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香
目的 了解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在实验性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青光眼视网膜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高眼压3d组;高眼压7d组;高眼压14d组;高眼压21d组;高眼压28d组.浅层巩膜静脉烧灼法制成慢性高眼压模型,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研究HIF-1在慢性高眼压下不同时段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HIF-1αmRNA和蛋白在高眼压的视网膜表达较正常视网膜明显提高(P<0.05).高眼压后7天达到高峰,可维持28天.结论 HIF-1参与了慢性高眼压的视网膜的损伤的信号转导过程,为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缺氧学说提供了直接证据.
作者:归东梅;陈立中;高殿文;李迅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验证干眼症泪液EGF的含量及与健康人的差别.方法 对干眼症患者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泪液中的EGF的含量,所得数据利用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分析,结果干眼症组泪液中EGF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都有统计学意义上的降低(P=0.012).结论 干眼症患者泪液中的EGF含量都比健康人的低,为干眼症的诊断治疗开阔了更广阔的空间.
作者:孙士章;伍军姣;刘玉莲;孙红臣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我院眼科应用德国Moreher公司生产的67G型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治疗11例11眼外伤性无虹膜眼.随访(6~25)m.结果 术后畏光症状均不同程度减轻或消失,9眼(81.8%)视力提高.术后并发症有葡萄膜炎、眼内出血、眼压升高、人工晶状体位置偏移等.结论 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无虹膜合并无晶状体眼的有效方法,不仅改善畏光症状,而且提高视力,但术后并发症较多.
作者:李学喜;李维娜;陈佳娜;潘栋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青光眼引流物植入眼玻璃体手术的原因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青光眼引流物植入术后眼,所有眼均存在各种手术并发症或原疾病发展加重,再次手术采用玻璃体手术联合眼内填充、视网膜光凝、睫状突光凝的方法.结果 15眼接受玻璃体手术的原因分别有玻璃体积血,眼内压升高,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白内障,眼内炎.手术成功率63.0%,术后眼压正常11眼(73.3%),视力提高10眼(66.5%).结论 玻璃体手术联合眼内其它手术治疗青光眼引流物植入眼术后各种并发症,手术成功率较高,但此类手术技巧难度大,易产生新的并发症,因此要慎重选择手术病例.
作者:叶辉;徐格致;孟樊荣;陈钦元;王文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单疱病毒性角膜溃疡患者行新鲜羊膜移植联合治疗性软性角膜接触镜的治疗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对16例16眼反复发作的单疱病毒性角膜溃疡患者削除病变组织,在植床平铺多层溃疡面大小的羊膜,将稍大于植床1mm的外层羊膜与其周围正常角膜组织间断缝合,术后配戴浸泡了抗病毒药物的软性角膜接触镜,局部点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眼药水.结果 16例16眼术后随访6m-12m,随访期无一例复发.1w左右炎症控制,症状缓解,溃疡灶未向深层发展,术后1m羊膜与溃疡面融合,但留下不同程度的疤痕,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此方法能有效修复角膜溃疡病变组织,多层新鲜羊膜提供角膜所需营养,增强抗病能力,治疗性角膜接触镜能缓慢持久释放药物,防止羊膜脱落,减轻局部磨痛等不适,两者结合,协同作用,疗效好,且易于接受.
作者:张进;王百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注射静脉血对抗青光眼术后滤过泡贫血的早期干预的疗效.方法 将36例(42眼)均为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或小梁切除术后(术中均使用丝裂霉素C,MMC)出现滤过贫血的青光眼行静脉血注射,随访3-12个月.每日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滤过泡形态,并行结膜囊荧光染色.治疗成功标准:滤过泡贫血区改善与周围正常滤过泡无明显界限.每日注射1-2次.结果 36眼一次注射成功,5眼2次注射成功,1眼因术后1年就诊,贫血区的滤过泡包裹而注射无效行滤过泡修补术.成功率97.7%,治疗成功的滤过泡均为功能性滤过泡,治疗后视力无明显变化,眼压升高18例(43.9%),升高范围≤5ramHg,Ⅰ°前房积血2例(4.9%),41眼均无滤过泡旁注射针孔渗漏.结论 静脉血滤过泡贫血区内注射是一种可以治疗青光眼抗瘢痕药物应用术后滤过泡贫血的有效方法.
作者:董晓云;王瑞夫;贺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探讨全麻下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小儿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依照术前所测得有关数据作手术标记线对31例36眼确诊为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小儿实施全麻下改良额肌瓣悬吊术,记录并分析其临床资料,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31例36眼中矫正满意者33眼(91.7%),欠矫者2眼(5.6%),过矫者1眼(2.8%),回退者3眼(8.3%).结论 在手术标记线引导的全麻下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小儿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疗效肯定,是目前治疗重度小儿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主要方法之一.
作者:孙常峰;兰志辉;高淑琴;董光美;张剑飞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患者 男 74岁 因右眼突然视力下降5m于2005年10月来我院就诊.患者5m前于外院行右眼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下降,术前右眼视力0.3,眼底正常,眼压正常,手术过程顺利,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术后第1d,右眼视力突然下降至无光感,不伴眼痛头痛,前房轻度炎症反应,人工晶体位正.双眼眼压均为12mmHg.FFA:右眼视乳头及周围的脉络膜充盈延迟,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循环延缓.
作者:周望南;周剑;韦企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爆裂性眼眶骨折的病因、病情、治疗.方法 对68例爆裂性眼眶骨折病因、病情,治疗进行分析.对早期眶上壁和眶外壁骨折者根据视功能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对内侧壁和下壁骨折面积大,或已经出现眼球凹陷明显还有肌肉嵌顿于骨折缝隙者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通过脱人于筛窦或上颌窦的眼眶软组织疝的还纳、骨折塌陷区适当体积MEDPOR材料的垫放,对眼球凹陷和复视治疗得到较满意效果.对视功能正常的眶上壁和眶外壁骨折早期不必施行手术.对已经出现视力丧失的眶上壁和眶外壁骨折致视神经挫伤者即使做视神经减压,效果不是很理想.
作者:吴成哲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病灶清创联合羊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了我科自2000年7月至2006年7月用该方法治疗21例真菌性角膜炎的病例资料.结果 20例患者经该术治疗后,角膜溃疡面愈合,1例因术后10天羊膜溶解脱落,再次羊膜移植后溃疡愈合.未出现角膜穿孔病例.结论 病灶清创+羊膜移植是一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谢宝恩;李莉;凌永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缓释剂前房内植入对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炎症反应,后囊混浊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 将近4年来我院就诊的46例(46眼)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22例)行超声乳化术+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前房内植入地塞米松缓释剂,另一组(24例)为对照组,只做超声乳化术+人工晶体植入.观察两组术后视力,眼压,前房炎症及后发障的发生率.结果 术后视力:植入组≥1.0者9例,0.5~0.8者8例,0.1-0.4者5例,<0.1者2例.术后高眼压、前房炎症和后囊混浊发生情况:植入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房内植入地塞米松缓释剂可有效地减轻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炎症反应,预防后发障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给药途径.
作者:刘凯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TON)是指闭合性颅脑、颌面部外伤后初眼底镜下无眼球、视神经改变的视力丧失,是常见的视神经损伤类型.随着交通及体育事业的发展,其发生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基础研究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手术及药物治疗经验的积累,人们对TON的诊断及治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
作者:卢毓敏;梁纳;顾欣祖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59例103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行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将切口选在陡子午线上可以矫正术前存在的部分散光.平均年龄35.37±4.32岁,术前矫正视力0.15~1.0,平均近视度数-13.10±3.15D,平均散光度数-1.36±0.83D,平均眼轴长度27.82±2.13mm,平均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数+7.22±3.71D.结果 术后88只眼裸眼视力≥0.5,其中19只眼视力≥0.8;14只眼视力<0.5,但较术前佳矫正视力有所提高;1只眼术后视力无提高,查眼底见黄斑变性.术后平均近视度数-2.13±0.31D;平均散光度数-1.21±0.26D.术后发生晶状体后囊膜混浊3只眼,视网膜脱离1只眼,黄斑囊样水肿1只眼.结论 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矫治高度近视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术后视力好、并发症少,预测屈光状态准确性高及稳定性好,可通过切口的选择减少散光等优点.可用于高度近视眼的屈光手术治疗,特别是对于准分子激光无法治疗的超高度近视尤为适用.
作者:张建东;张丽娟;张洋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经药物治疗的真菌性角膜炎病例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过程,探讨药物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经药物治疗的真菌性角膜炎43例,采用角膜刮片镜检加真菌培养鉴定进行诊断,联合2-3种抗真菌药物治疗、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并观察治疗过程.结果 43例经药物治疗的真菌性角膜炎中,35例镜检发现菌丝,39例真菌培养阳性;抗真菌药物治疗疗程18d~56d,5d-7d开始显效,表现为溃疡开始愈合、上皮逐渐修复.全部病例治愈后无复发.结论 角膜刮片镜检是早期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对发病早期、病情较轻的患者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胡建章;徐国兴;潘永明;许建斌;郭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硅油取出后远期随访(≥1年),发生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和再次手术的方法.方法 检索我院1993年-2005年住院病史数据库,行硅油取出术2771例(2771眼).其中9例9眼在1年后发生视网膜再脱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眼在硅油取出后24.11月4±16.22月发生视网膜再脱离,其中5眼有明确视网膜裂孔,8眼有视网膜前膜的再增殖.9眼再次行视网膜复位术,8眼再次硅油填充,1眼C3F8填充.术后随访55.67m±31.80m,9眼视网膜完全复位.结论 硅油取出后1年发生的远期视网膜脱离,主要原因为视网膜前膜的再增殖,尤其位于下方眼底和玻璃体基底部.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可能是另一个主要因素.再次手术的解剖成功率仍令人满意,大部分眼需再次行硅油填充.
作者:干德康;徐格致;王文吉;陈钦元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局部应用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能否抑制兔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比较不同给药方式和不同药物间的效果.方法 用119只(119眼)新西兰大白兔制作角膜碱烧伤新生血管模型;分为A、B、C、D、E、F和G7组,每组17只,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供体为健康灰色家兔.A组为同源对照组;B组为未治疗组;C组术后空白纳米粒滴眼液每天点眼2次共28天;D组术后1%RAPA滴眼液每天点眼3次共28天;E组术中前房植入RAPA缓释膜;F组术后0.5%RAPA纳米粒滴眼液每天点眼2次共28天; G组术中前房植入环孢素A(Cyclospoime A,CsA)缓释膜.术后隔天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并记录角膜植片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时间和程度.分别于术后7,14、28天应用高效液相法检查D、E、F组兔房水中RAPA药物浓度;3、14、28及35天行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A组(100.0±0.0)d、E组(44.89±8.95)d、F组(45.22±5.52)d、G组(45.89±10.33)d兔角膜植片存活时间较B组(11.11±1.69)d、C组(11.78±3.19)d、D组(17.78±8.41)d明显延长(P<0.01).房水中RAPA浓度:D组始终为0 ng/mL;E组7、14、28天分别为(12.01±0.83)ng/mL、(11.14±1.04)ng/mL、(10.26±0.47)ng/mL;F组7、14、28天分别为(10.41±0.08)ng/mL、(10.87±0.40)ng/mL、(10.92±0.85)ng/mL.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B、C组术后14d,角膜植片聚积了大量CD4+和CD8+T淋巴细胞,并随时间增加而增多;E、F,G组至术后28~35d,角膜植床及植片基质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量开始出现并增加.结论 RAPA纳米粒滴眼液组房水中RAPA浓度与前房植入RAPA缓释膜组相近且更恒定,能显著延长兔穿透性角膜移植植片的存活时间,与CsA局部应用效果相近;RAPA纳米滴眼液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姜伟;原续波;孙慧敏;李筱荣;乔丽萍;张姝贤;田恩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包裹性囊状滤过泡是滤过手术后滤过功能丧失、眼压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常见原因.一旦发生局部可应用肾上腺素或双三甲基乙酰肾上腺素(保目明、Propine)、皮质类固醇、眼球按摩等治疗.对保守治疗无效者经结膜下针刺修复术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袁慧敏;李勇;胡卫群;岳章显;李锐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爆裂性眶内下壁骨折病人眼外肌损伤性质等临床特征与骨折形态改变特点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CT影像上眶内下壁骨折形态特点对52例单纯眶内下壁骨折进行了亚型分类,观察各亚型间病人的临床特征和眼外肌功能变化特点.结果 以内壁骨折为主的眶内下壁骨折(IM-M型)病人中眼球内陷15/22例(68.2%),眼球突出度相差平均值2.61±0.78mm,而以下壁骨折为主的眶内下壁骨折(IM-I型)病人眼球内陷28/30例(93.3%),眼球突出度相差平均值3.66±0.93mm,后者眼球内陷发生率、眼球内陷程度显著大于后者[(x2=5.61,P<0.05)(r=3.725,P<0.05)].IM-I型病人发生复视13/22例(59.1%),IM-1型病人发生复视24/30例(80.0%),IM-I型复视发生率为59.1%(13/21).二亚型间病人复视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x2=2.703,P>0.05).IM-M型眼外肌损伤以内直肌限制多见(14/22,63.6%),IM-I型多见下直肌受限制(20/30,66.7%).二亚型问同时发生内直肌和下直肌功能障碍的发生率(5/22,22.7%;8/30,26.7%)及发生单一一条眼外肌功能障碍的发生率(6/22,27.2%;11/30,36.7%),无明显统计学差异(x2=0.105,p=0.746;x2=0.509,p=0.476).二亚型间下斜肌麻痹的发生率分别为3/22和4/30,无统计学差异(p=0.315),而影像学上则主要以内下壁偶角的骨折为特征.结论 眶内下壁骨折病人眼外肌功能损伤改变及其他临床特征与和其骨折发生的形态学特点有直接关系,对眶内下壁骨折进行CT影像学亚型分类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宋跃;王业飞;杨隆艳;燕洪涛;李晓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羟基磷灰石义眼台(HA)因其具有与人体组织相容性较高,排斥反应少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眼部整形和眼窝成形术中,具有优良的临床效果[1].但由于HA义眼台植入手术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导致术后不同并发症的发生[2].我科采用巩膜转位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任红;张瑞君;刘畅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直肌悬吊术在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所致的限制性斜视中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 对16例表现为限制性斜视的静止期TAO通过直肌悬吊术进行眼位调整,术后随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16例中13例术后第一眼位无复视,垂直斜度≤5△,2例欠矫,1例过矫.结论 直肌悬吊术是治疗ATO所致的限制性斜视的可靠手术方法.
作者:马惠芝;李宁东;赵堪兴;岳以英;孙春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