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慢性高眼压下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

归东梅;陈立中;高殿文;李迅

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1α, 慢性高眼压, 视网膜
摘要:目的 了解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在实验性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青光眼视网膜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高眼压3d组;高眼压7d组;高眼压14d组;高眼压21d组;高眼压28d组.浅层巩膜静脉烧灼法制成慢性高眼压模型,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研究HIF-1在慢性高眼压下不同时段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HIF-1αmRNA和蛋白在高眼压的视网膜表达较正常视网膜明显提高(P<0.05).高眼压后7天达到高峰,可维持28天.结论 HIF-1参与了慢性高眼压的视网膜的损伤的信号转导过程,为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缺氧学说提供了直接证据.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Marcus-Gunn综合征一例

    下颌一瞬目综合征,全称Marcus-Gunn下颌瞬目综合征,又称张口提上睑连带运动综合征(jaw-win-king levator palpebrae synkinesis synclrome),是Robeor Marcus gunn于1883年首次报道[1].本病的典型改变为轻度的上睑下垂,张口或下颌移向对侧及向前活动时,下垂眼睑随之提起,以瞬目、睑裂扩大为特征.1959年罗文彬等[2]在国内先报道,此后国内相继有少量的文献报道,一般多以眼睑下垂为特征,但Marcus-Gunn综合征不伴有上睑下垂的病例鲜有报道.

    作者:许海涛;贺冰;葛金玲;高曼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不同术式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不同术式的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35例病例随机分为无包裹组19例和自体巩膜包裹组16例,通过不同手术方法植入羟基磷灰石义眼座.随访3m~18m.结果 术后眼窝饱满度、义眼座活动度良好.主要并发症为结膜囊裂开,义眼座暴露,无包裹组暴露原因与全身营养不良有关,自体巩膜包裹组暴露原因与巩膜自溶有关.结论 不同术式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术后的并发症原因各不相同,提倡直接植入无包裹义眼座.

    作者:董凌燕;陆上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地塞米松缓释剂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缓释剂前房内植入对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炎症反应,后囊混浊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 将近4年来我院就诊的46例(46眼)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22例)行超声乳化术+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前房内植入地塞米松缓释剂,另一组(24例)为对照组,只做超声乳化术+人工晶体植入.观察两组术后视力,眼压,前房炎症及后发障的发生率.结果 术后视力:植入组≥1.0者9例,0.5~0.8者8例,0.1-0.4者5例,<0.1者2例.术后高眼压、前房炎症和后囊混浊发生情况:植入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房内植入地塞米松缓释剂可有效地减轻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炎症反应,预防后发障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给药途径.

    作者:刘凯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异物致巩膜坏死二例

    我院眼科自2000y~2006y收治2例因巩膜异物漏诊致巩膜坏死的病人,经过积极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宋英春;张凌云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下睑皮肤结核误诊为麦粒肿一例

    龚×× 男 35岁 2006y 5mon13d到我院眼科门诊就诊.右眼下睑无痛性包块5个月,1个月前,在当地医院以右眼下睑麦粒肿行切开引流术,术后创口至今未愈合,伴反复多次有少量水样、粥样分泌物,无咳嗽,无低热、盗汗,既往否认结核家族遗传病史.右眼下睑中央区皮肤潮红、睑缘轻度外翻,并见一约4.0cm×5.5cm包块,中央部结痂,窦道形成,外周皮肤弹性差,无明显的触痛感.辅助检查:单核细胞10.4%,血沉第1h10mm,第2h6mm,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右眼眶骨CT:未见骨质破坏.

    作者:金香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针刺修复术治疗包裹性囊状滤过泡

    包裹性囊状滤过泡是滤过手术后滤过功能丧失、眼压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常见原因.一旦发生局部可应用肾上腺素或双三甲基乙酰肾上腺素(保目明、Propine)、皮质类固醇、眼球按摩等治疗.对保守治疗无效者经结膜下针刺修复术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袁慧敏;李勇;胡卫群;岳章显;李锐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眼睑松弛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眼睑松弛综合征(Floppy eyelid syndrome,FES)是一种近年才被认识的疾病,主要发生于肥胖的中年男性,表现为上睑松弛,容易翻起,有慢性眼部刺激症状及乳头性结膜炎.眼睑是主要受影响的组织,结膜,角膜也经常有受累,局部治疗效果差,严重者出现角膜溃疡、甚至穿孔.本文对FES的发病机制,症状、体征、诊断、治疗及新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作者:胥亚男;高莹莹;庄铭忠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以眼部炎症起病的克隆恩病七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以眼部炎症起病的克隆恩病(Crohn disease以下简称CD)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及治疗等临床特点.方法 对20年来汕头大学附属一医院和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例以眼部炎症起病的CD患者的病例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6m~10y.结果 双眼结节状巩膜炎3例,单纯性巩膜炎2例,虹膜腱状体炎4例,角膜炎4例.CD出现眼部炎症的治疗应标本兼治,既要注意眼部的局部用药,也要重视CD的治疗.起病时伴有急性肠梗阻的2例中1例死亡,1例肠穿孔术后也死亡.结论 以眼部炎症起病的CD占同期收治47例CD的14.89%(7/47),伴有急性肠梗阻及肠穿孔等急腹症者预后差.

    作者:林旭妍;林绿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共焦显微镜对棘阿米巴角膜炎药物治疗后转归的临床观察

    目的 借助共焦显微镜来帮助判断棘阿米巴角膜炎患者在应用抗棘阿米巴药物治疗期间的效果及临床转归,为指导临床用药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5.2-2006.1住院拟诊为棘阿米巴角膜炎的5例5眼患者,给予抗棘阿米巴角膜炎药物治疗,在接受治疗的1w、2w、4w、8w分别对患者角膜病灶的特定位点进行共焦显微镜检查,从上皮下区或其浅基质层有活的滋养体和12um双壁的包囊及炎性细胞密度和形态的变化及空腔的出现来判断抗棘阿米巴药物治疗的用量频率,对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有疤痕者,共焦显微镜下未发现包囊及滋养体者,根据他的临床表现及病史作诊断性治疗,局部用药4m-6m.结果 5例患者中4例治愈,视力不同程度提高,在治疗2m后复查共焦显微镜,未见明显包囊及滋养体及炎性细胞,可见疤痕样改变,偶见圆点状亮点,1例治疗1w后病情恶化,合并前部巩膜炎转杭州邵逸夫医院.结论 共焦显微镜是目前对早期棘阿米巴角膜炎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疗效判断的一种无创伤性手段,其可作为指导临床抗棘阿米巴角膜炎药物治疗和判断预后的一种客观检查工具.

    作者:曹嘉英;沈剑;袁韬;王珏;余腾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爆裂性眶内下壁骨折病人眼外肌功能损伤性质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爆裂性眶内下壁骨折病人眼外肌损伤性质等临床特征与骨折形态改变特点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CT影像上眶内下壁骨折形态特点对52例单纯眶内下壁骨折进行了亚型分类,观察各亚型间病人的临床特征和眼外肌功能变化特点.结果 以内壁骨折为主的眶内下壁骨折(IM-M型)病人中眼球内陷15/22例(68.2%),眼球突出度相差平均值2.61±0.78mm,而以下壁骨折为主的眶内下壁骨折(IM-I型)病人眼球内陷28/30例(93.3%),眼球突出度相差平均值3.66±0.93mm,后者眼球内陷发生率、眼球内陷程度显著大于后者[(x2=5.61,P<0.05)(r=3.725,P<0.05)].IM-I型病人发生复视13/22例(59.1%),IM-1型病人发生复视24/30例(80.0%),IM-I型复视发生率为59.1%(13/21).二亚型间病人复视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x2=2.703,P>0.05).IM-M型眼外肌损伤以内直肌限制多见(14/22,63.6%),IM-I型多见下直肌受限制(20/30,66.7%).二亚型问同时发生内直肌和下直肌功能障碍的发生率(5/22,22.7%;8/30,26.7%)及发生单一一条眼外肌功能障碍的发生率(6/22,27.2%;11/30,36.7%),无明显统计学差异(x2=0.105,p=0.746;x2=0.509,p=0.476).二亚型间下斜肌麻痹的发生率分别为3/22和4/30,无统计学差异(p=0.315),而影像学上则主要以内下壁偶角的骨折为特征.结论 眶内下壁骨折病人眼外肌功能损伤改变及其他临床特征与和其骨折发生的形态学特点有直接关系,对眶内下壁骨折进行CT影像学亚型分类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宋跃;王业飞;杨隆艳;燕洪涛;李晓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托吡卡胺眼液防治儿童假性近视的疗效分析

    2001年1月~2006年12月间,我们随机对初步诊断为近视的儿童应用0.25%托吡卡胺眼液治疗,经临床观察,现回顾性抽取100例(200眼)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谭广棉;杨秀章;方俊宏;彭绮玲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激光治疗

    目的 观察激光治疗Eales病的疗效.方法 对确诊Eales病的88例118眼.根据激光治疗前眼底情况将患者分为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和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两组,对两组激光治疗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在视力和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激光治疗可有效控制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对于合并玻璃体出血和牵拉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联合玻璃体手术可以提高疗效.

    作者:钱彤;黎晓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全麻下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小儿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探讨全麻下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小儿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依照术前所测得有关数据作手术标记线对31例36眼确诊为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小儿实施全麻下改良额肌瓣悬吊术,记录并分析其临床资料,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31例36眼中矫正满意者33眼(91.7%),欠矫者2眼(5.6%),过矫者1眼(2.8%),回退者3眼(8.3%).结论 在手术标记线引导的全麻下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小儿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疗效肯定,是目前治疗重度小儿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主要方法之一.

    作者:孙常峰;兰志辉;高淑琴;董光美;张剑飞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半导体激光在眼科的应用进展

    半导体激光穿透力强,主要作用于视网膜深层和脉络膜层.组织吸收能量后,因光热效应而发生凝固、汽化、切割等效应,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于青光眼、视网膜脉络膜等疾病的治疗,尤其对顽固性青光眼、脉络膜黑色素瘤和脉络膜新生血管更具优越性.

    作者:乔利峰;孙丽萍;樊映川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眼科门诊干眼患病率的初步调查及结果浅析

    目的 从我院眼科门诊患者的干眼患病率来了解本市干眼的患病情况及对其结果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对2006年4~8月份来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部份20岁或以上患者324例(男性170例,女性154例)进行干眼检查,包括裂隙灯检查、泪液分泌试验Ⅰ(SIt-Ⅰ),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结果 干眼的患病率为31.2%,其中男性患病率29.9%,女性患病率33.8%,20~30岁男性患病率18.1%、女性患病率5.0%,40~59岁男性患病率28.1%、女性患病率44.9%,≥60岁男性患病率37.1%、女性患病率42.2%.结论 人群中干眼的患病率高,且趋向于年轻化.

    作者:叶亲颖;黄晓燕;邓小宁;陈环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眼睑透明细胞汗腺瘤一例

    透明细胞汗腺瘤(clear cell hidradenoma)又称结节状汗腺瘤、实质性囊性汗腺瘤及小汗腺木端孔管瘤等.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胸腹部;而发生在眼睑国外仅有5例报道[1-5],国内未见报告.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文丹;刘双珍;吴小影;王洁月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光量子藻酸双酯钠载氧液体疗法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和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高血黏度的治疗作用

    目的 观察光量子藻酸双酯钠液体载氧疗法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和视网膜静脉阻塞高血黏度的改善作用.方法 本院眼底病组住院患者159例,根据病史、眼底特征,视野检测和或日产Topcon50VT相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诊,将血流变检测异常者纳入,其中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73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86例,对照组采用藻酸双酯钠常规静脉给药观察,治疗组采用藻酸双酯钠光量子载氧两组治疗,仪器使用长春产CYZ-2型氧透射载体治疗仪,将静脉注射药物藻酸双酯钠加入5%葡萄糖250ml通过氧载体输液器在氧载体透照窗经过石英管进行紫外线照射后输入体内,强度为2.5×1000Uw,透照时间>60min,每日一次,治疗10d后复查血液流变和血脂,对血流变和血脂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依据异常血液变和血脂指标改善情况,藻酸双酯钠药物常规治疗和光量子载氧治疗后除均能降低患者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光量子载氧治疗后在高切黏度、低切黏度和胆固醇指标上疗效明显增加(p<0.05).结论 藻酸双酯钠光量子载氧疗法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和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高血黏度的恢复有明显效果,能显著增加药物的治疗作用无创伤,值得应用.

    作者:王润生;吕沛霖;王建州;孙波;艾华;王小娣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植片溃疡形成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后植片溃疡形成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996年1月至2006年3月10年间我院收治的60例(49人)PKP后植片溃疡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录其术前原发病,溃疡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溃疡临床特征、病原学检查、治疗和预后等.结果 植片溃疡的原发病因常见的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共18例(30%),其次为眼表烧伤(15,25%).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危险因素是植片感染(22,36.7%)和眼表异常(14,23%).溃疡发生的时间为术后20d至17y,平均20.2m,其中26例(43.3%)发生于术后半年内,48例发生于术后2y内,2y后发生率下降(12,20%).溃疡形态多呈圆形或近圆形(49,81.7%),多发生于植片周边(3l,51.7%),深达浅基质层者居多(37,61.7%).病原学检查阳性者共22例(36.7%),其中细菌18例,真菌3例,细菌混合棘阿米巴原虫感染1例,具体菌种以表皮葡萄球菌多见(7,31.8%).采用药物或手术治疗后,54例(90%)植片溃疡被治愈,视力得以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HSK和眼表烧伤行PKP后易发生植片溃疡,植片感染是导致溃疡形成的首要原因,表皮葡萄球菌是常见的致病菌.应加强对PKP患者的术后随访,积极预防感染和控制眼表疾病能有效降低植片溃疡的发生.

    作者:宋振华;谢立信;赵靖;史伟云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尿激酶在眼热烧伤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讨论分析尿激酶在眼热烧伤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热烧伤急性期的住院患者60例.根据病情分为轻、中、重度组,分别分成应用结膜下注射尿激酶组与未用尿激酶组,观察角膜修复时间.结果 应用尿激酶组比未用尿激酶组角膜修复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尿激酶应用在眼热烧伤的急性期治疗,可以加快组织修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陶永健;朱立;陈荣华;王昊虹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

    目的 探讨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自1992年以来经检眼镜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检查确诊的5例5眼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tear of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m,RPE)的临床资料.其中对2例RPE撕裂灶边缘进行了光凝治疗.结果 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多发生于老年性黄斑变性、中浆病、脉络膜新生血管及其激光治疗后,也可发生于特发性葡萄膜渗漏.接受激光治疗的2例病例,病情都得到了控制,RPE渗漏停止,视网膜脱离得到了复位,患者视力较前均有提高.结论 RPE撕裂好发于黄斑部及其附近.其在检眼镜、FFA、ICGA 及OCT等检查中有特征性改变.激光对于合并有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RPE撕裂治疗有效.

    作者:周才喜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