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白内障术后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一例

周望南;周剑;韦企平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 术后第, 后部, 右眼, 视力下降, 人工晶状体植入, 眼压, 炎症反应, 手术过程, 患者, 视网膜, 视乳头, 脉络膜, 晶体位, 动静脉, 并发症, 眼痛, 眼底, 延迟, 循环
摘要:患者 男 74岁 因右眼突然视力下降5m于2005年10月来我院就诊.患者5m前于外院行右眼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下降,术前右眼视力0.3,眼底正常,眼压正常,手术过程顺利,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术后第1d,右眼视力突然下降至无光感,不伴眼痛头痛,前房轻度炎症反应,人工晶体位正.双眼眼压均为12mmHg.FFA:右眼视乳头及周围的脉络膜充盈延迟,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循环延缓.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地塞米松缓释剂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缓释剂前房内植入对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炎症反应,后囊混浊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 将近4年来我院就诊的46例(46眼)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22例)行超声乳化术+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前房内植入地塞米松缓释剂,另一组(24例)为对照组,只做超声乳化术+人工晶体植入.观察两组术后视力,眼压,前房炎症及后发障的发生率.结果 术后视力:植入组≥1.0者9例,0.5~0.8者8例,0.1-0.4者5例,<0.1者2例.术后高眼压、前房炎症和后囊混浊发生情况:植入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房内植入地塞米松缓释剂可有效地减轻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炎症反应,预防后发障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给药途径.

    作者:刘凯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青光眼引流物植入后的玻璃体手术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青光眼引流物植入眼玻璃体手术的原因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青光眼引流物植入术后眼,所有眼均存在各种手术并发症或原疾病发展加重,再次手术采用玻璃体手术联合眼内填充、视网膜光凝、睫状突光凝的方法.结果 15眼接受玻璃体手术的原因分别有玻璃体积血,眼内压升高,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白内障,眼内炎.手术成功率63.0%,术后眼压正常11眼(73.3%),视力提高10眼(66.5%).结论 玻璃体手术联合眼内其它手术治疗青光眼引流物植入眼术后各种并发症,手术成功率较高,但此类手术技巧难度大,易产生新的并发症,因此要慎重选择手术病例.

    作者:叶辉;徐格致;孟樊荣;陈钦元;王文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43例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及药物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经药物治疗的真菌性角膜炎病例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过程,探讨药物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经药物治疗的真菌性角膜炎43例,采用角膜刮片镜检加真菌培养鉴定进行诊断,联合2-3种抗真菌药物治疗、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并观察治疗过程.结果 43例经药物治疗的真菌性角膜炎中,35例镜检发现菌丝,39例真菌培养阳性;抗真菌药物治疗疗程18d~56d,5d-7d开始显效,表现为溃疡开始愈合、上皮逐渐修复.全部病例治愈后无复发.结论 角膜刮片镜检是早期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对发病早期、病情较轻的患者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胡建章;徐国兴;潘永明;许建斌;郭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不同术式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不同术式的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35例病例随机分为无包裹组19例和自体巩膜包裹组16例,通过不同手术方法植入羟基磷灰石义眼座.随访3m~18m.结果 术后眼窝饱满度、义眼座活动度良好.主要并发症为结膜囊裂开,义眼座暴露,无包裹组暴露原因与全身营养不良有关,自体巩膜包裹组暴露原因与巩膜自溶有关.结论 不同术式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术后的并发症原因各不相同,提倡直接植入无包裹义眼座.

    作者:董凌燕;陆上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眼睑松弛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眼睑松弛综合征(Floppy eyelid syndrome,FES)是一种近年才被认识的疾病,主要发生于肥胖的中年男性,表现为上睑松弛,容易翻起,有慢性眼部刺激症状及乳头性结膜炎.眼睑是主要受影响的组织,结膜,角膜也经常有受累,局部治疗效果差,严重者出现角膜溃疡、甚至穿孔.本文对FES的发病机制,症状、体征、诊断、治疗及新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作者:胥亚男;高莹莹;庄铭忠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白内障术后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一例

    患者 男 74岁 因右眼突然视力下降5m于2005年10月来我院就诊.患者5m前于外院行右眼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下降,术前右眼视力0.3,眼底正常,眼压正常,手术过程顺利,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术后第1d,右眼视力突然下降至无光感,不伴眼痛头痛,前房轻度炎症反应,人工晶体位正.双眼眼压均为12mmHg.FFA:右眼视乳头及周围的脉络膜充盈延迟,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循环延缓.

    作者:周望南;周剑;韦企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激光治疗

    目的 观察激光治疗Eales病的疗效.方法 对确诊Eales病的88例118眼.根据激光治疗前眼底情况将患者分为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和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两组,对两组激光治疗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在视力和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激光治疗可有效控制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对于合并玻璃体出血和牵拉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联合玻璃体手术可以提高疗效.

    作者:钱彤;黎晓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我院眼科应用德国Moreher公司生产的67G型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治疗11例11眼外伤性无虹膜眼.随访(6~25)m.结果 术后畏光症状均不同程度减轻或消失,9眼(81.8%)视力提高.术后并发症有葡萄膜炎、眼内出血、眼压升高、人工晶状体位置偏移等.结论 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无虹膜合并无晶状体眼的有效方法,不仅改善畏光症状,而且提高视力,但术后并发症较多.

    作者:李学喜;李维娜;陈佳娜;潘栋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异物致巩膜坏死二例

    我院眼科自2000y~2006y收治2例因巩膜异物漏诊致巩膜坏死的病人,经过积极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宋英春;张凌云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

    目的 探讨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自1992年以来经检眼镜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检查确诊的5例5眼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tear of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m,RPE)的临床资料.其中对2例RPE撕裂灶边缘进行了光凝治疗.结果 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多发生于老年性黄斑变性、中浆病、脉络膜新生血管及其激光治疗后,也可发生于特发性葡萄膜渗漏.接受激光治疗的2例病例,病情都得到了控制,RPE渗漏停止,视网膜脱离得到了复位,患者视力较前均有提高.结论 RPE撕裂好发于黄斑部及其附近.其在检眼镜、FFA、ICGA 及OCT等检查中有特征性改变.激光对于合并有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RPE撕裂治疗有效.

    作者:周才喜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巩膜转位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的临床应用

    羟基磷灰石义眼台(HA)因其具有与人体组织相容性较高,排斥反应少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眼部整形和眼窝成形术中,具有优良的临床效果[1].但由于HA义眼台植入手术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导致术后不同并发症的发生[2].我科采用巩膜转位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任红;张瑞君;刘畅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直肌悬吊术在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直肌悬吊术在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所致的限制性斜视中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 对16例表现为限制性斜视的静止期TAO通过直肌悬吊术进行眼位调整,术后随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16例中13例术后第一眼位无复视,垂直斜度≤5△,2例欠矫,1例过矫.结论 直肌悬吊术是治疗ATO所致的限制性斜视的可靠手术方法.

    作者:马惠芝;李宁东;赵堪兴;岳以英;孙春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爆裂性眶内下壁骨折病人眼外肌功能损伤性质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爆裂性眶内下壁骨折病人眼外肌损伤性质等临床特征与骨折形态改变特点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CT影像上眶内下壁骨折形态特点对52例单纯眶内下壁骨折进行了亚型分类,观察各亚型间病人的临床特征和眼外肌功能变化特点.结果 以内壁骨折为主的眶内下壁骨折(IM-M型)病人中眼球内陷15/22例(68.2%),眼球突出度相差平均值2.61±0.78mm,而以下壁骨折为主的眶内下壁骨折(IM-I型)病人眼球内陷28/30例(93.3%),眼球突出度相差平均值3.66±0.93mm,后者眼球内陷发生率、眼球内陷程度显著大于后者[(x2=5.61,P<0.05)(r=3.725,P<0.05)].IM-I型病人发生复视13/22例(59.1%),IM-1型病人发生复视24/30例(80.0%),IM-I型复视发生率为59.1%(13/21).二亚型间病人复视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x2=2.703,P>0.05).IM-M型眼外肌损伤以内直肌限制多见(14/22,63.6%),IM-I型多见下直肌受限制(20/30,66.7%).二亚型问同时发生内直肌和下直肌功能障碍的发生率(5/22,22.7%;8/30,26.7%)及发生单一一条眼外肌功能障碍的发生率(6/22,27.2%;11/30,36.7%),无明显统计学差异(x2=0.105,p=0.746;x2=0.509,p=0.476).二亚型间下斜肌麻痹的发生率分别为3/22和4/30,无统计学差异(p=0.315),而影像学上则主要以内下壁偶角的骨折为特征.结论 眶内下壁骨折病人眼外肌功能损伤改变及其他临床特征与和其骨折发生的形态学特点有直接关系,对眶内下壁骨折进行CT影像学亚型分类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宋跃;王业飞;杨隆艳;燕洪涛;李晓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下睑皮肤结核误诊为麦粒肿一例

    龚×× 男 35岁 2006y 5mon13d到我院眼科门诊就诊.右眼下睑无痛性包块5个月,1个月前,在当地医院以右眼下睑麦粒肿行切开引流术,术后创口至今未愈合,伴反复多次有少量水样、粥样分泌物,无咳嗽,无低热、盗汗,既往否认结核家族遗传病史.右眼下睑中央区皮肤潮红、睑缘轻度外翻,并见一约4.0cm×5.5cm包块,中央部结痂,窦道形成,外周皮肤弹性差,无明显的触痛感.辅助检查:单核细胞10.4%,血沉第1h10mm,第2h6mm,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右眼眶骨CT:未见骨质破坏.

    作者:金香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半导体激光在眼科的应用进展

    半导体激光穿透力强,主要作用于视网膜深层和脉络膜层.组织吸收能量后,因光热效应而发生凝固、汽化、切割等效应,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于青光眼、视网膜脉络膜等疾病的治疗,尤其对顽固性青光眼、脉络膜黑色素瘤和脉络膜新生血管更具优越性.

    作者:乔利峰;孙丽萍;樊映川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植片溃疡形成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后植片溃疡形成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996年1月至2006年3月10年间我院收治的60例(49人)PKP后植片溃疡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录其术前原发病,溃疡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溃疡临床特征、病原学检查、治疗和预后等.结果 植片溃疡的原发病因常见的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共18例(30%),其次为眼表烧伤(15,25%).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危险因素是植片感染(22,36.7%)和眼表异常(14,23%).溃疡发生的时间为术后20d至17y,平均20.2m,其中26例(43.3%)发生于术后半年内,48例发生于术后2y内,2y后发生率下降(12,20%).溃疡形态多呈圆形或近圆形(49,81.7%),多发生于植片周边(3l,51.7%),深达浅基质层者居多(37,61.7%).病原学检查阳性者共22例(36.7%),其中细菌18例,真菌3例,细菌混合棘阿米巴原虫感染1例,具体菌种以表皮葡萄球菌多见(7,31.8%).采用药物或手术治疗后,54例(90%)植片溃疡被治愈,视力得以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HSK和眼表烧伤行PKP后易发生植片溃疡,植片感染是导致溃疡形成的首要原因,表皮葡萄球菌是常见的致病菌.应加强对PKP患者的术后随访,积极预防感染和控制眼表疾病能有效降低植片溃疡的发生.

    作者:宋振华;谢立信;赵靖;史伟云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注射静脉血对抗青光眼术后滤过泡贫血的治疗

    目的 探讨注射静脉血对抗青光眼术后滤过泡贫血的早期干预的疗效.方法 将36例(42眼)均为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或小梁切除术后(术中均使用丝裂霉素C,MMC)出现滤过贫血的青光眼行静脉血注射,随访3-12个月.每日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滤过泡形态,并行结膜囊荧光染色.治疗成功标准:滤过泡贫血区改善与周围正常滤过泡无明显界限.每日注射1-2次.结果 36眼一次注射成功,5眼2次注射成功,1眼因术后1年就诊,贫血区的滤过泡包裹而注射无效行滤过泡修补术.成功率97.7%,治疗成功的滤过泡均为功能性滤过泡,治疗后视力无明显变化,眼压升高18例(43.9%),升高范围≤5ramHg,Ⅰ°前房积血2例(4.9%),41眼均无滤过泡旁注射针孔渗漏.结论 静脉血滤过泡贫血区内注射是一种可以治疗青光眼抗瘢痕药物应用术后滤过泡贫血的有效方法.

    作者:董晓云;王瑞夫;贺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泪囊瘘管的临床观察

    急、慢性泪囊炎合并泪囊瘘管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其治疗方法报道较少,现将我院8例泪囊瘘管采用瘘管切除及泪囊鼻腔吻合治疗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李长国;刘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雷帕霉素不同剂型治疗兔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局部应用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能否抑制兔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比较不同给药方式和不同药物间的效果.方法 用119只(119眼)新西兰大白兔制作角膜碱烧伤新生血管模型;分为A、B、C、D、E、F和G7组,每组17只,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供体为健康灰色家兔.A组为同源对照组;B组为未治疗组;C组术后空白纳米粒滴眼液每天点眼2次共28天;D组术后1%RAPA滴眼液每天点眼3次共28天;E组术中前房植入RAPA缓释膜;F组术后0.5%RAPA纳米粒滴眼液每天点眼2次共28天; G组术中前房植入环孢素A(Cyclospoime A,CsA)缓释膜.术后隔天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并记录角膜植片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时间和程度.分别于术后7,14、28天应用高效液相法检查D、E、F组兔房水中RAPA药物浓度;3、14、28及35天行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A组(100.0±0.0)d、E组(44.89±8.95)d、F组(45.22±5.52)d、G组(45.89±10.33)d兔角膜植片存活时间较B组(11.11±1.69)d、C组(11.78±3.19)d、D组(17.78±8.41)d明显延长(P<0.01).房水中RAPA浓度:D组始终为0 ng/mL;E组7、14、28天分别为(12.01±0.83)ng/mL、(11.14±1.04)ng/mL、(10.26±0.47)ng/mL;F组7、14、28天分别为(10.41±0.08)ng/mL、(10.87±0.40)ng/mL、(10.92±0.85)ng/mL.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B、C组术后14d,角膜植片聚积了大量CD4+和CD8+T淋巴细胞,并随时间增加而增多;E、F,G组至术后28~35d,角膜植床及植片基质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量开始出现并增加.结论 RAPA纳米粒滴眼液组房水中RAPA浓度与前房植入RAPA缓释膜组相近且更恒定,能显著延长兔穿透性角膜移植植片的存活时间,与CsA局部应用效果相近;RAPA纳米滴眼液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姜伟;原续波;孙慧敏;李筱荣;乔丽萍;张姝贤;田恩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虹膜部分缺损无晶体眼视网膜脱离手术后Ⅱ期虹膜隔型人工晶体植入一例

    患者 男 47岁 2006年2月左眼被铁片弹伤,在当地医院行左眼角膜穿孔修补术,1w后在同一医院行左眼晶体囊.内摘除术,操作经过不详.2006y3m来本院要求进一步治疗.左眼视力眼前手动,无法矫正,下方视野视物不见,角膜下方中央有约6mm弧形瘢痕,前房正常,上方虹膜缺如约120°,残余瞳孔散大,直径约8mm,对光反射消失,晶体缺如,玻璃体轻度混浊,上方视网膜脱离,11-12点钟处有马蹄孔,脱离视网膜呈青灰色隆起,累及黄斑,活动度好,未见视网膜前增殖.

    作者:陆融;徐丽芳;包欣;张自英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