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共焦显微镜对棘阿米巴角膜炎药物治疗后转归的临床观察

曹嘉英;沈剑;袁韬;王珏;余腾

关键词:共焦显微镜, 棘阿米巴角膜炎, 药物治疗
摘要:目的 借助共焦显微镜来帮助判断棘阿米巴角膜炎患者在应用抗棘阿米巴药物治疗期间的效果及临床转归,为指导临床用药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5.2-2006.1住院拟诊为棘阿米巴角膜炎的5例5眼患者,给予抗棘阿米巴角膜炎药物治疗,在接受治疗的1w、2w、4w、8w分别对患者角膜病灶的特定位点进行共焦显微镜检查,从上皮下区或其浅基质层有活的滋养体和12um双壁的包囊及炎性细胞密度和形态的变化及空腔的出现来判断抗棘阿米巴药物治疗的用量频率,对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有疤痕者,共焦显微镜下未发现包囊及滋养体者,根据他的临床表现及病史作诊断性治疗,局部用药4m-6m.结果 5例患者中4例治愈,视力不同程度提高,在治疗2m后复查共焦显微镜,未见明显包囊及滋养体及炎性细胞,可见疤痕样改变,偶见圆点状亮点,1例治疗1w后病情恶化,合并前部巩膜炎转杭州邵逸夫医院.结论 共焦显微镜是目前对早期棘阿米巴角膜炎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疗效判断的一种无创伤性手段,其可作为指导临床抗棘阿米巴角膜炎药物治疗和判断预后的一种客观检查工具.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双眼色素性青光眼一例

    患者 女 56岁 以双眼视力下降偶伴眼胀不适6y入院.全身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右眼视力0.25(-1.25DS/+0.75DC×90°)→1.0,右眼压:38.5mmHg,右眼结膜无充血,角膜不水肿,角膜后色素沉着呈菱形,前房深,周边深度约2CT,房水无明显混浊,虹膜后陷,无前后粘连,虹膜中周部透照试验阴性,瞳孔正圆中等大.晶体无混浊,晶体前少许色素.右眼底视盘境界清,色淡,C/D≈0.7,视网膜平伏,未见出血及渗出,黄斑区中心凹反射清.

    作者:李东侃;侯家敏;林春堤;詹桂林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硅油眼内充填继发青光眼

    目的 探讨硅油眼内充填继发青光眼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玻璃体切除硅油眼内充填所继发的青光眼22例22眼.结果 继发青光眼分两类,硅油填充术后早期继发急性高眼压6例6眼,晚期继发青光眼16例16眼.前者3眼减少了硅油眼内量,3眼单纯药物控制眼压.晚期继发青光眼16例16眼,3眼表现为继发慢性闭角犁青光眼,余为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结论 早期继发急性高眼压应减少眼内的硅油量,迟发性继发青光眼取出硅油有利于眼压的控制.

    作者:孔宇;马静;张金嵩;王卫群;孔令训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下睑皮肤结核误诊为麦粒肿一例

    龚×× 男 35岁 2006y 5mon13d到我院眼科门诊就诊.右眼下睑无痛性包块5个月,1个月前,在当地医院以右眼下睑麦粒肿行切开引流术,术后创口至今未愈合,伴反复多次有少量水样、粥样分泌物,无咳嗽,无低热、盗汗,既往否认结核家族遗传病史.右眼下睑中央区皮肤潮红、睑缘轻度外翻,并见一约4.0cm×5.5cm包块,中央部结痂,窦道形成,外周皮肤弹性差,无明显的触痛感.辅助检查:单核细胞10.4%,血沉第1h10mm,第2h6mm,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右眼眶骨CT:未见骨质破坏.

    作者:金香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超声乳化摘除透明晶状体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59例103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行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将切口选在陡子午线上可以矫正术前存在的部分散光.平均年龄35.37±4.32岁,术前矫正视力0.15~1.0,平均近视度数-13.10±3.15D,平均散光度数-1.36±0.83D,平均眼轴长度27.82±2.13mm,平均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数+7.22±3.71D.结果 术后88只眼裸眼视力≥0.5,其中19只眼视力≥0.8;14只眼视力<0.5,但较术前佳矫正视力有所提高;1只眼术后视力无提高,查眼底见黄斑变性.术后平均近视度数-2.13±0.31D;平均散光度数-1.21±0.26D.术后发生晶状体后囊膜混浊3只眼,视网膜脱离1只眼,黄斑囊样水肿1只眼.结论 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矫治高度近视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术后视力好、并发症少,预测屈光状态准确性高及稳定性好,可通过切口的选择减少散光等优点.可用于高度近视眼的屈光手术治疗,特别是对于准分子激光无法治疗的超高度近视尤为适用.

    作者:张建东;张丽娟;张洋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共焦显微镜对棘阿米巴角膜炎药物治疗后转归的临床观察

    目的 借助共焦显微镜来帮助判断棘阿米巴角膜炎患者在应用抗棘阿米巴药物治疗期间的效果及临床转归,为指导临床用药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5.2-2006.1住院拟诊为棘阿米巴角膜炎的5例5眼患者,给予抗棘阿米巴角膜炎药物治疗,在接受治疗的1w、2w、4w、8w分别对患者角膜病灶的特定位点进行共焦显微镜检查,从上皮下区或其浅基质层有活的滋养体和12um双壁的包囊及炎性细胞密度和形态的变化及空腔的出现来判断抗棘阿米巴药物治疗的用量频率,对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有疤痕者,共焦显微镜下未发现包囊及滋养体者,根据他的临床表现及病史作诊断性治疗,局部用药4m-6m.结果 5例患者中4例治愈,视力不同程度提高,在治疗2m后复查共焦显微镜,未见明显包囊及滋养体及炎性细胞,可见疤痕样改变,偶见圆点状亮点,1例治疗1w后病情恶化,合并前部巩膜炎转杭州邵逸夫医院.结论 共焦显微镜是目前对早期棘阿米巴角膜炎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疗效判断的一种无创伤性手段,其可作为指导临床抗棘阿米巴角膜炎药物治疗和判断预后的一种客观检查工具.

    作者:曹嘉英;沈剑;袁韬;王珏;余腾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爆裂性眶内下壁骨折病人眼外肌功能损伤性质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爆裂性眶内下壁骨折病人眼外肌损伤性质等临床特征与骨折形态改变特点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CT影像上眶内下壁骨折形态特点对52例单纯眶内下壁骨折进行了亚型分类,观察各亚型间病人的临床特征和眼外肌功能变化特点.结果 以内壁骨折为主的眶内下壁骨折(IM-M型)病人中眼球内陷15/22例(68.2%),眼球突出度相差平均值2.61±0.78mm,而以下壁骨折为主的眶内下壁骨折(IM-I型)病人眼球内陷28/30例(93.3%),眼球突出度相差平均值3.66±0.93mm,后者眼球内陷发生率、眼球内陷程度显著大于后者[(x2=5.61,P<0.05)(r=3.725,P<0.05)].IM-I型病人发生复视13/22例(59.1%),IM-1型病人发生复视24/30例(80.0%),IM-I型复视发生率为59.1%(13/21).二亚型间病人复视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x2=2.703,P>0.05).IM-M型眼外肌损伤以内直肌限制多见(14/22,63.6%),IM-I型多见下直肌受限制(20/30,66.7%).二亚型问同时发生内直肌和下直肌功能障碍的发生率(5/22,22.7%;8/30,26.7%)及发生单一一条眼外肌功能障碍的发生率(6/22,27.2%;11/30,36.7%),无明显统计学差异(x2=0.105,p=0.746;x2=0.509,p=0.476).二亚型间下斜肌麻痹的发生率分别为3/22和4/30,无统计学差异(p=0.315),而影像学上则主要以内下壁偶角的骨折为特征.结论 眶内下壁骨折病人眼外肌功能损伤改变及其他临床特征与和其骨折发生的形态学特点有直接关系,对眶内下壁骨折进行CT影像学亚型分类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宋跃;王业飞;杨隆艳;燕洪涛;李晓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托吡卡胺眼液防治儿童假性近视的疗效分析

    2001年1月~2006年12月间,我们随机对初步诊断为近视的儿童应用0.25%托吡卡胺眼液治疗,经临床观察,现回顾性抽取100例(200眼)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谭广棉;杨秀章;方俊宏;彭绮玲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我院眼科应用德国Moreher公司生产的67G型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治疗11例11眼外伤性无虹膜眼.随访(6~25)m.结果 术后畏光症状均不同程度减轻或消失,9眼(81.8%)视力提高.术后并发症有葡萄膜炎、眼内出血、眼压升高、人工晶状体位置偏移等.结论 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无虹膜合并无晶状体眼的有效方法,不仅改善畏光症状,而且提高视力,但术后并发症较多.

    作者:李学喜;李维娜;陈佳娜;潘栋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病灶清创联合羊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疗效观察

    目的 分析病灶清创联合羊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了我科自2000年7月至2006年7月用该方法治疗21例真菌性角膜炎的病例资料.结果 20例患者经该术治疗后,角膜溃疡面愈合,1例因术后10天羊膜溶解脱落,再次羊膜移植后溃疡愈合.未出现角膜穿孔病例.结论 病灶清创+羊膜移植是一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谢宝恩;李莉;凌永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眼科门诊干眼患病率的初步调查及结果浅析

    目的 从我院眼科门诊患者的干眼患病率来了解本市干眼的患病情况及对其结果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对2006年4~8月份来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部份20岁或以上患者324例(男性170例,女性154例)进行干眼检查,包括裂隙灯检查、泪液分泌试验Ⅰ(SIt-Ⅰ),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结果 干眼的患病率为31.2%,其中男性患病率29.9%,女性患病率33.8%,20~30岁男性患病率18.1%、女性患病率5.0%,40~59岁男性患病率28.1%、女性患病率44.9%,≥60岁男性患病率37.1%、女性患病率42.2%.结论 人群中干眼的患病率高,且趋向于年轻化.

    作者:叶亲颖;黄晓燕;邓小宁;陈环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青光眼视神经纤维损害的临床检查方法

    目前青光眼仍然是世界上主要的致盲原因之一,过去的几年里,它的定义、诊断及监测都有了新的发展.新技术的进步使检查青光眼所引起的结构和功能的破坏有了不同以往的新方法.迄今为止,倍频视野检查,短波自动视野检查法、共焦激光扫描眼底镜、激光扫描旋光分析法、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已经成为青光眼常规检查的一部分,并且是诊断青光眼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介绍这些检查设备的原理、应用前景,分析它们各自的优势及不足.

    作者:廖伟;刘金华;钱道卫;杜秀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

    目的 探讨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自1992年以来经检眼镜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检查确诊的5例5眼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tear of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m,RPE)的临床资料.其中对2例RPE撕裂灶边缘进行了光凝治疗.结果 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多发生于老年性黄斑变性、中浆病、脉络膜新生血管及其激光治疗后,也可发生于特发性葡萄膜渗漏.接受激光治疗的2例病例,病情都得到了控制,RPE渗漏停止,视网膜脱离得到了复位,患者视力较前均有提高.结论 RPE撕裂好发于黄斑部及其附近.其在检眼镜、FFA、ICGA 及OCT等检查中有特征性改变.激光对于合并有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RPE撕裂治疗有效.

    作者:周才喜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青光眼引流物植入后的玻璃体手术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青光眼引流物植入眼玻璃体手术的原因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青光眼引流物植入术后眼,所有眼均存在各种手术并发症或原疾病发展加重,再次手术采用玻璃体手术联合眼内填充、视网膜光凝、睫状突光凝的方法.结果 15眼接受玻璃体手术的原因分别有玻璃体积血,眼内压升高,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白内障,眼内炎.手术成功率63.0%,术后眼压正常11眼(73.3%),视力提高10眼(66.5%).结论 玻璃体手术联合眼内其它手术治疗青光眼引流物植入眼术后各种并发症,手术成功率较高,但此类手术技巧难度大,易产生新的并发症,因此要慎重选择手术病例.

    作者:叶辉;徐格致;孟樊荣;陈钦元;王文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尿激酶在眼热烧伤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讨论分析尿激酶在眼热烧伤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热烧伤急性期的住院患者60例.根据病情分为轻、中、重度组,分别分成应用结膜下注射尿激酶组与未用尿激酶组,观察角膜修复时间.结果 应用尿激酶组比未用尿激酶组角膜修复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尿激酶应用在眼热烧伤的急性期治疗,可以加快组织修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陶永健;朱立;陈荣华;王昊虹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全麻下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小儿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探讨全麻下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小儿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依照术前所测得有关数据作手术标记线对31例36眼确诊为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小儿实施全麻下改良额肌瓣悬吊术,记录并分析其临床资料,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31例36眼中矫正满意者33眼(91.7%),欠矫者2眼(5.6%),过矫者1眼(2.8%),回退者3眼(8.3%).结论 在手术标记线引导的全麻下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小儿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疗效肯定,是目前治疗重度小儿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主要方法之一.

    作者:孙常峰;兰志辉;高淑琴;董光美;张剑飞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国产硅油对视网膜毒性作用的试验研究

    目的 观察国产硅油对兔视网膜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健康纯种新西兰白兔28只,12只兔眼玻璃体切除术后玻璃体腔注入国产硅油,为实验组,12只兔眼玻璃体切除术后玻璃体腔注入德国产硅油,为对比组;对照组4只兔眼只将灌注液BSS保留于玻璃体腔.手术后定期裂隙灯、间接检眼镜检查,3月后行视网膜电图检查,3、6月处死动物行组织学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硅油在玻璃体腔内透明,6月内未见明显乳化现象,可造成晶体后囊的轻微混浊.组织学检查:对照组视网膜各层结构排列整齐,细胞结构正常.实验组、对比组手术后3~6月视网膜各层结构排列整齐,上方视网膜有的可见外丛状层轻微变薄.透射电镜检查:实验组、对比组手术后3~6月视网膜各层结构排列整齐,神经节细胞及内、外核层细胞排列整体,细胞结构正常,6月有的可见外核层细胞外节盘膜的排列轻微紊乱.视网膜电图检查,实验组、对比组硅油术后a、b波波峰有所降低.结论 国产硅油(5000cps)性能稳定,玻璃体内填充3~6个月,对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影响轻微,与进口硅油对视网膜的影响作用相似,可作眼内长期填充,可进行临床实验.

    作者:谭瑞礼;季强;冯文国;王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针刺修复术治疗包裹性囊状滤过泡

    包裹性囊状滤过泡是滤过手术后滤过功能丧失、眼压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常见原因.一旦发生局部可应用肾上腺素或双三甲基乙酰肾上腺素(保目明、Propine)、皮质类固醇、眼球按摩等治疗.对保守治疗无效者经结膜下针刺修复术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袁慧敏;李勇;胡卫群;岳章显;李锐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异物致巩膜坏死二例

    我院眼科自2000y~2006y收治2例因巩膜异物漏诊致巩膜坏死的病人,经过积极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宋英春;张凌云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直肌悬吊术在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直肌悬吊术在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所致的限制性斜视中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 对16例表现为限制性斜视的静止期TAO通过直肌悬吊术进行眼位调整,术后随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16例中13例术后第一眼位无复视,垂直斜度≤5△,2例欠矫,1例过矫.结论 直肌悬吊术是治疗ATO所致的限制性斜视的可靠手术方法.

    作者:马惠芝;李宁东;赵堪兴;岳以英;孙春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硅油取出后远期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 分析硅油取出后远期随访(≥1年),发生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和再次手术的方法.方法 检索我院1993年-2005年住院病史数据库,行硅油取出术2771例(2771眼).其中9例9眼在1年后发生视网膜再脱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眼在硅油取出后24.11月4±16.22月发生视网膜再脱离,其中5眼有明确视网膜裂孔,8眼有视网膜前膜的再增殖.9眼再次行视网膜复位术,8眼再次硅油填充,1眼C3F8填充.术后随访55.67m±31.80m,9眼视网膜完全复位.结论 硅油取出后1年发生的远期视网膜脱离,主要原因为视网膜前膜的再增殖,尤其位于下方眼底和玻璃体基底部.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可能是另一个主要因素.再次手术的解剖成功率仍令人满意,大部分眼需再次行硅油填充.

    作者:干德康;徐格致;王文吉;陈钦元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