差检查.结果 在夜及夜+周边眩光条件下(中频区),自然眼组的对比敏感度明显优于手术组(P<0.05);自然眼的球差明显低于SN60AT组或MZ60BD组或AQ-310NV组(P<0.05),自然眼的球差与SENSAR AR40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N60AT组的彗差明显大于MZ60BD组、SENSAR AR40e组及AQ-310NV组(P<0.05).结论 自然眼的视觉质量明显优于人工晶状体眼.4组人工晶状体眼之间的视觉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宫贤惠;赵梅生;唐丽萍;赵丽虹;赫曼玲;张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为了了解糖尿病是否导致青光眼倍频视野计(FDT)视野筛查中假阳性的因素;探讨随着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加重,FDT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20名正常人和68例糖尿病患者(27例无明显视网膜病变、13例轻度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PDR、21例中度NPDR、7例重度NPDR)进行FDT(C-20-5)检查,并进行对比,FDT计分方法采用4个象限计分.结果 糖尿病但眼底镜下无明显视网膜病变患者的FDT视野异常例数为5例(18.52%),正常人为3名(15.00%)(P<0.001);FDT计分与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程度呈正相关(p<0.001).结论 糖尿病无明显视网膜病变患者的FDT视野缺损,发生率高于正常人;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加重,FDT视野缺损也逐渐加重.糖尿病可能是导致青光眼FDT视野筛查中假阳性的因素.
作者:赵蓉;吴玲玲;刘瑜玲;王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眼眶脂肪结缔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分布特点.方法 对10例TAO患者和6例正常对照的眼眶脂肪结缔组织进行大体观察、HE染色和肥大细胞甲苯胺蓝法染色.结果 TAO患者较对照组的脂肪结缔组织有韧性,脂肪结缔组织中偶见肥大细胞、可见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而对照组未见明显的炎症细胞.结论 静止期TAO患者的球后脂肪结缔组织中仍然有淋巴细胞及肥大细胞,还存在轻微的炎症反应,反应中的肥大细胞与其免疫性炎症的特点相符合.
作者:刘桂琴;应方微;陈静;周凤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组织补片在结膜囊成形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6例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义眼胎植入术后结膜囊狭窄的患者进行结膜囊成形术.随访观察6~i8月,平均11月.结果 26例均获得满意效果.半年后组织补片呈正常结膜色泽外观,且稳定.无感染、坏死及排异等发生.配戴义眼片后患眼外形满意.结论 采用ADM组织补片进行结膜囊成形术,取材方便、手术安全、疗效可靠.
作者:李援东;侯习武;刘德成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 男 32岁 因右眼视力下降20年,视物不见1年,于2007年1月7日来我院就诊.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视力下降,视物模糊,曾在当地医院治疗,但未明确诊断,治疗情况不详.近1年来右眼视力下降明显,但无眼红、眼胀、疼痛症状.眼科检查:右眼视力手动仅眼前,左眼视力1.0.
作者:王红梅;秦育万;刘雪莲;徐红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复方樟柳碱治疗的时机与给药途径.方法 通过门诊非随机观察135例不同时期的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分别采用复方樟柳碱球后注射法、颞部穴位封闭法以及肌内注射法,对治疗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早期使用复方樟柳碱后视力提高率为88.05%,视野平均缺损度(MD)下降率为83.58%;而后期使用的治疗结果分别为73.52%和70.58%,及早和迟后使用复方樟柳碱其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不同给药方式之间视力及视野改善情况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随机有限病例的临床观察显示早期应用复方樟柳碱有益于提高视力,减少视野损害;不同方式给药,球后注射法、颞部穴位封闭以及普通肌内注射法其效果无明显差异.
作者:郭浩轶;郭希让;张贵聪;吕霞;李玉军;黄爱国;赵朝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固定性内斜视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内直肌断腱联合眼眶外侧缘带蒂骨膜固定眼球的手术方法治疗固定性内斜视.结果 术后随访3月至1年固定性内斜视得到矫正,眼位无回退.结论 利用患者自身骨膜行眶缘固定术,组织不会坏死,牵引作用确实,手术简便安全,手术成功率高.
作者:陈书扬;谢丽莲;朱俊东;武正清;李湘黔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