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文
目的 观察国人虹膜新生血管(NVI)患者的虹膜荧光血管造影(IFA)表现,与裂隙灯检查对比,探讨IFA在NⅥ诊断上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国人40例(40眼)正常者和27例(28眼)各种病因继发NVI患者及24例(27眼)可疑NVI患者,进行了裂隙灯、虹膜彩照和IFA检查.结果 正常对照组IFA不显影,呈色素遮蔽荧光,部分(22.2%)大于60岁正常老年人瞳孔缘可见轻微荧光素渗漏.所有NVI患者(100%)IFA显示瞳孔缘和虹膜表面出现小团状、细线状或不规则交叉网状强荧光,充盈迅速,伴有不同程度的荧光素渗漏.对于部分(11.1%)严重眼底缺血患者,IFA可提前于裂隙灯发现NVI.结论 IFA在国人棕色虹膜病变特别是NVI的诊断中有应用价值,能够更敏感地显示NVI的形态和位置,并判断其活动性,为NVI的诊断及疗效判断提供了客观依据.
作者:崔颖;罗光伟;刘杏;文峰;黄时洲;吕林;刘彩娇;关天芹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眼红斑痤疮(ocular rosacea)为一侵犯皮肤,主要是面部,及眼部、主要是眼表组织的系统性疾病;是一个原因未确定的综合征.对红斑痤疮疾病认识较早,可追溯到1837年.
作者:王开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0期
透明质酸(Hyaluronan acid HA)又名玻璃酸,其钠盐为透明质酸钠(SH),是由葡糖醛酸和乙酰氨基己糖组成的双糖单位聚合而成的直链高分子粘多糖,广泛存在于动物组织细胞间质中.
作者:杨月;赵敏 刊期: 2007年第10期
Coats病于1908y George Coats首先报道,故命此名.男性多见.该病的特征是视网膜血管结构改变,呈血管瘤样扩张,毛细血管断裂及渗漏,引起视网膜水肿,脂质沉着及渗出性视网膜脱离,造成视力下降.
作者:张福燕;李志敏;李建阳;陈玲玲;吴端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与普通的LASIK手术对角膜Q值的影响并作对比分析.方法 对73例(145眼)近视患者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其中对35例70眼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对38例75眼行普通的LASIK手术.手术前后应用Orbscan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并用其自带软件测量Q值(非球面形状因子),观察两组手术前后Q值变化的情况.结果 术后3m,波前像差引导组手术前后Q值差平均为+0.27±0.14;普通手术组手术前后Q值的差平均为+0.57±0.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组均导致角膜原有的非球面性发生改变,应用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变化小于普通手术,波前像差引导下的手术方案更合理.
作者:王泽欧;年越;赵丽 刊期: 2007年第10期
刘××女 53岁 工人 2007年2月5日,因右眼红,视物不清2天,来我院.右眼视力指数/眼前,左眼视力1.0,右眼睫状充血,角膜浑浊,但无铁锈沉着.
作者:马德贵;刘华;龚蕤 刊期: 2007年第10期
郑× 男 24岁于2007y2mon10d被人用拳头击伤左眼后,眼痛、流泪、异物感,视物不清明显,立即来我科就诊.
作者:田霞;侯成花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客观评价非球面人工晶体、多焦点人工晶体和单焦点人工晶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IOL)植入术的患者90例,分成三组,植入Tecnis IOL 30例、Array IOL 30例及Sensar IOL 30例.观察患者手术后1w、3m的远、近视力,术后3m三组的对比敏感度、视觉症状和生存质量等变化.结果 手术后1w、3m三组间近视力两两进行比较,P值均<0.05,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rray组近视力好,Tecnis组其次,Sensar组相对较差.术后1w、3m三组间远视力两两进行比较,P值均>0.05,三组间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m三组间在无眩光背景下对比度值比较,P值均<0.05,故三组间差异性均有显著性,其中Tecnis组对比度值小,即对比敏感度好,Sensar组其次,Array组对比度值大,即对比敏感度相对较差.术后3m三组间在有眩光背景下对比度值比较,Tecnis组与Array组比较P<0.05,Tecnis组与Sensar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 Array组与Sensar组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性;故在有眩光背景下Tecnis组对比度值小,即对比敏感度好,而Array组与Sensar组两组无明显差异性.术后3m三组间暗适应时间比较,P值均<0.05,故三组间差异性均有显著性,其中Tecnis组暗适应时间短,Sensar组其次,Array组暗适应时间长.术后3m三组间视功能量表分值比较P>0.05,故三组间视功能质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于患有老年性白内障施行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的患者来说,无论植入何种IOL,手术后均可大大提高和改善患者的视功能和生存质量.但在IOL的选择上,植入多焦点人工晶体可以使患者获得较好的近视力,但伴有对比敏感度的下降,植入非球面人工晶体可以获得相对较好的对比敏感度,避免了术后眩光、光晕和夜间视力下降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提高视觉质量.
作者:邱波;秦霖;钟雯;王燕;李振萍;庞龙;张彩霞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者 女 2岁 生后不久即发生歪头,头向左肩倾,面向右转.散瞳验光右+2.50S,左+1.50S-0.75C×80°,视力及双眼视觉不会.
作者:闫丽娟;吴晓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双手法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疗效.方法 将40例(4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20眼),分别行双手法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及常规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两组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术后视力和角膜屈光状态变化等至3个月到6个月.结果 双手法组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PT)为0.9~22.1s,平均5.91±4.70s.术后1周平均散光度数为0.65±0.24D,术后1个月为0.67±0.22D,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590.6±243个/mm2.常规组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为1.2~23s,平均7.1±2.30s.术后1周平均散光度为2.05±0.54D,术后1个月为1.45±0.75D.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623±287个/mm2.两组患者术后手术性散光1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对比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矫正视力1周,1个月,3个月两组均有明显提高,比较视力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可安全、有效地通过<1.9mm的切口摘除白内障并植入人工晶体,术后早期视功能恢复优于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作者:肖伟;柳维艳;濮伟;赵岱新;高殿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组织工程口腔粘膜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工程学原理,将获得的少量口腔粘膜上皮细胞,在体外培养、扩增后,接种到天然或合成的支架材料上生长繁殖,而得到的口腔粘膜细胞-支架复合物.
作者:蔡明铭;赵敏 刊期: 2007年第10期
Bardet-Biedl综合征(BBS)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一家同胞五人中四人发病更为罕见,现报道如下:患者父母均正常,为表兄妹近亲婚配,生育4儿1女.只有一个儿子完全正常,并生育2女.
作者:陈克春;杨洋;廖世煌;胡建斌;陈斌;林婴;杨正林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病变也是眼科临床的常见病之一.
作者:冯绍鸿;吴培兰;赵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在共焦激光扫描(confocal 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y,cSLO)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中的临床表现特征.方法 采用眼底彩色照相,共焦激光扫描(cSLO)同步完成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ICGA),对6例6眼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进行检查.结果 接受ICGA检查的6眼中,5眼瘤体周围有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区;5眼瘤体晚期有明显排空.3眼可见瘤体下方有带状RPE萎缩;1眼FFA合并黄斑囊样水肿.结论 cSLO的ICGA检查,对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苑苑;郭自元;李瑞峰;杨荣 刊期: 2007年第10期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发生巩膜瓣较大破损,特别是术中采用过丝裂霉素(MMC)术区巩膜贴敷患者,可以导致术后长时间前房浅甚至消失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临床处理较为困难.
作者:丁光杰;余海青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索全周Schlemm管线性切开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例(25只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成功行全周Schlemm管线性切开术,术后观察视力、前房反应、眼压、滤过泡、并做前房角镜检查.结果 术后随访4.6~13个月,平均(7.5±3.1)个月.术前平均眼压(28.5±9.6)mmHg(1mmHg=0.133Kpa),术后(15.4±4.2)mmHg;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5.765,P<0.001).术前平均用药(2.5±0.69)种,术后(0.68±0.59)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8.101,P<0.001),随访期间眼压≤21mmHg者24只眼(96.0%),其中13只眼(52.0%)不用抗青光眼药物,11只眼(44.0%)加用抗青光眼药物.眼压下降≥10mmHg者14只眼(56.0%),其中不加药者7只眼.术后17只眼无任何眼内反应;6只眼有轻微房水闪光,2~4 d消失;2只眼有少量前房积血,3~7 d消失.3只眼术后出现局限性滤过泡,2~4周消失.房角镜下观察25只眼小梁网处均见裂隙带.结论 全周Schlemm管线性切开术可有效降低眼压,并减少抗青光眼药物的应用,术后并发症少,为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抗青光眼新手术.
作者:杨立东;杨云东;李京;张歆;贾洪强;徐深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儿童青光眼合并晶状体异常病例联合白内障摘除及抗青光眼手术的效果.方法 对21例32眼青光眼合并晶状体异常的儿童进行了抗青光眼手术及晶状体摘除手术.其中同期手术13例21眼,设为A组,行小梁切开或/和小梁切除、白内障摘除、后囊环形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8例11眼为无晶状体眼,设为B组做为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术或联合小梁切开术.术后随访平均46m.结果 术前检查:全部病例均具有光觉反应,能合作检查视力者为光感视力.眼压平均45.11mmHg,A组平均43.16mmHg,B组平均49.20mmHg.术中检查多数都伴有眼前节发育异常,包括:房角发育不良、晶状体囊膜异常,小球状晶状体继发晶状体半脱位等.术后情况:术后近期平均眼压为20.66mmHg,21眼(65.6%)眼压控制正常.A组平均眼压20.78mmHg,17眼(81.0%)眼压控制正常,4眼发生一过性瞳孔阻滞.B组平均眼压20.35mmHg,10眼(90.9%)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至随访末期平均眼压为20.65mmHg,20眼(62.5%)眼压得到控制;A组5眼(23.8%)有再次手术史,其中3眼为瞳孔阻滞,随访末期平均眼压为19.79mmHg;B组4眼(36.4%)有再次手术史,无瞳孔阻滞发生.随访末期平均眼压为23.23 mmHg.结论 对先天性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儿童可以实施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其手术风险小,效果好,并发症少.
作者:庞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描述视网膜内界膜剥离在眼内异物伴黄斑部铁锈症眼中的应用及其临床特点和效果.方法 眼内异物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发现黄斑部有铁锈和异常物质附着5眼,行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前视力光感~0.05.追踪观察6m~38m.结果 采用内界膜剥离很易彻底除去在黄斑前形成的铁锈抑或炎性沉着物.术后3眼获解剖和功能成功;2眼病程较长者术后反复PVR形成,终1眼硅油不能取出,但视功能明显改善.术后矫正视力0.05~0.7,所有患者的视力均显著增加.尚未发现其所致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视网膜内界膜剥离可以清除因眼内异物所致的紧密附着在黄斑前视网膜表面的毒性物质;改善黄斑区局部的代谢,有利于黄斑功能的恢复.
作者:童平;朱小华;李惠玲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眼后段异物的致伤原因及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2005年12月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眼后段异物住院患者124例126眼的致伤原因、创伤特性及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中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并以角膜创口常见(67眼,53.2%).有125眼在手术中成功取出异物,成功率高达99.2%.术后视网膜平伏,视力得到明显提高.结论 眼后段异物存留与性别和工作性质有关,玻璃体切割手术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
作者:贺涛;邢怡桥;陈彬;艾明 刊期: 2007年第10期