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红;张瑞君;刘畅
目的 探讨爆裂性眶内下壁骨折病人眼外肌损伤性质等临床特征与骨折形态改变特点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CT影像上眶内下壁骨折形态特点对52例单纯眶内下壁骨折进行了亚型分类,观察各亚型间病人的临床特征和眼外肌功能变化特点.结果 以内壁骨折为主的眶内下壁骨折(IM-M型)病人中眼球内陷15/22例(68.2%),眼球突出度相差平均值2.61±0.78mm,而以下壁骨折为主的眶内下壁骨折(IM-I型)病人眼球内陷28/30例(93.3%),眼球突出度相差平均值3.66±0.93mm,后者眼球内陷发生率、眼球内陷程度显著大于后者[(x2=5.61,P<0.05)(r=3.725,P<0.05)].IM-I型病人发生复视13/22例(59.1%),IM-1型病人发生复视24/30例(80.0%),IM-I型复视发生率为59.1%(13/21).二亚型间病人复视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x2=2.703,P>0.05).IM-M型眼外肌损伤以内直肌限制多见(14/22,63.6%),IM-I型多见下直肌受限制(20/30,66.7%).二亚型问同时发生内直肌和下直肌功能障碍的发生率(5/22,22.7%;8/30,26.7%)及发生单一一条眼外肌功能障碍的发生率(6/22,27.2%;11/30,36.7%),无明显统计学差异(x2=0.105,p=0.746;x2=0.509,p=0.476).二亚型间下斜肌麻痹的发生率分别为3/22和4/30,无统计学差异(p=0.315),而影像学上则主要以内下壁偶角的骨折为特征.结论 眶内下壁骨折病人眼外肌功能损伤改变及其他临床特征与和其骨折发生的形态学特点有直接关系,对眶内下壁骨折进行CT影像学亚型分类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宋跃;王业飞;杨隆艳;燕洪涛;李晓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患者 男 74岁 因右眼突然视力下降5m于2005年10月来我院就诊.患者5m前于外院行右眼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下降,术前右眼视力0.3,眼底正常,眼压正常,手术过程顺利,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术后第1d,右眼视力突然下降至无光感,不伴眼痛头痛,前房轻度炎症反应,人工晶体位正.双眼眼压均为12mmHg.FFA:右眼视乳头及周围的脉络膜充盈延迟,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循环延缓.
作者:周望南;周剑;韦企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自1992年以来经检眼镜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检查确诊的5例5眼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tear of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m,RPE)的临床资料.其中对2例RPE撕裂灶边缘进行了光凝治疗.结果 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多发生于老年性黄斑变性、中浆病、脉络膜新生血管及其激光治疗后,也可发生于特发性葡萄膜渗漏.接受激光治疗的2例病例,病情都得到了控制,RPE渗漏停止,视网膜脱离得到了复位,患者视力较前均有提高.结论 RPE撕裂好发于黄斑部及其附近.其在检眼镜、FFA、ICGA 及OCT等检查中有特征性改变.激光对于合并有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RPE撕裂治疗有效.
作者:周才喜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眼睑松弛综合征(Floppy eyelid syndrome,FES)是一种近年才被认识的疾病,主要发生于肥胖的中年男性,表现为上睑松弛,容易翻起,有慢性眼部刺激症状及乳头性结膜炎.眼睑是主要受影响的组织,结膜,角膜也经常有受累,局部治疗效果差,严重者出现角膜溃疡、甚至穿孔.本文对FES的发病机制,症状、体征、诊断、治疗及新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作者:胥亚男;高莹莹;庄铭忠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病灶清创联合羊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了我科自2000年7月至2006年7月用该方法治疗21例真菌性角膜炎的病例资料.结果 20例患者经该术治疗后,角膜溃疡面愈合,1例因术后10天羊膜溶解脱落,再次羊膜移植后溃疡愈合.未出现角膜穿孔病例.结论 病灶清创+羊膜移植是一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谢宝恩;李莉;凌永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我院眼科自2000y~2006y收治2例因巩膜异物漏诊致巩膜坏死的病人,经过积极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宋英春;张凌云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注射静脉血对抗青光眼术后滤过泡贫血的早期干预的疗效.方法 将36例(42眼)均为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或小梁切除术后(术中均使用丝裂霉素C,MMC)出现滤过贫血的青光眼行静脉血注射,随访3-12个月.每日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滤过泡形态,并行结膜囊荧光染色.治疗成功标准:滤过泡贫血区改善与周围正常滤过泡无明显界限.每日注射1-2次.结果 36眼一次注射成功,5眼2次注射成功,1眼因术后1年就诊,贫血区的滤过泡包裹而注射无效行滤过泡修补术.成功率97.7%,治疗成功的滤过泡均为功能性滤过泡,治疗后视力无明显变化,眼压升高18例(43.9%),升高范围≤5ramHg,Ⅰ°前房积血2例(4.9%),41眼均无滤过泡旁注射针孔渗漏.结论 静脉血滤过泡贫血区内注射是一种可以治疗青光眼抗瘢痕药物应用术后滤过泡贫血的有效方法.
作者:董晓云;王瑞夫;贺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患者 男 47岁 2006年2月左眼被铁片弹伤,在当地医院行左眼角膜穿孔修补术,1w后在同一医院行左眼晶体囊.内摘除术,操作经过不详.2006y3m来本院要求进一步治疗.左眼视力眼前手动,无法矫正,下方视野视物不见,角膜下方中央有约6mm弧形瘢痕,前房正常,上方虹膜缺如约120°,残余瞳孔散大,直径约8mm,对光反射消失,晶体缺如,玻璃体轻度混浊,上方视网膜脱离,11-12点钟处有马蹄孔,脱离视网膜呈青灰色隆起,累及黄斑,活动度好,未见视网膜前增殖.
作者:陆融;徐丽芳;包欣;张自英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不同术式的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35例病例随机分为无包裹组19例和自体巩膜包裹组16例,通过不同手术方法植入羟基磷灰石义眼座.随访3m~18m.结果 术后眼窝饱满度、义眼座活动度良好.主要并发症为结膜囊裂开,义眼座暴露,无包裹组暴露原因与全身营养不良有关,自体巩膜包裹组暴露原因与巩膜自溶有关.结论 不同术式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术后的并发症原因各不相同,提倡直接植入无包裹义眼座.
作者:董凌燕;陆上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国产硅油对兔视网膜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健康纯种新西兰白兔28只,12只兔眼玻璃体切除术后玻璃体腔注入国产硅油,为实验组,12只兔眼玻璃体切除术后玻璃体腔注入德国产硅油,为对比组;对照组4只兔眼只将灌注液BSS保留于玻璃体腔.手术后定期裂隙灯、间接检眼镜检查,3月后行视网膜电图检查,3、6月处死动物行组织学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硅油在玻璃体腔内透明,6月内未见明显乳化现象,可造成晶体后囊的轻微混浊.组织学检查:对照组视网膜各层结构排列整齐,细胞结构正常.实验组、对比组手术后3~6月视网膜各层结构排列整齐,上方视网膜有的可见外丛状层轻微变薄.透射电镜检查:实验组、对比组手术后3~6月视网膜各层结构排列整齐,神经节细胞及内、外核层细胞排列整体,细胞结构正常,6月有的可见外核层细胞外节盘膜的排列轻微紊乱.视网膜电图检查,实验组、对比组硅油术后a、b波波峰有所降低.结论 国产硅油(5000cps)性能稳定,玻璃体内填充3~6个月,对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影响轻微,与进口硅油对视网膜的影响作用相似,可作眼内长期填充,可进行临床实验.
作者:谭瑞礼;季强;冯文国;王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半导体激光穿透力强,主要作用于视网膜深层和脉络膜层.组织吸收能量后,因光热效应而发生凝固、汽化、切割等效应,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于青光眼、视网膜脉络膜等疾病的治疗,尤其对顽固性青光眼、脉络膜黑色素瘤和脉络膜新生血管更具优越性.
作者:乔利峰;孙丽萍;樊映川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下颌一瞬目综合征,全称Marcus-Gunn下颌瞬目综合征,又称张口提上睑连带运动综合征(jaw-win-king levator palpebrae synkinesis synclrome),是Robeor Marcus gunn于1883年首次报道[1].本病的典型改变为轻度的上睑下垂,张口或下颌移向对侧及向前活动时,下垂眼睑随之提起,以瞬目、睑裂扩大为特征.1959年罗文彬等[2]在国内先报道,此后国内相继有少量的文献报道,一般多以眼睑下垂为特征,但Marcus-Gunn综合征不伴有上睑下垂的病例鲜有报道.
作者:许海涛;贺冰;葛金玲;高曼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探讨全麻下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小儿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依照术前所测得有关数据作手术标记线对31例36眼确诊为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小儿实施全麻下改良额肌瓣悬吊术,记录并分析其临床资料,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31例36眼中矫正满意者33眼(91.7%),欠矫者2眼(5.6%),过矫者1眼(2.8%),回退者3眼(8.3%).结论 在手术标记线引导的全麻下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小儿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疗效肯定,是目前治疗重度小儿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主要方法之一.
作者:孙常峰;兰志辉;高淑琴;董光美;张剑飞 刊期: 2007年第07期
龚×× 男 35岁 2006y 5mon13d到我院眼科门诊就诊.右眼下睑无痛性包块5个月,1个月前,在当地医院以右眼下睑麦粒肿行切开引流术,术后创口至今未愈合,伴反复多次有少量水样、粥样分泌物,无咳嗽,无低热、盗汗,既往否认结核家族遗传病史.右眼下睑中央区皮肤潮红、睑缘轻度外翻,并见一约4.0cm×5.5cm包块,中央部结痂,窦道形成,外周皮肤弹性差,无明显的触痛感.辅助检查:单核细胞10.4%,血沉第1h10mm,第2h6mm,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右眼眶骨CT:未见骨质破坏.
作者:金香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急、慢性泪囊炎合并泪囊瘘管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其治疗方法报道较少,现将我院8例泪囊瘘管采用瘘管切除及泪囊鼻腔吻合治疗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李长国;刘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验证干眼症泪液EGF的含量及与健康人的差别.方法 对干眼症患者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泪液中的EGF的含量,所得数据利用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分析,结果干眼症组泪液中EGF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都有统计学意义上的降低(P=0.012).结论 干眼症患者泪液中的EGF含量都比健康人的低,为干眼症的诊断治疗开阔了更广阔的空间.
作者:孙士章;伍军姣;刘玉莲;孙红臣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前青光眼仍然是世界上主要的致盲原因之一,过去的几年里,它的定义、诊断及监测都有了新的发展.新技术的进步使检查青光眼所引起的结构和功能的破坏有了不同以往的新方法.迄今为止,倍频视野检查,短波自动视野检查法、共焦激光扫描眼底镜、激光扫描旋光分析法、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已经成为青光眼常规检查的一部分,并且是诊断青光眼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介绍这些检查设备的原理、应用前景,分析它们各自的优势及不足.
作者:廖伟;刘金华;钱道卫;杜秀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后植片溃疡形成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996年1月至2006年3月10年间我院收治的60例(49人)PKP后植片溃疡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录其术前原发病,溃疡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溃疡临床特征、病原学检查、治疗和预后等.结果 植片溃疡的原发病因常见的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共18例(30%),其次为眼表烧伤(15,25%).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危险因素是植片感染(22,36.7%)和眼表异常(14,23%).溃疡发生的时间为术后20d至17y,平均20.2m,其中26例(43.3%)发生于术后半年内,48例发生于术后2y内,2y后发生率下降(12,20%).溃疡形态多呈圆形或近圆形(49,81.7%),多发生于植片周边(3l,51.7%),深达浅基质层者居多(37,61.7%).病原学检查阳性者共22例(36.7%),其中细菌18例,真菌3例,细菌混合棘阿米巴原虫感染1例,具体菌种以表皮葡萄球菌多见(7,31.8%).采用药物或手术治疗后,54例(90%)植片溃疡被治愈,视力得以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HSK和眼表烧伤行PKP后易发生植片溃疡,植片感染是导致溃疡形成的首要原因,表皮葡萄球菌是常见的致病菌.应加强对PKP患者的术后随访,积极预防感染和控制眼表疾病能有效降低植片溃疡的发生.
作者:宋振华;谢立信;赵靖;史伟云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直肌悬吊术在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所致的限制性斜视中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 对16例表现为限制性斜视的静止期TAO通过直肌悬吊术进行眼位调整,术后随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16例中13例术后第一眼位无复视,垂直斜度≤5△,2例欠矫,1例过矫.结论 直肌悬吊术是治疗ATO所致的限制性斜视的可靠手术方法.
作者:马惠芝;李宁东;赵堪兴;岳以英;孙春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单疱病毒性角膜溃疡患者行新鲜羊膜移植联合治疗性软性角膜接触镜的治疗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对16例16眼反复发作的单疱病毒性角膜溃疡患者削除病变组织,在植床平铺多层溃疡面大小的羊膜,将稍大于植床1mm的外层羊膜与其周围正常角膜组织间断缝合,术后配戴浸泡了抗病毒药物的软性角膜接触镜,局部点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眼药水.结果 16例16眼术后随访6m-12m,随访期无一例复发.1w左右炎症控制,症状缓解,溃疡灶未向深层发展,术后1m羊膜与溃疡面融合,但留下不同程度的疤痕,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此方法能有效修复角膜溃疡病变组织,多层新鲜羊膜提供角膜所需营养,增强抗病能力,治疗性角膜接触镜能缓慢持久释放药物,防止羊膜脱落,减轻局部磨痛等不适,两者结合,协同作用,疗效好,且易于接受.
作者:张进;王百祥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